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1
user-img
cawajohn

2則書評

2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5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2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真食義大利:土地、餐桌與人情的一瞬相遇
讀者評分
5.0
|
2016/04/19

和馥如老師相識於一場料理講座,之後就成為facebook上的朋友。那次的主題是地中海飲食的奧妙。其實上課內容我早已忘記,但永遠忘不了老師只用新鮮番茄、番茄乾和大蒜做出來的義大利麵的好滋味,還有老師一直掛在嘴邊的“開心吃飯”的提點。

自己雖然也愛料理、愛看食譜,但我料理時總是對食材與調味料的用量敷衍了事,一來實在是覺得做菜時已經夠手忙腳亂了,還要翻書、秤重、算湯匙數,實在麻煩,二來是我本就覺得困惑,食譜上說要馬鈴薯兩顆,大蒜一瓣,但老師的馬鈴薯是什麼品種、有多大顆?我在東京就買過比馬鈴薯還大顆的大蒜啊~~

所以我對於需要精心計算比例的烘培類興趣缺缺,尤其在朋友的工作室裡看過布朗尼從頭至尾的製作過程後,知道美味的布朗尼中奶油和糖的用量如此之多後,我就決定以後自己不做需精密量測的甜點,開心吃喝就好~

「義大利食譜裡充滿美麗卻不精準的字眼,十足隨性浪漫:「q.b」(夠了就好)、「a poacere」(隨喜)、「un flo d’olio」(一線橄欖油)、「un ditto di’vino」(一指高的酒)……

有回問婆婆少蛤蠣要放多少酒。她推了推老花眼鏡,問我:「你有多少蛤蠣?」聽完我說的量,她瞇著眼睛,進行目測一般,兩指手指橫著併再一起,「放這麼多酒差不多就可以啦!」她的意思是用杯子裝酒,約兩個手指橫過來的高度,加下去就對了。我皺著眉想,她指的杯子底徑多少啊?」

讀到這段話,Bingo!!!!!

我不禁大爆笑,難道我靈魂深處有義大利廚師魂,我做菜就是這樣子的!!!!

「這些年回臺灣,朋友們總會要求我做義大利菜分享。有回大家想學海鮮燉飯。一進廚房,問朋友這蝦打哪兒來,心裡想著太平洋或沿海養殖場之類的答案,朋友卻說:「超市。」沒有不對,卻很直接反映出我們對食物源頭的疏離。‧‧‧‧‧‧義大利人習慣吃家裡附近生產的東西,很少擠在店頭排隊,他們與食物生產者是好朋友,花很多心思捍衛傳統、照顧土地。」

近年來,台灣有些餐廳開始推起生產履歷,其實這是好的,讓消費者清楚知道資進去的是什麼。但我總覺得那是藉口,實際上是為了收取相對的高價所付出的行銷(對不起,我極端了~)。其實,真正安全、美味CP值又高的,就隱身在家附近的傳統市場阿~

假日早上如果走一圈傳統市場,許多開著發財車的農民,載著早上剛採,上面還有露珠的青菜,便宜又好吃;一靠近魚販,老闆就親切地告訴你今天豆子魚新鮮,加點薑絲清蒸就好。買了幾次,你就會知道,國小側門發財車上的葉菜類最漂亮,市場尾那家買根莖類划算。

「後來才慢慢體會,清楚瞭解每樣食材的特性、深知自己/家人的喜好、做菜過程是輕鬆、隨興的。沒有對錯,沒有量尺,唯有跳出標準化的框框、在家動手,從錯誤中學習,甚至享受錯誤的過程,最後研發出「自己的」版本,才是學做菜的不二法門。」

生活漸豐,我們在“食”方面越來越講究,講究食材來源、配方正統、烹調手法、飲食健康,甚至是料理歷史,食酒搭配,每個領域都有專家研究。但是,卻鮮少有人強調一個有「愛」的廚房是什麼樣子,又像是初次與馥如老師相遇時,老師時刻提醒著要「開心吃飯」,這些看似基本的東西,常常在我們過分「認真」中,遺忘了。

馥如老師的「真食義大利」書中,以一個台灣土生土長,後遠嫁義大利的吃貨觀點,用平實的語言,告訴讀者他的心得,有時是自家廚房哭笑不得的故事,有時是走訪各地的觀察,有時更將義大利與台灣的飲食文化,做巧妙的連結。

拜讀此書,我腦中一直浮現義大利媽媽們在開放式中島廚房,一邊唱歌一邊做菜的快樂畫面,或是兩個義大利人邊喝酒邊爭論自己媽媽的肉醬配方更為美味。如同書的副標「土地、餐桌與人情的一瞬相遇」,書中傳遞的,不只美食,更是對風土的情感。
展開
天國旅行
讀者評分
5.0
|
2014/10/16

《天國旅行》裡有7個各自獨立的關於死亡的故事,死亡到底是什麼?活著和死亡的差別是前者總有一天能再見面,而死亡是一個時間點,意味著從此而後消失不見?因為如此,無論曾經面對死亡,或根本不知道死亡為何物的我們偶而會想:「如果死了,痛苦就不會出現了吧!」。或許即使老到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我們還是保有這樣的疑問,因為沒有人知道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模樣,我們對於未知的世界總是抱有美好的想望,尤其是在痛苦萬分的時刻。

所以死亡是一個句點嗎?

如果人生的句點代表美好的開始,那麼我們為何常常沒有足夠勇氣迎向它呢?因為死亡其實也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裡,我們將誠實面對自己,面對旁人,所有快樂與痛苦,願意或不願意觸碰的過去,都會跑出來吧,這時我們會產生很多疑問,為什麼要這樣死?死了會不會帶給別人困擾?如果沒死成怎麼辦?不論是自願或被迫面對這個過程,應該都是複雜又不開心的吧~

但為什麼還是有人勇敢迎向死亡?因為他們將死亡視為一種手段,表達愛意或是宣洩憤恨,想要放下,或相反地想要緊繫,甚至不需任何原因,想要死,就已足夠。

《天國旅行》裡的七個故事各自詮釋了自己或自己看到的死亡,中國人常說“蓋棺論定”,關於一個人的死亡,我們可以客觀地分析生理或心理的因素,但是到底為什麼這個人想要死、選擇這樣死、或是他留下了什麼樣的訊息,一切的一切,只有當事人知道,其他人只能穿鑿附會,所得的,或許只是冰山之一角。

邊看《天國旅行》時,我一直想到我超愛的電視特別劇《世界奇妙物語》,情節新奇又常出乎意料,三浦所闡述的是我所不知的奇幻世界,無論是主角森林深處的奇遇;夢中的前世今生;無法掙脫的倖存夢魘;自焚的激昂訴求,甚至是死亡女友的冰冷相伴,三浦給了每一篇專屬的色彩,時而陰暗痛苦,時而激烈,時而又有隱晦的幽默。所不變的,是三浦一貫的,伴隨著淡淡無力感的陽光,三浦紫苑真的是調和無力V.S積極、樂觀V.S悲觀這兩種完全相反色調的箇中高手。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