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2
user-img
暗黑小蛇

6則書評

6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33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6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
讀者評分
5.0
|
2018/11/09

  數千年來,素人與專家建立起互信互賴的關係。農業專家出產糧食,改良生產技術;狩獵專家專研狩獵技術,並提供各種物資;醫療專家知道什麼植物有毒,什麼植物能夠治療身體。素人沒有相關的知識,因此必須信任,必須仰賴專家。而專家也必須仰賴素人的勞力,或是一部分(該領域)素人的其他專業。
  作者從四個面向,解剖專業之死的內幕,人性、教育、網路、媒體,多種因素交織成現代專家地位劇降,素人掌握話語聲量的亂象。
  閱讀本書,就像在看著電視脫口秀一般,幽默風趣,卻又刀刀見骨,話中不時帶著諷刺,用網路用語來說——超嘴的!

  為了讓版面簡潔,中間一大段就砍掉了,不過至於媒體,倒是可以稍微提一下,美國的媒體其實跟台灣是一個樣的,整天狗仔別人、不查證新聞等等,一個原因是新聞媒體從以前一週幾個小時變成每日24小時播報,記者沒時間萃取新聞,只得隨便塞東西報導,並且為了收視率,經常只報導腥羶色的新聞,還有其他因素所造成。而作者身為「專家」,秉持者不干涉、不擅自評論他人專業的理念,對媒體的批評顯得保留許多,他說記者可能也想報導好,只是常識不足,有沒時間——但他顯然忽略為了錢出賣自己靈魂的記者,專門撰寫假新聞卻口氣狂妄;或者是大部分的記者,雖然也想報導好新聞,卻被高層逼迫、威脅,只得報導爛新聞、假新聞的記者。作者顯然忽略了高層的影響力。

  大致來說,這本書的可讀性非常高,尤其是台灣人還頗為適合讀的,因為台灣跟美國在這方面重疊性頗高,大概只有教育機構的構成比較有差,台灣主要還是公立大學為前端學校,相對娛樂化商業化程度較少(但還是有),而且作者的筆法真的相當有趣,雖然是嚴肅的議題,卻不沉悶,除了我所提到的,剩下的議題我就不贅述,想要看就去看本書吧!
展開
不平靜的太平洋:大航海時代的權力競技場,牽動人類命運的海洋史
讀者評分
5.0
|
2018/09/24

=====
在本文開始之前,我要先跟聯經抱怨一下
你們的訂裝是使用書+書皮的方式,並且這本書很厚,所以閱讀時很干擾,也因為書皮會上下滑,邊緣容易產生小凹橫
這還是小事,重點是書皮的印刷,不知道是印刷完沒上漆還是怎樣,我看完本書時書皮已經掉了不少漆,看起來像放了五年一樣(而我還有幾本聯經的書則沒有這個問題)
=====


  臺灣是座落於西太平洋的一座小島,數千年來被太平洋所祝福者,得到太平洋的恩惠,使這座島成為生態多樣、物種豐富的島嶼。
  然而現代的台灣人,已經少有機會與太平洋接觸,人口主要分佈在西岸,被中央、雪山山脈所隔開,大部分的台灣人都只看過台灣海峽,即使是在東部的花蓮,也受海岸山脈所阻隔,真正能隨時看到太平洋的地區,大概只有宜蘭、台東、花蓮北部和屏東南部的一小角。台灣人對太平洋的認知,恐怕只剩颱風了吧。
  對於得到太平洋庇佑的台灣人,卻對太平洋一無所知,實在是浪費著地球給我們的這塊瑰寶。

  賽門 · 溫契斯特作為一位探險家,對太平洋理解的相當透徹,閱讀本書時,我相當訝異溫契斯特實際上是有相關經歷的,與海軍或是一些單位也有相當的關係,後來才知道他甚至獲得大英帝國官佐勳章。
  以這本書的性質來說,溫契斯特可說是最佳寫手,除了帶有褚威格的散文筆調,讓本書讀起來更富有趣味,其本身長年的實務經歷,數十年來在太平洋的經歷,讓本書的內容更加具有深度,也更接近真實,而不像一些書籍,作者可能只是坐在書桌前,明明連該地都沒去過,便妄加評論或是描寫。

