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回首頁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會員登入
黃金會員
前往會員專區
我的電子書櫃
訂單查詢
瀏覽記錄
下次再買
可訂購時通知
本月獨享
可用E-Coupon
0
張
可用單品折價券
0
張
可用購物金
0
元
可用 OPENPOINT
0
點
登出
訂單查詢
購物車(
0
)
電子書櫃
繁體
展開廣告
關閉廣告
HOT
冬日巧克力
套書5折起
禮物季開跑
洗沐$99起
:::網站搜尋
全部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美妝
保健
服飾
鞋包配件
美食
家居生活
餐廚生活
設計文具
無印良品
星巴克
3C
家電
日用
休閒生活
婦幼生活
電子票證
寵物生活
票券
玲廊滿藝
故宮精品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必讀暢銷榜
天天爆殺
今日66折
每日簽到
禮物卡
現領折價券
全站分類
電子書
兒童館
旅遊戶外
家居日用
美妝個清
健康運動
品牌旗艦
旗艦品牌
中文書
.
簡體
.
外文
電子書
.
有聲
.
訂閱
雜誌
.
日文書
CD
.
DVD
.
黑膠
線上藝廊
文具
.
動漫
日用品
.
婦幼玩具
彩妝
.
保養
.
洗沐
鞋包
.
黃金
.
服飾
3C
.
手機
.
電玩
家電
.
視聽
美食
.
生鮮
.
保健
寵物
.
家居
.
餐廚
運動
.
戶外
.
旅用
禮券
.
票證
.
票券
博客來
讀者書評
AI世代與我們的未來: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生活,甚至是世界? (電子書) 的所有評鑑
取消
送出
取消
送出
確認
瀏覽次數(69)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B
複製連結
3.5
AI世代與我們的未來: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生活,甚至是世界? (電子書)
中文電子書
商業理財
亨利.季辛吉
,
艾力克.施密特
,
丹尼爾.哈騰洛赫
聯經出版公司
|
2022/12/08
$
254
放入購物車
3.5
/5
7位讀者評分
5
57%
4
0%
3
14%
2
14%
1
15%
立即評分
精選書評
愛貓
Lv.2
4.5
|
2023/02/25
AI會給人類帶來哪些衝擊?
🔴這本書在說什麼?適合誰?
本書有三個作者,三個都是各自領域的大師:美國前國務卿、google前執行長、MIT計算學院院長。而這本書就是要探討人工智慧(AI)在接下來幾年必須面對的問題,例如:
1. 醫療、戰爭、科學經過AI創新之後,會變得如何
2. AI能夠察覺到人類不能察覺的真相嗎?
3. 身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
適合給以下的人:
❶ 好奇AI未來發展的人
❷ 對AI未來的道德、法律問題感興趣的人
❸ 想知道AI可以如何改變生活的人
-----------------------------------
目錄
🔵第一部份:盤點國內外的AI事件
🔵第二部分:AI給人類帶來哪些衝擊?
🔵第三部分:在AI時代下「我思故我在」的轉變
🟡結語與想法:
-----------------------------------
🔵第一部份:盤點國內外的AI事件
❶ AlphaGo、AlphaZero
2017年,由Google開發的AlphaGo擊敗圍棋的世界棋王。同年,AlphaZero擊敗西洋棋的世界棋王。
一般來說,大家可能會覺得AlphaZero可能就是餵給它大量的人類棋譜學習,然後當下次遇到類似狀況就知道如何應對,說穿了也就是學人類下棋的方式。
但實際上,AlphaZero學的方法更聰明,它沒有任何預設的定式、組合、策略,也就是它沒有跟人類學習,開發者只有跟他講下棋的規則:皇后怎麼走、車怎麼走…,然後剩下的就靠它自己尋找最高勝率的策略,而AlphaZero僅花四小時,就變成世界最強的西洋棋手。
AlphaZero的戰術一點都不正統,它願意犧牲皇后這些人類認為高價值的棋子,也會走出很多人認為的劣手,但最後卻能夠出奇制勝。西洋棋世界冠軍Gary Kasparov 表示:AlphaZero已經撼動西洋棋根基了。而所謂的西洋棋手就只能跟在AlphaZero後面,多看多學。
❷ ChatGPT
2022 ChatGPT發布
ChatGPT是人工智慧語言模型,它可以產生像是人類發送的訊息,它是以網路上的資料進行訓練,會先先消化完,再完成指派任務。
你覺得論文太難看懂?沒關係,叫它幫你總結。
你覺得寫商業信麻煩?沒關係,叫它幫你寫。
你覺得程式抓蟲很累?沒關係,叫它幫你檢查。
❸ 小玉換臉事件
2021年,台灣YouTuber小玉使用AI技術將正常女性臉孔用deepfake 技術轉移到到色情影片中,並販售謀取暴利。該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譴責,並引起了人們對AI技術的擔憂,認為這種技術可能會被濫用,對社會造成嚴重傷害。
❹ 吳淡如用AI作圖當作自己產品的爭議
吳淡如 2023/2/12 在臉書分享一個圖像,稱這是自己學習電腦動畫的第一張作品,隨後有不少藝術創作者指正 AI 繪圖≠電腦繪圖,卻挨批「酸民」。後來吳淡如透露自己使用Midjourney,並還揚言採取法律途徑,因此言語衝突不斷升級。有網友開始討論「AI 繪圖」的著作權歸屬。據《路透社》報導,美國著作權局表示,在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中使用人工智能系統 Midjourney 創建的圖像不應獲得版權保護。
🔵第二部分:AI給人類帶來哪些衝擊?
