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5
user-img
Ig:minireadinglist

72則書評

72本書評分

6位追蹤者

57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72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天生不愛動: 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讀者評分
3.0
|
2024/12/01
人不愛運動是天性,運動是因應現代生活模式的產物?

簡介———

本書以演化角度切入,討論人類活動和休息的重要性與演變,運動的效果和破解身體迷思,解除我們不運動的焦慮。

心得———

這本書從人類演化觀點看運動蠻有趣的。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不會像看其他運動類書籍那樣有心理壓力。

除了討論身體活動的重要性外,作者也從歷史演變提出,現代人們的運動和睡眠習慣可能是受商業考量影響。這讓我思考,未來購買的運動品和寢具是否真的「需要」,還是只是被餵食而覺得「想要」。

▎出於天性,人不愛動是自然現象,狩獵採集者並不是「運動蠻人」

- 人類和其他物種出於本能不愛動,因為要保存能量以繁衍後代。而進入工業化社會後,人類的身體活動減少。
- 狩獵採集者的活動量與每天運動約一小時的美國人或歐洲人大致相同,他們每天大多坐五到十小時。

▎坐著並非不健康,而是長時間連續坐著不動

- 長時間連續坐著有三個重大且互有關聯的健康隱憂:缺少運動或活動、血液中的糖和脂肪增多、身體發炎。
- 建議透過定時活動,降低餐後血中脂肪和糖的濃度,預防慢性發炎。

▎運動能維持善身體機能,健身房是現代生活的產物

從演化角度看,持久狩獵者日常生活中就會鍛鍊身體,使他們能維持身體機能。然而進入工業化社會後,生活變得便利。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活動時間減少,從而提高患病和機能退化的風險。因此,「運動」的角色變得重要,幫助我們維持身體機能和健康,而健身房是提供專門的場所,讓人們有系統地進行身體訓練。

作者建議利用社交因素和娛樂自己的方式讓運動變得有趣。重量訓練、中等強度心肺運動和高強度間歇運動對身體的效果不同,有互相搭配的效果。

如果對運動與演化的觀點有興趣,不妨一讀這本書。

《#天生不愛動: 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甘錫安
類型:自然科普
出版:鷹出版
喜愛程度:3/5
展開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你更要知道自己在讀什麼?怎麼讀?為何而讀?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1
在數位時代,學習資源豐富多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閱讀書籍?

簡介———

在數位時代,面對多元的學習方式,傳統閱讀似乎失去了吸引力。然而,這本書探討我們如何與書相處,包括閱讀的價值、面對書籍的心態,選書技巧,以及和解決五大閱讀病症。

心得———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雖然聚焦於閱讀,但其中的核心觀念,無論是通過書籍還是影音等方式獲取資訊,都是有用的。因為這些方式的共同目的是促進個人學習和成長。

▎訓練抽象思考與保持懷疑

為了與時並進,作者建議我們需要保持學習並訓練抽象思維——從過去的經歷萃取精華,認清其本質,並了解具體事實,偏免保有偏見。重要的是,應養成抱有疑惑的習慣﹐避免拿別人的答案交卷。

▎傳統閱讀的價值:保有思考空間,滿足不同需求

與影音相比,作者認為書本消耗較少的感官資源,因此能保有空間深度思考和延伸想法。作者把書本分為三類:發現問題、發現答案和既知提醒的書。

由於每個人的閱讀經歷不同,因此一本書對每位讀者具不同意義。此外,一同一本書,可能同時具有多重功能——既解答了我們的疑問,又帶來新的視角。

▎作者提出的三個有趣閱讀觀點

1. 閱讀是作者和讀者的合作:讀者閱讀後加入自己的思考,產生了全新的「原創」內容
2. 獨特的閱讀體驗:我們閱讀的心情和場所,都會成為我們個人記憶的一部分
3. 作者整理閱讀的五大病症,讓我們能自我診斷並作出因應:完讀症、專一症、囤書症、實用症、沒時間症

▎結語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閱讀起來輕鬆,章節分明,可以挑選感興趣的章節來讀。它能有助我們審視當前的學習方式,重新發現書本的價值和魅力。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和《如何閱讀一本書》同樣探討閱讀的重要性。不過相比之下,《如何閱讀一本書》篇幅較長、內容更廣,適合想更深入了解閱讀技巧的讀者。而《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則更適合想快速找回閱讀樂趣的讀者。

喜歡的句子———

書的最大魅力,就是毫無魅力

閱讀帶來的奇蹟,多半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刻降臨。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作者:#荒木博行
譯者:姜柏如
類型:商業理財
出版:#采實文化
喜愛程度:4/5
展開
廚房裡的偽魚販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1
魚販與高級餐飲業廚師們的日常與人生

簡介———

這是林楷倫繼《雪卡毒》後的第三本著作,這次他繼續以魚販的身份,書寫過去九年與高級餐飲業的交集與回憶。

透過與餐廳主廚和員工們的對話與互動,捕捉到自己與他人生命中的五味雜陳。每個職業、每個人都會面臨感動、無奈、妥協與堅持的瞬間。

心得———

▎這次的新作與前作相比如何?

《偽魚販指南》是一本描寫魚市場日常與作者人生經歷的散文;

《雪卡毒》則是一本以魚為主題,透過市井小民的人生,道出種種無奈的小說;

而《廚房裡的偽魚販》則記錄了魚販與高級餐飲廚師們的日常互動的散文。

這次的作品的氛圍上更接近《雪卡毒》,描繪了人們生活中各種無奈的鳥事,但也不乏《偽魚販指南》式的揭秘,揭示魚販與餐飲業的真實日常,滿足我們的好奇心。

每個職業都有喜有悲有抱怨。這本書並非描繪在電視節目中,那些為夢想奮勇前行,最終獲得成功的正面廚師。而是心懷夢想卻不得不在現實面前妥協、自負裝懂,或是努力真誠的魚販和廚師們。

▎從篇章中,看見某些自己,也能看到作者的心聲

書中的人物與情境,讓我們這些並非魚販或廚師的人,也能從中找到某些熟悉的影子。無論是面對苛刻的顧客或上司,還是為了生活而不得不妥協。這些職場的苦澀瞬間都能引起共鳴。

例如書中提到,廚師們渴望獲得米其林星星,既得不到又極其想要,但得到後又被人放大檢視;有人為了追求成功,不惜模仿他人的道路,大手筆投入資金。

此外,也有餐飲業專屬的無奈,像是面對網路評論的壓力,不自覺地進行自我檢討,或是為了吸引客人而選擇找人撰寫網路文章。

在篇章中,作者記錄了餐飲生態。例如人們熱衷於跟風排隊、習慣在網路分享用餐體驗,但有些評論只出於單純抱怨訂不到位、甚至人身攻擊;或者追求「CP 值」,而選擇忽視餐廳為維持餐飲品質所付出的成本和細節。這些現象日積月累,成為廚師們日常所面對的挑戰和壓力。