  這本書比起縱向的歷史,橫向的歷史更為寬闊,不是一個小地區的歷史進程,而是超過地球三分之一的廣大區域,孕育著整個世界的太平洋。
  太平洋深深的影響著這個世界,它是古代泛大洋的殘餘,也是太平洋精神的搖籃。太平洋對於地球的氣候,有著不可置否的影響力;對於生態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太平洋更是自地理大發現以後,各國權力的競技場。

  溫契斯特在這廣大浩瀚的太平洋,拉出了十個事件,描述了自1950年後65年的發展歷史。溫契斯特以原子彈為本書的起點,講述了二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的軍備競爭中,太平洋被用作大量核子試爆的場所,著實緊張刺激。接著是二戰結束後,以索尼為主角,講述日本的復興與發展;第三章是較為悠閒——但我相對沒那麼大興趣——的衝浪歷史,亞洲並不盛行這個運動,這也讓我對衝浪有了一些興趣與理解;第四章以普韋布洛號遭北韓挾持為起點,寫出了北韓的誕生與區域的緊張;接著還有颱風的發展、澳洲的展露頭角以及內部矛盾如何改造、海底的熱泉帶、珊瑚白化以及美中在南海的衝突加劇,皆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視野。作者在後記中寫了太平洋島民擁有不依靠工具的精湛航海技術,從夏威夷划船到大溪地,但這項技術卻因為殖民時代即將失傳,島民要如何復興這項技術,是當前的一大考驗。

  太平洋的樣貌在溫契斯特的筆下被一一解剖開來,書中融入了科普知識,以及人文與政經,臺灣也不時在本書中出現,作為一個與太平洋息息相關的島嶼,我們的足跡也深深烙印在太平洋的記憶裡。溫契斯特精湛的筆法,將這些故事一個一個串在一起,顯得生動活潑,令人難以將視線離開本書,身心似乎進入了太平洋的廣大世界,探索著太平洋的歷史記憶,探知著太平洋未來的發展與變動。
  最後,有幸拜讀本書,實為榮幸。
展開
市場的真相
讀者評分
5.0
|
2018/09/16

19世紀開始,社會制度開始發生分流,社會主義的興起,政治制度開始出現了大變動,到了20世紀初,1917年,俄羅斯發生二月革命,蘇維埃勢力開始出現,而到了十月革命之後,出現了第一個實施共產主義的國家。
  在那之後,國際社會分裂成以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以及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陣營奉行計畫經濟,而資本主要陣營奉獻市場經濟。往後幾十年,社會主義陣營卻面臨飢餓、經濟衰退、物品短缺、資源分配效率差勁等問題,即便一部分的科技、軍事方面蘇聯可比擬甚至一度超過美國,仍無法拯救最後蘇聯解體的結果。
  事實證明了社會主義會失敗,蘇聯解體後,許多國家雖然維持了一段時間的計畫經濟,但最後也改革成市場經濟,即使是至今仍標榜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上也實施市場經濟。

  本書若把關鍵字提出來,大概就是「誘因相容」、「自發性秩序」、「自律多元主義」、「適應性」以及「嵌入式市場」這五點。作者凱伊透過熟練的實務技巧,從長年的工作經驗來講述以上五件事情,從頭到尾也都環繞著這些主題。凱伊一開始就舉了四個家庭,分布在瑞士、瑞典、俄羅斯以及印度,整本書這四個家庭也將不斷的出現,不同於其他經濟書籍,凱伊就像在說一個一個的故事一般,構成了《市場的真相》這本書。

  凱伊在本書中不斷的提出誘因相容以及自發性秩序,描述了各種組織為什麼在共產主義的架構下會產生的各種問題,以及自由市場如何解決的誘因相容──當然不是所有都能解決。而自發性秩序則發生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凱伊用買東西排隊這個例子來詮釋這兩件事情:「你拿著商品,看了一下每個排隊隊伍,考量了店員的速度、每個顧客的商品數,然後選擇了感覺最快的隊伍。」(非原文)每個人都只是追求私利,而每個顧客在這之中並不會省到多少時間,但整體來看,造成的結果是:排隊更順暢。這樣便達成了誘因相容以及秩序的產生,比起業主花大把鈔票,想透過各種方式分配顧客排哪裡──顯然不如讓顧客自己選擇。這就是計畫經濟所無法處理的問題,包括商品的存貨補貨等等,在多元自由的架構下,社會會產生自發性秩序,而透過統一處理,資訊永遠不足(按:或許在現在超級電腦甚至是量子電腦下,有可能達成)。

