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回首頁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會員登入
黃金會員
前往會員專區
我的電子書櫃
訂單查詢
瀏覽記錄
下次再買
可訂購時通知
本月獨享
可用E-Coupon
0
張
可用單品折價券
0
張
可用購物金
0
元
可用 OPENPOINT
0
點
登出
訂單查詢
購物車(
0
)
電子書櫃
繁體
展開廣告
關閉廣告
HOT
文創聖誕市集
心理祭折20
聖誕禮物季
閱讀器送好禮
:::網站搜尋
全部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美妝
保健
服飾
鞋包配件
美食
家居生活
餐廚生活
設計文具
無印良品
星巴克
3C
家電
日用
休閒生活
婦幼生活
電子票證
寵物生活
票券
玲廊滿藝
故宮精品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必讀暢銷榜
天天爆殺
今日66折
每日簽到
禮物卡
現領折價券
全站分類
電子書
兒童館
旅遊戶外
家居日用
美妝個清
健康運動
品牌旗艦
旗艦品牌
中文書
.
簡體
.
外文
電子書
.
有聲
.
訂閱
雜誌
.
日文書
CD
.
DVD
.
黑膠
線上藝廊
文具
.
動漫
日用品
.
婦幼玩具
彩妝
.
保養
.
洗沐
鞋包
.
黃金
.
服飾
3C
.
手機
.
電玩
家電
.
視聽
美食
.
生鮮
.
保健
寵物
.
家居
.
餐廚
運動
.
戶外
.
旅用
禮券
.
票證
.
票券
博客來
讀者書評
死囚的最後時刻:我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擔任死刑見證人的那段日子 (電子書) 的所有評鑑
取消
送出
取消
送出
確認
瀏覽次數(15)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B
複製連結
4.5
死囚的最後時刻:我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擔任死刑見證人的那段日子 (電子書)
中文電子書
人文社科
蜜雪兒‧萊昂斯
遠流
|
2019/07/01
$
300
放入購物車
4.5
/5
8位讀者評分
5
50%
4
37%
3
13%
2
0%
1
0%
立即評分
精選書評
雨林
Lv.1
4.5
|
2019/07/12
這本書很特別,可能是我至今讀過最…該用感傷來形容嗎?或者我該用惆悵、或是無力感?很難找到一個精準字眼形容。我遵循以往的閱讀習慣,找到自己的切入點。結果這本書有靈魂,它在挑戰我的價值觀,它每一頁都在測試我的立場,當我做出選擇,它會反問「你確定嗎」?笑笑的像挑釁,但我知道這不是它本意。它只是描述一段又一段的真實故事,沒有誇大其詞,甚至能說是輕描淡寫。但我自己的小宇宙有好多力量彼此拔河。
我想起電影「芝加哥」,幾個美麗死刑犯有著各自的故事。他們用華麗的歌舞展示出殺人動機,歌詞唱著「如果你也在現場,如果你也看到了,我保證你也會跟我做一樣的事(殺人)。」
是嗎?我不確定。但我知道我不希望她們被處死刑,也許情有可原?更也許是,我雖然知道她們奪走了某人的性命,這是多麼十惡不赦的滔天大罪,但她們展現出來的喜怒哀樂、以及面對死亡的恐懼又跟我們那麼無二致。他們是該贖罪,該懺悔。但當我看到他們人頭落地,那旺盛的生命力瞬間隕落時,我真會歡欣鼓舞地慶祝?回想自己的人生至今為止不算一帆風順可也無憂無慮。老天沒讓我處在「那個現場」、「看見同樣的事」、「做出同樣的選擇」,我對此感激涕零。
這本書,不能只有我看到。
>More
泓名
Lv.1
4.5
|
2019/07/10
作者蜜雪兒的書,將這些論證,展現出更人性化的一面,也推向複雜、難解的議題核心。
被害者家屬觀看執行會感到慰藉嗎?
死囚執行前其實想展現幽默?
為何所有人都用必然如此的方式,看待死刑?
