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4
user-img
杜若

33則書評

33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4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33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年輕人們
讀者評分
5.0
|
2015/10/11

故事剛開始,男主角時枝修就和大部分的大學生一樣,靠著父母給的生活費過著經濟無虞的生活,偶爾覺得錢不夠了就打點小工,羨慕比自己更有錢的同學、對生活得更辛苦的朋友感覺優越。但這樣看似平凡卻無憂無慮的生活,卻因為突如其來的退學通知而一夕崩毀。

時枝修的父母破產了,不但無法幫他繳交私立大學的一大筆學費,甚至沒有跟他聯絡就人間蒸發。當他驚覺這一切不是開玩笑的時候,他的生活費也已經用盡,連房租都繳不出來。而真正的、也是更可怕的故事,現在才正要開始。

他開始嘗試找工作,卻因為大學沒畢業應徵不到正職,只能找鐘點工讀勉強餬口,但打工不但時薪低、又總是佈滿剝削新人的陷阱。時枝修一個工作換過一個,從發傳單、打詐騙電話到藥物人體實驗,從夜夜笙歌的牛郎店輾轉到了被當奴隸壓榨的工寮,最後失去一切又無人可以依靠的他,只能成為流浪在河邊的遊民。

「到底是我不夠努力,還是社會有問題?」

剛開始看的時候,坦白說對時枝修這個角色是有點火大的,忍不住覺得一個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和處事方法怎麼可以這麼差勁。但想想又覺得無可厚非,畢竟大多數大學生確實是這個樣子,而且當一個從來不必擔心經濟問題、被家裡供養得好好的二十一歲大學生,保護傘瞬間被抽離、被逼著一夜長大的時候,一開始會有這些反應也是理所當然吧。

不過撇開時枝修最初的天真和散漫不談,這本書最可怕的地方在於,當他開始想要認真工作、當他意識到這個社會已經快要把他吞沒的時候,他其實已經沒有機會再站起來了,早就已經跌入地獄底層的他,即使再拼命掙扎也爬不出這個深淵。

故事中的一切就像無限惡性循環的噩夢,因為沒有錢所以被趕出公寓無處可去,因為沒有固定地址所以無法找到工作,因為沒有工作所以逼不得已只能接受被壓榨的打工,又因為沒錢所以被騙、被敲詐、被警察隨意拘留、被逼著從事出賣身體和良心的工作。時枝修的人生從被退學的那一刻起,就像陷入流沙一樣,不停在被整個社會吞噬,而且不論他怎麼掙扎都只能陷得更深。

「小早川認為,搶不到一流企業員工或公務員這些好椅子,是個人的責任;但沒有半張椅子可坐,是因為椅子的數量根本就不夠,是社會本身的問題。」

故事的最後,時枝修成為多摩川邊遊民社群的其中一份子,他驚心動魄、一路下沉的人生看起來終於到了最底層。在經過這一連串磨練和經歷之後,此時他終於有時間好好思考這一切的問題來源,也是本書作者福澤徹三一直試圖探討的核心議題──「到底是我不夠努力,還是社會有問題?」

河邊其中一位遊民大叔將他們自己稱為「難民」,因為他們是在爭奪金錢的戰爭中打輸了,才會被奪走住處流落至此。而更早一些時候,在魔鬼工寮中,一流學府出身、曾在大企業工作的其中一位同事,將現代社會比喻為搶椅子遊戲,他認為椅子數目不夠是社會的問題,現在貧富差距過大和經濟兩極化,讓每個人只要走錯一步都有可能瞬間墜落到底層。

而隨著「非典型工作者」的人數增加,時枝修經歷過的一連串剝削窮人的「貧窮產業」,只會越來越多且越來越賺錢。就像他進入過牛郎店工作時,管理者告訴過他的,必須看開、放下一切,當你已經跌入地獄,要爬上去唯一的方法就是踩著其他人的屍體,靠著搶奪、詐取等一切方法得來的金錢重新站起來,因為底層社會就是一個人吃人的世界。

「兼差、打工、派遣社員,現在日本的「非典型工作者」約有1881萬人,占全體的36.2%,反觀台灣,根據2014年主計處統計,非典型工作者約有77萬人,占全體人口的7%,其中又以20~24歲年輕族群為最多,占17%。此刻的東京,會不會是未來的台北?」

讀完這本書只讓人覺得驚悚,尤其目前正是「非典型工作者」的自己,經濟上還半靠著爸媽養著,讀著讀著更覺得沉淪彷彿近在咫尺,忍不住開始設想哪天若是陷入相同境地該如何生存。不過作者福澤徹三最後倒還是手下留情,沒有把時枝修的人生完全寫成死路,留給了我們這些「年輕人們」最後一點希望。

這本書曾被導演佐佐部清改編成電影《東京難民》,在去年的新北電影節上曾經放映過,不知道隨著本書中譯版的推出,有沒有可能在台灣上映或發行?讀完這本書後很想找來看看啊。
展開
友罪
讀者評分
5.0
|
2015/10/10

出乎我意料好看的一本書。

整個故事架構非常完整清楚,廣度和深度兼具。一本四百多頁的書,內容除了討論犯罪者被社會追殺的問題、周遭的人的心境,還涵蓋了新聞自由和性別議題,而且讀起來毫不枯燥乏味,每個主題都處理得非常完美,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只能說第一次看藥丸岳這個作家的作品就讓我印象深刻啊。

記得今年曾經看過一齣名叫《靈異界線》的日劇,主角是一位可以看見幽靈的刑警,而故事就是在描述他追查各種殺人案件的過程。我特別對其中一集的印象很深刻,該集主角年少時因吸毒殺了一對母子,但因為當時精神狀況不穩定,加上是未成年,所以並沒有得到太重的判罰。

在他出獄之後,由於現在資訊與網路的流通,不管他搬家或整容多少次,這名犯罪者的所有資料始終都被公開在網路上、被世人檢視,他的工作與人際關係因此也總是沒有進展。為了餬口,也為了表達他懺悔的心情,他決定把過去的心路歷程撰寫成書,但在該書出版前夕,他卻遭到一群想伸張正義的人殺害。

剛開始看《友罪》這本書,我就立刻想起《靈異界線》裡的這個故事。

《友罪》的其中一位主角鈴木,少年時曾犯下了兩起殘忍的男童謀殺案,從醫療少年院假釋出獄後,他試圖隱姓埋名的低調生活,卻因為過去的案底無法如願,每當周遭開始出現謠言,他就得放棄工作、朋友等一切,離開到下一個地方從頭開始。

《友罪》和《靈異界線》的主題,同樣圍繞在少年犯罪者究竟能不能被社會原諒、能否再被世人接納上,而主角所遭受的困境也大致相同。即使他們已經受到法律的制裁,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但人們卻總是認為那遠遠不夠,每個人都想舉著正義的旗幟譴責他們,彷彿用輿論逼得他們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把他們逼到絕境最後只能去自殺,就是替天行道、伸張正義。

但除了犯罪者的心境之外,《友罪》另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犯罪者身邊的人的想法。鈴木輾轉流浪多年,好不容易在一間工廠找到工作,除了和女同事發展出曖昧關係,更將本書另一位主角益田視為人生中最重要的知己,但當他是殺人兇手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曖昧對象和朋友會怎麼想?還能繼續跟他保持友好關係嗎?