無形的軟體擁有了邏輯能力,並開始能夠在一些場域擔任了過去只有人類能做的工作,那AI的進化會如何影響到人類的觀感、認知、互動?對文化、歷史、人性又有何衝擊?
數千年來,人類用自己的邏輯、理性,建立起我們如今的文明,並完善天文、地理、科技、法律等等知識,雖然不盡完美,但確實讓我們從人猿那樣的環境變成先進的文明社會。
而AI的出現就像給人類一記悶棍:單獨學習的模型可以發現人類上千年下棋歷史都沒有見過的策略,那模型究竟是發現了什麼?如何發現?有哪些東西是電腦發現,但人類沒有覺察到的?
🔵第三部分:在AI時代下「我思故我在」的轉變
在啟蒙運動時期,笛卡兒振臂一呼:我思故我在。將邏輯推理能力定調為人類跟萬物的差異。而人類以具備理性而自豪的時代,就在AI日益發達的現在,漸漸的土崩瓦解了。
在笛卡爾死後的四百年後的今日,如果AI也具備思的能力,那我們跟模型有什麼差異?我們是誰?
另一個問題,在實際任務上,如果AI表現超過人類,此時不聽從AI的建議,就會被認為是嚴重疏失。
下西洋棋時,棋手不聽從AI犧牲掉高價值棋子的瘋狂策略,可能還無足輕重。如果是戰爭時,AI建議犧牲掉三千人部隊是最好的撤退方案,你是指揮官卻覺得好像可以全身而退,在這種情況,你要怎麼辦?
如果你只憑信念,相信AI,而執行AI的建議,那你的指揮官,那還不如裁撤掉。但如果你要權衡,你又要如何權衡?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不得不強迫重新思考人與AI的關係,以及如何平衡人的自主權和AI的建議。這是需要深入討論和探索的問題,而唯有透過不斷的探索,才能找到最佳的平衡點。我們需要繼續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才能夠充分發揮AI的潛力,為總體人類帶來更多的益處。
🟡結語與想法:
❶ 本書架構長這樣:
第一章:目前AI的一些常見問題
第二章:每個世代的科學倫理:神學與科學的相處
第三章:AI的發展、應用、侷限
第四章:網路平台(臉書、推特、抖音、YT…)
第五章:資安、戰爭
第六章:人工智慧、人類身分
第七章:未來展望
❷ 閱讀建議
第一章我覺得一定要看;如果你對哲學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第二章;如果你想要知道AI的各種日常應用可以看第四章跟第五章,如果你對AI的歷史發展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第三章
❸ 開放包容的心態
讀完其實發現有的時候也不會那麼鐵齒了,神秘學有些可能還真的隱藏了人類還沒觀察到的邏輯,然後對世界保持著更開放的態度,畢竟知道的太少了。
還是那個例子,人類下西洋棋下了上千年,理論上,你如果各門各派都學,你就可以把西洋棋研究個透,結果AI發現還有很多的是人類不曾看到過的策略。
❹ 進入不同時代的制度變革
在10年前,網路時代剛起來,因為法律還沒有跟上,所以常常會有一些看起來是犯罪,但其實法律無法制裁的事件,而如今法律規章已逐漸完善。
而今日, AI技術蓬勃發展,一些法律問題:冒用、著作權等的問題,也還在討論之中,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是應該逐步去討論完善法律的規範,讓最後大家能夠在不影響自身權益的條件下,盡可能的善用AI。
❺ 總結
本書探討人工智慧(AI)如何影響人類的觀感、認知、互動,以及對文化、歷史、人性的衝擊。AI的出現挑戰了人類以邏輯推理為基礎的文明,模型能發現人類未曾見過的策略,而人類卻不能理解其運作原理。如果AI具有思考能力,人類和模型之間將無法區分,這不只引發人對於自身存在的意義問題,也引發了人的自主權和AI建議的選擇問題。作者提出了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以找到最佳平衡點的必要性。
⭐️延伸閱讀:
❶ 21世界的21堂課
❷ 人類大歷史
❸ 機器學習
>More
馬光廷
Lv.10
4.5
|
2023/04/18
過去半年AI吸引所有人的眼球,人工智慧突飛猛進的速度令人難以適應,每天都有新的AI應用發布,甚至已經有自動化AI幫你執行AI指令輸入,代表未來人機協作的比例會越來越高,到不久的將來,我們工作中有一定比例都將直接仰賴電腦自動執行,人類只要負責監督和判斷,其他例行性流程全部讓電腦自行處理。客觀上來講這種效率的提升確實對社會有益,這幾年也在提倡周休三日,如果搭配AI來提升工作速度,這個變革指日可待。
我覺得人腦蠻有趣的是其適應能力,兩三個月前我對於AI感到極度恐慌,畢竟電腦已經跟神一樣,超出一個人思維可以理解的範疇,不過靜下來研讀一些相關的書籍和影片以後,心裡就踏實許多,某種程度上也轉念了,至少不會那麼悲觀,對於AI的優點有更多的認識。
