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富:哈佛商學院金融專家,打破「成就至上」的致富心法 (電子書)

88折$ 259
5 /5
13位讀者評分
5
69%
4
31%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10/06
人的一生究竟要賺多少錢才夠呢?不斷的盲目追求財富、名利、成就,卻永遠也無法滿足,即使已經擁有很多,卻仍舊不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是什麼,填不了內心空虛的黑洞,只能不斷的向外追逐,所以人們這一輩子汲汲營營,究竟是為了什麼?

「生命因為付出了愛,而更為富足。」
——泰戈爾。
我們這一生並不是只有工作一件事要去做,而人的價值更不該單單用金錢與名氣去衡量。
家人、朋友、體驗到的人事物等等,都是無價的寶藏,不要為了追求金錢與名利,到最終除了錢,其他一無所有。
《心富》就是在訴說試著探索內心的安定,真誠的關愛與付出。放鬆看待每一個生命給予的安排,為每一個看似平凡的一天帶來一點不凡,或許能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找回心靈真正的富有。
活在當下,只有當下才是生命。

目前內容看到的的部分是作者其中一些對於心靈富足的看法,很期待看到後面不同角度的觀點,感謝皇冠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0/06
「永遠不夠」是現代人的心魔,如何屏除「永遠不夠」的心情,就是這本書籍要告訴讀者的。書本針對金錢、工作和成就三個面向說明。然而「永遠不夠」的這種情緒會出現在各種情況中,例如情感、減肥、擁有的物品。

依據佛洛伊德的人類生存需求五個階段,人類社會已經滿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進一步來到心理需求,進而逐漸朝自我滿足需求的層面前進。

物質的滿足很簡單,即便收入不高的世代,也很努力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網路發展迅速的20世紀,心理需求也能在網路上透過各種方式獲得。

從越來越多的自我成長書籍、課程來看,就能知道我們的社會已經逐漸走向自我需求滿足的最上層了。
展開
user-img
4.5
|
2024/10/06
劇透警告
永遠不夠的魔咒
你有沒有想過,當我們在追求「成功」的時候,追求的究竟是什麼呢?
是與之帶來的金錢?名聲?還是更高的工作職位?

在這一章中,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闡述了過往人生的體會和感受,他說自己不管多早開始或多晚結束工作,總覺得時間永遠不夠;不管自己賺了多少錢,都無法讓他覺得可以把腳離開油門;甚至不管得到多少讚美,也始終無法讓他感覺不再空虛,所以他只能讓自己忙碌於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就像沉淪在「永遠不夠」的邪教裡。

「永遠不夠」是一種不管我多努力嘗試,都永遠無法符合標準的感覺,聽起來只像是作者自己的故事,但我想,也可能是很多人都曾有過的經驗,他甚至用了佛教的「餓鬼道」來形容這種無止盡追求的狀態。(第一次聽到這種形容,但想想好像也滿貼切的)

#工作狂與敬業之間最大的差異
在本章中,有段內容讓我覺得很有共鳴,作者提到他很想知道如何辨別自己是真的工作狂,或其實只是對工作充滿熱情?對於也曾被賦予這個稱號的我,的確勾起了我的好奇,想知道書中會如何描述和解答。

#成功不一定要一直奔跑,有時只要好好過就好
坊間關於「成功學」的書籍很多,甚至這幾年也有各種關於如何成功的工作坊。作者自述寫這本書最大的目標就是幫助讀者擺脫「永遠不夠」的心態,讓我們可以到達屬於自己的「心富」。我在想,永遠不夠的背後說的會不會就是「匱乏感」呢?若是無法知足,或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狀態,當然就不能看見自己所擁有的,因此也只能在自以為可控的「工作」裡追求,從而犧牲了休息、家庭或健康。

這次試讀的內容不長,尚無法見到全書想談的核心,或如何擺脫永遠不夠的做法,但從書名來想,不難猜得出作者想說的其實就是關於心靈的富足,文中也常引用心理學家的論點或學說來佐證,看得出作者為了此書所做的準備工作。

若你也是一個他人口中的「工作狂」,或也想知道如何擺脫永遠不夠的心態追求,那麼建議你來看看此書,也許能找到書裡得到一些共鳴或解答噢!

