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7
user-img
Adam

268則書評

268本書評分

90位追蹤者

1053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268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鬼速縮時:世界最大廣告公司電通實戰 8 鐵則,砍掉 60% 超時工作,打造極速高效團隊!
讀者評分
4.0
|
2025/05/05
書評:鬼速縮時:世界最大廣告公司電通實戰 8 鐵則,砍掉 60% 超時工作
鬼時短 - 電通で「残業60%減、成果はアップ」を実現した8鉄則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
【內容】
整體來說,屬於Change Management類別的書。只是將命題限定在「減少工作時數/高效率完成工作」上面。

本書最重要的是:
A) 為針對高階管理層,特別是社長(總經理)層級寫的書。
B) 提倡的重點是:公司整體的改善,需要高層參與、逐步(持續)進行。
C) 並非為具體Know-how本,而是訴說經營者應要有的覺悟。具體What to do 需各公司Bottom-up自己將其定位出來並行動。


--
A) 是針對管理層,特別是社長(總經理)層級寫的書。
從上個世紀起,管理學常見的萬用解就是:要施行一個大幅改變或計畫,需要
1) 總經理或高階管理層的支持。(取得公司內的權限、資源、注目度)
2) 需要與人事評價薪酬等連結。(不然就你講你的、我作我的,誰理你啊)
3) 需要持續的進行。(反正你就作到有效就是了,當你作到有效後,就證明我講的是對的)

本書所論亦循此一模式。基於公司體制下也可說是本質上無法避免。
如果只是部門長、課長層級,在自己部門內進行的話,因本書的命題是「減少工作時間」,故需要上層主管、以及與人事部門/人事評價制度進行確認。(老問題:你們人怎麼都一到下班時間人就跑了?)

--
而本書特徵為。
B) 提倡方式為 「對於高層參與具體命題下」之 Bottom-Up改善行為。非高層出來喊「改變企業文化」「全公司增加 xx%/減少xx% 的什麼東西」 之Top-Down目標喊話(MBO?)。我要的結果是這樣,怎麼達成你們自己想。

在此目標下部門長以下層級可參考的,於本書內就是書標所稱的「8鐵則」。具體請參考本書目次,不贅述。結論上,作者希望借由此類行動之累積,改變企業文化風土,這也是類似主題企管書常有的共通結論。


【實用價值】
基本上是「精神教本」,不以具立即實用性的守則或參考表為命題。故直接的實用價值屬低。畢竟作者不知道來看書的人是在哪家公司、什麼業種、營運狀況、或你們的問題點是什麼。

不過對本書主題的「減少工作時數」命題,至少具體要有的是員工工作時數減少時,其加班費收入減少的平衡對策(目標不是為了減少公司的薪資成本,日通鬧出過過勞自殺事件)。否則員工為了保持原收入水準,可能還是會生出理由加班。但台灣企業比較常有的問題是本來加班就並沒領到加班費就是。


【翻譯與排版】
翻譯:本書評基於日文原版寫成,故不含對中文翻譯評論。
排版:原文書 2024/2/28 出版,繁中版 2025/5/7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經濟學的決策思想:300年來,思想家們如何追問與解答:風險,選擇及不確定?
讀者評分
2.5
|
2025/05/04
書評:經濟學的決策思想:300年來,思想家們如何追問與解答:風險、選擇及不確定?
Risk, Choice, and Uncertainty: Three Centuries of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贅文多)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在敘述上蠻跳的、且亦不會讓人對經濟學的想法或理論有體系上的瞭解。以對學過經濟學原理以上的人來說,說明上亦相當的累贅。

內容主要只是在講福利/效用的概念。

經濟學有個分支是福利經濟學,但本書論述也沒有到那個層級。


【實用價值】
本書並沒什麼實用性。除了本來就不是直接要求實用性的寫作外,論述也太散、層級亦淺。


【翻譯與排版】
翻譯:平。
有些部份可能是原作就寫得不夠清晰,語意可作多種解釋。但譯者的責任本應包含瞭解文意後,清楚呈現。

排版:原文書 2020/1/7 出版,繁中版 2025/2/24 出版。譯本速度屬慢(4年以上)。
另外有些問題很大的誤植,如一開始的獎金期望值計算式裏的 2^24/2^27。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美國:星條旗下的悲慘世界
讀者評分
3.0
|
2025/05/03
書評:美國:星條旗下的悲慘世界
TALES OF TWO AMERICAS - Stories of Inequality in a Divided Nation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文體大多非常不精簡、敘事模糊,襯墊過多不需要的文句)
翻譯排版: ★★★✫☆
----------------------------------------------

【內容】
主訴美國不同群體狀況與歧視、貧富不均。類似內容可見如「21世紀資本論」與其續作「資本與意識型態」等等。

本書是屬於「比較少用統計資料陳述、比較多用選擇性個案或狀況案例陳述」來寫作的類型,在文字與段落單句的層級可能會比較好閱讀。但因採多位作者寫作合編(合集),故文字調性與敘事習慣自然不一,會造成閱讀上的破碎感,以及無法避免的敘事體系不連續。

在讀者方面,一般概念上大多本已理解美國也會有:低所得階層、失業者、遊民等等只是平常沒在想,因多不會直接與其打交道;但有些東西可能在預期外。題外如美國的識字率狀況。又註:很多的印記傾向,不是美國單一的問題,各國各地區或組織內也會有這狀況。


【實用價值】
本書的寫作法容易因挑選案例產生以偏概全,從一種既成印象,跳到另一種既成印象的問題。以從「美國人都是怎樣怎樣」的基點,增加到「也有很多美國人是怎樣怎樣」的另外一種既成概念的形成來說,在認識範圍上的確是擴增的。但如果要把握是怎樣的多、整體狀況如何的話,還是去看一下基於統計狀況的陳述會比較好。


