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主要探討兩個主題,一是介紹美國與中國的人工智慧實力,作者認為中國將在 AI 領域超越美國,並提出若干理由。二是探討人工智慧對就業的衝擊,未來可能有大量工作遭到自動化,作者提出一套相當特別的方案來因應未來的失業潮。李開復先生寫的這本書,大概可以算是他一生的精華總結,從研發人員、Google 中國副總裁、到成立自己的創投公司,在中、美科技業界打滾數十年,從矽谷發跡轉戰到中國打拼,累積了許多人工智慧與科技業界的豐富經驗,從本書中確實可以體驗到作者閱歷之廣泛。其中一章自述了罹癌經驗,從人生高峰跌到低谷的過程,更改變了李的價值觀,並據此經驗進提出我們該如何面對 AI 將帶來的衝擊,整本書理性與感性兼具,可以理解各界廣泛讚譽的原因。
李開復先生認為,未來在人工智慧的領域,中國將會超越美國,理由如下。首先,人工智慧的頂尖的開創性研究雖然都出自於美國,但鑑於 AI 社群的開放性,開創性研究的成果可以輕易取得,因此,大量「實務應用」的工程師才是決勝關鍵,而中國正在努力培育大量水準「還不差」的人工智慧工程師,雖然沒有什麼明星級的研究員,但是這些技術足量人員便能夠推展廣泛的商業應用。再來是中國行動支付的廣泛普及,為消費者行為累積了極度龐大的資料,龐大的數位資料量是美國遠遠不及的,人工智慧尤其是深度學習,非常仰賴巨量資料,這給中國帶來極大的優勢。最後,中國的企業家已經不是停留在「山寨文化」,而是在殺到見骨的流血競爭下,脫穎而出的好鬥企業家,其競爭力不輸美國的矽谷企業。鬥士型企業家結合大量中高水準並具備務實精神的 AI 工程師,憑藉著龐大資料量的加持,最後再加上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些加起來便是中國的優勢。
李開復先生確實相當看好中國,基本上把身家都賭在中國未來的獨角獸企業上了。然而,李提出論點看似周密客觀,但實際上也有若干缺陷。首先,作者聲稱「實務應用」的年代來到,發明者比較不重要,這點似乎沒什麼根據。更何況,難道只有中國有大批的實務應用者嗎?美國應該也不乏各種試圖應用 AI 到產業的人,反而是研發人才與應用人才的結合,讓美國穩占人才優勢。再來是中國的巨量「行動資料」優勢,幾乎都壟斷在騰訊手中,所以與其說是中國的優勢,還不如說是騰訊的優勢,我不認為騰訊會大方分享它的資料,而且資料的邊際報酬是遞減的,從巨量到超巨量資料的「額外優勢」其實不大。最後提到的鬥士精神,作者正面解讀山寨文化,在智財不受保護的情況下,各種山寨產業使出渾身解數競爭,書中描述各種「骯髒步數」對付競爭對手,令人嘆為觀止,但這種「中國模式」,根本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立足。作者常常舉出中國網路企業市值比美國對手高幾倍的說法,然而市值不是一切,中國的投資標的比美國少很多,那些熱錢當然會往這些中國新星產業竄,市值過度高估反而有泡沫化的危險。
四大 AI 領域中的商用 AI,個人認為才是關鍵重點,商用 AI 的發展將牽涉到極度廣泛的大中小企業,就算電商、自駕車、無人機、刷臉、語音辨識等幾個領域加起來,也難以比擬,而商用 AI 正是中國的弱項。追根究柢,中國市場太特殊,外國企業難以在中國佔到便宜,但中國企業也只有幾家能在國際市場出頭,未來極有可能形成區隔化的市場。雖然個人認為李對中國的預估過於樂觀,但作者的論述也不會流於誇大,正確指出中國在人工智慧方面具有的積極野心與動能,確實具有爭 AI 龍頭的潛力。
不過作者提到了,這些 AI 較勁不是根本問題,人工智慧對未來產業的衝擊巨大,作者認為,未來 40-50% 的工作將能夠自動化,這數字雖然不是嚴謹的分析,但也是基於各家研究和作者在科技業的經驗推導而出,算是比較中肯。各方人士也針對 AI 衝擊提出各種解方,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無條件基本收入」,可惜作者也落入了對基本收入常見的偏見與誤解中,認為基本收入是一種敷衍的做法,只會造成人民無所事事,沉迷遊戲、酒精、毒品等不思進取。作者罹癌的經驗讓他體會到家庭與親情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種「以人為本」的解方,認為應該大力扶植照護與產業,並致力開創強調人際互動、人文關懷的產業,這是好的出發點,但我想能創造出來的職缺是杯水車薪,人都渴望關懷、愛、人情味,但也不會需要那麼多,而且我們都偏好從親朋好友獲得這些,而不是付錢請陌生人來提供。
李更提議,對志工活動發薪水,鼓勵因 AI 造成的失業人士從事志工。如果有看過邁可.桑德爾的《錢買不到的東西》,就知道這種作法有多危險,以金錢誘因會產生動機替代的問題 (心理學有大量實證研究),從事志工會變成一種賺錢的差事,不僅會對服務品質造成顯著的影響,也會大幅減損作者想提倡的人文關懷精神,這種方式等於是半強迫失業人士當志工,不難想像那些三心兩意的志工,只想達到績效標準而敷衍了事。實際上,作者提倡的人文關懷和社區參與,反而是基本收入能夠促進的,不需要為生活費煩惱的人,可以全心投入志工活動或照顧其他家人。李開復先生罹癌經驗很令人動容,但可惜我們要就事論事,這種市場導向的人文產業創新,遠遠不是解決 AI 的衝擊的解方,反倒會惡化某些重要的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