#心富
#瑪妮莎‧塔克爾
展開
user-img
4.0
|
2024/10/06
《心富》,以自我成長類書籍來說,這個書名淺顯易懂,也引人入勝。心富足了,就不會窮追不捨,在這種狀態下生活,想必也會比較輕鬆自在。

與「心富」相反,作者首先探討「永遠不夠」的信念如何產生,又該如何消除,主要聚焦於事業和財富方面。作者生動地形容她過去身為工作狂時所陷入的「永遠不夠」的狀態:一天到晚都想著工作,一覺醒來就想到,就算曾經工作到差點死掉,也發誓要慢下來,卻依然重蹈覆轍,還不只一次。如果說付出都有回報也就罷了,但從書中援引的各種研究和案例看來,過度追求事業和財富的結果,很多時候都是兩敗俱傷,賠上了健康、伴侶、個人生活等一切,依然無法有效提升能力與成就,只便宜到受雇組織。多麼諷刺,卻真實得可怕。

坦白說,書中描述的那些極端案例,離胸無大志的我非常遙遠,讓我一度難以同理。但後來想想,即便是像我這樣的人,只要稍微有點企圖心,處在現今這種資訊爆炸的時代,恐怕都很難不去懷疑自己是不是又落後了。畢竟每每打開手機,除了會看到認識的人或名人分享自己光鮮亮麗的故事,還會看到很多報導說些「再不轉行,AI可能就要取代你了」的話。這些資訊,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表述,看一次可能就會有壓力,何況是每天不間斷的洗禮。到最後,要嘛是覺得「永遠不夠」,要嘛直接躺平,然而這些過猶不及的狀態,顯然都很難讓人生變得更美好。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追本溯源,導正走偏的那一步,然後朝「心富」邁進,至於具體作法,就是試讀篇章留下的懸念了。

雖然還沒看到後文,但我猜,學習變得「心富」的最大價值之一,或許是在於擁有調節的能力,好一再地重新回到「心富」狀態,因為如同作者所說,人為了謀生,無法隨便放棄工作,然而只要工作一天,一天就可能被「永遠不夠」的念頭綁架,即使曾經克服過。我也期待自己能掌握這個心法,走向真正的富足。
展開
user-img
4.0
|
2024/10/06
現實中若是經濟拮据,則在許多方面都需錙銖必較,畢竟民生用品、吃穿用度幾乎都要用到錢。所以人們奮力工作,渴望賺取更多金錢,以滿足物質欲望或維持理想的生活品質。但賺取更多錢就代表一定快樂嗎?這倒是未必。

一部分人可以滿足現狀,但總會有更多人認為還可以更好,付出更多可以得到更多,想著精益求精,結果可能得到反效果。作者提到「永遠不夠」就像邪教,多年來自己沉淪其中,無論多早開始工作,時間永遠不夠。甚至到後來即使得到更多獎勵及獎賞,心中也總有一塊地方感到空虛。無論成就多高,依然想著如何更好,如何得到更多金錢,對金錢的焦慮並沒有消失。

其實多數人應該也是如此,即使賺了再多錢,想買的東西並沒有減少,欲望無窮,於是焦慮感依舊充滿心中。對於各種欲望的焦慮或成就的渴望,使人更投入工作。近年來,過勞死與心理健康逐漸被大家重視。作者也提到工作狂與敬業的差別,儘管大多數人為了生活必須工作,但有一部分人能享受他的工作,或能樂在其中。雖然對多數社會人士而言,熱愛自己的工作看起來可能有點不切實際,因為工作上可能會遇到很多消磨熱情的爛事,不過我想能正向看待的人依舊存在。他們不會一直認為自己不夠好,所得不夠多(或許多少會),但在工作之外還有其他事情能讓他滿足,獲得成就感。

作者寫作本書的目的正在於希望讓人擺脫永遠不夠的焦慮,達到「心富」的境地。試讀章節中提到的觀念讓人感到心有戚戚焉,期待後續篇章的內容。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0/03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追求成功的壓力越來越大,而這種「成就至上」的思維讓許多人陷入無止境的焦慮和競爭中。書中,哈佛商學院金融專家瑪妮莎·塔克爾以自身經歷出發,探討了如何從追逐物質和金錢的迷思中解脫,回歸到一種內心豐盛的狀態。

