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你現在感覺如何?:心理師的內心劇場,以及你(不)會想知道的諮商室大小事 (電子書)

88折$ 295
3.5 /5
3位讀者評分
5
33%
4
33%
3
0%
2
34%
1
0%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親愛的心理師,你覺得我會好起來嗎?
如果諮商沒有用,我該怎麼辦?
獻給習慣回答「我沒事」「我很好」的你




✏️在日常生活裏,有沒有一段時間感覺到無力感的來襲,在云云眾人間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心理諮商師能夠成為你的朋友,從外到內去改變心理素質,將你改頭換面變成真正的自己💮




🪽探索內在自我




✨內攝✨
無意識形態有機會從未知當中偷偷控制我們的思維;我覺得意識與思維有互相連繫跟排斥的地方,這取決於我們如何選擇適合的方法處理事情。




有些人可能想直截了當,但有些人可能想冷靜思考,沒有分對與錯,只是每當想要完結事情時,我們卻無意識地去要求對方做事,或壓抑自己,難道這都是命運嗎?




✨憂鬱症✨
「我時不時就會流淚,只為了去除心不在焉的乏味感。」




這跟我的狀態有一點類似,但不是常常,我也會有過突然想哭的情況,但我其實沒有感覺甚麼不開心或甚麼的,只是單純很想哭。
難道是內心憂鬱小鬼在作祟嗎?




✨情緒保守✨
許多人都有這種情感保守的狀態,因為需要面子、想要逞強的心態非常強烈,所以往往會導致很多爭執或誤會的出現。要如何解決這種情感問題其實需要懂得放下。




美其名是「情感保守」,其實是對自己的固守。我們都清楚知道問題的存在,要如何解決就只有自己踏出那一步,試問一個對於情感方面開放的人遇上比較保守的,哪一個能夠在此情況中明瞭解決辦法?




🪽表裏不一的內心世界




✨內疚✨
「我尊重你想為行為負責的渴望。」




內疚自罰投射,因為對自己所做過的事感到後悔而希望自己承擔最大的後果,這種極端的情況其實對自己或別人也沒有幫助,反而默因地對自我造成巨大傷害。




人類是一種神秘的個體,每當愈重視一個人或一些人,便會自自然然地做出與自身思維相抗衡的東西,即使自己意識到根本不想去做,卻變得無法選擇;這無疑是一種自傷,比內耗更具殺傷力,默默地逃進了無言的峽谷之中。




🪐正面內攝
利用完形心理法,最常見的是「空椅法」,使用不同的椅子(或墊子)代表當事人個人內或個人間不同的衝突力量,並且使之對話;可以讓自己療傷並拒絕接觸干擾,幫助自己釐清個人思緒及真實想法。




🖌️諮商的精確在於與個案之間的內在對話,了解內在價錢及可控意欲,從內到外的完整內心的不安與想法。此書能夠以諮商師角度講述每個個案,而且相對現實,可以令讀者親身體驗處之狀態時的不安與無助,到最後如釋重負的感覺,確為此書特別之處🌼




/
評價:📚📚📚📚(4/5)
易讀性:🔖🔖🔖🔖(4/5)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5/16
書中主要由四個諮商案例所組成,藉由雙方之間的對話以及心理師內心的小劇場,帶來這段諮商室的旅程。中間也穿插一些關於諮商或是心理疾病的小知識,讓讀者對於這方面能夠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心理師的內心小劇場

我本身沒有進行過心理諮商,對心理師的認識大都是來自一些影片或者是自己的想像,再加上對於心理師的印象是一個傾聽指引的角色,所以心理師在我心中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形象。而這本書會在對話當中穿插一些作者的小劇場,像是專業的分析音、反應生理感受(飢餓、疲累等)的生理音、出於衝動的直覺音、發自內心的憐憫音以及出奇不意的不敬音等等,這些小劇場時而讓人會心一笑,時而感動,也讓人看到心理師平凡的一面。

❤️‍🩹自我照顧

「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自我照顧是你認為對自己有益和有助於健康的任何事情。個人主觀的自我照顧才是真正能影響整體健康的因素。如果你做一些事情是為了模擬自我照顧,而不是為了享受它的樂趣,那麼你的自我照顧就不會有效果。」