【翻譯與排版】
翻譯:普。
應該不會有明顯的翻譯錯誤,但就是很平的直譯。保留原有敘述方式,但中文就變不自然。
另外本書是比較少見的在開頭書序中,放「譯者序」的著作。

排版:原文書 2017/09/25 出版,繁中版 2025/1/24 出版。譯本速度很慢(6年以上)。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類似讀物】
●21世紀資本論
●資本與意識型態
●懲罰貧窮:大數據橫行的自動化時代,隱藏在演算法之下的不平等歧視
●United in Diversity; Alber, Gilbert:較早的講EU內差異的書但存在類似概念,美國是「聯邦」。
展開
大缺貨:供應鏈斷裂、通膨飆升與地緣衝突如何拖垮全球經濟?
讀者評分
4.0
|
2025/04/11
書評:大缺貨:供應鏈斷裂、通膨飆升與地緣衝突如何拖垮全球經濟?
Sold Out: How Broken Supply Chains, Surging Inflation,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前半本>
前半主要說明供應鏈概念,平常潛在未被知覺到但影響廣泛。作者講了很多事例說明;但如果是在產業中作過事的話,這部份應該可以跳過。且因為都是用文字敘述(加上數字採中文數字標示),在要把供應鏈的龐大性與複雜性傳達給讀者的效率上,遠不如直接畫一些圖。

因出版年代,當時實例主要在疫情、運河堵塞、塞船、缺櫃缺卡車等物理面供應鏈問題,以及川普1.0任期貿易戰。美國在2021與2022年經歷了極高的通膨物價上漲。著書的該段時間亦為美國FED昇息壓制通膨的主要昇息時段。

<後半本>
後半是在講對產業鏈、供應鏈的風險威脅。如供應鏈斷裂、通膨飆升、地緣衝突等風險的察覺及預先備案;以及貨幣金融與經濟競爭。But文中不會把對未來預測講死,較確實的部份只能說些已經確定但物理上無法逆時加速翻轉的大趨勢,例如人口年齡變化。其他的歷史傾向或是指標推斷則都會有機率不確定、時點不確定、幅度不確定、後續轉變不確定等之典型難處。


【實用價值】
概念面是一般性的有用。

但是不同的業界、業種、廠商等的具體風險來源自然不一,要自行判斷。要去瞭解現場資訊、或是設計圖物料表等等。然後你的供應商還會有他更上游的供應商。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已修整過,僅有些微外文譯著感。
排版:原文書 2022/12/06 出版,繁中版 2023/10/12 出版。譯本速度快速(1年內)。


【書評者其他意見】
供應鏈類似於集團公司運作但規模更大,建立時是高風險的,「能夠順暢運行」的狀態本身就具有高度價值。要建構新公司/供應鏈或廠區時要克服的問題很多,且可能會因某個或某幾個小地方所產生的問題,擴散到其他部份造成更大的問題或停擺脫隊。但近日(2025/04/10)因美國對全球課徵Reciprocal? 關稅(以價制量減少進口所造成貿易赤字),供應鏈變化或至少是對國際貿易環境的不安定感會加遽。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資本與意識形態(上下冊不分售)
讀者評分
3.5
|
2025/04/09
書評:資本與意識形態
capital et idéologie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因描述社經、意識形態、研究方法、及用語習慣,用字甚多)
論述易讀: ★★★✫☆(敘述淺白並過於完整,就會接近Wordy)
翻譯排版: ★★★★☆
----------------------------------------------

【內容】
屬前書21世紀資本論的續篇或延伸,擴增講述(含政治、社會等)意識的影響、及增加涵蓋的地域區塊。而本書調性與前書也類似:有明確的主旨,但重複述說以堆疊論據。

另外因為論述主題之故,大部份篇章會比較偏向感覺在看社會學或其歷史典故、而非經濟學。對於早於百年前時代的歷史狀況考證與推論,佔了很大的比重。但主軸仍是各時代歷史上的「財富分配狀況」,但說明作者認為其最重要的相關因素以及變化的推動力量。

但比較可惜卻又可預期的是:雖論述與參照案例更豐富並廣泛了許多,但主要結論意向與前著21世紀資本論並無根本上的不同或轉變。但增述了更多的因果關係與各社會要素間的互動。


【實用價值】
瞭解一般進行中的態勢,以及過往歷史的經驗用。

對部份人可能增加一些「整個經濟社會是一個整體與複雜的體系,各因素跨期間互相影響」的認知。其他用法例如可當作瞭解特定某國的歷史文化之用。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好。
排版:原文書 2019/9/12 出版,繁中版 2022/11/30 出版。譯本速度略慢(2年以上)。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領導力腦科學:精進大腦適應性,優化你的領導實用智慧
讀者評分
4.0
|
2025/04/03
書評:領導力腦科學:精進大腦適應性,優化你的領導實用智慧
Neuroscience for Leaders: Practical insights to successfully lead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持續旁徵博引多種主題他人研究看法、大雜燴)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中文書名與英文書名方向有些差距。英文書名直譯會偏向「給領導者看的腦神經科學」。文中提到基層員工去想例如策略規劃或組織架構,或怎麼當個好領導者,沒權限的話也沒辦法行動,或自動變成主管。

本書調性會很接近一般商管書,所論述的主張也不會太鑽牛角尖。本書由兩位作者共著,兩位作者「均不是」教研機構的「神經(生理)科學」教授或研究者,而是以神經科學於管顧溝通等的應用為訴求。