AI神通廣大,對於喜歡思考的人而言,應該都會感到惶惶不安,針對這一點我跟身邊的人交流一下,發現可能是我困在自己的同溫層而不自知,身邊的人對於AI的進步樂觀其成,有人跟我說希望電腦趕快把所有工作都取代,我們就可以變成電影《瓦力》中的人類,整天無所事事,耍廢放空,好好享受人生! 我原本還在思考這樣一來工作的意義為何,但他們直接突破盲腸:人類發明各種工具就是為了讓生活更舒適,如果凡事都由電腦來服侍又何妨? 我反思一下近年知識帶給我的啟發,搞笑的是竟然可以認同他們的看法,傻人有傻福,腦袋放空的人最幸福~
最近台灣已經有越來越多跟AI有關的書籍上市,如果你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上班族,應該會去商業理財的分類區買那些討論如何用ChatGPT提升工作效能的工具書。但如果你好奇想了解AI這項科技背後有哪些哲學意涵,以及它又將引起哪些社會變革,這本《AI世代與我們的未來》是一本值得翻閱的好書,GR上面有不少人評價說這本書了無新意,僅複述其他人已經討論過的觀點,整本書應該可以濃縮成一篇發表在《紐約客》雜誌的文章即可。我讀完以後覺得這本書的篇幅恰恰好,其實已經言簡意賅了,本書想要討論的主題很廣泛,能夠用兩百多頁就清楚勾勒出來,已經替讀者節省很多寶貴的時間。另一方面也代表我在這方面涉獵太淺,竟然很多內容還沒接觸過,要多關注AI的發展才行。
仔細一想,科技的進步使人們癡迷的追求效率,我以前不懂什麼叫蜂巢思維,但隨著閱讀量的累積,漸漸明白真的有集體思維的存在,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社會思潮,現在人們竭盡所能提高效率,希望能跟上社會節奏,人氣YT頻道和閱讀推廣都在教人如何管理時間,所以Notion這種app就很流行,可能是我沒慧根,常常覺得這種應用程式反而是另一種負擔,處心積慮想要善用時間,結果弄巧成拙導致心靈的躁動,是否得不償失?
順帶一提,因為資訊爆炸使得懶人包成為生活必需品,ChatGPT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懶人包集大成,已經有很多人用此來著書立說成為作家,AI擅長做資訊統整,而且可怕的是摘要的準確度極高,在書評寫作的領域,很驚人的是有些聰明人已經用AI在寫閱讀心得,而且還可以潤飾到一般人看不出來。這個其實不難,只要把電子檔餵進去,把產出的內容換句話說,就可以分享在社群媒體上了,然後說一個月讀了數十本書,讓老派讀者自嘆不如。這種閱讀法是否才是當代閱讀的正解? 閱讀很私人,端看讀者各取所需,慢閱讀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久,前提是自己還要有時間,所以閱讀要趁早,才能感受到她的迷人魅力。幾年前專家還在說AI最難取代的就是人類的創造力,但坦白講依照目前的科技進展,我越來越相信十幾年內通用人工智慧就會出現,比20世紀科幻小說預言的還要更早。
科技的進化會引發一些人類心靈的不安,不過感覺真的很少人在關注這一塊,整體社會基本上就高歌凱奏,呼籲人們積極提高自我生產力,才不會被資本社會淘汰。在社科著作中,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針對這個現象進行深度研究,結論就是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跟原始祖先差異不大,我們思考的方式是傾向跟實體世界互動,人腦的思維尚未演化到可以游刃有餘與AI並駕齊驅,可是這正是目前科技要求人類做到的境界。
很多人無法適應就得到精神疾病,必須仰賴心理醫生的協助才能重拾平靜。這是一個交互影響的現象,AI越來越進步,AI專家就語重心長的呼籲人們要培養自己的人性,例如心理醫生是未來最難被取代的職業,因為同理心是AI最難取代的人格特質。其實這句話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越來越多人心理生病了,希望在虛無縹緲的世界中,可以抓到一個僅存的實體浮木,以免被內心波濤洶湧的負面情緒給淹沒。
當然一定會有人對這種科技造成的影響嗤之以鼻,覺得這種論述都是無稽之談。討論科技的發展一定要有脈絡,每個讀者切入的視角不同,我是很羨慕對於一切社會變遷泰然自若的人,兵來將擋,水來土淹,順著時代的潮流前進,無所畏懼。我的心靈比較脆弱,好在閱讀可以反脆弱,加強心靈韌性,過往的閱讀經驗讓我可以深刻的跟本書的主旨起共鳴,書中提及的一些內容我都有蜻蜓點水接觸過,但是沒有從AI的框架下來解釋,所以我不知道有這種觀看的方式。經過三位思想大師的詮釋,確實讓我對AI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本書三位作者分別是20世紀國際關係宗師亨利.季辛吉、前Goolge CEO艾力克.施密特、麻省理工電腦科學院長丹尼爾.哈騰洛赫。季辛吉名聲響叮噹,已經要一百歲了還在世界各地的高端論壇當講者,他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秩序締造者及論述者。施密特在2001-2011年Google最關鍵的成長期擔任總裁,使其成為影響世界的科技巨頭,他卸任後成立基金會,投身慈善事業,並且在各種場合擔任顧問或講師,分享他對於科技的看法。這本書其實並非完全由三人所著,嚴格來說應該是許多人合作的成果,他們組成一個專案小組,一起腦力激盪構思本書的內容,由三位大師提出大綱,細節再由助理們合作梳理及研究。