嚴格來說,比起鈴木,益田才是這本書真正的主角。益田想要成為新聞記者,仕途上卻懷才不遇,最後只能放棄夢想暫時到工廠做工維持生計。雖然跟鈴木對他的情誼比起來,他其實只把鈴木當成同住一屋的普通朋友,但是在相處過一段時間之後,他開始對鈴木這個人的性格和為人處事有所了解。

也因為他曾經接受過鈴木的幫助、看過他善良和義氣的一面,所以當益田發現鈴木原來是那起殘忍兇案的兇手時,內心的掙扎和壓力更是格外沉重,對未來所要做出的決擇也更顯艱難。

畢竟要隨波逐流、跟著全世界的人一起譴責一個人是容易的,但是當你發現事情並不是眾人所想的那樣,要有勇氣站出來挺身對抗、維護你所看到的真相,那卻是加倍艱難的。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的結局,不快樂卻相對真實。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不管是非對錯,也不管後悔與否,你所能做的就只有繼續向前,努力彌補過去犯下的錯,承擔你該負起的責任。

除了上面說的兩大主題之外,也許因為個人從事的職業關係,我對書中關於新聞業界的描述特別有同感。媒體身為第四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無需贅述,也正因為它如此重要,使用它的人們本該更謹慎小心、更公正客觀,無奈現在為了迎合眾人口味,早就是什麼吸引人就怎麼寫怎麼做,真相被扭曲又有誰真正在意?那些被嗜血媒體打著「新聞自由」大旗糟蹋的人又有誰會在乎?

最後的最後我再提一個自己很重視的點,關於前AV女優的部分。很喜歡鈴木告訴她「你沒有犯罪」,在性觀念至今仍然保守壓抑的東方社會,即使像日本性產業已經相對開放,但人們對於性工作者的歧視和譴責卻從未消弭,這部分又以女性受到的壓迫更為明顯(相對男優可是被人稱羨的工作呢)。

所以我很喜歡作者選擇AV女優這個職業的設定和用心,美代子明明什麼錯都沒有,卻因為她過去的職業,遭受了跟鈴木幾乎一樣的對待,生活需要隱姓埋名小心翼翼,就算被騷擾還會被說成是自己的錯,完全可以看出這個社會對性工作者的態度到底是多不友善啊。

一口氣花了整個下午把這本書讀完,《友罪》絕對是近期帶給我最大驚喜的一本書。
展開
友罪
讀者評分
5.0
|
2015/10/10

出乎我意料好看的一本書。

整個故事架構非常完整清楚,廣度和深度兼具。一本四百多頁的書,內容除了討論犯罪者被社會追殺的問題、周遭的人的心境,還涵蓋了新聞自由和性別議題,而且讀起來毫不枯燥乏味,每個主題都處理得非常完美,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

《友罪》的主題圍繞在少年犯罪者究竟能不能被社會原諒、能否再被世人接納上, 但除了犯罪者的心境之外,《友罪》另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犯罪者身邊的人的想法。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的結局,不快樂卻相對真實。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不管是非對錯,也不管後悔與否,你所能做的就只有繼續向前,努力彌補過去犯下的錯,承擔你該負起的責任。
展開
微妙的平衡:如果你在臉上裝滿笑容,就不會有眼淚存在的空間!
讀者評分
4.0
|
2012/04/15

比起「悲傷」,我想我會更喜歡用「現實」和「沉重」來形容這個故事。《微妙的平衡》不是一本會讓人讀到流淚\的書,而是彷彿有口氣梗在胸口悶得發脹發痛。

作者以一種自然又生活化的筆調來描述整個故事,引領讀者走入最真實的印度生活。沒有華麗的包裝和雕飾,一字一句都很平實直接,卻讓我忍不住覺得很溫柔。因為可以在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形容中,看見人性的堅韌和美好。因為就算是那些悲傷悲慘,也好像可以在溫和的口吻中稍稍被撫平,讓恨意不再那麼尖銳鋒利。

《微妙的平衡》中除了四個最主要的角色,還有許\多重要程度不一的配角。在角色掌控這點上,作者也表現得非常完美。不僅是四個主角的個性都很鮮明、充滿立體感,就連那些配角們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毫不呆板平淡。就算像我這樣始終分辨不出所有角色名字的人,還是可以從簡單的對話和形容中,快速抓到現在眼前的是哪一個之前出現過的角色。因為所有角色們幾乎都很獨特且搶眼,所以在記憶中也特別深刻啊。

厚達近六百頁的《微妙的平衡》,讀起意外的不會讓人感覺到煩躁或不耐。故事的起伏節奏很流暢,雖然有多個時間和多條故事線交錯跳躍進行,卻不會顯得紊亂不清。情節的安排也都拿捏得很剛好,許\多前後呼應、環環相扣設計得很精彩。雖然有些橋段不免會讓人覺得有點過於巧合或流於刻意,但整體而言那種造作感並不會太過明顯。而且作者本身平實的文筆和角色面對的態度,也更加淡化了這種感覺。

我個人特別喜歡這本書的結局。雖然中間隱隱約約就猜到了某些發展,但實際上的結局比我想像中的更成熟也更沉重。《微妙的平衡》從頭到尾都不是一個童話故事,沒有能持續一輩子的奇蹟,也沒有永遠幸福快樂的結局。有的只是這些人們堅持的韌性,稀少而珍貴的美好,還有活著這件事──因為活著,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展開
雅各的千秋之年
讀者評分
5.0
|
2012/01/28

雖然只讀過他的兩本書,但David Mitchell無疑是我最愛作家名單中的其中之一。

和《雲圖》一樣,《雅各的千秋之年》也是一本格局很大的作品。光看故事背後的架構和充滿世界觀的繁雜設定,就可以看出作者的企圖心很不一般。《雅各的千秋之年》背景設定在十八世紀末的日本,那時正值日本鎖國時期,唯有荷蘭人獲准和日本進行貿易,而貿易的地點正是長崎出島。簡單來說,故事就是描述來自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員工雅各,在出島的經歷和遭遇。整本書中最重要的人物除了雅各之外,就是一個他愛慕的日本女子藍場川織斗。以他們二人為主角,兩種不同的視野和角度,來看待那個時代的文化融合和衝突。

我非常喜歡David Mitchell的一點,就是他的角度和觀點總是非常多元。而且故事中包含的題材和方向都很廣泛很全面,不會只專注在某一點某一線上。以《雅各的千秋之年》來說,它除了記錄那段歷史外,更寫出了國家與文化間的衝突與包容,利益當前的勾心鬥角和背叛,堅定不移的忠心和信念,當然也有比較溫柔溫暖的感情部分。既壯闊又細膩,格局龐大可細節卻精緻完整。這真的不僅僅是一本小說,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一部足以被稱做「史詩」的作品呀。

