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1
user-img
Huei

3則書評

3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0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3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穿條紋衣的男孩【15週年純真相遇紀念版】:暢銷超過1,100萬冊,約翰.波恩最重要的成名作。
讀者評分
4.5
|
2025/03/27
劇透警告

後作力強大

這本書易讀性非常高,大概三小時以內就能讀完,一開始讀者可能會困惑:「我都讀到一半了,怎麼還沒見到那位穿條紋衣的男孩?」但別急,他的故事已經on the way




故事從頭到尾的敘述手法都是以布魯諾為第一人稱視角,我們可以很輕易的把自己套入布魯諾的角色中,也正因如此,當我們看到其他猶太人角色的待遇(無論是醫生還是他的朋友,更甚至集中營偶然路過看到的人),我們都只是感覺同情、悲傷,直到最後一刻故事反轉,我們才會驀然驚覺自己已被這樣的視角麻木,他人的災難原來就是我的災難,接著也才意識到,書名中那位「穿條紋衣的男孩」並不僅是舒穆爾,也是布魯諾時。




《穿條紋衣的男孩》這個書名真的取得非常好,充分體現了,在納粹體系中,大家並不好奇你來自哪、父母是誰、皮囊下裝了怎樣的靈魂,而是你是不是穿了那件衣服。一旦穿了那件衣服,無論你是誰,你都是必須消滅的;個體被去人格化,只剩分類、標籤與消滅的命運。而決定是否要穿上那件衣服的標準竟只是源自於種族。




舒穆爾是一個非常淡漠的角色,隨著故事推進,他的靈魂一點一點的在變得更透明,從擠在小房間被毒打、與母親分離、被好友背叛、最後失去父親,我們可以越來越感到這個小孩對外界一切都越發麻木,直到布魯諾伸出手、踏入牆的另一邊的那一刻,他終於可以讓好友看看自己的世界!那一刻,我才感覺到他露出了一點光,他不再是「一個穿條紋衣的無名者」,而是「一個擁有朋友的孩子」。但這短暫的色彩,也隨著房間外的金屬聲,再次被抹滅。




書中女性角色(奶奶、母親、姊姊、女僕)都對納粹不滿,卻因害怕、無力而選擇沈默或逃避,呈現出當時德國人在極權體制下的壓抑與矛盾。而男性角色則往往沈浸於「歷史的屈辱」與「軍國的榮耀」,將恐懼與責任外包給更抽象的「使命」與「祖國」。到最後,即便父親也開始動搖,但卻依然無法擺脫「身在體制中不能逃」的命運。這些設定加上布魯諾說謊導致舒謬爾被毒打的橋段,我想,作者安排這些橋段是想告訴我們,人性依然擁有善的那一面,但可悲的是我們的善不足以讓我們對抗源自內心的恐懼;同時也想告訴我們,極權統治所依賴的除了盲目崇拜之外,也是我們的恐懼滋長了它。(正如毛主席所言:「槍桿子出政權」)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易讀、篇幅不長,但卻會讓你懾服並反思的作品;是一本會讓你從可憐他人的遭遇,變成開始思考「如果這是我的話呢?」的小說。雖然後記中有提到有些人批評這本書偏離史實,但我認為瑕不掩瑜。
展開
夜晚的血都是黑的:榮獲國際布克獎及龔固爾高中生文學獎,暴烈絕美的驚人之作
讀者評分
2.5
|
2025/03/06
1. 過於文學+注重意識流,影響了戰爭本身的衝擊性
2. 少見的殖民地兵角度,但對這個特殊視角並沒有過於著墨,缺乏深入描寫跟探討
3. 敘事以主角的瘋狂與內心崩潰為主,戰爭背景反而顯得次要,難以傳達強烈的反戰訊息
4. 象徵手法濃厚,閱讀過程中需要不斷花費額外心力拆解隱喻,影響閱讀體驗
5. 部分情愛描寫相當強烈,但與戰爭關聯不緊密,顯得突兀
6. 相較於紀實性強、情感直擊的戰爭作品,這本書的表達方式較為間接,未必能引起所有讀者的共鳴

總結:
蜜糖🍬
🎯 喜歡詩意敘事、象徵手法、意識流風格
🎯 對心理崩潰與個人視角的興趣大於戰爭歷史本身
🎯 能接受「閱讀如解謎」這種非線性敘事方式

毒藥☠️
🚫 期待扎實、直擊人心、紀實風格的戰爭小說
🚫 偏好清晰敘事、強烈情感衝擊,而非象徵與隱喻
🚫 不能忍受過多意識流與非必要情色描寫的讀者(基本上討厭日本文學存在主義的讀者都不會喜歡)
展開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20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首部作品,出版四十周年紀念新版) (電子書)
讀者評分
5.0
|
2025/03/05
|
電子書
「女人的戰爭」