前半部基本上都在探討AI如何演化至今,他們從文明初始講起,人類因為對於這個世界感到陌生恐懼,希望能掌控自己的命運,便開始建立起知識體系。從古希臘以降,人類會透過各種方式希望能夠賦予宇宙萬物意義,這樣才能感到踏實。但人類的認知有極限(有時是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仍有很多事物無法解釋,這時就要仰賴宗教等機制來填補空白。隨著科學發展,人們開始學會用理性來面對世界,印刷術的普及打開新的紀元,大家都可以獲得知識,對宇宙終極奧秘的解釋權不再由教會壟斷,人們開始有思考的自由,促成往後科學革命、工業革命、資訊革命等技術突破。
在文明演變的過程中,人類習慣用理性的思維去評估一切,哲學也隨時代而演化,哲學家提出各種思考框架讓當代人有思想上的歸宿,若少了這些思想工具,人們就會感到茫然無助。在西方哲學脈絡中,中古世紀到19世紀的哲學家都希望把世間萬物歸納到哲學的論述體系中,所以有人編纂百科全書,目的就是賦予一切事物某種解釋或定義,其中康德的思想影響深遠,他啟發後人將感官經驗轉化為知識,這也是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這種哲學的努力到了20世紀面臨挑戰,因為量子力學等基礎科學的發展,例如海德堡提出測不準原理,讓人類的感官經驗不再100%準確或可信任。古典物理學中完美的平衡被顛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進入一個新紀元,此時天才哲學家維根斯坦即刻救援,表示人類不必追求全知,只需要知道事物間的關聯即可。他的思想框架讓人類又安全的度過20世紀的風風雨雨。
進入21世紀,隨著晶片的計算能力依循摩爾定律指數型躍升,AI終於結束了技術寒冬,開始蓬勃發展。神經網絡模型、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這些新型態的技術讓AI突飛猛進,漸漸的AI越來越有”智慧”,在某些層面甚至已經超過人類。AI儼然是一種新的生命形式,並由人類擔任上帝創造出來的,這就導致了思想上的矛盾。AI目前最可怕的是連研究人員都不知道其真實的運作機制,研究人員在訓練AI前會預設目標,但有時候AI的表現超乎預期,連人類都不知道機器究竟如何”思考”。
這代表機器的思維超乎人類的認知,違背了數千年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因此人們感到恐懼是合情合理的。目前針對AI的倫理和哲學都還沒完整建立起來,若人類不盡快著手研擬,可能就會發生AI失控的未來,波及的層面之廣難以想像,因此本書後半部都在探索這些議題。但話說回來,如果AI使用得宜,祂將開啟人類全新的思維視域,我們將會發現很多人類自身無法感知或想像的事情,人類文明就會更快速發展。
如果你對於人工智慧感到陌生,這本書是一本優秀的入門讀本! 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發,也幫我更新了一些過時的觀點。舉例來說,我們都知道可以用圖靈測試來判斷機器是否達到人類的智力水準,但其實圖靈測試在今天已經不管用了,它測試的是機器產出的”成果”是否達成人類的水平,所以嚴格來說很多機器早就通過測試,例如汽車可以跑得比人還快、機算機可以比人類更快速算出金額,在狹義的層面這些機器早就比人類還優秀。今天我們討論AI,不論是理性或感性上,應該要盡快建立一個新的框架,以評估AI對社會的影響,如同核武需要嚴加管控,避免核武擴散,AI在這方面並沒有對應的措施,本書提出一些建議,可供讀者參考。
活在一個比科幻更科幻的真實世界,真的常常讓人覺得無所適從,先別扯到宏觀文明的層級,AI很快就會融入我們的工作中,所以抽出一些追劇的時間讀讀這種書,才能在專業及心態上做好準備吧。
>More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
(可複選)
全部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評鑑日期
全部
最近一個月
最近三個月
最近半年
最近一年
最近三年
三年以前
前往
第 1 頁
強強