  接著,凱伊把討論轉向了另外兩個廣受經濟學使用的──理性以及自利,並且試著使用使用適應性來取代理性與自利。凱伊舉了幾個例子:巴基斯坦有能力製造核彈卻不能研發疫苗;巴基斯坦公務員會貪污,世界銀行卻少有聽聞。他說明人類的行為是所屬環境的產物,在世界銀行中,貪污者會被解雇;在巴基斯坦裡卻不會,或許揭發還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核子工程師在巴基斯坦能找到好工作,醫生與軟體工程卻不能,所以巴基斯坦有能力製造核武,卻沒能力研發疫苗。
  適應行為未必是理性或有效率的,他舉了1999年到2000年之間,股票市場的參與者,大家對於網路股票前景看好,人們適應社會行為,導致對於網路市場的過度高估,所以股票水漲船高,最後泡沫還是破了。這很輕易的證明了,人不是永遠都理性的,近年來的虛擬貨幣也是這件事情的翻版。

  從上述幾項論點開始,作者凱伊接著詮釋了整個世界的面貌,社會制度、思想,影響了適應性行為;蘇聯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最後導致了失敗。瑞士、瑞典、孟買、俄羅斯的差異究竟在哪?是什麼導致了收入的差異?為什麼諾貝爾的主要得獎國家從歐洲轉變到美國?作者透過其優異的敘事手法,多面向的論述去佐證了他的論點,既不激情,也不枯燥,無論是看似正確的理論,或是看似錯誤的論調,凱伊不會僅靠三言兩語就將之推翻或是捧起來,立論仔細,架構嚴謹,內容富趣,著實為必讀之書。
展開
島嶼無戰事:不願面對的和平假象
讀者評分
5.0
|
2018/07/26

  當我看到這個名字時,便深深的被吸引了。島嶼無戰事,想必是捏自西線無戰事,而標題也點出了外國人對於台灣的觀點──趨緩的兩岸關係。接著副標題──不願面對的和平假象,則道出了事實──被包裝在和平下,兩個國家意識形態的真實衝突。

  我翻開了這本書,內容立馬吸引了我,讓我完全著迷在書本之中,就像看著一則一則的故事,然而不同的是,故事就發生在身邊,我就站在故事發生的土地上,而且這是一則尚未結束的故事,接下來,或許我、或許我身邊的人也會參與到這個故事裡頭!

  本書開頭從外國的角度切入,說明國際社會對台灣有多陌生,或許是中國資金的介入,或許是台灣民主發展的太過平順,又或許是馬英九執政後對於兩岸所做的種種措施,這一切的一切導致了台灣地區對於外國媒體與閱聽人沒有吸引力,外國媒體相繼撤出,國外的報導、書籍往往依靠中國所提供的資料撰寫,使得國外對於台灣的理解與事實發展越走越偏,以及許多作者在撰寫兩岸問題時,往往沒有親自踏上台灣,出版的書又對台灣在國際上的立場造成二度傷害。

