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湖冤罪 (電子書)

88折$ 283
4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4/05/16
整本書以三條線來做為推動讀者繼續閱讀的hook。只因許多人的指認,便被以誘奸犯拘捕的泰德案,其真相是什麼?亞曼達做為一個前罪犯,如今如此豁達,但在泰德面前的亞曼達似乎與罪犯檔案裡那個被形容為孤僻暴烈的亞曼達全然不同,所以亞曼達案後面又有什麼真實?作家案又該如何在這兩人的追索間逐漸被釐清?

我喜歡作者所羅織出的角色魅力與故事舞台。亞曼達與泰德同屬於冤罪犯,自身即充滿謎團,在角色刻畫上一動一靜,你有時覺得他們的鬥嘴及合作無間如同拍檔,但又可在他們都對另一方的案件充滿好奇因而私下追查的行為上,感受到彼此的抗衡。而讓故事發生在澳洲這個自然生態與野生動物資源皆豐饒的地景裡,特別是北邊的沼澤地,便更讓人期待作者能運用動物哪些未知或者張狂的特性,為犯人的兇殘佈下更多的可怖與不堪。
 
整個故事裡,作者對於元素置入的野心是大的。司法暴力、冤罪者與其心裡、同性戀、宗教末日論、狂粉心裡、戀同癖、非行少年、媒體的嗜血、誘姦與共犯、公權濫用、恐龍法官⋯⋯

其中讓我較為深刻的,在於社群時代裡社會輿論的各種張狂與自大,甚而是明明自己並不在場,但卻可編造目擊證明,繪聲繪影地積極指認兇手的這種全民辦案的荒謬性(諸如許多的人自稱為泰德案的目擊證人,但他們除口頭指認外,無具體證據;也或者是被指稱為亞曼達所殺的蘿倫,其母親每隔一段時間就收到有人舉報新版本的事件經過,讓她已麻木或迷失到,讓不由得從這些舉報裡,選擇一組最能讓自己舒心的敘述才能繼續過生活。)

這種輿論的不可理喻性幾度讓我想起尼克‧德納索的圖像式小說《薩賓納之死》,遇害的主角薩賓納於作品裡從未真正出場,但全書自始至末始終喧囂在外圍者的指認、陰謀論猜測、鍵盤辦案上,讓薩賓納週遭的人始終無法安寧。也不經讓人思考起,社群主導與全民法官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看待犯罪,與其可能的真實與否。

此外,我更欣賞結尾亞曼達故事線的設計,在戀童癖與me too(與其加害)事件蔚為社會關注的時代裡更具有其價值,而角色生命的孤獨內涵,也更讓冤罪或「罪與罰」一事,增添了其複雜性(或許對亞曼達來說,入獄才是她真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歸屬的時光),也影響了其與旁人互動時的行為與動機,巧妙而值得細想,讓整個故事的層次更加昇華。

然則本書亦有許多差強人意之處。首先是三條主故事線,其實最吸引人的應為兩位主角自身分別所背負的冤案,故閱讀過程間我始終期待這部份能逐一被解惑。但劇情節奏偏緩,再者多數篇幅都更著重在作家案的辦案經過(可這條線整體各方面的內涵與設計,相較於兩位主色的魅力及背景故事相比坦白說較不出色,且破案結果也顯得雷聲大雨點小。),懸宕到故事已剩30頁左右,亞曼達的部分才得以被解惑,而泰德更是到剩3頁才被正式梳理,感覺在故事情節安排的比重上,可能有些失準。(這三條線彼此不具關聯性,若各支線篇幅雖比重懸殊,但最後卻將所有線的故事一併串起,我會覺得萬分高明XD)

另外議題植入的多元性似乎也成了雙面刃,反面來說讓主題也有些失焦。閱讀時我會習慣去思考故事本身的核心價值,但每當我以為我碰觸到了某個內核的符號時,又會隨著故事的推進,而先前置入過的元素的意義便逐漸逝去,甚至完全消失,這部分也是比較可惜的。

整體來說我仍喜歡這本書,它有著吸引人的故事基底與人物刻畫,並且為許多社會議題做了可以思考的開口。誘導式審判、媒體暴力、全民辦案,角色的遭遇,似是探問著讀者:「我們發生的世界裡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嗎?被新聞、司法、社會所定奪的事件,都是真確的嗎?都能夠如此絕對嗎?」

讓我們踏上紅湖的解謎之路,隨著冤罪角色們的生活思路,試著一起思考答案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