本書特色:
(1) 內容多是一般商管書上熟悉的概念,大部份時間是在「換句話說」。如把「想法、判斷」等換成「大腦」為主體來敘述。本書所述的腦神經科學基本上不牽涉外科成份,主要是對人的觀察實驗、或對組織狀況的歸納。

(2) 持續旁徵博引多種主題他人研究與先賢看法。不太會有什麼出奇制勝的言論(也不需要有)。將一般性的商管論述,與神經科學名詞說明放在一起的部份作得不錯。不會有明顯縫合感但仍會有各處突起的小腫塊,各以小型分段處理。如果是求商管上實用性的話可以略掉。如前所述,主要只是把這些實驗或觀察放在以什麼學科名稱下進行的差別,例如你也可以把它說成是心理學、人類學等等。

(3) 具體來說,就是各種的行動指針、考量點、以及對偏誤的自覺等等。故算是易讀易實用的書籍。引述的東西很多,但以主線連結的敘述仍順暢。只是當然也就不是拿一個作者自己的論點從頭推到尾的書。故讀完後也不會是清楚的學到了一個單一新模型的概念,而是會在途中聽到很多的東西(分別來自各家,比較雜)。

基本上是:大雜燴。如果要以買一本商管書可以看到很多主題很多東西的CP考量來說,這本算是不錯。


【實用價值】
如果是以腦神經科學主題的書來說,這本算是實用性高與實用容易的。主要是在書旨上本來就是這樣的定位,且大部份時間只是在「換句話說」「換個學科名稱」來說而已。

書中大量引述各種他人研究歸結,例如「好的領導者應該怎樣」「好的組織應該怎樣」之類。但這類東西通常看過有個印象即可。同樣的主題丟給不同研究者去作,也會歸結出不同的東西(尤其是這種人文學、形容詞敘述的命題)。

註:英語圈研究經常出現重視押韻(頭文字縮寫Acronym),硬要把結論的幾項要素弄成縮寫剛好是個什麼英文單字的狀況。然後常常為了這訴求把結論扭成幾個英文中不自然或不適合的選字。故不用太去計較原來其✕✕原則叫什麼,各代表什麼字…知道它在講什麼就好了。


【翻譯與排版】
翻譯:順暢。
少部份單語在中文裏很難找到完全對應的單字這種不屬於翻譯的問題,有標出原名就好。講商管決策的書,通常都會有不少形容詞敘述、與邊界範圍不確定之名詞歸類存在。

排版:原文書 2020/10/27 二版出版,繁中版 2025/3/3 出版。譯本很慢(4年以上)。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類似讀物(大腦科學/神經心理學部份)】
●快思慢想:經驗則、直覺、潛意識、偏誤/誤信間會有重疊處。
●情緒和你以為的不一樣:與應該算是本書次主題的情緒認知講的是類似的主題。
●大腦如何精準學習:基於神經生理學的說明。亦適用於如本書之先例形成等各處。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較深專於神經生理、生物學上的解說。生物學與化學物質名詞較多。
●擁有自我的心智: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的另一譯本。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講從「感覺」到「知覺」中間的連繫過程。
●打破大腦偽科學:如左右腦認知實驗等,有時有對實驗結果解釋上的問題。
●墮落的人腦:以生物本質,生存需求及演化來看。偏誤類。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偏誤類。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葛詹尼加對意志的大哉問:意志的本質。
●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以生物本質,生存需求及演化來看。
●大腦會說故事:看電影、讀小說,就是大腦學習危機下的生存本能:生存需求及演化。
●神經美食學:米其林主廚不告訴你的美味科學:看似無關,實質牽涉感覺與好惡情緒起源。
●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講述為了生存競爭、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偏誤。
●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可證明意志、情緒、人格均基於實際存在的物理腦部。
●超越本能:生物學家教你擺脫本能限制…:瞭解自己的偏誤,發現有時自己為何這麼想。
●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補足本書對經濟學等邏輯論述上,未能真正說明的部份。
●大腦解密手冊:誰在做決策、現實是什麼:此類書籍共通題目,說法易讀且明瞭。
●大腦X檔案:從神經科學解密大腦運作與怪奇病例:物理腦部差異會影響意志情緒人格。
●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對大腦科學論述不深,但講求怎麼把所知應用到生活上。
●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寫法比較適合想「看故事書」類型的人。
●思考不過是一場即興演出,用行為心理學揭開深層心智的迷思:潛意識之運作、與偏誤。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很多對「偏誤」「本能」「反應」等的說明,並解釋可能的原因。
●藥理學:與大腦細胞間電化學的具體運作機制相關,也會講一些心理/精神科的用藥。
●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講大腦共通演化、與個體學習適應。
●身為自己:人類意識的新科學:講個體、主體、自我的觀念,基於桶裝大腦論述。
●盲視效應:找出左右大腦消費行為的關鍵:以行銷之名,講偏誤、腦神經科學。
●行動改造大腦:主論述放在對初級「認知」(含對物件辨識特徵、記憶)的說明與敘述。
展開
選擇經濟學:如何做對決策,讓人生更富足、幸福、美好
讀者評分
3.0
|
2025/03/21
書評:選擇經濟學:如何做對決策,讓人生更富足、幸福、美好
How Economics Can Save the World: Simple Ideas to Solve Our Biggest Problems

整體評價: ★★★☆☆
給覺得「不知道經濟學是用來作什麼」的人看的書。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文字易讀。但為了閱讀沒壓力墊句太多,反而常變重點難尋)
翻譯排版: ★★★★✫
----------------------------------------------