在書中的小知識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自我照顧,瑜伽、冥想、感恩日記等等都是常見自我照顧的方式。曾經我也經歷過一段很容易焦慮,當時的我還沒找到跟焦慮相處的方式,因此常常因為自己過度焦慮而有種被壓力牢牢壓制住的感覺,身邊的人總告訴我要找到釋放的方式,我嘗試過慢跑,但實在太討厭喘不過氣來的感覺,結束也沒有特別的感受。我試過過冥想,但在安靜的空間下,反而更加放大我的焦慮,腦袋會不斷的想起那些煩惱的根源。直到後來在大學的體育課接觸到瑜伽,在第一次上完瑜伽課,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放鬆與平靜,這時候我找到了適合我的方式。與其跟隨風潮去做某件放鬆的事,不如跟隨自己的內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容許自己脆弱--你不是破碎的

書中的案例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壯碩身形身上充滿刺青的列維以及耀眼的大明星達芙妮。前者從外表上給人一種很健壯的感受,而後者則是聚光燈的焦點,在影視圈擁有一定的地位,名利雙收。然而,這兩個案例卻都面臨著不為人知的痛,也因為他們的表象,更加沒有空間允許他們釋放自己身上的脆弱與悲傷。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可能不願意或者無法展現出脆弱的一面,但在約書亞的諮商室當中,展現脆弱並不是懦弱的行為,反而是個勇敢的行為,我們已經開始直面心中不敢觸碰的那一塊。

❤️‍🩹心理諮商師也是人

儘管心理師總是以專業的角度給予個案意見,但他們其實也是人。在書中的一個案例當中,由於個案與約書亞相似的經歷,也曾讓約書亞有過專業上不該有的失態,最後,在專業的理智下,約書亞也選擇應該和此個案結束諮商關係。

諮商室是受到保護的,心理師要堅守保密原則,但在一個案例當中,個案向約書亞坦承自己的犯罪,這讓約書亞陷於兩難,雖然最終選擇說出這件事後,約書亞也曾對於揭露個案的祕密懷著不合邏輯的愧疚感。

雖然心理師的存在是為了幫助每個來諮商室尋求幫助的人,但如同作者在書中寫到,門的一端,並非是一位萬事通在等你,並非每個個案都能有很好的結果,有時候沒有一絲前兆雙方的諮商關係就嘎然而止,有時候有些問題是個案自己必須去面對的人生課題。但只要你願意等待你的會是想要傾聽、樂意在你的世界逗留、盡責且不帶批判的來訪者,他知道你們能安全無虞地道別,直到下次你決定再度打開門為止。

IG: Eileen的小小書房
展開
user-img
1.5
|
2024/05/05
*優點:
⑴ 絕對能夠滿足大眾對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的好奇心,畢竟是由 4 個案例的諮商筆記組成。此外,還可以看到作者「身為心理師」與「身為一般人」在專業判斷與個人情感之間的矛盾與掙扎,這應該是大眾從沒想過會有的事。
⑵ 承上,引起大眾的興趣,增加更多人關注心理健康,若有更多人願意尋求正確的求助管道,是非常好的事。

*缺點:
⑴ 雖然作者表明已拆散和抽換個資,讓讀者無法指認個案的身份,但許多事件太具體了,當事人要是看到就一定會知道在講自己。若未取得當事人同意便將事件公開,是非常不尊重個案的行為,未來的個案恐怕很難信任心理師能保護自身隱私。
⑵ 本書提供不少心理衛教知識,雖然內容沒有到非常不正確,但也沒跟上新的研究結果和論述,因此有些回應個案的方式偏傳統。

【結論】如果對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不是很瞭解,甚至存有某種正面、中性、或負面幻想的話,可以去找來閱讀,內容高潮迭起,可滿足好奇心。

最後所有正在、即將、想要找心理師的人說,心理諮商和治療雖然是心理師和個案彼此合作,但焦點會放在個案本身。心理師個人的議題、掙扎、價值觀,都是心理師自己的事,不應影響專業判斷和作為,更不應該影響個案。若您很在意心理師的眼光,揣測心理師在想什麼是很勞心勞力的(沒有任何心理師能代表所有心理師),建議直接和心理師討論您的這份擔心吧!相信專業者能與您一同釐清這個狀況。祝福各位都能找到合適的心理師🙏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