塔克爾在書中提出了「心富」的概念,這是一種心靈富足的狀態,它不同於傳統觀念中的財富累積,而是以情感與心靈的滿足為核心。她指出,在現今忙碌的社會中,人們往往將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為了達到財富自由或職業上的成功而過度勞累。這種不斷追求的過程導致了心靈的空虛,正如書中提到的「餓鬼」比喻,無論如何努力,內心總覺得「永遠不夠」,總在尋求更多的滿足感,卻始終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當我們一味追求金錢與成就時,心靈會陷入「永遠不夠」的無盡循環中,始終處於匱乏感和焦慮中。塔克爾的理念反映了現代社會中「工作狂」與「敬業」的不同。一個人如果被強迫長時間工作,即便賺了很多錢,心靈仍可能感到空虛,這是工作狂的特徵。而真正敬業的人,會因為熱愛自己的工作,從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這是「心富」的核心所在。作者也提醒了我們,要學會在追求事業成功與保持心靈健康之間找到平衡,避免陷入物質和成就的追逐中迷失自己。

其實《心富》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賺取財富的指南,而是一部教導讀者如何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如何尋求心靈上的平靜與滿足。塔克爾通過自己的故事,帶領我們探索心靈富足的真正意義,並呼籲每一個讀者停止盲目追求成就和金錢,開始關注那些真正讓我們感到幸福和滿足的事物。或許金錢與成就固然重要,但它們並不是人生的全部。只有當我們學會平衡工作與生活,並珍視情感與心靈的富足,才能真正擁有一個充實而幸福的人生。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0/03
金錢問題可能來自於你賺得少、錢無法留住你的口袋,領了薪資就想花月底赤字。金錢憂慮是心態的憂慮,一種不管我多努力嘗試,都永遠無法符合標準的感覺,就像作者瑪妮莎.塔克爾所說是佛家的「餓鬼道」,即使已經到達人人稱羨的顛峰,餓鬼還是覺得空洞不滿足而不停地追尋。
你是不是也會有一種一直出現告訴自己「你還不夠」的聲音?那是自以為是的完美嗎?還是要更好的上進心?有時「永遠不夠」的心態已經影響到心理健康,因為需要的是地位、財利、名譽、成就感等。判定工作狂或敬業要綜觀動機、情緒、認知、行為四大面向,工作狂是我該做這、我該做那的強迫性需求,敬業是被工作吸引才花時間在這。作者瑪妮莎.塔克爾分享他婚姻破裂部分原因是因為工作,錯過外祖母葬禮因為選擇投入工作。生活包含多個面向不應該只有工作,只有工作的生活會沒有人際關係的情誼、壓力、危害身心健康、影響家庭等,試著讓自己在工作與生活間取得平衡會多了快樂少了後悔。
「心富」字面翻譯心裡的豐富,永遠不夠可以是任何一種外在的形式,對你而言永遠不夠的是哪一種?這本書是幫助我們擺脫永遠不夠的心態,讓我們到達屬於自己的心富人生觀。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0/01
分享試讀《心富:哈佛商學院金融專家,打破「成就至上」的致富心法》部分章節心得,時代日益變遷,在忙碌的社會中,心靈的富足與富裕,往往比金錢來得更重要。哈佛商學院金融專家瑪妮莎.塔克爾,提出「心富」觀點讓我們學著思考金錢與工作的關係,過度的工作在全世界已造成健康危害,在日本,二○二一年共有一千九百三十五人「過勞死」,在中國,過勞死的數字更令人肝腸寸斷:每天都約有一千六百人做到死。每個死亡數字的背後,都代表著一個破碎的家庭,一群傷心的親人,甚或是失去父母親的子女,為了賺錢過度地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危害身心健康、影響人際關係、家庭分崩離析......等等,身心健康、親情與家庭一旦失去了,再多的金錢也難以彌補。
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她的婚姻會破裂,有部分原因是自己花了太多時間在工作上。她會答應前夫用心計畫的出國旅行,卻將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飯店大廳用她的電腦。作者她也會答應週末跟他長年死黨去科羅拉多滑雪,卻在他們滑下斜坡之際,躲進客房裡打電話談公事。她分享她當初因為忙於某個案子而沒有參加外祖母的喪禮,這麼多年過去,她早已忘記專案內容,但每當回想起未能在母親失去外祖母的時候,陪在母親身旁,總覺得有些遺憾,畢竟喪禮不是為逝去的人而辦,喪禮是為喪慟而需要愛和支持的人辦的,尤其是她的母親。以旁人的角度來看,當初作者若能多花點時間陪伴前夫,若能在過度工作與陪伴家人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分辨孰輕孰重,或許婚姻還能繼續走下去,但婚姻經營牽涉太多,很難就一兩件錯事論定,但見微知著,若能珍惜有限的相處時光,用心付出與陪伴,心境與結果就會大大不同。
每個人都有他的人生課題、使命與意義,社會上主流認同的成功人士,觥籌交錯之際,也許犧牲了與家人至親相處的時光。時間在哪裡,成就也就在哪裡,《心富:哈佛商學院金融專家,打破「成就至上」的致富心法》一書,作者期盼以自身經驗,打破成就至上的陳舊觀念,不要過度貪心地、盲目地追求成就、財富,而犧牲更重要的情感交流。對於工作,用心勤奮之際,更需要多花時間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關係,人生並非只有工作,人生短短數十載,能常留於心的就是親情了,比起孓然一身的孤獨,更能帶給人們幸福感的還是家庭和樂、子孫滿堂的溫馨。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9/28
就目前第一章〈永遠不夠〉的試閱內容看到,大概是社會上所有人只要心中或是思想擁有某塊殘缺而不擇就會感覺到的一個名詞。
不管在世界上哪一種地位,或許內心仍然有這樣永遠不夠的心態。就算賺的錢多,可能內在仍有空洞,如同作者描繪的「餓鬼」在心裡作祟,讓人不停在想著如何「填飽」肚子。