【內容】
屬初階介紹經濟學、並主張經濟學的有用性/汎用性的書。

首先,中文書名是創造式書名。沒有「選擇經濟學」這學科。原書名直譯是「經濟學可以如何拯救/幫助這世界(上的事情)」,或解釋為「選擇的經濟學」。經濟學開宗明義在講是因資源有限等限制、但想要最好結果,故想選擇/找出有利方法(選項)之學問。作者: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透過展現經濟學的作用來討論什麼是經濟學。

同樣的東西可用不同的視角觀點去看,或用不同學科的名詞敘述。因本書主旨是介紹經濟學,故一些事情會用「〇〇就是經濟學」這樣的敘述,不代表只有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事,只是表示「也可以」從經濟學的想法去看。

用字算易讀,但為了讀起來沒壓力反而常變缺乏重點。以大眾書來說,沒有明確標示重點是會降低易讀性的。長文羅列式的敘述。


【實用價值】
主體「經濟學」本身可視為一種邏輯性的思考方法(但主張:這個狀況下有 A效果的影響、不表示這個狀況「只有」存在 A效果的影響),在這個範圍內是具實用性與汎用性的。

但是,我不覺得「本書的敘述方式」,能改變預想目標讀者太多看法(已學過的人)、或增進其對經濟學太多的瞭解(沒學過的人)。蓄意舉「太遠的應用」當例子談:這個也可以用經濟學來看,也可能反而讓一些人覺得太硬坳,經濟學學者太為蛋頭學究繞路自我本位主義。


【翻譯與排版】
翻譯:翻譯本身算是好。
排版:原文書 2023/1/26 出版,繁中版 2023/9/28 出版。譯本速度快速(一年內)。但對於長文羅列式的敘述,沒有明確標示重點是會降低易讀性的。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金融業者不能說的理財詭計:高層自白 如果這些投資商品能賺,銀行、券商自己早就買光了。理財、保險、年金,他們悄悄這麼做。
讀者評分
4.0
|
2025/03/20
書評:金融業者不能說的理財詭計:如果這些投資商品能賺,銀行、券商自己早就買光了。
お金のプロに聞いてみた!どうしたら定年までに3000万円貯まりますか?

整體評價: ★★★★☆
一般指針實用,但具體項目會有台日差異。
----------------------------------------------
通用程度: ★★★✫☆(具體商品部份有大量台日差異影響)
實用價值: ★★★☆☆(對日本人實用、但台灣讀者需要瞭解調整台日差異)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協助性的編註譯註很多)
----------------------------------------------

【內容】
●中文版書名改很大。原日文書名直譯「詢金融專家,如何在退休前存到3,000萬日圓」。
●對內容指針,台日差異需修回。本書中放有相當多的編註等協助。

台灣在這主要優勢是:利率比日本高些(出版時、與書評現在)但仍不及歐美;證券交易所得原則免稅(日本為固定稅率分離課稅,小額NISA免稅)、海外所得原則免稅(未達最低稅負制門崁或其他特殊規定時)、也沒有日本那個到處加收所得額x10%的住民稅。

●通則很明確:看清楚你要投資的是什麼東西、與手續費或對手方是在賺什麼。

如果要較扎實的理解,去看投資學或財務、經濟(成長來源)的書會較好。風險分散這中文詞文面不佳,因其能減低總風險而不僅是「分散」;不過這能不能理解與接受有時無法強求。在能保證自己與家人能活得下去,不會成為其他人的問題或是社會問題後,會有其空間。

其他文中所述,大致均假設讀者是「保守的日本人」。
----
註:日本國情相對於退休後所需,(C) 3,000萬日圓存款雖看來不多;但相對於台灣其有相當好的 (B) 國民年金、工作至退休另有一致或各公司提的 (A) 退休金。存款基本上是在補差額。中文版改書名除了銷路考量(書名要突出驚人)外,應該也有這種差異因素在內。
--

其他有些原作者假設問題,例如在維持本職就業期間,自己另成立一家實質營運公司兼作副業賺錢…。除需要相關條件外,創業一般是高風險高負擔的工作。直接投資海外保險公司所發行海外保單也需相關條件(作者有)。至少需能自行閱讀外文金融契約,並執行申請理賠等所需手續。對業務上有習慣經驗的人問題不大,對一般市民則不一定適合。而保險形式的節稅效果也會視各地各人所得稅、人員組成與年齡、遺產稅規劃、與醫療健保等差異而不同。


【實用價值】
一般性的實用。大家都會需要用到錢、大家都會變老。

But,內容條列部份受限與於台日法規與民情差異。本書中放有很多編註譯註等協助,但限於篇幅仍不能喧賓奪主變成另外再寫一本小冊子(附錄本?)。

對一般投資大眾,不需其他條件而完全無風險可持續套利的可視為不存在。但有些風險是可以賭的,例如這個世界不會滅亡;因如果世界滅亡的話,你省著沒被虧到的錢也沒有用了,不過這個就是極長線的大盤、整體經濟體風險。且持有的不一定需要是「股票」。

至於其他的:這個世界會發生很多沒有預料到的事,包含內容、時間、影響程度與後續變化。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好。
排版:原文書 2016/11/20 出版,繁中版 2017/12/4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中文版書名改很大,推測其原因前述。。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行動改造大腦:行為如何形塑我們的思考
讀者評分
4.0
|
2025/03/19
書評:行動改造大腦:行為如何形塑我們的思考
Mind in Motion: How Action Shapes Thought

整體評價: ★★★★☆
在同類書籍中編寫敘述較不親切,不適合排在前三本閱讀。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講認知心理學,含思考習慣、與部份偏誤的書。但敘述方式較為破碎。

本書重心是對初級「認知」(含對物件辨識特徵、記憶)的說明與敘述。所述「行動 Action」多指「互動」或至少是可能受影響;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注意到」。人對事不關己的東西通常不會認真看或有效學習;看過就忘、有看沒看到、心不在焉等等。

