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 (電子書)

88折$ 316
5 /5
9位讀者評分
5
67%
4
33%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7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4/09/24
書評:誘因設計  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
Mixed Signals: How Incentives Really Work

整體評價: ★★★★☆
本書主旨為誘因「設計」。適用於要「促使」目標作某件事的時候。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但最後的1/3本不少所述發現很無謂,如:發錢有用xN)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直述型)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原英文書名所言,是在「避免」產生混合、內部互相衝突的信號,以將收訊者推往特定的方向,適用於你要「說服」「促使」對方某件事的時候。故文中會常看到「混合訊號」一詞,這是本書原英文主書名。


【實用價值】
如最初所述,本書概念基本上是講適用於你要「說服」「促使」對方(或自己)某件事的時候。

而在實務中,有多種優缺點、Pros & Cons、制衡措施並陳是常見狀況。經常是為了更高層的目標存在。在較低階層一些機制並存常是為了達成更高層接近(組織)原本目的。要注意避免所選擇(部門、小單位)的目標或手段過度妨礙了更高層目標的達成,否則容易變成各小單位間持續的敵視爭端、或是各部門的工作與其所花時間互相抵消。在上層的人,則是要依此設計部屬管理體制與誘因。

或稱:有問題的KPI,就容易產生有問題的行為。或是What gets measured, gets managed (or, manipulated), etc..

而一般來說,需要作判斷的也是這種各條件有互相衝突,需要取折衷的情形。不然就是單純的一直要求把所有能作的都作到最好就好了。只是實務上你必需要知道什麼和什麼相衝突、哪些可避免或設法繞過、而哪些是不可避免。


【翻譯與排版】
翻譯:一般屬順暢。但不時仍有表面用字直接看不出來,屬於文法錯誤或不易閱讀的不自然構句(雖然單純看其組成的用詞是可以瞭解其意)。以及有的應該是是單純稿件沿用疏失,如圖23與圖24。
排版:原文書於 2023/02/01 出版,繁中譯本 2023/10/27 出版。譯本很快(1年以內)。


----
最後拉回一下主題,避免結尾方向變得奇怪:
本書原英文書名所言,是在「避免」產生混合、內部互相衝突的信號,以將收訊者推往特定的方向,適用於你要「說服」對方某件事的時候。場景原則上是設定在「商業組織」之內。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 其他所感 --
有些東西還是要自己想。如「今天vs明天」與「一年後vs一年加一天後」,差距不是表面上都是差一天而已。也包含了如信用度差異:「當場vs明天」有顯著的信用度差異,但「一年後vs一年加一天後」則幾乎沒有信用度差異。或是如過程成本:「明天拿」我還要多跑一次或是多配合一次手續多一份麻煩,但「一年後vs一年加一天後」則都是一樣的程序負擔。
展開
本書強調想要改變行為,就必須設計出有效的誘因,而設計誘因要避免衝突,避免向對方傳遞錯誤的誘因訊號。
書中有很多例子可以幫助了解,非常推薦給對行為經濟學、賽局理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對這些領域有更多的認識!

IG: readingbusiness 閱讀商業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4/06
個人認為幾個值得一讀的重點如下:

1. 關於誘因,這本書的案例及研究相當豐富,從Uber、維珍集團之類的商業例子,到美國醫療、軍隊或是那不勒斯奇特的石頭房子這種社會制度、文化的內容,通通都有,很適合激發靈感,也像一本指南,幫助人發現感興趣的例子,方便進一步延伸閱讀。
反過來說,由於這本書範圍廣闊,除了Part 6改變東非馬賽人割禮習俗、Part 7房屋買賣的案例之外,其餘案例大多無法講得太細、太深,所以如果你期待非常細節的具體做法,可能就要先試讀看看再決定要不要入手。