雖作者主要在第一章探討的以工作狂的角度出發,包含提供卑爾根工作成癮量表詢問讀者們是否為工作狂的問題,但事實上或許我們不見得是工作狂,可是在其他方面仍會吞噬著我們對於面對生活所需的問題。

英文的標題MoneyZen,Money當然為一般人熟知的金錢,而Zen於劍橋字典裡則解釋為放鬆、(對無法改變的事情)不擔心的,或許這才是讓我們反思與探索內心的關鍵:或許人終其一生都被金錢所綁架,但或許從其他方面去探討或是反思,我們不見得需要被「賺不夠」所綑綁,而從生活中的角度去探尋,可能才是回歸基本幸福的關鍵。

這是一本友人一看內容簡介就覺應該很適合自己看的書。
我也期待後段部分所探討的內容是實際可提示與操作。作者的官網擁有來自各平台邀請的podcast及影片連結,英文能力足夠且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點擊了解。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9/27
劇透警告
心富🌳試讀心得
現在市面上其實出了很多教你如何成功的書籍,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思考過,努力成功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要有足夠的錢嗎?還是為了要有更多可以運用的自由時間?又或者是為了無形卻感到快樂的幸福感?我想現階段的大家,想成功的目地,大多是為了有足夠的錢來擁有穩定的物質生活吧!
  為了追求成功和財富自由,我們的人生就像不斷的在爬樓梯一樣,本以為到達想要的樓層(設立的目標)時,就可以安心的停下腳步休息,殊不知將目光放到別人身上時,又覺得這樣還不夠,於是繼續不斷的往上爬,每到達一個想要的樓層時,卻永遠覺得低人一等,最終筋疲力盡,但成功了嗎?不,還沒!因為有人比我更成功。
  作者出版這本書的目地就是幫助你擺脫「永遠不夠」的心態。事實上,當你不懂得將目光拉回自己身上時,你永遠會有比較的心態,永遠會覺得不夠,貧窮匱乏的心靈也很難抵達「心富」的門檻,請好好看看自己因為工作所擁有的,其實已經很足夠了。
  試讀文中還有提到工作狂和敬業的差別。如果一個人工作了24小時,會說他是工作狂還是敬業呢?如果他很熱愛這份工作,是被工作所吸引的,那就是敬業。反之,是被強制力推向工作,不得不在24小時不間斷完成工作的話,可以說是工作狂了。
  當個工作狂,名利就可以雙收嗎?未必。心態決定了很多事,如果不從「永遠不夠」的心態走出來,即使犧牲了家庭、健康來換取金錢,仍然不會滿足。就試讀的文章而言,這不是一本在教你如何成功的書,而是要你豐盛自己的心靈,讓心靈去帶動財富進來,以達到心富的狀態。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9/25
如何達到「心靈富足」的狀態?作者曾經擁有令人稱羨的高收入以及工作,卻不知不覺迷失在「永遠不夠」的邪教之中。因為他發現,金錢、物質帶來的滿足感其實非常短暫,而且大腦很容易會對所謂的「滿足」設下愈來愈高的門檻:工作上獲得的成就、累積的財富、購入高價的奢侈品、減去的體重……得到的快樂很快就消逝,於是我們陷入無止盡的追逐當中:更高的名利、更高的地位、更完美的身材、更高的社群媒體上的按讚追蹤數……變得焦慮、沒有安全感,更糟糕的,是作者甚至常常為了工作,捨棄家庭活動,直到他醒悟到不該為了追逐名利,賠上自己的健康還有家庭關係。