在同類書中本書架構屬典型,常提到大腦與其他腦部區塊之名與其功用。但敘述案例所見時是放在內文不特別標示,此作法較不利於區分段落所述新證據、或只是綜合歸納(對於客觀現象成因的可能解釋、或經驗分類與歸類),亦缺乏具說明能力的小節標題。唯基於本質所述案例與同類書籍間多為共通常見的。

本書帶出專有名詞頻度上在同類書中屬較密集的。但中文版文詞不太能帶出文意方向(文句上缺乏動能與慣性、或明確持續的主旨方向),可能與語句多偏簡短破碎有關。雖用了許多抽象詞彙、但語句結構是較無機質的。整體在同類書中屬於讀起來較無趣,也較沒有起伏。有作者自言自語、或是向浮在空氣中不存在的隱形人講話的感覺。

本書提出「認知九大定律」之通則敘述,但並列置於最後,且其名稱自體解釋力很低。另一個本書常提到的概念是「空間」與「記憶、學習、理解」的關係,其也可在失智症的標準模態、及腦神經區塊相鄰性上看到。唯具體作用方式若以演化觀點來看,則總歸為現狀。

其他方面,部份案例有混入了以文字語言思考(p.120)、社會慣用習慣、及原始資訊取得方式等的後天影響(無法排除);可表現實務上的思考習慣,但並非能完全以腦神經先天構造反應來解釋。而書最後尾在講一些圖示表現技法,雖然也可說是與認知有關,但與本書的主題連結仍弱。可能只是作者藉機宣傳一些小技巧,或試圖補強本書的實用性而硬放進去。

總評:因本書在同類書籍中編寫敘述較不親切,不適合排在前三本閱讀。


【實用價值】
與此類書籍一般特性相同,與所有人都有關。但除了自覺與避免偏誤、控制情緒或是其他反應之外,難以說出要怎麼付諸實用或是改變其他東西/其他人。


【翻譯與排版】
翻譯:以中文語句來說敘述並不順、詞語意義方向不清晰(有原本內容因素在內)。但中文本頁數較英文本頁數少約一成,故也有可能是有其他原因在壓縮或是節省打字字數。若單看中文特徵部份的話,逗點用得相當多。

排版:原文書 2019/5/21 出版,繁中版 2020/9/2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但是在排版章節編號前頭用 I-x.II-x.III-x.IV-x.V-x 這樣的體制,對繁中讀者來說適應度可能較低。單純用如5-2之類的數字應會較符合繁中讀者的閱讀與標示習慣。該羅馬字系的編排標示並非原文書所用,而是中文版為易讀性加上去的,只是該系統的順序易讀性畢竟較低。如果擔心都用數字易混淆(本書其實有分Part.I, Part.II兩部份)使用例如5-ii可能會較好。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類似讀物(大腦科學/神經心理學部份)】
●快思慢想:經驗則、直覺、潛意識、偏誤/誤信間會有重疊處。
●情緒和你以為的不一樣:與應該算是本書次主題的情緒認知講的是類似的主題。
●大腦如何精準學習:基於神經生理學的說明。亦適用於如本書之先例形成等各處。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較深專於神經生理、生物學上的解說。生物學與化學物質名詞較多。
●擁有自我的心智: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的另一譯本。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講從「感覺」到「知覺」中間的連繫過程。
●打破大腦偽科學:如左右腦認知實驗等,有時有對實驗結果解釋上的問題。
●墮落的人腦:以生物本質,生存需求及演化來看。偏誤類。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偏誤類。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葛詹尼加對意志的大哉問:意志的本質。
●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以生物本質,生存需求及演化來看。
●大腦會說故事:看電影、讀小說,就是大腦學習危機下的生存本能:生存需求及演化。
●神經美食學:米其林主廚不告訴你的美味科學:看似無關,實質牽涉感覺與好惡情緒起源。
●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講述為了生存競爭、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偏誤。
●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可證明意志、情緒、人格均基於實際存在的物理腦部。
●超越本能:生物學家教你擺脫本能限制…:瞭解自己的偏誤,發現有時自己為何這麼想。
●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補足本書對經濟學等邏輯論述上,未能真正說明的部份。
●大腦解密手冊:誰在做決策、現實是什麼:此類書籍共通題目,說法易讀且明瞭。
●大腦X檔案:從神經科學解密大腦運作與怪奇病例:物理腦部差異會影響意志情緒人格。
●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對大腦科學論述不深,但講求怎麼把所知應用到生活上。
●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寫法比較適合想「看故事書」類型的人。
●思考不過是一場即興演出,用行為心理學揭開深層心智的迷思:潛意識之運作、與偏誤。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很多對「偏誤」「本能」「反應」等的說明,並解釋可能的原因。
●藥理學:與大腦細胞間電化學的具體運作機制相關,也會講一些心理/精神科的用藥。
●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講大腦共通演化、與個體學習適應。
●身為自己:人類意識的新科學:講個體、主體、自我的觀念,基於桶裝大腦論述。
●盲視效應:找出左右大腦消費行為的關鍵:以行銷之名,講偏誤、腦神經科學。
展開
華爾街刺蝟投資客:貪婪是一種美德,避險基金教父的投資手記
讀者評分
3.5
|
2025/03/14
書評:華爾街刺蝟投資客:貪婪是一種美德,避險基金教父的投資手記
Hedgehogging

整體評價: ★★★✫☆
次貸危機前2008年初出版的書,故事書寫法。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故事書寫法:好處是寫細部的語句多、壞處是描寫有點雜)
翻譯排版: ★★★✫☆
----------------------------------------------

