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2
user-img
一粒沙

5則書評

5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19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5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日本出版界話題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
讀者評分
4.5
|
2024/11/14
大眾小說以現在的出版生態來看,很少不出電子書的,當然也是受到了出版市場版圖的影響,以及閱讀習慣的改變,以至於出現了紙書派、電子書派、雙棲派,至於不太看書的茲不贅述。這本書在行銷上直打不可能電子書化,就先起了一個謎團,難道是因為透明所以電子書無法呈現嗎?破哏,不小心猜中,大概讀到一半就猜到結局,但仍不影響這本書閱讀起來的趣味,當然翻譯、編輯很用心的想要重現日文書的排版、各種彩蛋,也確實難度頗高,看得出來整個出版團隊的用心。

推理小說的推理部分通常在情節,但把整個出版編輯團隊都埋進推理的哏中,還真是不小的設計。故事的安排也是在出版團隊中,主角是個私生子,生父是享譽推理界的小說家,母親則是編輯團隊外包案件的自由校閱。在父母相繼離世之後,開始了一場找尋生父最後遺作手稿的推理故事,而這個推理故事除了圍繞在角色設定的出版編輯團隊外,也環繞著實體書本的編輯出版團隊。

要建構一個好的推理故事不容易,每個環節要緊扣,才能讓讀者在閱讀體驗上有抽絲剝繭的破案感,但哏或彩蛋也不能埋得太深,找不到的話閱讀體驗恐怕不會太好,拿捏其中的難易,和鋪排情節就成了小說家每天的日常。知名的推理小說家會自成風格,有時會有偏好的場景人物設定,有時會是整個劇情鋪排的情節或推理案件的走向。但推理案件跟偵探案件不同,推理故事可以不要有被害人,也可以在日常中推理一些不容易解決的問題。

透過跟生父生前接觸的幾個人物的拜訪,每一個章節都留下一些訪談後的新發現,讀者也跟著一起發現、建構這個名推理小說家的樣貌。這些描述會有相類似的指向,但也都有新的線索。在外風流的形象和多產的小說、不容易相處的個性,加起來好像不是一個好父親應該有的形象,但這個透明的故事中,作者透過其他人描述的濾鏡所看見的,就是有些朦朧、但又有個概略形象的生父。

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原先兼職於出版業末端書店員工的主角,也看穿了整個故事能接起來的節點,拼湊起來的細節指向了生父在這些年中可能的心境轉變,留下的這個故事不僅和主角有關,確實也透明。每個讀者都可以透過故事情節去看見角色透露出來的訊息,也因為是主角視角的描述沒有再轉換,整本讀起來滿快,也滿容易進入的。

至於書稿有沒有找到、故事夠不夠透明,都會在翻到最後一頁的時候得到解答。很多事要看透不容易,透明的程度不同,會影響看到的事物樣貌。濾鏡擦乾淨了,視角稍微多一點,也許就不那麼瞎子摸象,會清晰一些吧!

推薦給也喜歡推理小說,想知道紙本書魅力何在的朋友。有些紙本書的可愛,確實不是電子書可以取代的,媒材可以玩到什麼程度、文字的安排可以細膩到什麼地步,都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中特別之處。
展開
童話世界
讀者評分
5.0
|
2023/09/25
劇透警告

你哭著對我說,童話裡都是騙人的…,歌詞是這麼寫的,但作者的故事好看就在比歌詞更為前後相扣,而且縱身極長,作為一個法律小說,除了故事鋪陳、推理過程嚴謹外,更多了法律演進的歷史,從而看見臺灣社會對於性平相關法規的演進。

me too之外,層出不窮的性自主案件,圍繞著加害者與被害者間的不平等,從來就不只是法律,更多的是社會觀感以及各樣訊息的渲染。不同資訊的擴展速度不同,看新聞辦案有時不知為何會比法庭來得快上許多,而這過程中所造成的傷害、問題,卻仍是這社會力有未逮,還沒能關心到的部分。

性侵案件,特別是未成年人,不論男女,都會遇上不同年齡責任大不相同的問題。亞當和夏娃當年偷吃禁果的年紀,不曾有人關心,但目前刑法的架構和規定,讓年齡這件事成為相關案件中,重中之重。猶記得幾年前作家林奕含的小說及其後自殺身亡的悲劇,所有人都再也無從探得當事人真意,但案件總要有個結局,這是法庭的無情,卻也是世界的現實。