書中將這些案例,用一種綿長、細節風富,卻不失第一手觀察的準確感。把死囚們的個性、想法、舉止,在面對每一個環節如「記者會」、「最後一餐」、「執刑前」,將他們的懊悔、憤怒、無情緒、甚至是幽默。展現的更清楚。
因此,對我來說,很慶幸能夠看見這本書。在許多資料、內容裡面將他們合在一起講述。雖然對於需要資料的查找、分類的人,這本不同內容混雜的分類方式(以蜜雪兒本人獨特的章節分類),不是上乘之選。
但是,對於那些認為自己已經透徹理解死刑議題,或是需要補充更多獄中觀點的人,絕對會讓你欲罷不能,並且醍醐灌頂。
>More
全部書評
|
共8則書評
評鑑星等
(可複選)
全部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評鑑日期
全部
最近一個月
最近三個月
最近半年
最近一年
最近三年
三年以前
前往
第 1 頁
狂狷手記
Lv.10
追蹤書評人
3.5
|
2021/10/06
當不公不義發生時,民心企盼會改正缺失。而後會走向陽光的結局,實際上真有正義?
推薦新書通常以網路得到的資訊,引發個人興趣從而閱讀。死刑見證人,類似發言人的特色,當有各種各樣的事件發生,揭露資訊公布大眾,是他們的任務,這算是作者的私人經驗,混合監獄生活與執行死刑的一些記錄。因為主軸是記錄死刑,對於死刑的存廢自然討論不多,反對死刑者的第一條就審判不公,這個與執行死刑應該分開討論,增加偵察與審判的方式與技巧。所以作者的案件報導幾乎就是三言兩語帶過,怎麼發生,犯者那些惡行,然後就跳到監獄。就作者個人的感覺有些人心性已經不是當初犯案時候的人,依然要對過去的犯罪做一個負責任果報。當然有人是審判不公,這些案件是分別處理才對。以多樣的紀錄,紀錄了死囚之室的種種點滴,有犯罪者對新囚犯的善意對待,有人甚至重新上學,取得學位。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對社會的貢獻又為何?
既然有死刑,每當執行時都會引來新聞界與社運人士注意與抗議行為,作者也接到不少抗議執行的信件,電郵,抗議信等。年少輕狂的她,選擇直接面對戰鬥,不是支持或反對,是希望這些資訊可以更公開更透明,增加討論的深度。死刑並非一了百了,在之前的死前餐,死刑需要的器材(美國德州採用注射藥劑),死刑動用的人力,見證人,法警,執行注射者,其他協助人員,維安,聯絡死刑犯的家人,聯絡被害者的家人,這些事前行為,加上審判的費用,死刑重大,相信在那一個國家都要三審定讞。曠日廢時的成本。這祇是外在有形成本,事實上,後來作者的繼女被殺,兇手判無期徒刑。前夫卻自我封閉與藥物成癮,也就是說走不出來。隨者長大,女兒出生,行刑的紀錄慢慢有些改觀,即使應該鐵石心腸,也有展現柔情。
如同後來的結論。一個沒有贏者的世界,犯罪者干擾世界的正常脈動。原生家庭並不一定有問題。卻需要承受責難。受害者家庭幾乎是全體受影響。死刑與正義不一定有關只是一個彰顯罪與罰的方式。在審判後,死囚等著被處決,死囚的家人等被赦免,被害人家屬等正義伸張。長期的心神關注,會改變什麼!