【內容】
原著是次貸危機前2008年初出版的書,所以內容會有當時氛圍在內。內容主線以避險基金(Hedge Fund)的生態與當年狀況為主。

除不瞭解避險基金的人可以看,其與一般主動型基金操作也會有許多共通之處。但整體仍是較偏金融故事書的寫法。內文充填了很多所見到的人與事件之故事,且很偏當場所見、感覺、對他人想法推測等的敘述。如果要直接看各項交易內容結構的話,就可能不是太直接的呈現。


【關於書名】
書名中的刺蝟是取與避險基金(Hedge Fund)雙關的刺蝟英文 Hedgehog,又稱刺豬或豪豬。Hog又同時有「豬」以及「相抱聚眾Hug」的諧音(Hugging,動詞才會ing)。


【書評者意見】
至於避險基金,早多不是「避險」的基金;原則是避掉平均大盤風險 A,但積極取 BCDE 等其他風險。這個要看各自的基金契約定義與操盤內容。

對一般投資大眾,不需其他條件而完全無風險可持續套利的可視為不存在(類同本書p.25)。雖然有些風險是可以賭的,例如這個世界不會滅亡;因如果世界滅亡的話,你省著沒被虧到的錢也沒有用了,不過這個就是極長線的大盤整體經濟體風險。且持有的不一定需要是「股票」。

至於其他的:這個世界會發生很多沒有預料到的事,包含內容、時間、影響程度與後續變化。


【實用價值】
「瞭解避險基金可能是在作什麼」,有時可以破除一些迷思。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好。
排版:原文書 2008/2/4 出版,繁中版 2014/1/8 出版。譯本速度很慢(4年以上)。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穀倉效應:為什麼分工反而造成個人失去競爭力、企業崩壞、政府無能、經濟失控?
讀者評分
3.5
|
2025/03/14
書評:穀倉效應:為什麼分工反而造成個人失去競爭力、企業崩壞、政府無能、經濟失控?
The Silo Effect: The Peril of Expertise and the Promise of Breaking Down Barriers

整體評價: ★★★✫☆
所述內容廣泛存在;但概念層級不深且敘述極端耗字。
----------------------------------------------
通用程度: ★★★★✫(於各界均廣泛存在)
實用價值: ★★★✫☆(但知道是一回事、能作什麼是另一回事)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穀倉效應」一詞因語言與文化之故台灣很少用。台灣很少看到那種造型的穀倉,故較難連想到那個形象意念;但於美國商管在1990年代後就不是太生的字(Silo Thinking, Silo Mentality)。

原本Silo這詞的美國穀倉形象,是工業化耕種的「高圓柱型金屬穀倉」。Silo可泛指立起來的高圓柱型倉體。如彈道飛彈的地下發射坑也會用這詞,但中文裏這種Silo通常譯為「井」。

【Silo穀倉特性】
● 獨棟式:如外型,一個一個穀倉間是彼此隔離,連牆壁也不共用不直接接觸。
● 隔絕性:與外隔絕性比表面外型更高,主因「防鼠防蟲防霉」等需求,進行封孔管理。

Silo管理會很接近倉管(實質就是倉庫):我只管我這個部門倉庫裏面的事,外面發生的事都與我無關。我不管你們其他部門、你們其他部門也不要來煩我讓我工作難作。

【穀倉效應意義】狹意為指稱:不與其他部門分享資訊。但與以下詞語觀念都密切連動。
●本位主義:含部門的、以及個人的(部門行為為個人行為集合體、尤其是部門長)。
●關連詞語:本位主義、以管窺天、井底之蛙、以鄰為豁、各自為政等等。
●績效設定:有問題的績效目標(KPI等)、會導致有問題的行為。只要對我個人或部門好、省力、甚或可增加自己獎金的行為,就算對公司整體有害也沒關係。
●衍生心態:除
「狹義的不關心」,反正不關我事之外、也可能來自
「積極的,績效操作或妨害其他部門出頭」、或
「消極的,掩蓋資訊求職位保障、並防止被抓到弊端或失職」等等。


【主要問題】
只為自己個人或部門好這種行為通常都會擴散。你不給別人資訊、之後別人也不想給你資訊。

最後整個組織內部損耗、內部衝突變大,疲於內耗與內部阻力,對外競爭力降低。事業有祖產的話靠吃祖產(大鍋飯),祖產耗光就會衰退,可能要想辦法再起爐灶。


至於過度分工會造成個人失去競爭力則很直觀。從泰勒生產線分工(之效能衡量設定)後就很明顯。如果幾十年都只在同樣產線鎖同類螺絲,不觀察長進進修,那就不會有什麼競爭力。


本書篆寫方式:以案例式書寫。故書寫密度不會太高。但因主題之故本來就不會有具確定成效的各公司各等級職位都可用的方法,只能挑成功案例來說明與說服/驅動讀者。只是就算考量了這些,內文敘述在講故事型的書中,也算是非常的Wordy太多無用敘事。實質內容很淡。

BTW:作者著書內容經常強調「…需由人類學家的觀點或作法才能怎樣怎樣」的心態,其實也是一種Silo穀倉心態:只有人類學有怎樣怎樣作有效踏實的研究分析分類,考慮不同觀點與狀況與可能性,認為其他學科都不能或是都沒有作?