Lv.1
追蹤書評人
0.5
|
2024/05/06
別買,浪費時間
被書評騙了,超級爛,整本都在打高空和講一些空泛的東西,只有大綱沒有肉。
哲學方面我覺得這些作者其實不懂維根斯坦,而康德沒有說明到讓讀者可以理解,至少講清楚「理性」到底是什麼意思吧。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指的是很難找到概念的定義特徵,只能找到家族相似性,而不是「概約理解各種現象的相似處後找到知識」,維根斯坦認為其他哲學家在那邊為各種概念找定義特徵是在做無用功,而不是「認為前人設法定義萬物並加以分類」,維根斯坦在討論的對象是語言和詞彙,不是自然現象,這是科學家在做的事情。
感覺作者很看不起科學家和哲學家,一直說科學家和哲學家不知道怎麼回事,或是科學和哲學失去方向,讀一下科學史和哲學史就知道他們一直都很有方向,作者沒有去理解他們在幹嘛,就說他們廢他們不懂,我覺得很噁心。一直說AI好強,要小心使用,但是也沒講各種AI的原理、這樣的原理導致哪些能力上的限制、科學家怎麼測試LLM的認知能力。一直說各種AI在生活和各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多,但是又不說是哪種AI應用到什麼領域、又是如何應用到這些領域,整本書只有蛋白質摺疊的例子有足夠的說明,其他全部都在講很空泛的東西。作者提了一堆可能的問題想要引起讀者的思考,但是卻沒有提供一些真實案例,讀者根本沒有什麼素材可以拿來思考。
翻譯的背景知識不足,錯字很多就不講了,「監督式學習」和「非監督式學習」隨便去翻一本機器學習書的目錄就知道是專有名詞了,不是「受監督式學習」和「不受監督式學習」,還有文句不通順的問題。
人生第一次生氣到上來寫書評。
展開
頑石點頭
Lv.1
追蹤書評人
2.0
|
2024/01/06
有些語句要反覆讀幾遍才能拼湊出作者的原意. 整體上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一組運轉中的生鏽齒輪, 在轉動中不時卡頓.
展開
馬光廷
Lv.10
追蹤書評人
4.5
|
2023/04/18
過去半年AI吸引所有人的眼球,人工智慧突飛猛進的速度令人難以適應,每天都有新的AI應用發布,甚至已經有自動化AI幫你執行AI指令輸入,代表未來人機協作的比例會越來越高,到不久的將來,我們工作中有一定比例都將直接仰賴電腦自動執行,人類只要負責監督和判斷,其他例行性流程全部讓電腦自行處理。客觀上來講這種效率的提升確實對社會有益,這幾年也在提倡周休三日,如果搭配AI來提升工作速度,這個變革指日可待。
我覺得人腦蠻有趣的是其適應能力,兩三個月前我對於AI感到極度恐慌,畢竟電腦已經跟神一樣,超出一個人思維可以理解的範疇,不過靜下來研讀一些相關的書籍和影片以後,心裡就踏實許多,某種程度上也轉念了,至少不會那麼悲觀,對於AI的優點有更多的認識。
AI神通廣大,對於喜歡思考的人而言,應該都會感到惶惶不安,針對這一點我跟身邊的人交流一下,發現可能是我困在自己的同溫層而不自知,身邊的人對於AI的進步樂觀其成,有人跟我說希望電腦趕快把所有工作都取代,我們就可以變成電影《瓦力》中的人類,整天無所事事,耍廢放空,好好享受人生! 我原本還在思考這樣一來工作的意義為何,但他們直接突破盲腸:人類發明各種工具就是為了讓生活更舒適,如果凡事都由電腦來服侍又何妨? 我反思一下近年知識帶給我的啟發,搞笑的是竟然可以認同他們的看法,傻人有傻福,腦袋放空的人最幸福~
最近台灣已經有越來越多跟AI有關的書籍上市,如果你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上班族,應該會去商業理財的分類區買那些討論如何用ChatGPT提升工作效能的工具書。但如果你好奇想了解AI這項科技背後有哪些哲學意涵,以及它又將引起哪些社會變革,這本《AI世代與我們的未來》是一本值得翻閱的好書,GR上面有不少人評價說這本書了無新意,僅複述其他人已經討論過的觀點,整本書應該可以濃縮成一篇發表在《紐約客》雜誌的文章即可。我讀完以後覺得這本書的篇幅恰恰好,其實已經言簡意賅了,本書想要討論的主題很廣泛,能夠用兩百多頁就清楚勾勒出來,已經替讀者節省很多寶貴的時間。另一方面也代表我在這方面涉獵太淺,竟然很多內容還沒接觸過,要多關注AI的發展才行。
仔細一想,科技的進步使人們癡迷的追求效率,我以前不懂什麼叫蜂巢思維,但隨著閱讀量的累積,漸漸明白真的有集體思維的存在,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社會思潮,現在人們竭盡所能提高效率,希望能跟上社會節奏,人氣YT頻道和閱讀推廣都在教人如何管理時間,所以Notion這種app就很流行,可能是我沒慧根,常常覺得這種應用程式反而是另一種負擔,處心積慮想要善用時間,結果弄巧成拙導致心靈的躁動,是否得不償失?