補習班的狼師和校園中的狼師恐怕都是披著教學的皮,取得信任之後上下其手。而在教育中時常缺席或者不與言明、講不清說不白的性別相關知識、概念,就在這個乳酪中不斷穿透,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災難性悲劇。很難判斷是誰的問題,也很難在相對單純的校園中再加入黃賭毒的教育內容,甚至相關的防治如火如荼進行多年,卻沒人真的能說出怎樣的教材是和學生,怎樣的內容能夠有效達成目的。

律師的天職是維護當事人利益,即便是犯罪嫌疑人,仍受無罪推定及公平審判程序等保障。但在許多案例中,律師好像是魔鬼代言人,米國甚至有諸多諷刺律師的黑色幽默。這是個專門把黑的說成白的這樣的專業嗎?或者他們的利潤就來自於前述的能力與手段?律師明白各樣法律構成要件、修法的最新情況,並且擬定最適合委託人的訴訟策略,但通常律師不是只看見錢,而金錢作為委任的代價,可能更該公平的去看待,至於壞人是否繩之於法?除了律師、檢察官、法官等等司法人員外,更該認真看待的是法律的規定,畢竟依法裁判,才是法庭上不可或缺,也是人權最後的防線之一。

如果你也喜歡《八尺門的辯護人》,這本小說也值得你期待。上一本小說處理了移工、族群、法律、政治、死刑等等重要的社會議題,這本小說也沒讓讀者失望,探討了幾乎從未間斷過的性侵案件。除了檢討被害人、咒罵加害人之外,中間有哪些脈絡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又有哪些細節是新聞報導還沒有呈現的?或者看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仍有疑問的讀者,這本小說,都會是你的首選。
展開
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
讀者評分
4.5
|
2021/03/29
劇透警告

追作者的臉書好一陣子了,一直挺期待這本書的出版,身在公門除了好修行之外,還真的是很多諱莫如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作者點出系統的第一個問題。堆積如山的案件量,經常鴨的檢察官無法效率、品質兼顧。而匆促的辦案犧牲的有時不只被告的權益,甚至是對國家司法的戕害,致使人權、司法檢察品質淪為空談。而面對資源明顯不足的被告,在檢方資源有限,無法有效保障被告人權的同時,經常是錯把病人當犯人,下錯藥之後,就引來更大的社會成本浪費。

第二個重要的議題,則是整體職務序列設計的荒誕。勞逸不均、權責不相當的職務設計,恐怕是這個系統目前最難解的問題。既得利益者位高權重,怎可能犧牲自己來成全體系,於是,改革總是不痛不癢,總是淪為口號大戰。精通於相互黑函攻訐、公關社交而不精進辦案技巧、指揮權奪的長官們,早已脫離第一線而對基層的問題毫無知覺之外,還覺得享受各種特權才是他們升官的目的。這些擋在改革路上的巨石們,恐怕才是壓垮司法威信的癥結。

依法進行刑事程序,在素樸的市民正義下,確實有其困難。從死刑的討論總是殺聲震天,愛與鐵血總是贏得許多民眾的喝采可以看出,離法治社會真的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作者點出的檢警系統交相賊的問題,搭配媒體的推波助瀾,作者的勇氣,直讓人想起大門未知子:一位不拉幫結派、不配合潛規則的手術專家。然而作者在這三年多檢察官生涯裡,除了珍視刑事訴訟法所賦予的責任之外,更以具體的行動,展現實踐理論的決心。作為前檢座,他是明知不可為而選擇離開體系指出問題。少了包袱,作者仍為文謹慎,並沒有全用真名,雖然這些歷來的事實可能在圈內何人也應不難推敲。

本來應該依程序處理的指揮辦案、強制處分,最後就成了檢警高層檯面上下喬來喬去、大開方便之門而罔顧程序正義的潛規則,案例說來罄竹難書,專案期間各方人馬疲於奔命,卻落得每個都是白雪公主,毒蘋果吃下去,每個案子都只能不起訴處分,這種瞎忙的案件還佔大多數,可以見得司法資源不僅不足,還耗損在不得要領之處。