一般來說我是不太習慣看外國人來描述東方文化的。不管他對東方文化多了解,但口吻和筆調中還是會有些讓我覺得生硬、不自然的東西。可是這本《雅各的千秋之年》卻不會,從頭到尾都很流暢自然,感覺不出哪裡生澀奇怪。我想,除了David Mitchell本身的寫作功\力之外,主角設定成外國人這點也有不小的幫助吧。畢竟既然主角是外國人,那麼口吻和觀點不那麼東方化也就不會奇怪了,讀者也比較容易接受。不過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啦,就像我前面說的,David Mitchell自己的寫作技巧和才華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本書的第二章正是以藍場川織斗作為主角,用第一人稱自述來講述故事。如果David Mitchell無法用自己的文筆來說服讀者的話,那麼它敘述生動這點在這章就應該會破滅了。

讀完《雅各的千秋之年》,會明白這不是一本要以高潮迭起、峰迴路轉的劇情取勝的小說。你不會在讀完它之後淚\流滿面或心痛欲絕,因為它不是為了打動人心、博取淚\水而寫的。它之所以好看,是因為那文字間難以言喻的張力,那股瀰漫在書頁裡的古老感和歷史感。當最後闔上這本書的時候,只會深深的呼出一口氣,然後感受到心頭漫上來的淡淡哀愁。正如在數十年後再度轉頭看著當年的一切紛擾時,眼裡所見的只會是一些回憶中的模糊影子。而那正是唯有在面對歷史時,才會產生的感覺。

不過也正因為這本的格局和架構大,所以前面的鋪展難免長了、多了一點。對我來說,因為我知道後面有多令人迷醉、多讓人嘆為觀止,所以可以耐心的一頁一頁讀過去。可是對於那些初次讀他的書的人而言,可能只讀前面就打了回票,判定這本書枯\燥無聊不好看吧。

最後,給所有要讀這本書的人一個衷心建議──絕對不要看導讀。我不知道出版社是怎麼了,也不知道南方朔先生寫的究竟是導讀還是後記。我只知道他把故事中所有的情節和安排通通講出來了,那篇簡直就是劇情簡介啊囧。如果看了導讀,那麼讀這本書的樂趣就會大大大大大大大的減少了!
展開
死前的最後一堂課
讀者評分
4.0
|
2012/01/28

老實說,看到本書作者Ernest J. Gaines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我著實嚇了一跳。因為總覺得諾貝爾文學獎那層次的作品,應該都是很艱澀深奧難讀的文學大作。但這本《死前的最後一堂課》讀起來卻很平易近人,跟那些純文學作品非常不一樣。

這本書的架構其實相當簡單,從一開始、甚至光從這個書名上,你就可以知道結局會是什麼。故事的背景是四○年代的路易斯安納州,種族歧視還相當嚴重的時代。一名21歲的黑人青年傑佛遜誤打誤撞捲入一起搶劫殺人案,更因此被判了死刑。而另一名黑人葛蘭特,身為那個地區教育程度最高的教師,他被親友們逼迫來替傑佛遜上死前的最後一堂課,要讓他帶著尊嚴與驕傲死去。其實光看開頭幾頁,我就明白這整個故事接下來會怎麼發展、會如何結束。只是我完全沒料到這本的後座力這麼強,就算已經知道後續,卻還是忍不住在最後落下淚\來。就如同故事簡介所寫的,這本書就是這麼簡單質樸,卻也這麼打動人心。

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能理解那些長輩到底在堅持些什麼。他們不去想辦法訴求傑佛遜的清白和減刑,反倒只是不停想辦法要讓他平靜的離開。我可以明白他們希望傑佛遜死的時候要像個男人,不要帶著自己對自己的看不起而死去。但卻不懂為什麼他們堅持傑佛遜必須信仰上帝、認定收音機是罪惡之音?我的想法和葛蘭特是一樣的,覺得只要能讓他在最後這段時間過得平靜滿足就夠了。直到牧師對葛蘭特劈頭罵了那一大段話,我才終於有一點理解他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不是信不信仰上帝的問題,而是他們希望傑佛遜可以誠實的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過去,面對自己的過錯,面對自己的人生,也面對自己的未來。上帝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為要讓人誠實面對自己,沒有什麼是比信仰更有說服力的了。至少我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展開
哈佛花邊日記
讀者評分
4.0
|
2012/01/28

這本書真不愧\叫做《哈佛花邊日記》,簡直就是《Gossip Girl》的哈佛大學版嘛。(笑

故事描述女主角卡麗進入哈佛大學之後展開的新鮮人生活。她一開始是個單純質樸的加州陽光女孩,但隨著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和──理所當然的──男孩,卡麗也逐漸迷失在追尋愛情和名聲的五光十色生活中,變得虛榮、愛面子、糜爛且荒唐。

《哈佛花邊日記》最精采的地方也正是在於它描寫出的這些瘋狂生活。裡面的那些敘述和某些心情,讓目前正是大學生的我讀來特別有感覺。雖然不像主角們那麼誇張荒唐,但那些洋溢著的青春年輕瘋狂靡爛卻是大同小異啊。

讀這本書就像在看美國青春校園電視劇。劇情充滿高潮起伏,情節雖然芭樂肥皂卻又讓人愛不釋手,且很能貼近年輕人的生活。角色個性都很電視化,性格和設定都很常見,但這卻也是最討喜最容易讓讀者接受的。文字上的使用也很年輕化,讀起來非常輕鬆有趣,可以讓讀者很快的就進入劇情。要我說這本唯一的美中不足之處,大概就是它居然在一個充滿懸念的地方打住,連收尾都跟電視劇太像了吧。
展開
柳的四生
讀者評分
3.0
|
2012/01/28

《柳的四生》這本小說跟我一開始想像的完全不同。初聽到這書名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這四個字擺\在一起看來是個很美的名字。縱使那時還不理解這個書名究竟代表什麼意思,但聽起來總感覺它很東方、很有味道也很有意境。我那時甚至猜測《柳的四生》是本融入江湖和武俠元素小說,「柳的四生」則是書中主角的江湖稱號。沒想到實際開始看之後,才發現我猜得完全大錯特錯,裡面根本沒半點武俠和江湖味兒啊。(笑)
《柳的四生》這書名其實真正的含意是「柳樹的四段人生」。書裡包含了四段由不同的主角所演繹的人生,而這四段人生都跟柳樹有著莫大的關係。不過雖說跟我想得南轅北轍,但《柳的四生》倒是真的非常有意境和味道呢。

