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審美經濟 (電子書)

315
3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0%
3
10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0
|
2022/09/16
對 2022 (出版年分) 而言,「萌」之類的美學 (次) 文化早已不「新」了!

當然,指認出當代的「新」美學元素,其實也不是本書的主要目的;本書主旨係欲提出合適理論框架,以闡釋當代的美學元素如何可稱為「美」。

就此深層目標而言,我認為單看其初衷便已預示整個理論建構是徒勞的嘗試。事實上,針對日常生活的「美學化」,國內外早已不乏理論專著遍及藝術批評、社會學、傳播學領域,甚至是後現代論述的主流論題之一;此諸多辨證,結論昭然若揭:日常生活的「美學化」,最重要的標誌即「美」不再是孤立的範疇 (不再侷限於可明確辨別的「藝術」場域),可單獨被定義;而是變得破碎化,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成為平凡生活的一部分。與此書論點相反,當代「美」的終極訴求,不再是使人注目,而是使人麻木,IG、抖音短片所演示無非是這樣的後現代本質;另外一個後現代美學的代表例子即今日隨處可見的扁平化設計。

「藝術」在 20 世紀尚與「反叛」精神連結,而如今美感已成為資本主義結構的一部分,這是後現代美學的另一個重要標誌,在大眾文化研究的文獻中已討論甚多;這點本書亦有著墨,但僅匆匆帶過,深入程度不及其引用的文獻。

若比擬黑格爾的名言「凡實際存在的,皆為合理」,我們可說後現代美學的特質即「凡實際存在的,皆為美」。「美」既不再特殊,為它找尋定義注定會如水中撈月般,成為泡影。與本書所關注「振奮」概念相對的〈每天來點負能量〉,近年來亦蔚為一股文創風格潮流;這個例子足以說明當代「美」的定義是流動的,也是本書的取徑將無可避免地一再發現其自身落後於最新潮流的具體實例。或許可將本書當作世代交替的一個絕佳註腳,具現一位前輩「藝文大老」想捕捉當下 Z 世代潮流,卻不由得令其舊時代思維左支右絀窘態益發彰顯的荒誕演出。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