作者在書中記錄了這些生命中的過客,並在篇章中留下了自己的感慨與當時的辛勞。值得一提的是,他坦然寫下了自己作為文學「外行人」的焦慮,能感受到他坦誠的勇氣。

▎總結

讀完這本書後,若與林楷倫的其他作品比較,個人最喜歡的依然是《偽魚販指南》(我的 2023 年度選書)。而這本則位列第二,推薦給喜歡魚販職人和了解廚師日常的讀者。之前有分享《偽魚販指南》和《雪卡毒》的閱讀心得,有興趣可以參考。

儘管內容不算太正面,但真實而引人共鳴,正如作者所言:「書裡關於夢想、關於金錢、關於性別的討論,並非政治正確的完美姿態,未至修羅道,卻充滿人間味。」

《#廚房裡的偽魚販》
作者:#林楷倫
類型:文學小說
出版:#時報出版
喜愛程度:4/5
展開
素食者【亞洲首部榮獲國際曼布克獎作品】
讀者評分
4.0
|
2024/12/01
對抗社會規範的「異類」:自由還是枷鎖?

簡介———

一切從英惠某天決定成為素食者開始,而這個看似簡單的決定,卻對她自己以及周遭親人的生活引發了巨大的變化。故事分為三個章節,分別從英惠、她的姐姐和姐夫的視角展開,剖析角色內心的深層轉折。

心得———

在這本書中,韓江細膩地描繪了角色們的心理狀態和經歷。某些情節可能會感到不安,但非純粹的恐怖。

《素食者》不僅僅探討女性在社會中的壓抑,還揭露了我們每個人都面臨的社會規範束縛。當我們成為少數,甚至脫離主流,便會被視為異類,接受來自他人冷漠的目光。

例如,女性被期待持家有道,順從家人;當她們偏離期待時,會被質疑和反對。當大多人吃肉,選擇素食的少數若絛法提供足夠的理由說服他人,會被孤立。甚至,在日常中,當我們拒絕不舒適但穿著符合社會標準的衣服時,會承受異樣的目光。

當我們察覺不屬於多數的想法萌生時,往往選擇把想法埋在心底裡,甚至自己也不自覺。而故事中的英惠選擇堅持自己的道路,這對她而言也許是自由,也許不是。但對她的親人來說,卻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覺得是兩難的選擇。

我們真的獲得了自由嗎?

我們是否已經習慣了日常中的身心暴力,甚至無意中也對他人施加了這些暴力?

這些暴力所帶來的創傷遠比我們想像得更深遠,它們像是睡火山,或許一生都不會爆發,但也有可能像英惠那樣,在某一天無法控制地一發不可收拾。

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真正擺脫這座無形的鳥籠?或者,這個世界上真的會有沒有暴力的理想境界嗎?

有聲書體驗———

我是從 HyRead 借閱有聲書,有聲書時長 5 小時 46 分,篇幅不長。覺得朗讀者葛凡和黃楚珺的演譯聽起來蠻順的。如果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作品有興趣,建議可以試閱。不過故事較黑暗,建議心理素質較強壯的時候再閱讀。

延伸閱讀———

▎訴說類似議題的 《82 年生的金智英》

在聽完《素食者》後,我也接著聽了《82 年生的金智英》。兩者探討的議題雖有相似之處,但不盡相同。

《82 年生的金智英》集中描寫女性的處境,將多位女性的經歷集中在主角身上,敘述方式直接明瞭﹐能迅速了解作者傳達的訊息。

而《素食者》則以更隱晦、迂迴的方式敘述,不僅關注女性的困境,更延展至每個人在社會規範中的掙扎。而且讀完後,需要思考書籍所傳達的訊息。

🎧《#素食者》
作者:#韓江
譯者:#千日
朗讀者:葛凡, 黃楚珺
類型:文學小說
出版:#漫遊者文化
喜愛程度:4/5
展開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讀者評分
4.0
|
2024/11/02
看新聞的目的是什麼?想獲得什麼?

簡介———

本書作者透過自身的經驗勸大家放棄新聞,並提供將新聞從生活中剔除的方法。

作者認為新聞雖然免費且無所不在,但它會用輕鬆、聳動且片段的內容奪取人們的注意力,讓人以為自己已洞察事實並獲得更多資訊。實際上,新聞無法讓人聚焦在事物的關鍵、無法產生深刻的想法,甚至可能傳遞錯誤的觀點,最終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理解與世界觀。

作者建議從篇幅較長的文章或讀物中吸收資訊是一種更合適的方法。一本好的讀物能以系統性的方式提供事件背後各面向的相互關係,使資訊更貼近事實。

儘管如此,作者認為我們仍需要揭露真相、弊端,以及揭示事件背後脈絡的深度新聞報導。

心得———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的立場和作者相近,認為新聞其實無助於深入理解事物,但還是無法完全放棄新聞。我選擇偶爾留意最近世界發生的事情,將新聞報導作為事件的整理條目,並抱著懷疑的態度。當有興趣的議題出現時,我會選擇看書或選擇會深入報導的媒體。

在書中,作者回應了一些對於放棄新聞的疑慮,最深刻的是在放棄新聞之後,怎麼投票、表決和監督政府。作者建議人們應自行在網路上搜尋和審視候選人的履歷和承諾,即使會看到一些新聞報導,但至少不是由媒體餵食的觀點。

這可以回歸到我們吸收資訊的目的,以及目前的資訊來源是否能達到這個目的。

在資訊爆炸且容易遇到假資訊的年代,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資訊和思考資訊變得尤為重要。作者認為未來新聞將越來越氾濫,並且透過演算法製作更多我們「想看」的新聞,最終越來越脫離事實。而那些希望挾持我們專注力並操縱觀點的人,會對散播假新聞感興趣。

因此,我們要選擇成為腦袋裝滿別人觀點的人,還是有能力獨立思考的資訊吸收者?

這本書篇幅較短且易讀,也提供了一些關於新聞本質的觀點。推薦給希望反思新聞在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和原因的讀者。

喜歡的句子———

- 新聞所傳達的,正好與促進對世界的理解相反。
- 消費新聞讓你在腦袋裡建構出錯誤的風險地圖。不要依據新聞來下判斷,只參考真實的風險。
- 沒有任何新聞是重要到沒有它你就活不下去的。一本好書對你的生活與幸福的價值,千倍於不計其數的新聞。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作者:#魯爾夫.杜伯里
譯者:#鐘寶珍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商周出版
喜愛程度:4/5
展開
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三版)
讀者評分
4.0
|
2024/11/02
閱讀為何重要?如何提升閱讀效率?