山颯這位作家的大名雖然我是第一次聽到,但她其實早已揚名海外。她在法國出了七本長篇小說,作品被翻譯成三十餘種語言文字。2009年的時候獲得法國政府頒發藝術文學騎士勳章,2011年又獲得法國總統頒發榮譽軍團騎士勳章。甚至連法國前總統席哈克和前文化、教育部長都愛她的作品。光從上面這幾項就可以知道山颯的名氣和來頭有多大了啊。(笑)
也許\也正是因為她這般的背景,所以在讀這本小說的時候真的跟看其他小說的感覺不同。既不像一般的華文小說,可又不是翻譯小說,而是一種風格味道氣質都很不一樣的華文小說。她的文字不華麗也不繁複,但卻會讓人在這些文字背後感覺到另一個寬廣朦朧的世界。

這本書裡的四則故事是發生在不同的時空,甚至有些半真半假,如夢似幻。但不論那些究竟是虛是實,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這些人物間的感情是真的。春毅與春寧間有著雙生子的複雜糾葛,又愛又恨又牽掛又冷漠。綠衣和重陽間則宛若唐代的《霍小玉傳》和《李娃傳》。平凡女子和神仙的故事總讓我聯想到黃梁一夢。而靜兒與森田之間是充滿現代感的衝撞、不顧一切和當下。那些愛恨癡怨都是真的。不管是情人間的愛,是親子間的愛,還是兄妹間的愛。我很喜歡山颯描寫這些感情的手法,總是留著一些缺陷一些不完美,但卻可以讓讀者感覺到完美。
展開
深夜的文學課
讀者評分
4.0
|
2012/01/28

《深夜的文學課》一開始會讓我聯想到電影《沉默的羔羊》。前者是由殺人犯教授艾迪斯來授課,而後者則是殺人魔漢尼拔指導探員辦案。雖然兩者其實劇情設計上差異很大,但艾迪斯給人的感覺卻跟漢尼拔有點相似。同樣是讓人無法摸清、被看穿的個性,也同樣功\於心計,擅長掌控他人。不管是那部電影還是這本書,都讓人邊看邊忍不住為這兩人而感覺到毛骨悚然呀。

《深夜的文學課》描述一群曾修過同一堂深夜文學課的同學,在十五年後被捲入殺人案件。女主角亞麗過去曾幫那堂課的教授洗刷殺人罪名,找出當年的案件真相。但這次隨著她過去的同學一個個被害身亡,亞麗也再度被牽扯進謀殺案裡。她逐漸不知道該不該繼續相信那位深不可測的教授,更不知道她還能相信誰。

故事採用過去和現在雙線進行的方式。一邊描述十五年前發生的事情經過,一邊進行十五年後的連續殺人案。Will Lavender真的很厲害,他將這兩條線都掌握得非常好。每次都在讀者整顆心吊得高高的時候突然打住,然後切換到另一個時空裡。就像章回小說中總是用「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曉。」來吊人胃口一樣。讓讀者根本沒辦法放下書本,因為整顆心都被這本書牢牢的吸住了,巴不得快點看到下一段的答案。

這本書既然名為《深夜的文學課》,自然故事中最重要的主軸就是文學啦。整個故事從頭到尾都一直在重覆討論著一個叫做保羅‧法奧斯的神秘作家。而這個神秘作家和他的兩本著作更是和這兩起相隔十五年的殺人案件息息相關。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很莫名其妙吧,但我卻很喜歡這種試圖在作品裡解讀出什麼的感覺。

在角色方面就不用說了。除了艾迪斯教授那種讓人無法捉摸的氣質之外,其他人也都帶著莫名的朦朧和距離感。這也讓整本書的氣氛營造得很成功\,每個人看起來都有秘密,自然更為劇情增添了神祕感。人人看來都像兇手,說《深夜的文學課》是我看過最難猜到兇手的小說之一真是不為過啊。
展開
鳥人計畫
讀者評分
3.0
|
2012/01/28

嗯,看過也買過很多他的書,我想我應該可以說自己是東野大叔的書迷了吧。(笑)
以我的感覺來說,這本《鳥人計畫》跟我以往看的他的作品感覺很不同。在他大部分的小說中,他都是讓讀者跟著主角的腳步一起享受破案和動腦的樂趣。在我的印象中,東野圭吾並不常使用跟這本一樣、很早就讓讀者知道兇手是誰的手法。甚至對《鳥人計畫》來說,書中的警察角色根本就被塑造得不那麼重要。不像他其他故事中,幾乎都是以警察和偵探等破案查案的人來做為主要角色。在這本裡面,找尋兇手不是主要的故事主軸,兇手本人的自白和動機反而才是追查的重點。

在本書的劇情鋪展和角色設定上,多多少少可以感覺到東野圭吾初期的青澀。有時候某些角色個性上的描述和行為讀起來顯得不太真實,好像有些太瘋狂太異於常人了。故事中角色的魅力和立體度感覺也都不夠,讀起來比較平面,感受不到那種真情和鮮活感。不過有趣的是,這種感覺有時反而跟這本書中那種大雪紛飛的刺骨凍人感意外相襯啊。而在劇情安排上,我也覺得沒有他後期那些作品給讀者帶來的驚人和意猶未盡感高。雖然我還是沒猜出來真正的答案,可是當最後讀到真相公開的時候,感受到的驚嚇度卻非常低。尤其是前面所有人都在苦苦追尋的殺人動機,更是讓保持著相當高期待的我忍不住有些失望。總覺得那個動機雖然可以理解,但是似乎不足以說服我啊,有種「為了這個就殺人嗎?」的感覺。
展開
昨日之河
讀者評分
4.0
|
2011/12/12

自從離家念大學之後,對於這種描寫「回家」的題材,就莫名的多了股感同身受的感覺。以前因為年紀小、歷練不夠,讀這種題材雖然也會被感動,但那也就僅止於感動而已了。現在自己體會過那種思鄉之情,才真正能體會字裡行間傳達出的那種深切思念,對家人、對那塊土地、對家的眷戀和想念。

非常喜歡李黎在書中寫的這段話:『一般人的故事當然既非童話更不是神話,但是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面,可能都曾有過一個眺望天涯路的小孩,和一個回首望鄉的遊子──』

李黎的文筆自然不用說,我特別喜歡她敘述自己童年的那種味道。文字間帶著很厚重飽滿的感情,充滿一種對過去的深深懷舊和眷戀。而看到最後我免不了還是落淚\了,就在她寫到母親「學成歸國」的時候。我對這種親情的東西本來就幾乎沒有抵抗力,尤其現在還正值我思鄉病發作的時候啊。
展開
慾望明星夢
讀者評分
4.0
|
2011/12/12