因為察覺自己似乎也有作者所說,追求「永遠不夠」的心態:即使身邊的人都說羨慕自己很瘦,我仍然會計較體重小數點後的幾百公克浮動;即使很多人說羨慕我的生活多采多姿,其實我很在意臉書照片、發文的按讚數,甚至會有在心中暗自很朋友比較的想法,所以我十分好奇,作者所主張的秉持「心富」人生觀,可以在金錢方面作出敏銳、周延,且不斷提升情感財富的決定。尤其「情感財富」這個詞,吸引我的注意,是否指的是,情感可以不受外界支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呢?

不過,提供試讀的內容沒有包含「如何做」的方法,不過我對作者提出的「心富」很有興趣,期待新書上市後能一覽為快!
展開
劇透警告
試讀心得
🪄心富這個詞彙聽起來很神奇,但是它不是像聽起來而已這樣簡單,你想過為什麼人們心中總會有金錢憂慮,它是一種源自於「永遠都不夠」的心理憂慮狀態,書中告訴我們這種憂慮就像是一種邪教一樣,它會逐漸吞噬你的健康狀態、社交人際,甚至是婚姻關係,這麼可怕的事,卻是人人都可能不經意被強迫入教的邪惡迫害,就來一起看看這本書中提到的永遠不夠究竟是怎麼回事吧!

✒️作者會以自己的親身經驗感受,告訴我們他一直都在「永遠都不夠」跑步機上毫無止境的不停工作,就算他在撰寫這本書中也一樣一直擺脫不了永遠不夠這樣的憂慮。

🪄是的!書中作者會去訪談也有一樣是工作狂的人們實際例子,他們是如何對抗這麼可怕的邪教,又是怎麼樣被永遠不夠的心理迫害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社交,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訪談者提到,他獲得了新的人人稱羨的工作,但是這份工作必須日夜更顛倒,賣力工作,使得他的身體撐不住直接進入醫院,看到這樣的生活方式,不經讓我深思考慮心富的重要性,是否自己也在無意間被名為永遠不夠的餓鬼啃噬著,找一個休閒的時間思考,試著讓自己學習如何達到心富抵抗餓鬼的誘惑。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9/23
書名所謂的「心富」有點複雜,簡單的說就是心靈上的富足。
現代人總忙於追求某個目標,比方說為了工作上的成就而奔波、或為了要賺多少錢焦慮、或為了減肥用盡手段......各種追尋愈發無止盡,變成一種執念。

要更有地位、要更有錢、要變得更美,沉淪在「永遠不夠」的迷思當中。這樣的心情引發憂慮、焦慮和關係緊張,即使獲得一定成績還是無法滿足,心靈無法自由,像是踏入佛家的「餓鬼道」。

說到「永遠不夠」到「我夠了」這幾個關鍵字,讓我想到《浮士德》的故事,浮士德就是一個對真善美追求永遠不滿足的人,魔鬼訂下約定就是待他感到真正滿足之時要收走他的靈魂。
作者研究「永遠不夠」的信念如何左右我們行為,特別是在金錢、工作和成就方面,人們付出了身體健康或人際關係,卻還是無法讓自己覺得「我夠了」的滿足,那你和浮士德都需要閱讀本書。

本次只試讀了短短幾頁,不知道本書是如何指導讀者達到作者所謂的心靈滿足和目標。不過我跟作者心態基本就不同,我從來就不是這麼努力追尋目標的人,我很懂得放棄與躺平的藝術,這也是我的天賦。

在我看來本書應該很適合給準備升學的高中生閱讀,不時看到新聞報導一些已經是學霸生,卻為了月考少考了2分而自責而墜樓。對目標太嚴謹,容不下一點失誤的人也許該閱讀本書,讓同為過度追求高標人生的作者能與之共鳴。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