簡介———

本書從探討閱讀的意義、書籍類型和閱讀方法,繼而提出閱讀的四個層次及針對不同書籍類型的閱讀建議。

心得———

從童年起,我們多為應付考試而閱讀,常被迫讀不感興趣的內容。這種經驗加上考試壓力,往往導致成年後對閱讀產生抗拒。

即使嘗試重拾閱讀習慣,仍可能感到些許壓力。然而,若我們能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包括理解閱讀的目的、學會選書和閱讀技巧籍,是否能讓閱讀變得更加輕鬆愉快,甚至成為生活中的樂趣?

本書認為閱讀不僅具有娛樂效果,更能透過與作者對話,加深對世界和自我的理解,促進心智成長。作者認為,心智如同肌肉,需要持續運用以避免退化。例如,媒體常以包裝好的觀點直接灌輸給觀眾,使人們「不需要」再進行思考。

本書重點討論閱讀四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這四個層次如同建築,可以根據閱讀目的和書藉價值決定閱讀的深度。

作者認為主動閱讀的效果更佳,並說明內在和外在閱讀的技巧和必要性,如運用導讀和摘要等。在選書時,書中建議以快速略讀確認書藉是否值得花時間。此外,書中還針對不同類型的書籍,如傳記、自傳、社會科學和哲學著作,提供了具體的閱讀方法。

最引人深思的觀點是,作者認為「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對話」。在評論書籍時,讀者應先充分理解作者的觀點和論述,然後才能以理性和建設性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方式適用在閱讀或是日常生活:先理解,後回應,達成有意義的交流。這正正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努力的方向。

個人覺得這本書不算容易閱讀,因為四個閱讀層次彼此相關,所以在章節之間經常看到相互交織的內容。但在閱讀結束後整理內容,會變得更加清晰。

儘管這本書最初出版於1940年,並在1972年進行了修訂,其內容仍然具有實用價值。作者強調,每個人適合不同的閱讀方式,書中的方法僅供參考建議。

這本書推薦給希望增進閱讀技巧的讀者。對於愛書人而言,書中有許多句子值得劃下來收藏。

實用收獲———

閱讀是為了滿足某個目的,把整本書看完並非重要的事。

閱讀小說是滿足人們潛意識或意識的需要,能接觸平時未曾接觸的自我。

喜歡的句子———

如果任何有關真實的作品不再是關心的焦點時,那麼將會有更少的人願意寫作、出版、閱讀這樣的書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 查理‧范多倫
譯者:郝明義, 朱衣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臺灣商務
喜愛程度:4/5
展開
跳舞的熊
讀者評分
4.0
|
2024/11/02
「自由令人疼痛。而且一直如此。我們準備好要為它付出比跳舞的熊更多的代價了嗎?」

簡介———

透過訪問保加利亞最後的馴熊師及動物保護組織,探索跳舞的熊傳統的興衰,回溯其起源。了解跳舞熊從過去被奴役的生活,到獲得自由後所面臨的挑戰。

引人深思的是,這些跳舞熊在學習自由的過程中,與東歐國家人民時的情況極為相似——從極權體制過渡到自由民主,同樣經歷了艱難的掙扎與適應。

無論是熊還是人,都在這個自由的實驗場中,面對困難,努力學習如何真正擁抱自由。

心得———

會跳舞的熊,現在聽來不可思議,但其實是吉普賽人延續數百年的傳統。

▎跳舞的熊:過去與獲得自由的挑戰

跳舞熊曾在保加利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地作為一種娛樂表演出現,但背後的訓練過程極為殘忍,現今已幾乎絕跡了。

這些熊自幼便被馴熊師訓練,餵食糖果、麵包、烈酒等不自然的食物。一些熊的牙齒甚至被敲掉,以削弱牠們的自信。馴熊師會為熊穿上稱為「哈卡」的鼻環,這個過程伴隨著極大的疼痛和恐懼。

隨著保加利亞加入歐盟,最後的跳舞熊被送往保加利亞跳舞熊公園(該公園至今仍在營運)。

據動保組織人員透露,這些熊在過去的生活中受到了嚴重的傷害,身體狀況差且對甜食和酒精上癮。而馴熊師認為熊與他們生活才能獲得幸福,而且一直都過得很好

即使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讓牠們重新學習如何自由生活,牠們始終無法完全戒掉麵包,甚至有的熊罹患癌症。最令人痛心的是,牠們戒不掉的,還是對著人類跳舞的習慣。

「當牠們看見人——牠們會用兩條後腳站起來,開始左右搖晃——就像以前一樣乞求麵包、糖果、一匙啤酒、有人摸摸他們、讓牠們不再痛苦。雖然,已經很久沒有人再讓牠們痛苦了。」

▎與跳舞熊一樣,面對自由感到不適的人們

作者訪問的東歐國家人民,與跳舞的熊一樣,因無法適應自由,而懷念或以行為表現出對共產主義生活的渴望。

就如同那些熊在公園裡生活,無法適應自由,依舊重複著跳舞的習慣。例如在共產時期的生活較為優越的生活、對共產政權的暴政感受不深或是自由與信仰的衝突。

▎在自由實驗室中的我們

如果從未擁有過自由,又該如何理解它的美好、風險與代價?對於這些熊和人們來說,多年來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並不容易改變,或許對他們而言,堅持原本的生活方式反而更加輕鬆。

在面對自由與轉型正義時,政府的責任就如同獸醫,必須嘗試各種方法,盡可能降低人民的不適應,避免出現反撲的情況,讓社會再次倒退至過去的體制。

書中提到的國家各自應對著歷史創傷,例如官員的貪污問題、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或是如何促進社會共融等挑戰。

歷史的傷痕,如同身體的傷口,若放任不處理,便會感染,最終甚至可能導致截肢。若決定處理,該如何著手則是另一大難題——這便是轉型正義的核心議題。

如何呈現歷史上作惡的政權領袖?如何面對擁有不同意見的民眾?如何妥善解決因歷史因素導致財產損失的問題?

這一切,都如同在這些國家的「自由實驗室」中進行著,而每個國家因應自身情況,必須制定獨特的解決方案,恐怕並無一套通用規則。

在閱讀過程中,我不禁聯想到台灣當前也正面臨的轉型正義議題,儘管我們在這條路上跌跌撞撞,但我們並不孤單。

這本書易讀,透過閱讀不僅能了解跳舞熊的歷史,還能一窺東歐國家在面對自由民主體制時的種種挑戰,真是一舉兩得!