2. 明確舉例也說明原理,區別什麼是好的誘因設計,什麼又是不好的誘因設計。而好誘因總是與「人們如何看待、解讀」密不可分,有賴正確傳遞訊號,而非操弄人心。

3. 書中一個又一個的事例,讀起來讓人不知不覺更熟悉從「擬定假設、進行驗證及修正、留意副作用」這一整套科學流程,有一種潛移默化的效果。(讓我有一種兒童英文讀物重複出現相同句型的熟悉感)

4. 清晰描繪出眾多「矛盾訊號」的情境。
例如第2章談到公司要求員工重視團隊,獎金卻根據個人表現頒發,又如強調長期發展,制度卻偏重短期績效等。
我發現這是不少組織高層的盲點(也許當局者迷),像是要同仁勇於提問,好不容易有人舉手發言,又斥責對方問題「不恰當」;或是高喊創新,但是部屬提出新想法時,又用「這個沒看過」、「你保證一定會成功嗎」(如果保證成功,還叫創新嗎?)回應,讓人無所適從。
所以,書中清楚寫出矛盾訊號長什麼樣、會使人怎麼想、造成什麼後果,幫助不小。

5. 有的案例及對策,令人驚嘆。
例如荷蘭的郵遞區號樂透、非營利組織「慈善:水」的募款方式,有趣又精巧。

最後,建議讀這本書時,務必記得誘因是一項好工具,但不是無所不能。
透過教育、宣導、溝通來影響價值觀、理念、習慣等,或是藉由理念、願景、當事人的內在需求來激發內在動機,也相當重要。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1/31
如標題,我在2003年在經濟日副刊寫過一篇文章「誘因之死」(請google搜尋)。
在經濟行為中,交易的雙方彼此傳達著訊號,然後彼此對這個訊號進行解釋,然後,影響我們的行為。譬如說,很多辦公室支持使用回收紙再利用,看起來是為了節省,但實際操作起來一點也不,關鍵是誘因。主管以為要省紙,但影印紙貴?還是碳粉或墨水?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印量增加,且機器故障率增加!(你可以試著把有釘書機針孔的影印紙放進雷射印表機或影印機,看看結果會如何?)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是《誘因設計》,但英文書名"Mixed Signals How to Incentive Really Work"比較能夠精準傳達原意,真正的「誘因設計」是放在最後兩章,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說明信號與誘因是一同出現的,也就是說信號代表誘因,最後影響一個的人行為。
經濟學上資訊不對稱也是一種訊號與誘因的傳達,逆選擇與道德危害就是一種。
在管理上,不適當的誘因設計,當然會傳達被曲解後的誘因,這裡講的曲解,指的是行為結果與誘因設計者當初的發想不同,譬如說業務人員採用固定薪資制,公司主管想傳達的是業務人員的業績不是他們貢獻出來的,結果當然是業務人員沒有突破業績的誘因,只有棍子沒有蘿蔔的誘因設計,當然是失敗的!
很少書能夠讓我邊讀文章邊做想法摘要的,這本書即是其中之一,推薦給理性的讀者們。
《巷子口經濟學》作者鍾文榮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1/20
誘因設計,聽起來好像離我們很遠,換個詞,或許就會貼近一點,把誘因想成「激勵」,是的,提供誘因的目的是為了激勵或鼓勵他人去行動。想想日常生活中,我們是不是有很多時刻,需要設置誘因呢?例如,你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可以幫你洗碗或做某件事,又或者你有孩子,你希望他少看一點電視,多讀書多複習功課,又或者,你是幼兒園老師,你希望家長可以準時來接孩子等等。若你有上述的盼望,很好,答案和做法,你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1/20
當初看到《 #誘因設計》這個書名,直覺會想到是怎麼吸引用戶來進行加入會員或購買等行為(職業病),但開始看了之後發現,它談的不單單是這麼一回事,說它是設計誘因,我覺得它更像談『怎麼讓別人照我想要的方向去做』.