順帶一提,因為資訊爆炸使得懶人包成為生活必需品,ChatGPT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懶人包集大成,已經有很多人用此來著書立說成為作家,AI擅長做資訊統整,而且可怕的是摘要的準確度極高,在書評寫作的領域,很驚人的是有些聰明人已經用AI在寫閱讀心得,而且還可以潤飾到一般人看不出來。這個其實不難,只要把電子檔餵進去,把產出的內容換句話說,就可以分享在社群媒體上了,然後說一個月讀了數十本書,讓老派讀者自嘆不如。這種閱讀法是否才是當代閱讀的正解? 閱讀很私人,端看讀者各取所需,慢閱讀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久,前提是自己還要有時間,所以閱讀要趁早,才能感受到她的迷人魅力。幾年前專家還在說AI最難取代的就是人類的創造力,但坦白講依照目前的科技進展,我越來越相信十幾年內通用人工智慧就會出現,比20世紀科幻小說預言的還要更早。
科技的進化會引發一些人類心靈的不安,不過感覺真的很少人在關注這一塊,整體社會基本上就高歌凱奏,呼籲人們積極提高自我生產力,才不會被資本社會淘汰。在社科著作中,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針對這個現象進行深度研究,結論就是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跟原始祖先差異不大,我們思考的方式是傾向跟實體世界互動,人腦的思維尚未演化到可以游刃有餘與AI並駕齊驅,可是這正是目前科技要求人類做到的境界。
很多人無法適應就得到精神疾病,必須仰賴心理醫生的協助才能重拾平靜。這是一個交互影響的現象,AI越來越進步,AI專家就語重心長的呼籲人們要培養自己的人性,例如心理醫生是未來最難被取代的職業,因為同理心是AI最難取代的人格特質。其實這句話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越來越多人心理生病了,希望在虛無縹緲的世界中,可以抓到一個僅存的實體浮木,以免被內心波濤洶湧的負面情緒給淹沒。
當然一定會有人對這種科技造成的影響嗤之以鼻,覺得這種論述都是無稽之談。討論科技的發展一定要有脈絡,每個讀者切入的視角不同,我是很羨慕對於一切社會變遷泰然自若的人,兵來將擋,水來土淹,順著時代的潮流前進,無所畏懼。我的心靈比較脆弱,好在閱讀可以反脆弱,加強心靈韌性,過往的閱讀經驗讓我可以深刻的跟本書的主旨起共鳴,書中提及的一些內容我都有蜻蜓點水接觸過,但是沒有從AI的框架下來解釋,所以我不知道有這種觀看的方式。經過三位思想大師的詮釋,確實讓我對AI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本書三位作者分別是20世紀國際關係宗師亨利.季辛吉、前Goolge CEO艾力克.施密特、麻省理工電腦科學院長丹尼爾.哈騰洛赫。季辛吉名聲響叮噹,已經要一百歲了還在世界各地的高端論壇當講者,他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秩序締造者及論述者。施密特在2001-2011年Google最關鍵的成長期擔任總裁,使其成為影響世界的科技巨頭,他卸任後成立基金會,投身慈善事業,並且在各種場合擔任顧問或講師,分享他對於科技的看法。這本書其實並非完全由三人所著,嚴格來說應該是許多人合作的成果,他們組成一個專案小組,一起腦力激盪構思本書的內容,由三位大師提出大綱,細節再由助理們合作梳理及研究。
前半部基本上都在探討AI如何演化至今,他們從文明初始講起,人類因為對於這個世界感到陌生恐懼,希望能掌控自己的命運,便開始建立起知識體系。從古希臘以降,人類會透過各種方式希望能夠賦予宇宙萬物意義,這樣才能感到踏實。但人類的認知有極限(有時是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仍有很多事物無法解釋,這時就要仰賴宗教等機制來填補空白。隨著科學發展,人們開始學會用理性來面對世界,印刷術的普及打開新的紀元,大家都可以獲得知識,對宇宙終極奧秘的解釋權不再由教會壟斷,人們開始有思考的自由,促成往後科學革命、工業革命、資訊革命等技術突破。
在文明演變的過程中,人類習慣用理性的思維去評估一切,哲學也隨時代而演化,哲學家提出各種思考框架讓當代人有思想上的歸宿,若少了這些思想工具,人們就會感到茫然無助。在西方哲學脈絡中,中古世紀到19世紀的哲學家都希望把世間萬物歸納到哲學的論述體系中,所以有人編纂百科全書,目的就是賦予一切事物某種解釋或定義,其中康德的思想影響深遠,他啟發後人將感官經驗轉化為知識,這也是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這種哲學的努力到了20世紀面臨挑戰,因為量子力學等基礎科學的發展,例如海德堡提出測不準原理,讓人類的感官經驗不再100%準確或可信任。古典物理學中完美的平衡被顛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進入一個新紀元,此時天才哲學家維根斯坦即刻救援,表示人類不必追求全知,只需要知道事物間的關聯即可。他的思想框架讓人類又安全的度過20世紀的風風雨雨。
進入21世紀,隨著晶片的計算能力依循摩爾定律指數型躍升,AI終於結束了技術寒冬,開始蓬勃發展。神經網絡模型、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這些新型態的技術讓AI突飛猛進,漸漸的AI越來越有”智慧”,在某些層面甚至已經超過人類。AI儼然是一種新的生命形式,並由人類擔任上帝創造出來的,這就導致了思想上的矛盾。AI目前最可怕的是連研究人員都不知道其真實的運作機制,研究人員在訓練AI前會預設目標,但有時候AI的表現超乎預期,連人類都不知道機器究竟如何”思考”。