作秀是長官的愛,似乎也是諸多公務體系的終南捷徑。煙火放多了,麻痺了,對於實質的要求自然降低,或者認為實質改善不可得,而有煙火也好。條子國的作秀戲碼天天都在上演,其他縣市可能也不遑多讓。各種奇怪的影片、圖卡甚至粉絲頁人數的灌水,都成了長官心中最重要的事,而不是認真規劃政策推動,也不是把例行的事情按部就班做好來。政策行銷最後的評估指標竟然是偽善到不行的點閱率,還不管觸及率和轉換率。這種山頂洞人領導汽車工業的指揮鏈,大概也只有公部門的高官和可憐的基層承辦會懂箇中滋味。

雖然不同系統,仍舊心有戚戚焉。相信在學校、其他單位被各種莫名其妙的評鑑追著跑、追逐數字卻不認真管考的研考糾纏亦所在多有。明明就知道無效、明明就知道有問題,卻明明的繼續蠻幹。這就是難以進步的主因。大家都想要吃特效藥,但沒想過體質根本不會因此調整,卻賠上了整個系統。

至於作者常說的辭職治百病,還在病中的人不一定有病識感,而有病識感的不一定有資源治療。至於辭職,也許就像馬太福音說的「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丟在地獄裡。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下入地獄」。指出問題的人,並不該是被解決的那個人。解決指出問題的人,是權力的傲慢,古往今來都是,一點也不奇怪。佩服作者的勇氣,但留在體制內的,希望大家還能因此得到一點炸裂開來的餘溫。

書中有不少術語,作者也儘量附上解釋。大抵而言容易閱讀,也相當程度符合事實真相。至於到處流竄的黑(ㄓㄣ)粉,笑笑略過就可以。所流露出來的就是惱羞成怒的部分。コレンナ~

推薦給有志於司法的朋友,也推薦給對公部門各單位失望、身處其中的朋友。光怪陸離的故事看多了,可能不會覺得太好。但知道問題、面對問題,應該就是進步的開始吧!總是要這麼企盼著。
展開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讀者評分
4.5
|
2020/03/08
劇透警告

如果不認識美麗島運動,你將對現在一無所知。因此,這是值得每一個想認識現在的臺灣人一起讀的書。

一如書名所述,整本書圍繞著影響臺灣民主化的大事-美麗島事件。從黨外開始訴說起,接著美麗島的前因後果以及中間可能的影響因素,我認為這書分析算得上深入淺出,即便你沒空讀完三大冊的百年追求,你也可以從這本書很快的了解美麗島事件的前因後果及影響。

附帶對威權統治的討論,書中持平的去分析兩蔣政治和情治單位的某些行徑。那些已經過去的事,再回頭看,仍顯得驚險萬分。藉由對當時不正當取得自白的羅織罪名,和各種威脅利誘,不幸的事在那個時代層出不窮,但為我們留下的,真的是算得上美好的民主生活。

所謂最美好的時刻,是人性光輝的最大化。那個時空背景下,運動領導者不計代價的追求民主,同情、正義、勇氣的展現,都不是現在可以相提並論的。那真的是賭上身家性命,追求一個更好的國家。

另外,書中談論的所謂臺獨,毋寧說是住民自決。我也十分認同這樣的看法。住民自決是一個價值選擇,不管是統一也好、獨立也好,都應該經過討論,應該經過公平的民主程序決定。沒有作票、沒有刻意的政治干預,讓每一個人平心靜氣的就自己的利益選擇。也許,那個時刻,住民自決就等於獨立吧!統一是由國民黨代言的,沒人可以爭,也沒有人可以挑戰。

對於小蔣的評價,我認為是公允的。他的許多決定確實有臨門一腳的作用。但透過時空背景的梳理,我想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夠去推敲他究竟是逼不得已,抑或者真的選擇了民主化。

就結果論而言,我們確實享受著最迅速的民主化轉變所帶來的生活。我們的政府雖然不是無可批評,但我們後人乘涼的在2020年1月11日選出了我們現在的執政政府,即便還沒就職,但我們仍做出了我們的選擇。這樣的投票,真的是得來不易,書看得我多數時候泫然欲泣,在美麗島大審各被告的最終陳述,也仍舊不爭氣的流下了眼淚。那真的是用訣別的心情,身心俱疲的吐出他們的真心話。

美麗島事件的承先啟後,對從威權走向民主的臺灣有著重要的地位,甚至影響著亞洲的政治。神話的小蔣使得中國開明派仍舊期待著一個中國的蔣經國帶領中國走向民主;但這樣的神話甚至在臺灣儼然仍舊是一個值得一再冷飯熱炒的題材:先經濟後民主、對弱勢的壓榨/剝削。

那些年,他們用青春歲月激起的情緒動員,我們如今依舊必須面對。所謂的藍綠,不只是兩大黨,而是兩種價值發展出來的政治組織。我問了個大哉問:這些情緒動員這麼的真實,也持續在發生。我們怎麼看?