喜歡的句子———

有著一頭亂髮、輕易做出大量承諾的人,在我們的世界有如雨後春筍般增生。而人們跟隨這些人,就像熊跟隨自己的馴熊師。因為自由帶給他們的不只是新的味道、新的可能和新的視野。

他做出了許多承諾。主要的承諾是:他會讓時光倒流,一切都會像以前一樣,也就是,比現在好。 然後他贏了。

《#跳舞的熊》
作者: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
譯者:林蔚昀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衛城出版
喜愛程度:4/5
展開
可不可以不變老?:喚醒長壽基因的科學革命
讀者評分
4.0
|
2024/10/08
與其延長壽命,不如延長生命力吧

簡介———

本書內容分為幾個部分。首先提出「生存迴路」理論,解釋人體老化的原因及逆轉老化的可能性;接著透過科學研究結果,提供延緩老化的建議;最後介紹隨著人類延壽而進入長壽社會之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心得———

隨著社會愈趨孤獨,我們或許在年輕時忙於賺錢,到老卻失去健康享受生活的能力。若無家庭羈絆,我們該如何安度晚年?

本書匯集作者在人類抗老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建議。從解析人體衰老過程到總結抗老研究進展,作者提供了一些生活和飲食指南。隨著平均壽命不斷延長,書中也探討了長壽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以及可能的應對之道。

對抗老感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讀,或能從中獲得省錢妙方。另外,書末作者分享了個人抗老心得,雖非放諸四海皆準,卻可作為參考。值得注意的是,抗老科學仍在發展中,建議謹慎採納。

總之,吃得健康一點,盡量多活動吧!

實用收獲———

本書作者認為老化是一種疾病,而大多數老化議題通常討論如何治療衰老,較少探討人為什麼會衰老。作者強調,在延長壽命的同時,延長生命力更為重要,因為人們應健康快樂地生活,而不是僅僅活著但身體狀態差。

▎認識人體衰老的過程

書中講解人體老化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端粒 DNA 和表觀基因組的變化會影響細胞功能,這些變化會引起疾病和體能衰退。作者分享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對 DNA 和表觀基因組具不良影響的因素,例如抽煙、微波塑膠製品、培根、溶劑、殺蟲劑或任何自然或人為輻射來源。

▎從研究結果整理的飲食和運動建議

- 多吃菜、少吃肉,選擇新鮮食物,而非加工食品。
- 節制飲食或間歇性禁食,因為飢餓有助於啟動大腦釋放長壽激素的基因。以「先吃再消耗卡路里」的方式無助於壽命延長。
- 運動可以調節長壽調控因子,有助延長壽命。

▎當人類壽命延長,未來可能會怎麼樣?

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人類壽命不斷延長,世界各國老年人口的數量和比例都在增長。未來需要面對的是老年人口二次就業的趨勢和改善就業年齡歧視的現象。另外,當人類壽命延長,加劇環境破壞導致的氣候變化、更多的消費與浪費,這些問題也需要思考。

《#可不可以不變老?:喚醒長壽基因的科學革命》
作者:辛克萊, 拉普蘭提
譯者:#張嘉倫
類型:醫療保健
出版:#天下文化
喜愛程度:4/5
展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
讀者評分
4.0
|
2024/09/27
若不改善台灣移工的困境,未來可能面臨更嚴重的缺工問題,我們老年時難以找到照顧者?

簡介———

這本書收錄了作者七年以上的採訪,從生活面、制度面、國際政經結構和人權面探討台灣外藉移工政策與相關制度配套,了解移工們在台生活與工作面貌。

心得———

▎台灣自九十年代引入移工,但至今大眾對他們仍存有誤解

這本書整理了台灣移工議題的發展歷程與面貌。從過去 80 年代因產業轉型缺工,引致非法勞工持觀光簽來台打工,到 90 年代以客工制度引入移工。再到2000年代起移工人權問題的浮現,以及當前輸工國之間的競爭。

台灣目前約有七十萬移工,是不可忽視的群體。然而,媒體和大眾仍存誤解,將他們視為危險、不文明、不衛生的存在。事實上我們一樣,同樣為了家庭和理想而努力工作。

▎為改善家境而離鄉背井,卻陷入了另一個困境

許多來台工作的移工為了改善家境,願意花費多年時間到國外工作。然而,從書中訪談中可以發現,有些移工陷入了各種困境。例如,工作報酬不符預期、超負荷的工作量、職業傷害無法獲得合理賠償,甚至住在危險的建築物裡。

對一般人而言,遇到不公義事件會選擇離職,但台灣法規對移工權益不友善,加上移工需償還高額仲介費,令他們進退兩難,只能默默忍受或選擇逃跑。

▎長年惡性循環的台灣和海外中介生態,向移工收取高額仲介費

移工產業通常由台灣與海外中介公司合作運作。最初,費用是由使用者支付。但隨著部分海外中介開始支付台灣仲介回扣,令移工產業初期利潤豐厚,吸引許多人投身於仲介業。這導致台灣仲介公司面臨激烈競爭。為拉攏僱主,他們不惜採取各種手段。一些違法的小型仲介公司即便遭到處罰,仍會以親人或員工的名義申請的牌照繼續經營,在市場中存活。

這種惡性循環使得移工承擔了巨額仲介費。他們必須拿出家產擔保,並白白工作兩年以償還貸款。貸款公司位於國外,台灣政策難以規範。作者認為中介結構中小型化是自於台灣對移工政策的反覆,使中介不敢擴大投資。

▎在國際搶工、國際人權重視和當地觀念轉變之下,移工的環境和權益逐漸改善

日韓因應高齡化社會,提供高薪、優厚福利及完善培訓。不僅吸引移工,還協助其融入當地。反觀台灣,薪資待遇和移工環境亟需改善,已失去往日吸引力。同時,越南等移工輸出國經濟起飛,年輕人出國工作意願下降,更著重工作條件。

國際對人權的重視,使國際品牌的代工廠必須建立合理的薪資和良好的工作和居住條件。因此,部分台灣仲介公司開始轉型,有的向違法方向發展,有的則努力符合國際標準。

▎總結:同理心來自於了解

作者詢問相關政府單位對移工議題的看法。作者認為政府對國際移工生態的轉變反應遲緩,相關政策對移工不友善,規管落實更是嚴重缺乏人力。這讓人不禁擔憂,隨著台灣逐漸步入高齡社會,若現在不開始改善,未來是否會面臨更嚴重的缺工問題?

新聞中時常報導「逃逸移工」的負面新聞。若移工們是因為極為苛刻的工作條件而選擇逃跑,我們是否應該給予更多的同理心,從指責轉為對移工人權問題的關注?

這本書收錄了作者多年來的報導,每篇報導可能最初都是獨立存在的,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會出現不同文字描述相同引用資源或概念的情況,這略顯美中不足。另外,報導距今已有數年之久,希望現今的法規已有逐步改善。

這本書是全方位討論移工議題的書籍,推薦!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
作者:#簡永達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春山出版
喜愛程度:4/5
展開
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
讀者評分
4.0
|
2024/09/20
為了保持健康,我們在忙碌生活中不惜花費大量金錢與時間購買保健食品或運動。然而,若忽視了睡眠的時間和品質,這些努力可能會付諸東流?