  第二部,作者談論了台灣的民主發展,說明了近幾年台灣民主的自我修正,使台灣逐漸成為成熟的民主社會,這也是台灣抵禦中國最為堅韌的武器。然而與此同時,中國也在暗地裡進行破壞民主的行為──尤其在馬英九執政後,使得中國的力量更容易進入台灣。像是對大財團施壓,迫使其發表親中言論;或是收購台灣媒體,誤導台灣人對於事件的認知;抑或是滲透進黑幫組織,透過脅迫、暴力等行為,壓迫政治人物以及許多大人物。這些行為,正逐步的破壞台灣民主的穩健性。接著談及了香港在回歸中國統治後,在一國兩制的體制下,自由與人權逐漸受到壓迫,一國兩制形同虛設,外國對於香港能促使中國走向自由的夢也宣告破裂。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人清楚的理解到,中國的一國兩制是無法信任的,因此人心再次的遠離中國。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及其他協議之所以能夠通過,是因為在兩岸正常經濟發展之下,自然會發生的經濟交流,因此人民允許馬英九政府通過協議。然而,一旦超出能夠自然發生的範圍──服貿協議──公民社會便會制止政府,即太陽花學運。作者談及太陽花學運,說明他並非是偶然發生的,在前幾年便有了跡象,作者舉出了數個抗議的例子──例如洪仲丘以及野草莓──說明了台灣人必要時會發動抗爭,阻止政府偏離民心,以及在這之間逐漸形成以及凝聚的地緣民族主義。這次學運最神奇的是,這次台灣各界開始凝聚,有著一樣的目標,各種不同政黨與行業,共同抗議政府的政策,太陽花學運的發生,跌破了許多國外分析師的眼鏡,甚至批評太陽花學運是不理智的行動,這乃因分析師對台灣的不重視,以及全盤接受中國說詞的原因。太陽花學運也震驚了世界各國,使得許多人開始反思,他們是否認識的是正確的台灣,也使的在馬英九執政下的和平假象宣告破裂,世界終於再度注意到台灣。

  第三部正式合併了前兩部的內容,提到了台灣究竟想要甚麼的問題,也提到了北京是如何期望的。為何中國必須統一台灣,為何中國又堅持使用一國兩制,作者都詳細的寫了下來。接著又提及了必然性的迷思,說明了台灣為何比想像中還要堅韌,戰爭又是否是唯一的未來。作者也預測了在未來,新的總統會如何執政,也做出了許多算準確的預測。

  第四部再次的強調了台灣對於國際社會的重要性,以及台灣的堅韌性,以及提出了台灣未來可以做的選擇,還有中國可能會做的事情。

  這本書囊括了許多層面,從基層到高層,從政治到經濟,從合法到非法,也從國內到國外,各種複雜的因素交織成了台灣目前的現狀,立論精確客觀,值得細細咀嚼,一再品味。
展開
香料共和國:從洋茴香到鬱金,打開A-Z的味覺秘語
讀者評分
5.0
|
2018/07/26

生活中最常看到的事物除了陽光、空氣、水之外,大概便屬食物最常看到,也與人類習習相關。人類為了生存需要食物,但人類也為了娛樂食用食物,其中,在食物中極度不起眼但卻極為重要的,便是香料了!

  龍蝦!和牛!魚子醬!人們最容易看到的,便是食材本身,高級的食材一定有其美味之處,然而人們卻總是忘記一道美食後面的幕後功臣,香料!《香料共和國》這本書,帶我們進入香料的世界,從西元前到二十一世紀,追隨著香料印下的足跡,在歷史的洪流中探尋!

  在這個世代,大部分的香料或許已經不稀奇,人們走進超商、走進超市、或是走進大賣場,隨手一拿,便是一罐香料,零零總總的香料,胡椒、丁香、孜然、肉桂等等,整齊的排列在貨架上。現在的人們或許沒想到,在三四百年前,眼前放著的的可能跟黃金一樣值錢!

  丁香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曾經,丁香的價格甚至比黃金還高,因為當它只生長在摩鹿加群島,而丁香的高價也大幅促進了地理大發現,書中可以看到麥哲倫船隊的精彩故事!

  同樣與航海有關,薑也是頗有趣味,摩洛哥探險家巴圖塔就曾搭乘過東方人的船艦,在記錄中發現東方人當時可能種植薑在船上,而東方人當時顯然比西方人更了解壞血病!

  其中還有數不盡的香料故事,黑胡椒、肉乾、孜然、豆蔻等等,數十種香料的故事在本書中一一呈現,你會發現,香料不只是調味了食物,香料也調味了歷史故事,香料的存在讓歷史更為芬芳,令人忍不住細細咀嚼!
展開
穀倉效應:為什麼分工反而造成個人失去競爭力、企業崩壞、政府無能、經濟失控?
讀者評分
5.0
|
2018/06/20

本書中提出了「穀倉效應」這個嶄新的詞彙,使得我得以去思考各部門間的聯繫溝通關係。
本書中提到了許多的案例,確實足讓我們深刻的反省,也提出了成功的企業,並且本書的用詞簡易,即使只是經濟學入門的讀者也可輕易理解內容。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