回到歷史,我們選擇銘記什麼?選擇遺忘什麼?或許所謂的四百年史,一如吳乃德老師說的要再想想。民主化之後,我們開始想要屬於自己的認同,前面四百年發生了許多事,但那是我們共同的基礎嗎?毋寧說美麗島運動是我們的基礎。從中壢事件以來,反抗威權,找尋屬於自己的認同,那才是我們的歷史。這段血淚中,我們選擇記得什麼、遺忘什麼,是很難找到借鑑的。快速的民主化,使得轉型正義和權力產生劇烈的衝突。所以,這一題是給所有臺灣人的。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是臺灣人?然後呢?我們共同擁有什麼過去,以致於我們願意共創未來。
展開
源氏物語與日本人:女性覺醒的故事
讀者評分
5.0
|
2018/06/20

《源氏物語與日本人:女性覺醒的故事》-書評
要說對日本的興趣,自是因為最近學起日文。而源氏物語對我而言,與其說像是紅樓夢,我更覺得他更接近金瓶梅。眾多女性圍繞著一個男性而起的故事線,似乎應該以男性為主軸,走一個眾星拱月的路線,但這本書帶來的是另一個視角,從女性的角度出發。
在日本文化中,女性的角色與地位,迄今仍與男性有著極大的差別。許多的用語、文化,都還留著男性中心的影子。舉例而言,命令形這個動詞變化,女性就不建議使用。猶記得我同學當時還問說,那女生學這做啥?我只好幽幽的說,可能是聽懂別人的命令吧!
故事的主角光源氏與作者剛好是生理性別的兩端,一個女性書寫男性的故事,且成為日本的傳統物語之一,可說是極為經典。要讀懂整個故事,正如同讀傳統章回小說一般,需要對故事的人物有一定的認識,並且能理解他在故事中的角色以及影響。
作為一本詮釋源氏物語與日本人關係的著作,作者做得非常好的地方是,針對故事做了深入的分析。透過曼陀羅的方式,並在書中提供不少圖像,協助讀者理解故事,而且以榮格心理學基礎,分析著整個故事的軸線與發展,是一個難得能把理論透過一本傳統著作作展演,並且如此平易近人的論著。
本書還另外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把這些女性的角色逐一分類,包含母親、女兒、妻、娼等角色,透過結構化的分析,原本讀來直述的故事,又顯得更為立體。而故事主人翁,作者也透過分析光源氏各年齡階段的遭遇與心情、個性轉折,來凸顯這個故事精采之處。讀來除了覺得源氏物語果真是日本物語的代表作之一外,也相當佩服作者分析的能力。
除此之外,書本除了分析故事內各角色的恩怨糾葛,也同時分析竹取物與作者紫式部的心境。對日本文化而言,作者作為女性,能夠寫出這樣的代表作實屬不易,而這個文化脈絡下,作者想要表達的,與作者的分析頗為密合。詮釋學論作者已死,而這書,就在不斷的詮釋中,用特別的方式再活過來,以一種生動的方式體現著日本文化。
有別於傳統的理論書,不論是對日本文化有興趣,或對榮格心理學有興趣,甚至想要知道作者使用的曼陀羅分析方式的人,都可以透過這本書,有了新的閱讀經驗與理解,除了能更為進入源氏物語的故事外,也增添了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可以徜徉在小說中,也帶起心理學的眼鏡,過一過當大師的癮。
推薦給對源氏物語有興趣的朋友,你可以從中得到另一個看小說的經驗。另外,也推薦給做心理學研究或對榮格有興趣的朋友,畢竟,理論書確實比較難以消化,而略帶點理論的書,也可以提升點書卷氣質之類的。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