簡介———

作者總結了幾十年來關於睡眠的研究,解構了睡眠與健康的密切關係,引起大眾對睡眠的重視,並提供了實用的睡眠指南。

心得———

書中引用多項研究,強調睡眠對我們的重要性。簡單來說,充足的睡眠對健康有益,而睡眠不足,尤其少於七到八小時,可能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導致肥胖、情緒不穩、記憶力下降,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若你想要改善睡眠品質、了解我們在睡覺時身體發生的變化,或想要尋求免錢又能變健康的方式,不妨看看這本書。

實用收獲———

書中詳細介紹了人類清醒和睡眠的運作機制,例如近日節律和授時因子如何協助校準生理時鐘;NREM 和 REM 睡眠的機制;以及腺苷的作用——愈久沒睡,腺苷累積愈多。

▎睡眠剝奪的負面影響

睡眠剝奪與失眠症不同。睡眠剝奪是指有適當的睡眠能力但沒有給自己適當的睡眠機會;而失眠症是指即使給足夠的時間,也無法產生足夠的睡眠量和睡眠品質。

書中舉了多個科學研究結果,顯示睡眠不足(通常是每天平均睡眠少於 7-8 小時)會讓人變胖、影響認知表現、提高患癌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企業來說,睡眠不足會降低員工的生產力,並且更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和錯誤認知。

▎破解「年紀越大,就可以睡越少」的迷思

作者認為,年紀越大仍然需要充足的睡眠。只是隨著年齡增長,睡眠品質和效率降低,加上睡眠時機受身體機能干擾,近日節律和褪黑激素釋放時間提前,造成了「不用睡很多」的假象。年長者睡眠不足會影響健康,提高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解說褪黑激素、 安眠藥、咖啡因、酒精對睡眠的影響

褪黑激素:有助於有時差的人入睡,但褪黑激素藥丸的品質參差不齊。

咖啡因:通過遮蓋睡眠訊號,使我們的腦袋覺得清醒。但咖啡因去除後,強烈的睡眠慾望會來襲,造成「咖啡因崩潰」。隨著年齡增長,去除咖啡因的時間更長,因此咖啡因的影響更大。

酒精:無法引起自然的睡眠,會使睡眠片段化,並降低睡眠修復效果。

安眠藥:弊多於利,作者認為進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 (CBT-I) 更有效。

作者在文末分享了如何提升睡眠品質,以下是幾個例子,其他的建議可以參考書本內容:

1. 遵守規律的睡眠時間,盡量在睡前 2-3 小時結束運動,安排閱讀或聽音樂等輕鬆的睡前活動。
2. 減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取,避免太晚吃大餐和喝太多飲料。
3. 讓臥室保持黑暗、稍涼、沒有電子產品。注意 LED 藍光和電子產品會影響褪黑激素的釋放。

《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
作者:#沃克
譯者:#姚若潔
類型:自然科普
出版:#天下文化
喜愛程度:4/5
展開
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台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
讀者評分
3.0
|
2024/09/20
你知道在台灣的翻譯史上,曾出現隱瞞真實身份、化名出版甚至是冒用他人身份出版的狀況嗎?

簡介———

台灣在戒嚴時期期間,政治因素導致被視為「投匪」或「陷匪」的譯者作品無法直接在台灣出版。再者,當時精能從事中文翻譯的譯者稀缺。因此催生了一系列翻譯上的奇特現象。

本書收錄了作者在「翻譯偵探事務所」部落格的五十個案例,讓大家了解當時翻譯產業的生態。

心得———

之前到訪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從《查禁圖書目錄》得知當時有嚴格的審查制度,但直到看這本書之後,才了解到當時台灣的譯者圈生態,以及出版社如何在避免觸法的情況下出版書藉。

▎翻譯與政治是密不可分

回顧當時的翻譯奇象會覺得有趣,但在當時的人心惶惶的時空背景下,這些所謂「翻譯怪象」,是出版社和譯者透過自我審查來自保的手段。例如:出社版共用假名署名;同一本書出現十幾個不同作者名稱的版本,以及書藉的作者另有他人。

作者在書中所說,翻譯與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在自己看來,政治幾乎與所有事情都密不可分。以閱讀為例,我們購買書藉是為了吸收資訊,這些資訊會默默地影響我們的世界觀和行為。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可能成為某些人期望的模樣。為了避免回到像戒嚴時期般自由受限的環境,我們是否能找出可以努力的方向呢?

▎作者與譯者同等重要

養成閱讀習慣後,深刻體會到譯者與作者同等重要。優秀的譯者能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涵,並以流暢目標語言重新呈現作品。遇到出色的譯者,彷彿被帶入天堂,反之….. 嗯。因此,每當遇到優秀的譯作,除了感謝作者以外,也會感恩這部作品有幸落入優秀的譯者之手。

▎總結

整體來說,這本書讀起來是輕鬆有趣的,推薦給想要了解台灣翻譯史的讀者。

雖然書藉收錄的大部分案例都是自己沒有看過的作品,但當看到知道的作品,例如機器貓小叮噹、千面女郎、亞森羅蘋或《最後的難題》就蠻有感的。

另外,作者經營的部落格「翻譯偵探事務所」至今仍在更新,有興趣可以到部落格上看看。

喜歡的句子———

翻譯涉及兩種以上的語言,而語言從不平等,會有權利的問題(誰決定翻譯什麼或不能翻譯什麼、怎麼翻譯、翻譯給誰看),因此翻譯跟政治是密不可分的

《#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台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邀讀
作者:賴慈芸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蔚藍文化
展開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比利時恐怖殖民與剛果血色地獄
讀者評分
5.0
|
2024/09/20
這是納粹和蘇聯等級的殖民地屠殺歷史,你知道嗎?

簡介———

這本書是作者通過研究史料、相關書籍和文獻而著成的,聚焦於利奧波德二世在1865年至1909年間統治剛果的44年歷史——人類進入電報與相機時代的第一起重大國際暴行。

心得———

▎利奧波德二世的崛起、手段與政權瓦解

利奧波德二世不美滿的家庭和婚姻生活、年青時研讀殖民地管理書籍,塑造了他對剛果的統治野心。

利奧波德二世不滿足於僅僅統治比利時,通過與酋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人道主義幌子作為爭取國際承認,並發行國債來鞏固對剛果的統治。

他擅於利用媒體和金錢化解危機,通過建立協會、賄賂有權勢者與媒體。然而,最終被自己成立的調查委員會收集的證詞所擊敗。即使如此,他在退位仍享受奢華的生活,直至去世。

▎追求最大化收益,以軍事化統治與暴力手段控制殖民地

利奧波德二世以先進武器、醫療技術和蒸汽船迅速掌控剛果,並建立由白人領導的「公安軍」,軍官和士官為了追求飛黃騰達的機會。一些不願意成為「獵物」的黑人會成為基層士兵。

為追求最大化收益,剛果官方透過綁架、威脅、鞭刑與砍手等殘酷手段強迫當地人勞動。當地村民的生活如同煉獄,許多人選擇逃亡或被迫成為奴隸,最終導致當地的雨林被破壞殆盡。

從書籍中的資料顯示,這段歷史期間估算死亡人數佔一半的人口。更令人驚訝的是,竟找到官方的綁架指南。

儘管剛果文化中本來也存在奴隸制度和砍手的戰績儀式,但與利奧波德二世的殘暴統治相比,這些傳統顯得相對「仁慈」。

▎在利奧波德二世去世後,然後呢?