【實用價值】
「穀倉效應」這概念本身已經很久,故所述算實際。觀念不難理解,商業上普遍存在只是各處程度不一。只是自己待的公司這現象算不算「嚴重」、算不算「異常」,要換過公司有比較才會知道。但多數人不會換過太多公司。

另外:知道有這現象是一回事,能不能「修掉」公司內這現象又是另一回事。一般非常困難,只能從小地方:個人、小組、部門等開始,期待帶起一些良性轉變或互動。

除非已經作到部門長以上開始。但就算是企業二代接班,可能也面臨「老臣派」要處理的問題。派系或站邊也是一種不在組織表上的Silo,其內會有共通的歸屬感及利益與權力的連帶、聯合的行動或是不合作(本書有說明這種非公司組織非明文的「分類意識型」認同或穀倉歸屬)。

部份組織可能還存在目的就是要讓「集團內其他人」看不懂該部門或該組織運作狀況的工作;集團內對應或上級組織/監察要另配人試圖拆掉或分析回復原提出單位所作的隱敝工作。

正向作法,就是:合作、資訊共有、綜效…,一直到大數據等。原於各處散置的資訊資料情報知識等,可以共通起來看或是互相合作。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好。
排版:原文書 2015/9/1 出版,繁中版 2016/2/3 出版。譯本速度當時算很快(一年內)。

另外中文版下的副標嚴重不佳:「為什麼分工反而造成個人失去競爭力、企業崩壞、政府無能、經濟失控」?沒有分工大家都是通才的話,一開始的狀況就會顯著的更不好。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穀倉效應2:未來思考 數據失能、科技冷漠的 VUCA 時代,破除專業框架,擴展人生事業新格局
讀者評分
3.5
|
2025/03/10
書評:穀倉效應2:未來思考 數據失能、科技冷漠的 VUCA 時代~
Anthro-Vision: A New Way to See in Business and Life

整體評價: ★★★✫☆
本書主就人類學這學科的有用性、與其解釋視點方向作PR宣傳。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穀倉效應」一書作者(人類學博士,財經媒體FT專欄作者與編輯)後續所寫的書。

註:中文書標一開始就放「穀倉效應2」算是嚴重誤導。本書主旨在原英文書名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Anthro-Vision(人類學家的觀點)。

書名中的VUCA指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中文以「快速變化」來理解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只要所有東西都持續快速變化,通常後面幾個特性會跟著來。這類詞語會一直會有人新創,如大數據初期講的幾V之流行。

本書大概有兩個特點:(1) 雜學雜項雜事寫了很多,標題提 VUCA 可能是為此作的掩護。Complexity複雜性,這世界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2) 作者對於人類學是有用的之廣告宣傳。多瞭解各方事情與各種狀況當然可能有用,只是要不要把這種行為冠以特定之學術科別名稱。你也可以用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經濟學等等不同學科名稱與視角來檢視或稱呼該行為。


【實用價值】
雜學有些會是有用的,但本書主要狀況是:太著重於對「人類學」這學科的提倡與 PR。不是只有人類學有對現實社會與人的行為在作各種研究、探索、與預測。我不期待(中文本)讀者拿起這書名的書時,內心想的是:我想要學習人類學這學科發展的歷史與有用性。

這世界是很複雜的、有很多事情是我不知道的、這世界會發生很多我所沒預測到事,以及其他還有80億人會各自作他們的行動、有各自的目的邏輯文化與習慣…所以地球是個Interesting Place有趣的地方、研究各種人類族群常會有意外的新發現…這個都瞭解。但是然後呢? 商品企劃行銷時要瞭解你的客戶族群與習慣Know your customer? Ok then.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
排版:原文書 2021/6/8 出版,繁中版 2022/11/4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註:中文書標一開始就放「穀倉效應2」算是嚴重誤導。本書主旨在原英文書名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Anthro-Vision(人類學家的觀點)。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完美應對客訴的超共感溝通術:只要做對一件事,再棘手的客訴也能圓滿化解
讀者評分
4.0
|
2025/03/10
書評:完美應對客訴的超共感溝通術
役所窓口で1日200件を解決~/山下由美

整體評價: ★★★★☆
處理正規客訴、編寫易讀易懂。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基本上是處理正規客訴;僅少量提及「怪物顧客/奧客」、或蓄意索賠(I got nothing to lose by demanding that)的狀況。編寫易讀易懂。而雖然不屬於客訴,但一般生活的抱怨處理對應,也有些通用之處。

但本書內容相對於頁數來說有點薄,重點會在主打幾個通用的中心精神與主張上。

部份案例寫作上有偷渡不在原來環境情報中的後見之明(神啟)的問題。其他亦含取樣問題,挑選或篆寫作者認為其推薦方式可解決的狀況當案例、或略過中間一般應有的其他程序狀況(非本書主張部份)未述。我提倡這個方法;我舉了這麼多例子,在其中我所推薦的方法應該都可幫助解決問題,所以我的這個方法一定是對所有問題都唯一有效的解決方法?(寫書論述結構上,一般多少均會有此現象,但本書中案例論述的異常與不自然情形特別嚴重)

本書所述只是可以幫助處理問題的想法或作法中的其中一種。


【實用價值】
於書名所述範圍為實用書,但中文書名被改得略為誇大。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
排版:原文書 2019/7/25 出版,繁中版 2025/2/19 出版。譯本速度很慢(4年以上)。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其他:本書於第2講的部份那個圖是基於日文的同音字。在日文口語中對小型圓圈記號通常稱「丸」;而日文中通常使用的「寫(書く)」與「畫(描く)」是同音字。通常這種狀況是希望譯者可以加註一下,避免中文書讀者讀到這邊時會問號一下還要試著反向推理。
展開
盲視效應:找出左右大腦消費行為的關鍵,破解行銷手法,與品牌平起平坐
讀者評分
4.0
|
2025/03/10
書評:盲視效應:找出左右大腦消費行為的關鍵,破解行銷手法,與品牌平起平坐
Blindsight: The (Mostly) Hidden Ways Marketing Reshapes Our Brains

