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龔固爾獎之作、《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驚悚小說】 (電子書)

88折$ 277
4 /5
4位讀者評分
5
25%
4
50%
3
25%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
❝ 生物學家將他們的DNA與機庫裡的對照人進行比對:他們的DNA完全相同。這架停在麥奎爾的飛機,是那架四個月前降落的飛機,如假包換的複製品。 ❞

想像在經歷那場超級大亂流平安歸來的三個月後,眼前出現一個外表、聲音、過往記憶,都與自己一模一樣的人,你會怎麼反應?接受、逃跑、抑或是選擇消除對方?

書名為異常,內文卻始終抓住理性的末端,試圖找出合理的解釋,直至虛無。
同架飛機、同個航班的乘客,對角色的敘述卻是獨立進行、毫不干涉彼此。
每篇章故事,將性格、年齡、職業、性別與興趣迴異的這些人們,裝填成了不同風格的小說集。
被稱為你的我,我的你,與「他們」之間,處在同個時空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
那架分別出現於三月與六月所降落的班機,乘客如同一本本被印刷出版的書籍,每本都是那部故事的本身,卻也可被稱為複製品。
於是,兩百多名複製人的假設被短暫成立,聚集了各界菁英,數學家、科學家、神學家、太空人、國安人員、總統、 一百多位探員。
科幻、蟲洞、程式模擬、創造生命.......推測一個個浮上檯面,強行想抓住證實的浮板。

作者除了作家身份,也是數學家、天體物理學家。
閱讀中段關於數學、物理學、與宗教的部分,讓我深刻體會到,讀的是書,燒的是腦。
真心建議要邊閱讀邊做記錄,作者在每篇開頭都加上了日期與時間,內文也充斥著大量數字,細節堅持可見。

/
在那天,一個孩子突然擁有了兩位母親。
自殺後著作聞名的作家,死而復生。
得知另一個「自己」垂死真相的人,能夠存活下去嗎?
於姓名後方,這些人們被區分為三月與六月。
而真正該面對,則是在區分後的日常。

在閱讀本書時,總是有那種很像透過放大鏡在觀察人性的感受,當另一個自己出現在眼前,同時擁有一份愛的情況,究竟要由誰來做出決定,是誰該留下、誰又該退出?
那是足以解釋為雙胞胎,卻又不能以此概論的真實。
對於眼前難以解釋的現況,自然會有不同派的理解。
也暗諷了當人逃向信仰的時候,會做出多麽失去理智的行為。
將生命的渺小不斷放大,只為了說服自己。

這個「異常」所影響到的日常,並非只有悲慘而言。
雙重的存在對某些人是帶來了勝利、解脫、甚至是揭開被迫隱匿的謊言,也同時斬斷了不該持續的關係,為了帶來救贖。

/
當閱讀到一個片段時,解答已不重要,從書中背後所表達的那些隱喻,看見關於人的自我理解與關係、性向認同、真實與虛假、信仰與犯罪,道德、還有那些可能被我刻意快速翻閱而過的艱難。

結局的確耐人尋味。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1/27
劇透警告
一架飛機於航行中遭遇惡劣氣候雖安然落地,卻打破了宇宙運行的軌道,引來了平行時空的人機到訪這個世界,導致政府與乘客面臨相當大的困擾與處理難題。
展開
user-img
3.0
|
2023/12/30
我覺得是這樣的,科幻小說跟奇幻小說都試圖打造一個嶄新的世界觀,訴諸跳脫現實,讓讀者受到酷炫的設定吸引並且投入其中。而往往左右這種類型故事的好壞,取決於它收尾得好不好。

起這個頭,我主要是想強調《異常》在設定上很有意思,但作者泰利耶讓我感覺,他想要塞的東西很多,好聽一點是充滿巧思,直接一點就是資訊太雜,光故事開頭,泰利耶就陸陸續續丟出約莫十個角色的故事。十個,光這十個就夠你專注釐清每個人的劇情梗概。角色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在同一時間搭乘從巴黎駛向紐約的006航班。在飛行過程闖入亂流,進到一個原班人馬於三個月前就曾經抵達目的的時間軸,在這之後,才能開始體會到故事趣味的那面。

十個角色你要說有個主角嗎?其實也沒有。我覺得認為讀到最後,你可以理解泰利耶為什麼要設計到這麼多個,不過除了他所想達到的目的外,十個角色在第一部分一次登場就有可能讓人停下閱讀,是個風險。再加上當中其實有像是被他當成主角在經營的角色,而我也覺得該名角色很吸引人,就算拿他當主角,我想這本小說依然會很好看。