這代表機器的思維超乎人類的認知,違背了數千年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因此人們感到恐懼是合情合理的。目前針對AI的倫理和哲學都還沒完整建立起來,若人類不盡快著手研擬,可能就會發生AI失控的未來,波及的層面之廣難以想像,因此本書後半部都在探索這些議題。但話說回來,如果AI使用得宜,祂將開啟人類全新的思維視域,我們將會發現很多人類自身無法感知或想像的事情,人類文明就會更快速發展。
如果你對於人工智慧感到陌生,這本書是一本優秀的入門讀本! 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發,也幫我更新了一些過時的觀點。舉例來說,我們都知道可以用圖靈測試來判斷機器是否達到人類的智力水準,但其實圖靈測試在今天已經不管用了,它測試的是機器產出的”成果”是否達成人類的水平,所以嚴格來說很多機器早就通過測試,例如汽車可以跑得比人還快、機算機可以比人類更快速算出金額,在狹義的層面這些機器早就比人類還優秀。今天我們討論AI,不論是理性或感性上,應該要盡快建立一個新的框架,以評估AI對社會的影響,如同核武需要嚴加管控,避免核武擴散,AI在這方面並沒有對應的措施,本書提出一些建議,可供讀者參考。
活在一個比科幻更科幻的真實世界,真的常常讓人覺得無所適從,先別扯到宏觀文明的層級,AI很快就會融入我們的工作中,所以抽出一些追劇的時間讀讀這種書,才能在專業及心態上做好準備吧。
展開
鍾文榮
Lv.4
追蹤書評人
5.0
|
2023/03/14
AI對於類社會的影響,從這本書大約可以略見。但A因為缺乏感性,可以說是完全理性,因此,理性經濟人在事實上不存在,因為人類無法在有限時間內,窮於計算所有的可能性。
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上是個很重要的概念,但問題機會成本是個理論,機會成本的計算,無法完全實現。
但AI沒有感情,它可以計算所有的可能性,也就是說,AI的決策沒有稟賦效應、損失謬誤的偏誤問題,它會有最佳解,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追求最高的勝率。
如果,最高勝率是要犧牲局部(如果是戰爭就是犧牲人),此時,人類又該如何決策?或者,直接由AI決策呢?
展開
愛貓
Lv.2
追蹤書評人
4.5
|
2023/02/25
AI會給人類帶來哪些衝擊?
🔴這本書在說什麼?適合誰?
本書有三個作者,三個都是各自領域的大師:美國前國務卿、google前執行長、MIT計算學院院長。而這本書就是要探討人工智慧(AI)在接下來幾年必須面對的問題,例如:
1. 醫療、戰爭、科學經過AI創新之後,會變得如何
2. AI能夠察覺到人類不能察覺的真相嗎?
3. 身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
適合給以下的人:
❶ 好奇AI未來發展的人
❷ 對AI未來的道德、法律問題感興趣的人
❸ 想知道AI可以如何改變生活的人
-----------------------------------
目錄
🔵第一部份:盤點國內外的AI事件
🔵第二部分:AI給人類帶來哪些衝擊?
🔵第三部分:在AI時代下「我思故我在」的轉變
🟡結語與想法:
-----------------------------------
🔵第一部份:盤點國內外的AI事件
❶ AlphaGo、AlphaZero
2017年,由Google開發的AlphaGo擊敗圍棋的世界棋王。同年,AlphaZero擊敗西洋棋的世界棋王。
一般來說,大家可能會覺得AlphaZero可能就是餵給它大量的人類棋譜學習,然後當下次遇到類似狀況就知道如何應對,說穿了也就是學人類下棋的方式。
但實際上,AlphaZero學的方法更聰明,它沒有任何預設的定式、組合、策略,也就是它沒有跟人類學習,開發者只有跟他講下棋的規則:皇后怎麼走、車怎麼走…,然後剩下的就靠它自己尋找最高勝率的策略,而AlphaZero僅花四小時,就變成世界最強的西洋棋手。
AlphaZero的戰術一點都不正統,它願意犧牲皇后這些人類認為高價值的棋子,也會走出很多人認為的劣手,但最後卻能夠出奇制勝。西洋棋世界冠軍Gary Kasparov 表示:AlphaZero已經撼動西洋棋根基了。而所謂的西洋棋手就只能跟在AlphaZero後面,多看多學。
❷ ChatGPT
2022 ChatGPT發布
ChatGPT是人工智慧語言模型,它可以產生像是人類發送的訊息,它是以網路上的資料進行訓練,會先先消化完,再完成指派任務。
你覺得論文太難看懂?沒關係,叫它幫你總結。
你覺得寫商業信麻煩?沒關係,叫它幫你寫。
你覺得程式抓蟲很累?沒關係,叫它幫你檢查。
❸ 小玉換臉事件
2021年,台灣YouTuber小玉使用AI技術將正常女性臉孔用deepfake 技術轉移到到色情影片中,並販售謀取暴利。該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譴責,並引起了人們對AI技術的擔憂,認為這種技術可能會被濫用,對社會造成嚴重傷害。
❹ 吳淡如用AI作圖當作自己產品的爭議
吳淡如 2023/2/12 在臉書分享一個圖像,稱這是自己學習電腦動畫的第一張作品,隨後有不少藝術創作者指正 AI 繪圖≠電腦繪圖,卻挨批「酸民」。後來吳淡如透露自己使用Midjourney,並還揚言採取法律途徑,因此言語衝突不斷升級。有網友開始討論「AI 繪圖」的著作權歸屬。據《路透社》報導,美國著作權局表示,在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中使用人工智能系統 Midjourney 創建的圖像不應獲得版權保護。
🔵第二部分:AI給人類帶來哪些衝擊?