以下是一些引言
「處決不再是一個抽像的概念,變得十分個人,我開始擔心我的嬰兒,會聽到囚犯的遣言,他們可悲的道歉,或是聲稱自己無辜的申訴……」
「因為有了女兒,我開始害怕處決這回事,行刑房是一個充滿情緒的地方,囚犯家屬見證所愛的人離世,被囚犯傷害的遇害人家屬又會再次喚醒了痛失摯愛的感受。他們的路不易走。」
「我能夠為我的嬰兒赴湯蹈火,然而很多母親卻在行刑房見到自己的孩子離世。這些母親會踢牆、打破玻璃,不斷地哭泣和尖叫。」
「我站在見證房時想,其實沒有贏家,所有人都被搞垮了。行刑本身是悲劇,而我一次又一次地見證這些悲劇。」
地區主政者在美國是州長,決定執行死刑多寡的重要因素,有一年44個,也有一年17個或後來的更少。美國德州,是全國處決人數最多的州分。隨者社會氛圍改變,死刑也變少,因為替代方案無期徒刑不准保釋的出現。
作者接近十二年的死刑見證期間,由開始執行死刑後喝酒的若無其事,到後來的慢慢想到家人,兩邊的家人,死刑犯的身體,死刑犯的可能性等。日常生活還有監獄內獄警和死刑犯的日常、越獄,重大事件。訪問死刑犯並與他們聊天,見證死刑的執行過程。很多人物可以可以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更多的黑人,雖然階級差異的問題被隱而未現。有人等了很久幾乎是半輩子才執行死刑。是否還有機會,或是在監獄中已經失望,絕望(自私死亡率特高)。一些特別事項,如監獄食物,馬桶酒。最後一餐,工作。觀看死刑本身,犯人的態度,有抵死不從,需要動用麻醉藥,有看似闊達,最後遺言的各種反應。
政府的系統,也是後期重大課題之一,在美國撰寫類似回憶錄,公然指責上司,也是因為他離職前所謂的不公待遇,得到法庭平反德州司法的隱諱與僵化,司法應該是公開公正,,僵化的制度與性別歧視彰顯於世,這些都是考慮司法系統要討論的系統偏差問題。
死刑不單是抽象,重重影響他與其他老師的生活,夢中,不斷看到想到這些死刑犯,就是一在生活其中。看似輕盈無情緒的對話描寫,也就是作者刻意保持平常心的語態。這些文字多多少少的一些敘述,不管是支持死刑與廢死。此書可以提供細節背景思考。欲奪其命,必承其重。討論之前,更細膩瞭解,
手段方法將會更改目的本質?
展開
Suz
Lv.1
追蹤書評人
3.0
|
2019/08/19
出自於對書題材的好奇,看了《死囚的最後時刻》,這是一本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高牆監獄 ─ 德州亨茲維爾監獄 ─ 擔任死刑見證人蜜雪兒‧萊昂斯所寫的紀錄。
我斷斷續續讀完,帶書去了一些地方,初見書封,有些人會直接和我討論「支持死刑還是廢除死刑」的議題。然而,與其說這是一本討論支持死刑存廢的書,它更接近是記者蜜雪兒‧萊昂斯在德州刑事司法部擔任近三百起死刑見證期間,對她人生的影響與對死刑及死刑犯的看法。
「在監獄工作,不是只有目睹死刑。」一本死刑見證的紀實內容,除了關於監獄內獄警和死刑犯的日常、死刑執行外,我們可以有更多想像。例如:「越獄」,現實是否真如電影情節那樣。書中提到一位死刑犯,越獄時,將雜誌和硬紙板塞在衣服底下,像是穿著一副盔甲,使他得以翻越兩道刺網圍籬而不被刮傷,但也因為身上塞得太厚重,使他逃亡過程,自橋上跳入湍急又深的河水時,馬上就淹死了。
萊昂斯在監獄工作中,主要在死刑犯排立行刑日後,訪問死刑犯並與他們聊天,接著見證死刑的執行過程。在訪問死囚的過程,遇過曾讓她惋惜因一念之差犯下大錯的未成年死刑犯拿破崙‧比茲利(Napoleon Beazley),以及也曾有驚險的時刻:
「在赫南德茲被處死的那一天,我用西班牙語和他交談。他告訴我,我讓他想起他的女兒。接著他向我伸出手,我當場呆住了。一年前,一位七十八歲的牧師到死囚室探望一位名叫胡安‧索里亞(Juan Soria)的死刑犯。當索里亞要牧師和他一起禱告時,牧師把手放在牢房的送飯口裡。索里亞用力一拉,把他的手臂扯斷了。……」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監獄裡的食物,像是「馬桶酒」─ 犯人在監獄馬桶裡釀出來的酒,以及「最後一餐」。負責為犯人準備最後一餐的是一位名叫布萊恩‧普萊斯(Brian Price)的犯人,過去是為搖滾樂手,監獄裡一名受過正統訓練的廚師較他如何做菜。曾經有劇組在監獄拍普萊斯的紀錄片,當時他煮的是起司通心粉,萊昂斯:「那是我吃過好吃的通心粉。」