才讀完第一章,我就知道我一定會喜歡這本書。(笑

很難得的,我喜歡周雨沛這個女主角。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現在跟她陷入差不多的心境,那種猶豫著不知該選擇現實還是夢想的徬徨。對於家人總是抱著一種雖然歉疚、卻又無法乖乖照著他們期望去做的心情。看到故事後面我甚至一度鼻酸,就在她媽媽匯錢給她的那段,忍不住就想到了自己。照理說周雨沛雖然不是我會討厭的個性,但是我應該不會喜歡她的。她遲鈍、不夠會做人,很傻的努力著要達成夢想,不是那種非常聰明又不擇手段的人。但實在是因為她太好笑了,有趣到我無法不喜歡她啊。每次她的內心小劇場或OS都超幽默,輕則讓我微笑傻笑,重則讓我大笑到無法自己。
而且不光是她,嘴賤三八又有創意到不行的阿成,還有很白馬王子的倆兄弟吳比吳迪也都超好笑。我好愛看他們抬槓做蠢事瞎扯蛋喔,作者的吐槽功\力真的非常合我的胃口啊。至於其他角色,米娜我也很喜歡,她跟我一開始的猜測不太一樣。沒那麼千金小姐那麼公主,思考行為都很成熟,而且很可愛也有幽默感,真的是個值得交的好朋友。相較之下,莫文生就是個很好猜的角色了,我個人甚至認為他是這本書中最失敗的角色。他被塑造得太平面又太普通沒特色,在故事中的定位也不清楚,我真的不知道他是出來幹嘛的。

嚴格說來,《慾望明星夢》的故事並不特別。不管是劇情設定或人物安排,看起來都很偶像劇很好萊塢電影,既好猜又老梗。女主角雖然一開始衰到爆炸,但是卻又一路遇到不可思議的貴人(有錢人),順順利利過關斬將。雖然劇場和電視圈的生態部分描寫得很到位很吸引人,說服力很夠,看起來也很真實。可惜那也僅止於表面而已,只有寫出大家早就知道的陰暗面,更深入一點的東西都沒有寫出來。而且有些劇情上的邏輯也有點怪、不太合情理,甚至有些東西總覺得是沒有必要出現的。像那個「陪你樂劇團」,我就完全不懂把它寫出來的意義在哪裡。

不過這些卻沒有減損我對這本書的喜歡。我想我真的太喜歡這種很好笑又很賤的故事了啊。
展開
冰果(動畫書衣版)
讀者評分
4.0
|
2011/12/12

總覺得《冰菓》似乎是本滿電波的書。喜歡的人就會喜歡,不喜歡的人就會不喜歡,而且是說不出什麼理由的那種。至於我,我對這本書的感覺是普普通通,沒有特別喜歡但是也不會不喜歡。

《冰菓》是作者米澤穗信的出道作品,也是「古籍研究社系列」的第一本。這系列是走青春校園路線的推理小說,故事裡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小謎題。就像影響了米澤穗信走上推理小說作家一路的北村薰,他的「春櫻亭圓紫與我」系列一樣。不僅都是日常推理之謎,連敘事的那種輕巧、輕快風格都很像。這大概也就是我對它沒什麼特別感覺的原因吧,畢竟我一向對日常推理都沒什麼太大興趣啊。

《冰菓》這個故事裡總共包含了三個小問題和一個比較大的謎題。前三者看起來像是用來測試主角身手的小測驗,並且也讓讀者逐漸習慣這本書的步調和風格。而後者則是本書主要的重點,以感覺來說就像是畢業考吧,因為牽涉到過去所以複雜度也比較高。對我來說,前三者真的就只是試水溫用的,就算猜不出來也不會特別想要知道謎底。可是最後那個謎團,倒是真的成功\勾起我的好奇心了,讓我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答案。社長被退學的理由不難猜,光看那些形容和暗示就可以明白個大概。雖然整起事件的完整經過還是要等主角們查明揭曉,不過這點從來就不是我最想知道的事情。我唯一想要知道的,只有為什麼要將社刊命名為「冰菓」這點。

而這整本書我最喜歡的部分,也就是這最後一題的答案。看到的時候整個人都起了雞皮疙瘩,從心底泛出一股涼意,感覺有種異常的驚悚感。之後再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明明是粉紅色的封底,但配上那幅圖卻很讓人不安和莫名恐懼。到那個時候,我才真正能體會關谷純心裡的那種感覺,悲涼無奈壯烈又遺憾。他把他說不出口的那些痛苦,發不出聲音的慘叫,通通隱藏在這個名字裡了。這個安排讓《冰菓》原先洋溢的青春氣息變得不那麼單純天真,而是增加了些成熟世故和沉重感。我很喜歡最後的這種感覺。

最後說一下我對書中角色們的感覺。
節能少年奉太郎有某部分我很喜歡,比如他總是在當旁觀者、不關自己的事就不多出手的個性。但有時候我又會覺得沒那麼喜歡他,我猜可能他還是不夠極端(?)吧。說冷淡卻又不夠狠心不夠酷,說溫柔可是又不到那種會打動人的境界。唔,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還在摸索自己風格(?)的少年吧。還在兩個方向之間擺\盪,還沒決定好究竟要保持灰色還是要轉變成玫瑰色。
而千反田則是毫無猶豫跟空間,她很明顯完全就是我討厭的女主角。沒有自己的個性也不討喜,雖然脾氣不是很大小姐,可是那種嬌氣和天真還是很明顯。至於里志和摩耶花我倒是頗欣賞。里志那有點小聰明的個性,還有未來很值得期待的賤嘴,加上有股不太透明的神祕感。摩耶花挺有自己的個性,冷冷的卻很坦率面對自己,毒辣尖酸的講話方式也滿合我胃口。
可惜這些腳色雖然給我的感覺都不錯,但離真正喜歡的程度也還有差一段呢。
展開
赤道曙光
讀者評分
4.0
|
2011/12/12

很少見的,《赤道曙光》是一本背景設定在非洲大陸的小說。如果我的記憶沒有出錯的話,這大概也是我讀到的第一本非洲大陸故事。本書會將背景設定在非洲,當然跟作者Taylor Stevens個人的成長背景脫不了關係。Taylor Stevens本身的經歷相當戲劇化,在《赤道曙光》中也可以看出她融入了不少自己的親身經驗。比如那些對於人性黑暗的描寫,她將那種感覺和味道掌控得相當精準。還有關於非洲的細節和描述,讀起來都非常真實、有說服力,並不是光靠搜集資料就可以寫出來的。

整本書的架構很清楚,讀起來很流暢,從頭到尾都很緊湊刺激,幾乎沒有讓人覺得乏味的時候。可惜主角們前往的地方實在太多,對於我這種跟非洲不夠熟的人來說,根本搞不清楚位置。我一開始還努力要記住地名,想自己在腦海裡建立一個他們大致上的遷移經過,但後來就放棄了。國家名稱我可能還聽過,但再詳細的就完全不知道了,更何況他們還總是東奔西跑跳來跳去的。到最後我只好專注在故事情節上,那些地名直接通通略過,不去管他們現在究竟身在何處了。