無形的軟體擁有了邏輯能力,並開始能夠在一些場域擔任了過去只有人類能做的工作,那AI的進化會如何影響到人類的觀感、認知、互動?對文化、歷史、人性又有何衝擊?
數千年來,人類用自己的邏輯、理性,建立起我們如今的文明,並完善天文、地理、科技、法律等等知識,雖然不盡完美,但確實讓我們從人猿那樣的環境變成先進的文明社會。
而AI的出現就像給人類一記悶棍:單獨學習的模型可以發現人類上千年下棋歷史都沒有見過的策略,那模型究竟是發現了什麼?如何發現?有哪些東西是電腦發現,但人類沒有覺察到的?
🔵第三部分:在AI時代下「我思故我在」的轉變
在啟蒙運動時期,笛卡兒振臂一呼:我思故我在。將邏輯推理能力定調為人類跟萬物的差異。而人類以具備理性而自豪的時代,就在AI日益發達的現在,漸漸的土崩瓦解了。
在笛卡爾死後的四百年後的今日,如果AI也具備思的能力,那我們跟模型有什麼差異?我們是誰?
另一個問題,在實際任務上,如果AI表現超過人類,此時不聽從AI的建議,就會被認為是嚴重疏失。
下西洋棋時,棋手不聽從AI犧牲掉高價值棋子的瘋狂策略,可能還無足輕重。如果是戰爭時,AI建議犧牲掉三千人部隊是最好的撤退方案,你是指揮官卻覺得好像可以全身而退,在這種情況,你要怎麼辦?
如果你只憑信念,相信AI,而執行AI的建議,那你的指揮官,那還不如裁撤掉。但如果你要權衡,你又要如何權衡?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不得不強迫重新思考人與AI的關係,以及如何平衡人的自主權和AI的建議。這是需要深入討論和探索的問題,而唯有透過不斷的探索,才能找到最佳的平衡點。我們需要繼續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才能夠充分發揮AI的潛力,為總體人類帶來更多的益處。
🟡結語與想法:
❶ 本書架構長這樣:
第一章:目前AI的一些常見問題
第二章:每個世代的科學倫理:神學與科學的相處
第三章:AI的發展、應用、侷限
第四章:網路平台(臉書、推特、抖音、YT…)
第五章:資安、戰爭
第六章:人工智慧、人類身分
第七章:未來展望
❷ 閱讀建議
第一章我覺得一定要看;如果你對哲學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第二章;如果你想要知道AI的各種日常應用可以看第四章跟第五章,如果你對AI的歷史發展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第三章
❸ 開放包容的心態
讀完其實發現有的時候也不會那麼鐵齒了,神秘學有些可能還真的隱藏了人類還沒觀察到的邏輯,然後對世界保持著更開放的態度,畢竟知道的太少了。
還是那個例子,人類下西洋棋下了上千年,理論上,你如果各門各派都學,你就可以把西洋棋研究個透,結果AI發現還有很多的是人類不曾看到過的策略。
❹ 進入不同時代的制度變革
在10年前,網路時代剛起來,因為法律還沒有跟上,所以常常會有一些看起來是犯罪,但其實法律無法制裁的事件,而如今法律規章已逐漸完善。
而今日, AI技術蓬勃發展,一些法律問題:冒用、著作權等的問題,也還在討論之中,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是應該逐步去討論完善法律的規範,讓最後大家能夠在不影響自身權益的條件下,盡可能的善用AI。
❺ 總結
本書探討人工智慧(AI)如何影響人類的觀感、認知、互動,以及對文化、歷史、人性的衝擊。AI的出現挑戰了人類以邏輯推理為基礎的文明,模型能發現人類未曾見過的策略,而人類卻不能理解其運作原理。如果AI具有思考能力,人類和模型之間將無法區分,這不只引發人對於自身存在的意義問題,也引發了人的自主權和AI建議的選擇問題。作者提出了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以找到最佳平衡點的必要性。
⭐️延伸閱讀:
❶ 21世界的21堂課
❷ 人類大歷史
❸ 機器學習
展開
共
1
頁
前往
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