除了剛果以外,相鄰的殖民地和其他國家也發生了類似的屠殺,而這些暴行未受到國際批評。

作者指出,剛果的歷史是遺忘政治——有意識地刻意遺忘歷史事件,以塑造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和認同。例如許多官方記錄被系統性地毀壞或政府殖民者撰寫的課本避談這段歷史。

剛果改革運動雖隨著利奧波德二世的退位而終結,但其精神卻成為日後國際特赦組織與無國界醫生等組織的基礎,讓後世的運動支持者有著一種對他人受苦感到憤怒的能力。

▎總結

一開始看這本書僅預期了解利奧波德國王統治剛果的歷史,卻被國王去世後發生的發展和剛果鄰近的殖民地震撼到。

世界並非童話故事,大魔王被打敗並不意味著結局。現實中,善惡之間並非截然分明,而是存在著諸多灰色地帶。而歷史的複雜性提醒我們,事件的影響往往延續至今,塑造著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另外覺得書中有三個深刻的地方:

1. 作者將這段歷史的殘暴行為與蘇聯和納粹時期相比較,指出其中的相似因素呼應了《普通人》中對納粹士兵的分析。
2. 作者坦承書中資訊大多源自他人著作,但由於當今世界仍存在帝國主義影響,因此很不公平的是,作為美國人他能獲得更多關注。
3. 這段歷史發生在19世紀,利奧波德國王對媒體的操控已成為關鍵因素。而在21世紀的今天,媒體的影響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未來有機會,會想去比利時看看書提到的建築,感受這味國王的品味與理想。推薦給對殖民史和大屠殺歷史有興趣的讀者。

喜歡的句子———

記者與作家不會開收據給你,所以不用跟他們要收據

在那裡,最好的猶如最壞的, 在那裡,沒有十誡, 每個人皆可以放縱欲望。

鐵路沿線的居民口耳相傳,每製造一個輪胎,就要奪去一個非洲人的性命,每立起一根電報桿,就要死一個歐洲人。

沒有一個律師主張,這筆錢應該歸還給剛果人。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比利時恐怖殖民與剛果血色地獄》
作者:亞當.霍克希爾德
譯者:#黃煜文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春山出版
喜愛程度:5/5
展開
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
讀者評分
4.0
|
2024/08/31
簡介———

戒嚴時期的台灣,自由受限,人心惶惶。解嚴後,社會如同春天般蓬勃發展:錄影帶出租店、KTV、舞廳等娛樂場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人們重獲自由,盡情綻放。

她的青春正值此時。身為國中生的她,在嚴格的家庭管教和封閉的學校體制下成長,直到離家上大學才真正展翅高飛。

當時,她只是這巨大社會變革中的一份子,直到後來成為記者,回望歷史,理解那個時代的意義。

心得———

本書各章節讓我們跟隨作者重返青春歲月,體驗那個努力求學就業、與家人同住、對愛情充滿好奇與期待的純真世界。當時的主角尚未意識到社會巨變對自身的影響。長大後,通過歷史資料和新聞報導,才拼湊出那個時代的完整圖景,領悟到諸多事件的重要性。而每個身處時代洪流中的人,都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家庭在作者的成長歷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由於父親是印尼華僑,書中不僅描繪了他們在台灣的生活,還記錄了家族回印尼探親的回憶、父親作為異鄉人在台印兩地的生活面貌、印尼政治環境的變遷,以及一些印尼華僑特有的文化經驗,如十五暝慶典和降頭等。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和印尼在獨裁時期都經歷過令人難以置信的荒誕事件,兩地在經歷痛苦後,幾乎同時邁向民主制度。

總的來說,本書很好讀,推薦給喜愛融合台灣歷史元素的散文愛好者。作者作為一名記者的背景,在某些章節末尾附有她本人的相關報導或其他學者的研究文獻,可作為延伸閱讀。

《#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
作者:房慧真
類型:文學小說
出版:春山出版
喜愛程度:4/5
展開
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寫給所有人的理解自我之書】
讀者評分
4.5
|
2024/08/31
簡介———

一位不喜歡自己的國中生章魚次郎一天遇上一位大叔,開啟了一段了解自我的旅程。

心得———

這段故事發生在一個海洋世界裡,文字搭配插畫,豐富了閱讀體驗。覺得比起在人類世界中發生,多了一種療癒感,更能投入在角色的心境上。

作者在故事中將我們的腦袋和寫日記化為比喻,讓人更容易理解。例如:

- 我們每天寫日記,是進入一座會改變的名為「自己」的迷宮探險,隨著每天探險會更了解自己。
- 寫文章將沒組成話語的念頭——未成話語的泡沫,透過書寫會將這些泡沫形成思想,語詞水母會將它們收納到書櫃。

透過章魚次郎和寄居蟹叔叔的對話,解開了自己對寫日記的疑問,例如:

- 為什麼寫日記寫了頭三天就結束,無法堅持的原因。
- 寫日記時容易寫下抱怨的內容,而且當下會覺得很麻煩。
- 當天沒有出門玩,所以打開日記本不知道要寫什麼。

這本書意外的驚喜,因為有眾多個人成長的書籍,但能讓人坐言起行的蠻少的。而這本讓我願意繼續嘗試寫日記。如果你對寫日記有興趣或抱有疑惑,不妨考慮看看這本書!