女主角凡妮莎被描寫得栩栩如生,形象鮮明且立體。她是很典型的硬漢女主角,做事果決明快,下手冷酷殘忍,反應靈敏聰明,非常明白該怎麼活下去。加上又有著很黑暗的過去,帥氣程度絲毫不遜於任何男人啊。可惜我總覺得書裡對於她的過去交代得還不夠清楚啊,我好想知道更多凡妮莎的過去噢。比如她和法蘭西斯可過去一起出生入死經歷的案件,還有她和家人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情。希望Taylor Stevens在下一本夢露系列可以再多說一點呢。
至於另外兩個重要的男主角,法蘭西斯可和布萊福,兩個我都滿喜歡的。但相較之下,法蘭西斯可感覺較布萊福突出,被塑造得比較有特色也比較吸引人注意。我很喜歡他那種亦正亦邪的味道,整個感覺很棒,而且他對凡妮莎的感情也頗打動我。布萊福也許\是被創造成比較穩重比較內斂的角色吧。所以在凡妮莎和法蘭西斯可這兩個極具個人色彩又外顯的人面前,鋒頭更是整個被搶掉了。變得平凡而且又沒特色,看起來甚至有點平面啊。不過他有的時候又會突然充滿魅力,有些點也很可愛,讓我有時候也會猛然被煞到啊。

也許\《赤道曙光》的情節設定並不是真的那麼特別,也沒有峰迴路轉到讓人大吃一驚。可是正因為背景設在少見的非洲大陸,所以不管是追查線索還是面對危險的態度方法,都跟一般看到的歐美驚悚小說大不相同。沒有太多高科技的輔助,更要面對極度危險的政府力量,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敏銳直覺和戰鬥本能。以這點來說,這確實是一本感覺很新鮮很特別的小說啊。
展開
親愛的妹妹
讀者評分
5.0
|
2011/12/12

故事從姊姊貝翠斯收到妹妹泰絲的失蹤消息開始。她放下手邊的一切,抱著一線希望立刻趕回倫敦,可最後卻仍然只見到妹妹的屍體。即使所有一切證據都顯示泰絲是自殺,但貝翠斯卻堅信妹妹不可能會自殺。她不顧所有人對她的嘲諷鄙夷和不信任,獨力追查殺死泰絲的兇手,堅持找出背後隱藏的真相和秘密。

這整個故事的敘述手法滿特殊的,是以一封貝翠斯寫給泰絲的信為基本架構。所以整本書都是貝翠斯的第一人稱自述,而泰絲在整個故事中的稱謂也就理所當然是「妳」。她在這封寫給泰絲的信裡,鉅細靡遺的寫出了這整件事情的完整經過。

信的內容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破案之後,貝翠斯對皇家檢察署律師萊特先生敘述破案經過的「現在式」。二則是她對萊特先生重述的案件內容,以時間上來看是「過去式」。照理說,這樣交叉敘述的手法看起來會有些雜亂,但《親愛的妹妹》卻幾乎沒有這個問題。一方面是書本以不同字體來印刷,表達兩者在時間點上的不同。另一方面就是作者敘述的功\力拿捏得宜了,讓讀者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現在是在哪一個時空進行。而且本書也沒有兩部分的內容進度不同的問題,兩個時間點雖然不同,敘述的進度卻是一樣的。即使有些描述會透露一些關於答案的蛛絲馬跡,卻不會明顯到讓讀者徹底猜出來尚未進行到的進度。

《親愛的妹妹》是一本很成功\的驚悚小說。甚至讓我在半夜看完之後差點不敢去睡覺。作者讓讀者隨著貝翠斯去追查這個案件,並且讓我們順理成章的跟著她的思考模式和敘述走。這點對於故事後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幾乎可以說是決定這本書成功\與否的關鍵點。而作者在這部分掌控得非常好,真正答案揭曉的時候確實讓我吃了好大一驚啊。相較之下,兇手是誰對我來說反而沒那麼重要,看到一半我大概就猜出來了。對我來說,現在看這種驚悚小說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知道誰是兇手,而是享受那種震驚的感覺。比起兇手是誰,故事整體安排設計的陰謀和轉折點反倒更重要,能讓我大吃一驚才是重點啊。所以一定要提醒大家,看這本書千萬千萬不可以提早翻到最後看結尾噢。要順著節奏一步一步走下去,才能享受最後那種被驚嚇的滿足感啊。

剛開始看這本書,看到貝翠斯和泰絲這兩姊妹的手足深情,曾讓我聯想到《康斯坦汀:驅魔神探》(Constantine)裡 Rachel Weisz演的那對雙胞胎姊妹。一樣是妹妹自殺,但姊姊堅信妹妹不可能自殺,所以苦苦追尋事件背後的真相。不過當然,《親愛的妹妹》跟康斯坦汀完全是不同的故事啦,一個是驚悚推理小說,另一個則是驅魔題材的奇幻片啊,只不過那種姊妹間的濃厚感情卻是一樣的。

另一個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在於貝翠斯和泰絲這兩姊妹的「普通性」。她們兩個都不是那種生活複雜、充滿陰暗面和陰謀的角色,嚴格來說也沒有太悲慘黑暗的過往。唯一比較不同的只有遺傳性疾病和父母離異這兩個部分,而這又不算是太特殊的經歷。我認為這種設計更為這個故事增添了多一點的懸疑性,因為沒有足夠理所當然的動機和方向,所以生活中的一切皆有可能,讓讀者不太能在一開始就料想、猜測到真相會與哪個方面有關。舉例來說,就是如果泰絲是混黑道的,那麼大家自然會聯想到黑道仇殺那方面。可是正因為她生活得很普通平常,反而讓人無法去預料她究竟是牽扯到了什麼陰謀裡。

「沒有了妳,我再也不是任何人的姊姊了。」
《親愛的妹妹》雖然是一本驚悚小說,但書裡描述的親情也同樣讓人印象深刻。除了貝翠斯和泰絲的姊妹情深之外,他們母親對她們的愛一樣讓我很感動。一開始對她媽媽的不諒解,最後卻變成了全然的理解,並深刻感受到了那其實從未消失過的愛。這部分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數度紅了眼眶,甚至忍不住掉下眼淚\。
像這本將驚悚推理和親情溫暖兩塊都處理得這麼完美,且融合得如此巧妙又到位的小說,老實說我還真不常看到呢。
展開
流放的老國王
讀者評分
3.0
|
2011/12/12

《流放的老國王》這本書跟我一開始想像的很不一樣。乍看內容簡介,會覺得這是一本情感很濃很豐沛、非常感性又催淚\的書。可是讀了之後才發現,雖然它的感情的確很濃很深,但作者卻是用一種內斂平和的口氣在描述整個過程,不是我想像中的戲劇化口吻。簡單來說,這不是一本會讓人感動到大哭的書,而是一本充滿哲理卻帶著淡淡悲傷的書。