書裡面分了很多章節,我自己把它分成幾個面向來看
1.如何訂KPI,才能達到讓員工朝公司目標努力
2.如何設計誘因,才能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
3.如何設計內容,才能讓消費者願意買單產品/服務

關於訂KPI,書中提到一個電話客服的案例,我自己就有很深刻的感觸,出社會的前幾年,我曾經待過電話客服單位,那時候的工作就是每天接各種跟廣告相關問題的電話.因為是外包,業主期望的是不漏接,所以給了一個KPI是漏接率不得超過一定的%,否則扣錢.

用戶期望的是透過客服解決問題,業主也因此安排了電話客服的角色來服務用戶,但因為中間透過了外包,為了確保不會發生收了錢不做事的狀況,業主在KPI設計上變成以接通率當成重點.這樣的設計,卻有可能造成問題無法有效被解決,

從一開始我只是抱持著『這本書是談怎麼讓消費者買東西』的心態看這本,到後來開始邊看邊想還可以怎麼運用在幫企業組織定KPI、怎麼幫自己改善運動習慣.我覺得收穫有超過自己的預期.也推薦給想幫組織或自己訂目標來前進的人來閱讀.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1/17
威脅或利誘是好的管理方法嗎?

為什麼有時候增加了懲罰與獎勵罰則,反而讓情況變得更糟?其實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這是《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中所要探討的問題:誘因如何影響我們在各領域的行為?誘因,是驅動人類行為最強大的力量。如果我們能理解與善用,就可以用來解決社會、經濟與組織管理上的各種問題。

簡單的說:如何驅使他人行動?

...

作者之一的 Uri Gneezy 是一位行為經濟學家。

他認為傳統經濟學中忽略了人類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像是情緒、社會規範、偏見等因素,都會影響做出的決策與行為。簡單來說,人類並非像模型中那樣理性、可預測的,而是會受到誘因的影響而改變行為。

因為誘因會傳遞一種訊號,當我們接收到訊號,就可能會做出對應的行為;訊號愈清晰、明確,做出對應行為的機會也就越大。

於是誘因的設計被廣泛的運用在管理、行銷與各種與人類行為有關的領域上,驅使著人類做出我們期待的回應與行為。與此同時,也發現了誘因不總是那麼好用,甚至有時候還會造成更大的麻煩。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會傳遞訊號的不只是誘因而已。

我們的言行舉止、選擇和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會傳遞出某種訊號,暗示著接收到的對象應該怎麼做?

當這些傳遞出的訊號,與誘因所設計的訊號不一致時,就會形成一種矛盾與衝突的「混合訊號」而使得誘因失效,甚至使得訊號接收者做出荒腔走板的行為,讓事情變得更糟。

這就是 Uri Gneezy 在十年後的這本《誘因設計》中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混合訊號是如何讓誘因失效的?我們又應該如何避免混合訊號的出現?

一切都要回到問題的源頭:誘因設計。

...

什麼是混合訊號?又為什麼會讓誘因失效?

白話的理解,就是說一套、做一套,使人無所適從。於是讓人不知道該相信哪一個?到底是聽你說的、還是照自己看到的去做?

舉例來說,公司告訴全體員工「顧客至上」所傳達出的訊號是:服務品質是最重要的。

然而,在績效評鑑上是以「客訴件數」與「處理時長」作為薪酬獎勵的標準,這所傳遞的訊號則是:服務效率是最重要的,而且與考績、薪酬息息相關。

那麼你認為員工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

這在追求服務效率與服務品質上,可能會產生衝突。而員工不見得都能做出很好的理解與平衡;於是,就如你所想的,最糟的情況可能是員工會盡可能減少客訴件數和縮短處理時長,但服務品質和效率都沒顧到。

這顯然並不是公司所期望的,甚至還是沒預期到的最早結果。我想你還可以聯想到更多的場景和案例,都是由於傳達出不一致的混合訊號,而導致誘因失效。

像這樣的案例,在本書中還有很多。

誘因會受到混合訊號的影響而扭曲或失效,這概念不難懂。問題是我們要如何理解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如何避免、如何降低影響?在誘因設計上又該注意到哪些因素?

透過書中的案例解析,我想會更好理解、也能懂得如何運用與設計誘因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上。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