蜜雪兒‧萊昂斯在德州刑事司法部十一年的工作期間,面對死刑,無法迴避人們詢問她「支持死刑或廢死」的議題,她說:「和許多社會議題一樣,除非直接影響到自己,人們都傾向不去參與。對大多數德州人來說,死刑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偶爾會在晚餐聚會上引發爭論。」而對於見證死刑過的他們而言,死刑卻是具體的事實。「在我目睹過的死刑當中,有些人我覺得不應該被處決。但我可以這麼想,是因為他們沒有奪走我任何東西。」
蜜雪兒‧萊昂斯寫下《死囚的最後時刻》,讓死刑不單只是「抽象的概念」,更甚,希望可以讓支持「死刑」與「廢死」的人們,因更了解死刑的過程,而多一份思考。
關於這點,我看完書後,依舊沒有答案…。
展開
雨林
Lv.1
追蹤書評人
4.5
|
2019/07/12
這本書很特別,可能是我至今讀過最…該用感傷來形容嗎?或者我該用惆悵、或是無力感?很難找到一個精準字眼形容。我遵循以往的閱讀習慣,找到自己的切入點。結果這本書有靈魂,它在挑戰我的價值觀,它每一頁都在測試我的立場,當我做出選擇,它會反問「你確定嗎」?笑笑的像挑釁,但我知道這不是它本意。它只是描述一段又一段的真實故事,沒有誇大其詞,甚至能說是輕描淡寫。但我自己的小宇宙有好多力量彼此拔河。
我想起電影「芝加哥」,幾個美麗死刑犯有著各自的故事。他們用華麗的歌舞展示出殺人動機,歌詞唱著「如果你也在現場,如果你也看到了,我保證你也會跟我做一樣的事(殺人)。」
是嗎?我不確定。但我知道我不希望她們被處死刑,也許情有可原?更也許是,我雖然知道她們奪走了某人的性命,這是多麼十惡不赦的滔天大罪,但她們展現出來的喜怒哀樂、以及面對死亡的恐懼又跟我們那麼無二致。他們是該贖罪,該懺悔。但當我看到他們人頭落地,那旺盛的生命力瞬間隕落時,我真會歡欣鼓舞地慶祝?回想自己的人生至今為止不算一帆風順可也無憂無慮。老天沒讓我處在「那個現場」、「看見同樣的事」、「做出同樣的選擇」,我對此感激涕零。
這本書,不能只有我看到。
展開
彭揪揪
Lv.2
追蹤書評人
4.0
|
2019/07/12
劇透警告
【死囚的最後時刻】
這本書是作者蜜雪兒在德州刑事司法部擔任發言人工作時,與夥伴(老師)賴瑞共事時的工作記錄,她的工作也包括觀看行刑室裡,死囚們被執行死刑的現況,並且對外發言,保持德州監獄的透明性,讓記者與大眾可以了解死刑犯受刑的情況。但這個工作具有隱晦的性質,蜜雪兒自己也在是否該執行死刑?或者這個死囚是否該死等等疑問中不斷反覆提問。她與某些死囚是朋友,甚至得以接近、理解他們,成為了朋友,但她也必須目睹他們被注射藥物而死去。她常常會說自己看起來很好,但那些複雜的情緒被她揉成一團,像是廢紙般地丟棄在一旁,這樣累積下來,也使她的人生有了極大的轉變與困惑。
看到後面更加驚訝的是,她以為一向樂觀開朗積極進取的賴瑞不會像她一樣,被這些一幕幕的執行死刑情狀影響,賴瑞一向很有智慧,但事實上他酗酒,甚至常常做關於死刑的噩夢。她自己也成為了受害者家屬,原因是前夫的小女兒被毒販近距離射殺,他們積極想要讓這個犯人能夠被執行死刑,但最後是無期徒刑。她以前會為了「這些只是因為一時犯錯的人不壞」,懷疑他們被執行死刑的合理性?但當自己成為其中的角色時,才能真正感受到身為受害者家屬的心情。
只是,像是拿破崙這樣看起來善良坦然的人,他在監獄中等待受死之前,極力地對待其他囚犯好,並且盡量配合,不吵不鬧,雖然他不滿死刑,但他坦然接受這樣的結果,沒有任何請求。蜜雪兒把他當成朋友,卻依然要面對他的死,然後故作鎮定。
除了工作帶來的衝擊,表面上蜜雪兒輕描淡寫,但更讓她受挫的是德州司法的隱諱與僵化,讓她的工作地位、薪水受到了打擊。她希望司法是公開公正的,正如她自己的個性,她無法接受那些不了解的人背後的竊竊私語,她認為對記者就是要坦白一切,但僵化的制度與性別歧視不斷打壓她,以至於她遭受不公平的對待。蜜雪兒決定起身奮戰,與種種不公對抗,她承受許多不被了解的艱難與刺傷,最後終於打贏了官司,恢復她的名譽,也讓其他支持她的人振臂歡呼!蜜雪兒依然與記者朋友保持良好的互動,然而德州司法還是有許多進步空間,記者們不得其門而入,不報導不知道,並不表示黑暗不存在。