在第二部分,時間軸聚焦在航班時隔三個月後重複降落的這三天(第一次登陸時間是在三月,為了方便理解,這批人就被統稱「人名・三月」,藉此區別爾後登陸的六月),開始與這群角色逐一訪談各自感受,還有軍方的處理方式。因為無人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又怎麼處理在現有時間軸中,已經登陸,多出來的這批兩百多名乘客。這個承的部份,就會開始出現各方聲音。

宗教在這部作品中倒是起了很好的情境模擬。顯然被當成複製人看的六月乘客們會被解釋為異象、天罰,擾動社會觀感,不僅如此,國家領導者們、各家知名電視媒體的力量都想介入這場前所未有事件中,而這無疑側寫,塑造出現今獵奇的消息是眾人所期望,但又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貪婪好奇無止盡作祟的樣貌。這數名角色也因為與另一個自己溝通後,因存在的時間軸不同,A時空發生的事在B時空還沒發生,甚至不一定會發生,多多少少引發各自的不安。

深入對六月乘客們的訪談節錄共同描繪出一致性的不確定,因為身份背景不同,卻基於所遭遇的事情是超脫理解範圍的,六月乘客們的反應,以一個小型模擬模型堆疊出整體社會在突破既有認知下的集體擔憂,這是我認為為什麼泰利耶得創立這麼多角色的理由。最簡單的,我們所認為正在觸摸的手機螢幕,坐的椅子,說出的話,真的就是我們腦袋認知的那樣嗎?會不會其實每個人所看到的畫面是無法重疊的,而我們這番醒悟也是基於遇到了三月的自己,才會徹底地對自我存在這種根本的相信也產生了無力的質疑。

如果想要期待一個完滿的結局,就我所感受的是無法達成這個期望的,我想泰利耶也無意想要完善這部分。比起劇情的補足,泰利耶給予更多哲學性的思辯空間,從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來思考吧:當你面對著另一個你,你認為你能理解「你」在想什麼嗎?我們看起來是近乎相近,但那也是我在所能掌握的資訊中判斷而來的結果,可是它就能作為另一個你的答案嗎?三個月的時間差在這兩組兩百名乘客中,就各自發展出不同狀態,有人的三月版本早已過世,但六月版本卻還活著才得以得知這個噩耗,那把三月版本推向自殺的念頭不存在於六月版本的人腦中嗎?就物理上的組成來說是完全無差異的,可是所做的決定還是產生了三個月的差異,所謂的「我」就意義層面上來說指涉的,到底此刻存在的我,還是任何時刻的我?

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方式是不是還用另一層更靠近真相的途徑,直至我在回顧這本書時仍一直在思考著。時間的排序?小說角色寫了一本與本書同名的小說,這件事會不會又同於劇情中所體驗過,而之於讀者我們與書中角色再一次的「複製」?以及最後一頁被拆解開的文字,都總歸一句令我意想不到,平日的廢言,竟也能套用在這本書上:真不簡單。

-
歡迎追蹤我的ig閱讀書帳:nanson_sonnan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2/26
劇透警告
與其把《異常》歸類為驚悚或科幻小說,不如說這部內容涵蓋政治、科技、天文、宗教,又揉合愛情、兇殺、親子、疾病、性騷擾⋯⋯等議題的小說,打破了那條劃分的界線,而是試圖以哲學的方式帶領讀者去思考人類生存的價值與意義,同時也諷刺現有的社會現況與政治軍事角力,以穿越及超現實的寫作技巧呈現這部恢宏的法國龔固爾獎大作。

關於這部小說的閱讀體驗是令人感到驚奇又迫不及待一氣呵成的。在每一次感到荒誕的瞬間感受到現實;又在每一次因為貼近現實而感同身受的時刻被驚駭,猶如乘上一艘不知海象亦不清楚目的地的船隻,隨著故事情節的起伏進入深不可測的謎團,又在平靜無波的海浪洗滌之下省思過往種種的矛盾、憤怒、驚愕所為何來?

《異常》這部小說無疑是提出了關於生命及宇宙的終極問題,比如探討所謂的「真實」是什麼?而所謂「正常」又是什麼呢?當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此時此刻的所作所為,有沒有可能只是一場幻覺或是實驗?當真實與虛擬世界相遇,到底能並行不悖,抑或是互揭瘡疤直指彼此是虛偽呢?

無論讀者看完這部小說的感受為何,可以肯定的是這部小說確實是少見具有文學及科學元素的作品,雖不乏超現實的內容,但有更多可以讓讀者投射到自身的想法與觀點,或許在我們受困於難解的煩惱之際,從蒼穹浩瀚的宇宙下俯瞰只是更顯得微不足道又可笑罷了!

人生的苦難時常源自於想追求與他人「相異」,但透過這本《異常》能領悟到唯有與他人無異才能成就永恆,我們終其一生所追求的「獨特」只是讓我們受盡折磨與委屈,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真能實現與自己的複製人相見,屆時你能真誠地接納自己嗎?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