前些天剛好看了一部楊力洲導演拍攝的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這部紀錄片跟這本書一樣,都是以失智老人做為內容主題。在看完記錄片之後又讀到了這本書,更讓我對失智症有了更深更多的體會和了解。比如在《流放的老國王》裡有提到,失智症患者其實並不是孩子。他們只是剝除了那層防被和虛偽,顯露出赤子之心和直接而強烈的感情。他們雖然喪失記憶、慢慢失去生活的能力,但他們還是能思考,那種歷經長久歲月所累積出來的智慧是不會消失的。這點在《被遺忘的時光》中同樣可以感覺得出來。

我個人很愛這本書中出現的對白和一些句子,讀起來特別有味道。那些文字看起來很普通平凡,甚至只是自怨自艾,但背後卻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和意義。作者的父親雖然罹患失智症,從他口中卻常常說出一些很有哲理、很值得深思的話。這大概也就是我上面所寫到的,那種留在心靈最深處的生命智慧了吧。而這些文字之所以會這麼動人,當然也要歸功\於作者優美的文筆,還有翻譯得非常道味的譯者啊。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最後特別提到,他不希望等到父親死後才完成這本書。他希望寫一個還活著的人的故事,因為他認為他父親也值得保有一個未知的未來。我很喜歡他提出的這個觀點和想法,這讓這本書的結局看起來不像一個結局。不是一個人的人生的終點,也不是句點,反倒像是一段旅程和經歷的逗點。不管他父親之後的結果是什麼,但至少他會永遠的活在這本書裡。或許\我可以這樣解釋吧,死亡不是這本書最後的結局,正象徵了死亡從來就不代表結束。

最後,我一定要說我實在太愛這本書的中文譯名了。《流放的老國王》這書名不僅代表了作者對他父親的尊敬和愛,「流放」二字更傳達出這些失智症患者的寂寞茫然,那種看不到未來的徬徨無依感,還有被熟悉的世界所放棄的孤獨。
展開
留下來的孩子
讀者評分
4.0
|
2011/12/12

凱特琳是一個有亞斯伯格症的十一歲女孩。對她來說,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爸爸和哥哥,但能真正了解她的人卻只有哥哥戴文。可是戴文卻在一場校園槍擊案中被奪去了生命,留下凱特琳和爸爸獨自面對失去他的悲傷。《留下來的孩子》以凱特琳的第一人稱自述完成這個故事,以她獨特又不同於常人的眼光和口吻,來敘述他們面對悲傷、最後終於找到Closure的過程。

《留下來的孩子》這本書雖然被歸類在童書,但這其實不只是一個給孩子看的故事,它更是一本給大人讀的書。讀完這本書,讓我想到題材跟它有些相似的另一本書──Cynthia Rylant的《想念五月》。《想念五月》也是一本被歸類在童書的成人故事,同樣描述喪親之後面對悲傷的過程。故事描述一個六歲被收養的女孩夏兒,在十二歲時面臨了疼愛她的五月姑媽的逝去。五月姑媽是全家的心靈支柱和重心,失去她之後,她和姨丈都開始過著行屍走肉般麻木的生活。直到一趟尋找靈媒的旅途後,每個人才終於想通了,可以坦然面對傷痛,重新迎向接下來的人生。

這本書會讓我聯想到《想念五月》,最大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他們的題材相近。雖然比起《想念五月》,《留下來的孩子》更多了一個特別的視角,但兩本書裡那種面對至親離開的痛苦和不知所措卻是相同的,那種無法釋懷和逃避也是一樣的。二是因為他們同樣是一本適合給大人讀的兒童文學。記得第一次讀《想念五月》是我國小五年級的時候,那時的我完全讀不懂這本書。無法理解書裡的人物在想什麼,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奇怪?為什麼要做這麼多奇怪的事?一直到我上了國中之後,有次又把那本書找出來看了一次,才真正明白它所要表達的意義。那一天也是我第一次領悟到,原來真的有書是需要經過一些體會和歷練後才能讀懂的。同樣的,這也正是我對《留下來的孩子》的感覺。比起孩子,也許\大人更能理解這本書的深意,也更容易被這本書打動吧。

《留下來的孩子》絕對是近期讓我哭得最慘的一本書,而且是從頭哭到尾。戴文這個角色從故事一開始就不在了,但藉由凱特琳對他的描述和懷念、父親的哀慟欲絕,我就可以感受到他是一個多開朗善良且疼愛妹妹的兄長、一個多讓爸爸驕傲的好兒子。每次當凱特琳回憶戴文的時候,當老爹因為想起他而痛哭的時候,就是我眼淚\掉得最兇的時候。

剛開始讀的時候,我其實有些不適應凱特琳的這種自述口吻。但漸漸讀下去,卻覺得作者採用凱特琳的視角來描寫整個故事真是太棒了。透過她那種特殊的眼光和想法,某些段落呈現出的悲痛被淡化了,但讀者心中感受到的卻更重了。比如在凱特琳眼中,老爹躲在浴室哭是被輕描淡寫略過的,可這樣帶給讀者的悲傷反倒更加深沉深刻。

在《留下來的孩子》裡,其實並沒有出現過任何壞人(除了殺人兇手之外)。凱特琳很幸運,遇到的通通都是很好的人。不管是始終愛她的父親、盡全力輔導她的布魯克老師、從不排斥她的麥克和麥克的爸爸、飽受壓力和折磨的賈許\、甚至是艾瑪和瓦特士先生,他們通通都是真心的在對凱特琳好。從現實面來看,這也許\不是那麼真實和有說服力,不過不要忘了它終究是被歸類在兒童文學的。而且,偶爾容許\自己沉浸在充滿善良光明的情緒裡,暫時忘卻現實的殘酷和冷漠,又有何妨呢?(笑

《留下來的孩子》給我的印象是淚\中帶笑的,是悲傷卻溫暖的。就像冬天灰濛濛的天空中,突然有一束陽光透過雲層的縫隙照進大地的那種感覺。雖然冷風刺骨、陽光刺眼,卻很溫暖,彷彿能融化一切冰冷寂寥。
展開
怪物
讀者評分
3.0
|
2011/12/12

《怪物》是一個會讓人讀得很不舒服的故事。它的負面情緒太龐大沉重,甚至數次讓我不得不把書本放下,只因我無法再承受那種黑暗。

怪物本身就是極盡悲哀的存在。他在見過溫特邦之後曾經說過,如果他的父親是溫特邦,那麼他的人生也許\不會如此扭曲。在他的生命裡,他唯一可以感受到的感情就只有恨和恐懼。創造他的父親恨他,見過他的人恐懼他。生存在這樣一個沒有愛的世界裡,他又如何能去愛、如何會去愛呢?縱使他擁有愛人的能力,擁有愛這種情感,但卻沒有人願意讓他愛,沒有人願意接受他的愛。讓他那股遲遲無法宣洩的愛,變得越來越扭曲,變得越來越深沉激烈。既然不能去愛,那他只好以同等的仇恨和怒火,來面對這個世界給予他的贈恨和恐懼。