其實看這本書我感到痛苦,原因是作者筆記式的記錄,有太多人名,以及其他人口吻穿插的情報或自述,還有非常多美式語言俚語,隔閡太大,讀來並不輕鬆,尤其蜜雪兒老是對她的痛苦輕描淡寫,越到後面越覺得她根本就快要瘋了!只是她太堅強又聰明,她也不允許自己倒下,她有孩子,她要孩子理解她的工作與品格,因此文章穿插的那些輕描淡寫,其實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吧!加上我可能以為這裡面有許多死刑犯的故事或更多秘辛(真的有一種想要偷窺的八卦感!),但也許受限於篇幅,因此大多都是在行刑室裡,死刑犯的狀態是什麼?故事反而像是調味料一般的被簡單記錄下來,當然讀者們如果好奇也可以查一下關鍵字,看看這些死刑犯幹的「好事」吧?
看完這本書,我並沒有太過感動,但我對蜜雪兒的工作非常尊敬,我相信她極力要傳達死刑犯的受刑之路不是那麼簡單,只是單單還給家屬一個公道?對於死刑犯家屬也是折磨,永遠不想揭開的傷口。動盪的社會讓人不安,人們需要祭品需要安慰?死刑的存在不在於解決任何問題,誰死都無法解決問題,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理解,需要更多思辨,也許究其一生這都是蜜雪兒要辯證的問題,也或者是我們想要理解,或者不願深究理解的問題。
展開
泓名
Lv.1
追蹤書評人
4.5
|
2019/07/10
劇透警告
作者蜜雪兒的書,將這些論證,展現出更人性化的一面,也推向複雜、難解的議題核心。
被害者家屬觀看執行會感到慰藉嗎?
死囚執行前其實想展現幽默?
為何所有人都用必然如此的方式,看待死刑?
書中將這些案例,用一種綿長、細節風富,卻不失第一手觀察的準確感。把死囚們的個性、想法、舉止,在面對每一個環節如「記者會」、「最後一餐」、「執刑前」,將他們的懊悔、憤怒、無情緒、甚至是幽默。展現的更清楚。
因此,對我來說,很慶幸能夠看見這本書。在許多資料、內容裡面將他們合在一起講述。雖然對於需要資料的查找、分類的人,這本不同內容混雜的分類方式(以蜜雪兒本人獨特的章節分類),不是上乘之選。
但是,對於那些認為自己已經透徹理解死刑議題,或是需要補充更多獄中觀點的人,絕對會讓你欲罷不能,並且醍醐灌頂。
展開
許倍榕
Lv.1
追蹤書評人
3.5
|
2019/07/09
劇透警告
那麼,什麼是死刑?
「如果人殺人是錯的,那麼國家殺人為什麼又是對的,並且被寫進國家的法律?」「如果你的家人被某個喪心病狂的人殺害,你會怎麼看待死刑?」
「甚麼又是修補性司法?」
每每讀過一個章節,就會思考起這些細節起來,我們又是對於前幾年發生在台灣的無差別殺人事件抱持著怎麼樣的態度?這也不禁想起了,美劇《破案神探》,主角霍頓與探員比爾用著新形態的方式,來研究連環殺人犯,卻一步步的走進了人性的黑暗面,如果善良是上帝的恩賜,那邪惡難道也是上帝所賦予的?無獨有偶,死刑這種刑罰制度,不僅改變了死刑犯與受害人家屬,也一步步地改變了賴瑞與蜜雪兒,賴瑞在見證了這麼多人的死刑之後,讓噩夢侵犯了心靈。作者蜜雪兒,則是無論在人生各方面皆與死刑畫上等號,糾纏不清數十年,更因此與官僚主義搏鬥了一陣子。
這的確是一本值得玩味的書籍,不僅僅是因為死刑的議題,更包含了,究竟甚麼是生命,如果人類的生命值得被稱為生命?那麼,其他物種呢?期待各位也可以在《死囚的最後時刻》找到內心的答案。
展開
婉言(Amigo阿米果的人生攻略/自學派對版主)
Lv.1
追蹤書評人
4.5
|
2019/07/05
劇透警告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人權律師
----
QUIZ:如果,法務部邀請你到監獄全程參與死刑執行,並有機會分別跟受害者與死刑犯聊天,你願意嗎?當下,你想問死刑犯什麼問題或認為他們會如何回覆?又或者你認為死刑該怎麼執 行才叫合理?這次的體驗會改變你對死刑存續的立場,甚至改變人生嗎?