實用收獲———

作者提供持續書寫或是寫日記的建議

- 透過書寫與自己深度對話,認識已知的事物,了解未知的事物
- 寫日記給未來的讀者——自己,與自己約定,持續地寫作

喜歡的句子———

在日記中沒必要說謊。不必裝乖,不必耍酷。是可以用語言描述全新自我的唯一管道。

《#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
作者:古賀史健
譯者:葉小燕
類型:心理勵志
出版:究竟
喜愛程度:5/5
展開
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
讀者評分
5.0
|
2024/08/01
值得銘記的百年台灣煤礦業的興衰及其變遷

《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
作者:戴伯芬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春山出版
喜愛程度:5/5 (超愛💚)

簡介———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家族在海山煤礦的工作經歷,並追溯了台灣煤礦業從日治時期至 1980 年代的衰落。書中詳細描述了礦工的生活,以及在 1984 年三大礦災後,礦工的轉業、礦村的再利用與礦場的復育等重要議題。

心得———

▎礦工生活與其他持分者

作者透過訪談家人,細緻描繪了他們在海山煤礦工作及居住的經歷,深入探討礦工的日常生活、礦工與礦場的共生關係,以及礦工間的支持與互動。

書中有描寫女性從日治時期開始在台灣煤礦業中的角色,以及礦工家庭的生活,這是其他台灣煤礦相關紀錄片和專訪中較少見的主題。

除礦工外,書主有整理礦主、集團企業及殖民時期和國民黨政府時期執政者在煤礦業中的角色。這些持分者因巨大利益而紛紛投入礦業,卻同時造成礦工利益的剝削。

▎在煤礦業衰退後,事情並未就此結束

礦工老年轉業困難、塵肺病的困擾,因此設有申請職業災害補助,可惜法規複雜、有「勞保黃牛」亂象,似乎在申請補助或會遇上困難。

礦場再利用和復育的議題雖然未受大眾廣泛關注,但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例如怎麼處理廢棄的礦場,以及如何轉化這些地區,使其再次為社區或自然帶來價值。

▎看完這本書,然後呢?

看完這本書後,我上網搜尋了關於台灣煤礦業的記錄片和訪談,加深對當時礦工生活的印象。

希望未來能到訪平溪和猴硐,參觀博物館和導覽。如同書中所述,我之前對猴硐僅有貓村的印象,未曾意識到其煤礦業的重要性。

透過這本書,能認識台灣煤礦業的歷史發展,一切都值得我們紀錄與回顧。
展開
留白工作法:為自己創造白色空間,擺脫瞎忙,做真正重要的事
讀者評分
4.0
|
2024/08/01
在忙碌的工作中,我們越追求效率,卻越來越累?

《留白工作法:為自己創造白色空間,擺脫瞎忙,做真正重要的事》
作者:茱麗葉.方特
類型:商業理財
出版:時報出版
喜愛程度:4/5

簡介———

本書旨在推廣「白色空間」的概念,幫助大家免於被忙碌壓垮。作者以多年的教學經驗,分析個人與企業恐懼休息的「永遠夠得不夠的文化」。

書中不僅介紹了白色空間的概念和策略,還講解了如何透過減法管理事物和安排優先順序,以及提供了改善工作流程的實務應用。

心得———

作為堅持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的上班族,這本書提出的「白色空間」概念以及相關技巧相關實用。例如,分辨並專注在重要事務、學會說不、依據緊急程度分類事件,以及定義「足夠好」的標準等策略都非常有幫助。

此外,作者分析了常常工作卻感覺時間不夠用的原因,這部分的內容值得用來檢視自己的工作心態。

書中不僅談及個人心態的調整,還討論了企業文化、溝通方式及獎勵制度等組織外在因素,這些都是個人難以控制卻常導致工作疲勞的原因。作者對企業管理者提出了一些建議,以避免造成成本高效益低的情況。

全文最深刻的是,「無所事事」不等同於「懶散」,反而是一種有助激發創意力和提升生產力的「白色空間」。

這本書適合個人和企業管理者閱讀,幫助我們將精力有效地投入到關鍵領域。

實用收獲———

為何我們不敢停下來?

- 因為習慣與社會價值觀,我們永不滿足
- 忙碌變成從眾行為,忽略了背後的隱藏成本
- 因為不想浪費,結果花了更多成本

誰把我們的時間偷走了?

- 「幹勁」小偷:能者多勞,應該盡量多做一些
- 「卓越」小偷:對所有工作一律以高標準看待
- 「資訊」小偷:無止盡追求知識
- 「行動力」小偷:我們不能停,要一直做下去

白色空間的重要性

要是少了白色空間,我們有空時候會將空閒當成不好的事,認為「我無所事事」或「我真懶散」

白色空間的方法

- 提供寧靜的的時間,提高效率和創意
- 每天安排一段時間來思考(以及呼吸、反省、計劃、創造)
- 利用通勤時間、獨自吃飯或洗碗等體力勞動時進入白色空間
展開
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那些隱藏在生活小事背後的深層情緒 (電子書)
讀者評分
4.0
|
2024/07/21
|
電子書
你是否曾在小事發生時發現自己的反應意外激烈,對於自己的反應感到困惑不解?

《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那些隱藏在生活小事背後的深層情緒》
作者:恩斯特弗利德.哈尼許, 艾娃.溫德爾
譯者:不言
類型:心理勵志
出版:平安文化
喜愛程度:4/5

簡介——

這本書探討了人們因小事激動的背後原因,有助認識到自己的真實需求與情緒,從而找回內在的平和與寧靜。

心得——

作者將小事比喻為蚊子,而隱藏其後的大象則象徵深層原因。大象的形象源自於人的基本需求在形成過程中若未被滿足,可能引發的心理動盪。這種大象往往在看似不經意的小事中無預警地顯現,令人措手不及。

為此,作者提出了七大探索大象的途徑,並提供了一些需求量表,幫助我們識別未被滿足的需求,與自己和解,恢復心靈的平衡。

這本書不是很好讀,但內容蠻紮寶,能讓我們在書中看見自己或他人的影子。

實用收獲——

蚊子和大象是什麼?

- 蚊子是那些讓人感到煩躁生氣的小事
- 大象是在生命各階段中,在根本需求未被滿足的負面經驗

找出大象、找回內心的平衡

- 仔細觀察激動的感受和想法
- 找出受傷點和自我保護程式
- 關注正面生活經驗,例如成功經歷、放鬆的時刻、喜悅、小驚喜

面對批評及減少批評他人的方法

- 分辨與接受有助成長的批評
- 避免依賴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 同理對方,思考自己是否也曾一樣,而且被原諒

本書提供的行為指引箴言

- 如果我打算做什麼,也會付諸行動
- 我可以獨自作出重要的生命決定
- 我重視自己的需求
- 我能接受合理的批評
展開
祖靈的女兒──排灣族女巫包惠玲Mamauwan的成巫之路,與守護部落的療癒力量
讀者評分
4.0
|
2024/07/21
你知道台灣的原住民女巫的日常和祭祀儀式嗎?