這本書不僅講述了戰爭,而是女人的戰爭。
那些高明的戰術、先進的槍砲、轟轟烈烈的勝利,屬於男人的戰爭;女人的戰爭,則是由斑駁的色彩、血腥的氣味、砲彈燃燒的高溫構成的。
男人的戰爭可以用數字計算,女人的戰爭只能以眼淚衡量。

作者在最終章提到,每位接受訪問的女性,無論她們的故事多麼不同,回憶總是這樣展開——「當時我還只是個孩子。」
但當故事結束時,她們才驚覺——「原來我是在戰爭中成長的。」
女人的戰爭,是對過往的回望。是對那個青澀、稚嫩而不黯世事的自己,最悲傷又沉默的哀悼。
她們的戰爭,不僅僅是廝殺與血腥,更是不得不離開家人的無奈,以及戰爭結束後只能噤若寒蟬的悲哀。

戰爭時,她們是被歌頌的女英雄;戰爭後,她們卻成了被唾棄的「前線姑娘」。多麼諷刺。

對男人來說,女人始終是無力的存在。她們的戰爭故事,無非是情愛、青春、孩子、爸媽。這些經歷,怎麼能與將軍的豐功偉業相比?不值一提。
而對沒上過戰場的女人來說,那些真正上過戰場卻是污穢的、淫蕩的。她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女人一定與男人們有染,戰爭不過是她們放蕩的藉口。」卻不曾想過,她們能夠如此高高在上地批評,是因為這群女孩曾經用自己的青春當作籌碼,替她們賭來的。

而最難以忍受的是,女性對女性的敵意,往往比男人的歧視更加鋒利。




「輪迴的報應」

我想,這一切都是因果報應,雞生蛋、蛋生雞。

因為俄羅斯的女孩被德軍強姦,所以德國女孩也被俄軍強姦;因為德軍燒死了俄羅斯平民,所以俄軍開腸剖肚了德國平民。
報復,從不曾終止。彼此間的殺戮與殘暴,不斷循環,直到其中一方真正將對方殲滅。人類,真是低劣又殘忍的生物。

可諷刺的是,在兩軍交會、死傷無數時,戰地軍醫卻又會替敵軍包紮傷口。人啊,就是這麼矛盾、這麼複雜的動物。

然而,儘管我能理解戰爭的殘酷,但我始終無法原諒強姦。
戰爭時代,女性猶如風中飄蕩的柳絮,不配擁有話語權,也不配擁有自主權。
當女人抓到男性俘虜,她們想到的是交回軍營;
但當男人抓到女性俘虜,他們想到的卻是強暴她們。
女人的身軀,竟也成為了戰場。多噁心。




「As a woman」
女人對戰爭的付出,從來不比男性少。
男性雖然站在前線作戰,但仰賴的是女性在後方撐起戰爭機器——補給、製造武器、治療傷患、培育下一代。
當男人在戰場上拼生死,女人亦是在廢墟裡掙扎求存,為了孩子、為了家庭、也為了國家。
戰爭從來不只屬於前線的槍聲,而是整個社會的全面動員。但歷史卻選擇遺忘她們。

當大家說著自己在第一線流的血,卻沒人想起因為嬰兒哭聲可能引來敵軍,母親不得不親手殺死襁褓中的孩子;被敵軍強暴而懷孕的女孩,最後選擇上吊了結自我。

當男人們殘肢斷腿地回到家鄉,妻小會痛哭流涕地擁抱他們,慶幸他們還活著。
但女人呢?
當她們的身體殘缺,當她們的容貌毀損,卻再也不敢回家,只能找個無人知曉的角落,苟延殘喘地度過餘生。

男人在戰場上想的是「我要活下來」;女人在戰場上想的卻是「我不能殘廢,不能毀容。」

戰爭對男人來說,是生與死的考驗,是榮譽心的展現;但對女人來說,除了生存外,還有被侵犯、被羞辱、被社會拋棄的恐懼。

當男人趾高氣揚地談論戰功,他們可曾想過,女人天生需要負擔的戰爭成本,比他們多得太多太多了?然而,當女人開口時,世界只會說——「妳們成天哭哭啼啼,說些沒用的話。」

戰爭沒有為女人留下榮譽,只為她們留下了恥辱。


這本書講述了戰爭,也講述了女人在戰爭中的淚水、青春、童貞,以及戰後的沉默。

世界賦予女性太多的枷鎖,當所有人都對她們說:「妳們的話,沒人想聽;妳們的故事,是假的。」久而久之,她們也開始懷疑自己,最終沈默。

可這世界,沒有人應該沈默。

這些故事,應該由她們自己來說,
而不是透過從未做過一天女人的男人來決定,這些女性的價值是否值得被承認。



這本書裡的每一個故事、每一位女性,都應該被歷史銘刻。她們的名字,應該與男人一樣,永恆地留在這個世界上。她們的經歷,也許不像男人的戰爭那般譁眾取寵,但如今,透過這本書,她們將永遠被雋刻在歷史的洪流中。

戰爭,不只是那些「偉大領袖」的故事,更是一場無數無名者的苦難與記憶。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