----
不可諱言「惡有惡報」與「殺人償命」這類言論不僅政治正確又符合社會正義,一切就是這麼簡單與直觀。然而,當六月底確定受邀閱讀遠流本月出版的《死囚的最後時刻》,意謂我得開始體驗「支持死刑/廢死」二極價值觀衝突歷程。所幸,如此沉重的議題透過流暢的筆法,作者蜜雪兒.萊昂斯(一開始作為記者,後來成為監獄體系的一員)及她最尊敬的同僚賴瑞.費茲傑羅(目睹219次死刑的男人),彷彿從展書閱讀開頭便親身帶領我們進入那黑壓壓的刑房,坐在那,經歷生命從相遇到消逝。
根據書裡內容,我嘗試拼湊出死刑見證工作輪廓,大概是這樣子的ー「從一次目睹死刑的心路歷程,除了開始的不安到走入觀刑室後,心裡浮起「當我走出這裡時,某個人將會死去。」幾分鐘內隨著致死化學藥劑發揮作用,犯人就只是躺在那裡,然後就結束了,心底浮上「就只有這樣嗎?」的念頭。爾後隨著死刑次數增加,第一次那樣豐沛的感受逐漸麻木,大多數被處決的死刑犯很快就變成資料頁上的名字 ,自己卻可以站在那裡,看著某人的生命被州政府奪走,走出那個地方,忘掉這一切。在更久之後,才能理解到如果自己一直背負著目睹死刑的情緒重擔,應該很快就瘋了。」簡單來說,這種工作就是一旦你經歷過(目睹死刑)一次,你就再也回不去了。
雖然我履次被書裡的故事啪啪打臉,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書裡190頁中死刑犯講述自己第一天報到遇見不求回報同儕之愛ー「咖啡色紙袋裡裝的是什麼?」,那袋子何以充滿「友愛、關懷、仁慈與憐憫」,卻是死囚本來在自由世界裡求之而不可得。以上種種「迷思」,無關閱讀者對於死囚的立場,因為未曾體驗過的「真實」,誓必與我們想像完全不同。
作者以第一人稱方式紀錄這段不平凡職涯,十一年間,目睹至少280次死刑,各章節穿插著職場導師、其他死刑見證人等對個別事件述敘,並佐以她歷次見證後製作筆記,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透過故事的隱喻嘗試為不同立場的觀點發聲,也為社會揭開(橇開)一個關於「善與惡」、「廢死與否」的對話空間,像是我可能開始同情李大芝(加害人家屬),也會對王赦律師拼死堅持捍衛生命價值感到尊敬。我認為作者無疑是「死囚最後時刻」裡最佳引路者,帶著我們一同進入她這段不平凡職涯裡,理解那些跟我們同樣身而為人,如何從生乃至死,中間的掙扎與矛盾。
掩卷之際,或許死囚的最後一刻能教會我們的,遠比想像的多更多,特別是欲奪其命,必承其重。祝好。
展開
陳安晴
Lv.1
追蹤書評人
5.0
|
2019/07/02
反對死刑的很多人.因為沒有直接朋友或家人是在監獄的
所以經由這本書讓我死刑有更多的認識跟同理心
不管你是支持死刑或是反對的,我都非常建議你來閱讀這本書
說是生硬後頭還是有很多感性的文字敍述
包含送恩師的離開跟對家人的感謝還有對這份工作的感想及後座力的衝擊
感謝有人願意把一般人無法體驗的事寫出來
展開
共
1
頁
前往
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