《祖靈的女兒──排灣族女巫包惠玲Mamauwan的成巫之路,與守護部落的療癒力量》
作者:包惠玲(嬤芼灣Mamauwan) , 張菁芳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橡樹林
喜愛程度:4/5

簡介———

一位台東土坂部落的現代女巫分享習巫和巫術實踐的經驗;記錄該部落包頭目家族的女性宗族如何堅持保存祭儀文化與巫術傳承。

心得———

提到女巫和薩滿,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影視和文學作品中的邪惡女巫。而說到台灣原住民和巫師,我會想到以前參觀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時,關於巫師占卜和醫治族人的介紹。

這本書講述了台灣排灣族原住民部落的女巫故事。這位女巫為了部落付出時間和心力進行各種儀式,並為了文化傳承而努力。

▎了解排灣族傳統文化信仰與祭儀

本書介紹了排灣族的生死觀、神歷觀等傳統信仰,以及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的傳統習俗文化。巫師會進行兩大類的傳統祭儀,分別是小米收穫祭、五年祭等部落性的歲時祭儀,以及招魂儀式、祈福儀式等個人或家族的生命禮儀。

書中分享了嬤芼灣過往為族人、家人進行招魂儀式、疫情期間的遮護儀式、小米收穫節和五年祭的經驗。從祭儀的籌備、儀式的流程到作者的體會,透過文字記錄與相片,我們能夠了解這些儀式的意涵。

▎以文字傳承巫師、傳統信仰與祭儀的可貴

嬤芼灣表示,以往的文化習俗、祭典和儀式多以口耳相傳,但由於巫師青黃不接,有些文化面臨失傳的危機。因此,作者花了大量時間進行文字化記錄,極力保存這些文化。

以文字記錄的好處是,即使這些傳統文化最終無法傳承下去,也能避免它們默默消失在時間洪流中。當然,在仍能挽留的狀況下,設法保存這些文化是最理想的方向。

▎舉辨五年祭的意義:傳統 vs 創新

嬤芼灣認為現時有些復振後的五年祭走的是「嘉年華概念」,加入了一些不屬於原始祭儀的活動,如拔河比賽、負重、頂上功夫等。此外,巫師是否能請到神靈也是祭儀中的另一個層次。

透過開放大眾參觀祭儀,無疑是推廣和傳播部落文化的好方法,但如作者所說,如果加入了不同的元素,隨著時間推移,祭儀的模樣是否還能符合最初舉辦的初衷?

來參與祭儀的人,應該是為了感受具有四百年以上歷史和部落文化特色的祭典過程。如果祭儀不再具有傳統的核心意義,而淪為觀光和吸引消費的工具,人們還會買單嗎?

因此,如何在傳承部落祭儀傳統和文化推廣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總結

整體來說,這本書蠻好讀的,適合對原住民文化有興趣的讀者。書中花了不少篇幅講述作者對自身家族的回顧和反思,強化了部落族人之間的扶持與信任。若只期待女巫進行儀式的故事,則需要一些心理準備。像我這樣喜歡靈異主題的讀者,會期待作者未來能分享更多在祭儀中遇到的不可思議事件。

看完這本書後,我蠻想體驗土坂部落的五年祭。可惜去年剛辦完,只能期待下一次的五年祭,或是參與每年的小米收穫祭。
展開
私人圖書館員:貝兒與摩根大通
讀者評分
3.0
|
2024/07/05
舉步維艱,如同行走於刀尖的璀璨生活

《私人圖書館員:貝兒與摩根大通》
作者:瑪莉.班尼狄克, 維多利亞.克里斯多弗.莫瑞
類型:文學小說
出版:野人
喜愛程度:3/5

簡介———

一位假扮為白人的女生得得美國紐約知名金融家 J.P. 摩根的青睞,擔任他的私人圖書館員,負責四處收購珍貴的收藏品,並成為社會名流。然而,她需要為了這一切付出沉重的代價。

心得———

在世界各地,至今仍有人勇於挺身而出,關注種族與女性等不平等議題。從本故事中,看到當時的美國社會,性別與膚色等無法改變的因素決定了人的生活與社會階級,無情地否決了個人的能力。

而故事的女主角——貝兒,選擇適應這個社會,假扮成白人生活,並因能力出色而成為當時的風雲人物。這樣的選擇帶來了代價,她不得不放棄自我認同,時刻擔心身份被揭穿。

雖然這本書閱讀時長相較短,但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感受當年社會的氛圍,也會對女主角的處境感到擔憂。另外,本書的角色是真實存在的,而作者進行了相關角色的資料收集並加以改編。可惜,個人對貝兒感情對象的行為感到不滿,並且他在故事中的出現頻率相當高。
展開
普通人: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與納粹在波蘭的最終解決方案
讀者評分
4.0
|
2024/07/04
一群來自勞工和中下階級的中年男子如何成為納粹大屠殺的劊子手?




《普通人: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與納粹在波蘭的最終解決方案》
作者:克里斯多福.布朗寧
譯者:陳雅馨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春山出版
喜愛程度:4/5

簡介———

這本書有關第一○一後備警察營的警察——普通人,如何演變成大屠殺的執行者。

作者詳細記錄了這些警察的行為過程,以幫助讀者理解其行為背後的動機。此外,作者不僅提出自己的見解,還回應並引用其他研究大屠殺領域的學者的研究,以檢視和豐富自己的觀點。

心得———

講到納粹大屠殺,印象透過被害者的角度了解集中營的殘酷歷史,而這本書很特別,是研究第一○一後備警察營的警察如何變成種族滅種的劊子手,是什麼因素促成了這一切。至於是什麼因素,待大家打開書籍一探究竟。

本書花蠻多篇幅回應一位同樣研究大屠殺的作者——戈德哈根,作者說明自己與對方的論點異同。在本書過後25年,作者檢視其他的學者,總結出彼此的共識。因此多提供一些學者的觀點,令大屠殺研究的觀點變得更立體,引起我們的反思。

雖然這本書主要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但後來學者研究的結果、概念不過時,或許還有點似曾相識。

這本書算好讀,但由於自己對歐洲的地名和位置不太熟悉,所以在閱讀行動內容時,有時會感到些許困惑,不過這不影響整體的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建議在閱讀《普通人》前,可以先看 《無懼黑暗:自願臥底納粹集中營的英雄》。

《無懼黑暗》詳細描繪了奧許維茲集中營的慘烈環境,包括當時德軍、協助德軍的波蘭人和猶太人的立場、行為及遭遇。這些背景資訊有助理解《普通人》中描述的第一○一後備警察營所執行的任務,使其更具體、更易於想像。

我之前分享過《無懼黑暗》的讀後感,如果你感興趣,歡迎來我的書帳看看喔!

喜歡的句子———

「我擔憂我們生活在一個戰爭及種族主義無所不在的世界裡,政府進行動員及正當化的力量十分強大,並且與日俱增,個人責任感日益受到專業化及科層化的削弱,同儕團體對行為施加巨大壓力並制定道德規範」

「在這樣的世界裡,我擔憂,希望從事大規模屠殺的現代政府,他們的努力將很難因無法誘使「普通人」成為他們「心甘情願的劊子手」而失敗」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