我無法判斷他是愛過米拉貝拉或莉莉,或者那只是因為寂寞而產生的寄託。只是因為需要一個精神支柱,所以傾其自身所有感情來換取一點溫暖。他將那些無法對別人付出的情感,通通宣洩在這兩個女人身上。不管那是不是愛,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確在面對這兩個女人時,展露了他內心柔軟的那一面。

華頓之所以會這樣持續追殺怪物,我後來認為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是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怪物。他擁有的那種扭曲感情,讓他無法見容於這個社會,更讓他在心底始終認為自己是個怪物。二是因為他同法蘭科斯坦一樣,他也創造了一個怪物。對他來說,那段扭曲感情產生出的結果,無非只是一個不應該存在的錯誤,一個怪物。但不管是哪個理由,其實都跟怪物本身無關。華頓追殺的根本不是怪物,他只是想藉由追殺怪物來試圖忘卻自己扭曲的心理。他追殺的其實就是他心裡那個扭曲的自己。

這整本書裡我最喜歡的部分,大概就是結局了吧。那應該也是這整個故事裡,唯一一段可以讓人看到希望和溫暖的段落了。莉莉自始至終都說要殺死她肚子裡的蟲子,這種心態其實跟法蘭科斯坦對怪物的怨懟大同小異。但在最後的結局裡,怪物卻接受了那個孩子,那個差點就要走上他這條路的孩子。怪物一直都是會愛的,他也一直嘗試要去愛,只是沒有人可以讓他愛。但那個孩子卻可以讓他愛,讓他徹底宣洩出他長久以來積累的愛。畢竟,還有誰可以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這樣,毫無保留的接受他的愛呢。也或許\,在他愛這個孩子的過程中,他才可以真正撫平自己那股扭曲而充滿怨恨的愛,學會如何真正去付出自己的愛。
展開
天使神偷
讀者評分
4.0
|
2011/12/12

從翻開書頁看到馬汀的第一眼,我就忍不住喜歡上這個小偷了。他不是一般沒有計畫性的業餘犯罪者,而是那種會在事前做好詳細計畫的職業小偷。看到馬汀這個角色,會讓我聯想到常在伊坂幸太郎筆下出現的黑澤。一樣將自己定位成職業小偷,一樣有著自己的一套行事規則,也一樣龜毛有個性。要說他們兩個最大的差別,大概就是馬汀熱情卻害羞,明明喜歡人群,卻不敢去接觸他們。而黑澤總是在一旁冷漠的觀察人群,喜歡也習慣獨來獨往,只有心血來潮時才會幫別人一把吧。

馬汀有著自己的一套偷竊標準,他不偷太有錢或貧窮的人,只挑中產階級的單身夫婦下手。他的小心翼翼和有條不紊同樣讓人驚嘆,有時候真是神經質到連我都覺得他在自找麻煩啊。但他最出人意料之外的,就是戰利品了。大部分竟然不是奢侈品或珠寶首飾,而是生活雜貨和食物!像馬汀這樣以偷生活雜貨和食物為主要目標的小偷,我還真是第一次見到呢。

馬汀之所以成為小偷,最初是因為繼父的不認同。後來他會繼續從事這行,我想大概也是因為心底那一股不服輸和產生的成就感吧。而且在時間長了之後,馬汀逐漸將那些老主顧當成了自己的朋友,自然就更離不開他們了。對他來說,去這些人家裡偷東西,簡直就像是去拜訪朋友家、去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一樣呀。也是因為他對這些人產生了跟朋友一樣的感情,才會衍生出後面一大串的故事和冒險。

《天使神偷》是一本讀起來很輕鬆又很溫暖的書。有些部分讓人覺得很有趣很新鮮,有些地方又不禁讓讀者跟著緊張起來。最後讀完更讓我忍不住深深嘆了一口氣,只因為這是一段好滿足的閱\讀歷程啊。
展開
不忘
讀者評分
4.0
|
2011/12/12

現在雖然是個速食愛情的時代,但人們對浪漫愛情和永恆卻始終存在著一種嚮往和夢想。就算在現實中找不到那種夢幻繾綣,也要在電影偶像劇或小說裡見證一下愛情的美好和永遠。──比如這本不僅有著浪漫書名,連故事都是一往情深到簡直可以殺死人的《不忘》。

張小嫻曾經寫過這樣的典愛情名句:「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如果說「不知道」是最遙遠的距離,那麼「被遺忘」大概就是最傷最痛的愛情了吧。丹尼爾記得所有的事情,他始終愛著蘇菲亞的靈魂,但是她卻永遠都無法記住這份愛。
世上還有什麼會比你站在她面前,她卻「忘記」她曾經愛過你更痛呢?

除了動人的感情戲之外,丹尼爾不肯面對當下的這個部分算是全書我最喜歡的情節。長久以來,丹尼爾的眼光始終都只停留在蘇菲亞身上,他只看得見蘇菲亞。也許\是因為愛,也許\是對當年那個女孩的愧\疚,他執意將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奉獻在這件事上。他不在乎除了她以外的任何人,不管是父母或是手足,對他來說都只是責任和義務而已。丹尼爾從未真正的活在當下過,他追尋的一直都是那個過去的蘇菲亞,那抹影子。但如果你始終都活在過去、只願意看見那些記憶,那又怎麼能夠看清楚現在在你眼前的人呢?她們有著同樣的靈魂,可是她們永遠不會一樣。蘇菲亞、康斯坦絲、露西永遠不會是同一個人。賓恩曾經勸告過他好多次,但丹尼爾從來不將它當一回事。直到那個晚上在露西面前,他才真正明白過去和現在的差別、記憶和當下的區隔。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才終於從過去走出來,才開始打從心底的喚出露西這個名字。

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的結局,有點「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味道。對丹尼爾和露西來說,最重要的或許\不再是有沒有天天相處、有沒有一直在一起。而是他們真的曾經相愛過,而且也「記得」他們之間的愛,不再忘記。

丹尼爾簡直就是中國傳說裡,因為動情所以被貶下凡受輪迴之苦的仙人。他每一世都必須不停的愛上同一個女子,卻又一次次的被迫分開。這類型的華文小說從小到大不知道賺了我多少眼淚\,我對這種輪迴的故事超沒有抵抗力的。但或許\是因為我已經習慣充滿中國古典味的這種題材了,現在突然看到它變成西洋版本,雖然還是會被打動,卻總覺得無法像過去那麼投入、那麼入戲啊。

而且故事中有些細節似乎也沒有交代清楚。比如瓦金究竟是怎麼找到他們的?他是怎麼擁有那種奪人身體的能力的?如果真的是有人在幫助瓦金,那他的目的是什麼?他又是誰?該不會這是在為續集做鋪陳吧?

對一個像我這樣的讀者而言,《不忘》真是一本急死人的小說。因為什麼都知道了,所以捧著書邊讀邊替他們倆個著急,前面急露西什麼都不知道,後面急丹尼爾怎麼半點動作都沒有。幸好,他們最後總算沒有錯過彼此。這一世,他們終於真正的走到了彼此的面前。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