整體評價: ★★★★☆
本書實質內容是認知偏誤或行為經濟學等,有多種名稱。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除了書標換個不一樣的詞外,行銷部份大多應為已知)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實質內容是認知偏誤或行為經濟學。會講到本書所述範圍的書蠻多的,只是有多種名稱。如:行銷技巧、消費心理學、認知偏誤、行為經濟學等。本書另取Blindsight盲視效應之名,來表示其中一部份。書的前半還比較有維持以行銷為軸在編、後半就幾乎只是設法硬牽連上。

本書中所提的盲視效應原例,用於講行銷屬相當遠的移用。其本為腦神經科學指大腦或神經元區塊的可學習性與部份可遞補替代性。但本書或行銷上此詞只是屬於便捷式行事的偏誤謬誤、錯覺、習慣、不經思考或習慣性思考或是潛意識等。原先有的思考迴路並沒有被破壞或不見,但有時可能被其他抄捷徑的路徑或下意識選擇插隊而被影響或代用。

本書所述行銷方面的作法很可能都已在其他地方看到過了,包含以消費者本身來說,只是本書作者另換一個詞語統稱代表。而且本書因屬共著,為了彰顯兩個作者的不同專長,把不同屬性的詞湊在一起編寫、「縫合植體」的味道很重。經常有不自然硬塞進去一個雜學名詞或案例。雖案例目的包含帶出那個雜學名詞但還是過於不自然。好處是增強內容、壞處是硬擠硬塞。

本書放入腦神經科學名詞或知識可以讓讀者接收到一些新東西,但要用其講Marketing行銷則可能過於蓄意繞圈(離題太多太久)而效果不好。另因為作者生活環境與寫作方式,多是使用美英當地產品服務影音作品等為例,對繁中版讀者來說其離開生活經驗就更遠了。而許多內容長文只是在重複敘述同一概念。


【實用價值】
撇開名詞的誤導型創新外,所述內容基本上為在行銷誘導、品牌經營方面已廣被知悉的作法。


【翻譯與排版】
翻譯:可。有部份是原作者一些敘述法比較奇異的影響,想轉順暢要花比較多工夫修潤。
排版:原文書 2020/5/19 出版,繁中版 2021/8/5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類似讀物(大腦科學/神經心理學部份)】
●快思慢想:經驗則、直覺、潛意識、偏誤/誤信間會有重疊處。
●情緒和你以為的不一樣:與應該算是本書次主題的情緒認知講的是類似的主題。
●大腦如何精準學習:基於神經生理學的說明。亦適用於如本書之先例形成等各處。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較深專於神經生理、生物學上的解說。生物學與化學物質名詞較多。
●擁有自我的心智: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的另一譯本。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講從「感覺」到「知覺」中間的連繫過程。
●打破大腦偽科學:如左右腦認知實驗等,有時有對實驗結果解釋上的問題。
●墮落的人腦:以生物本質,生存需求及演化來看。偏誤類。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偏誤類。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葛詹尼加對意志的大哉問:意志的本質。
●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以生物本質,生存需求及演化來看。
●大腦會說故事:看電影、讀小說,就是大腦學習危機下的生存本能:生存需求及演化。
●神經美食學:米其林主廚不告訴你的美味科學:看似無關,實質牽涉感覺與好惡情緒起源。
●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講述為了生存競爭、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偏誤。
●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可證明意志、情緒、人格均基於實際存在的物理腦部。
●超越本能:生物學家教你擺脫本能限制…:瞭解自己的偏誤,發現有時自己為何這麼想。
●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補足本書對經濟學等邏輯論述上,未能真正說明的部份。
●大腦解密手冊:誰在做決策、現實是什麼:此類書籍共通題目,說法易讀且明瞭。
●大腦X檔案:從神經科學解密大腦運作與怪奇病例:物理腦部差異會影響意志情緒人格。
●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對大腦科學論述不深,但講求怎麼把所知應用到生活上。
●記憶:我們如何形成記憶,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寫法比較適合想「看故事書」類型的人。
●思考不過是一場即興演出,用行為心理學揭開深層心智的迷思:潛意識之運作、與偏誤。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很多對「偏誤」「本能」「反應」等的說明,並解釋可能的原因。
●藥理學:與大腦細胞間電化學的具體運作機制相關,也會講一些心理/精神科的用藥。
●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
●身為自己:人類意識的新科學。
展開
說得好又說得巧:從閒聊到簡報的說話黃金法則
讀者評分
4.0
|
2025/03/10
書評:說得好又說得巧:從閒聊到簡報的說話黃金法則
話し方すべて/桐生稔

整體評價: ★★★★☆
在講溝通的書中內容普通,不過編排形式上易讀。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在講溝通的書中內容普通(不需有標新立異的驚人言論),不過編排形式上易讀。敘述上多為提語性質,別當成守則死背硬記填空。所提的一切都只是 Maybe或許/Can be有時可以。

編排上大致是把較一般初階的東西放書的前半。所以如果要看商務溝通或簡報上的東西的話,大概要從近中段以後開始。


【實用價值】
一般性的實用。

只是本質上到哪邊算正常、到哪邊算異常不自然或不可接受這種,還是需要讀者視自己的狀況環境話題對象等自己抓。

另基於語言與譯本先天因素,有些文字或詞語的句義語義要自己抓,不一定是那個字第一眼看上去時的感覺或文字表面上的解釋。此屬於先天限制。大部份的字詞有多義性、也可能被當借喻使用;不同語言的字義涵蓋範圍也經常並非完全對等。像第6章的「気をまずくならない」(不會讓氣氛變糟的/不破壞氣氛的)翻成「不尷尬的人」讀起來會很???;與其他多項。不過日文表現上的習慣在中文裏不一定有完全對等的用語,閱讀時遇到這種情況時,對主建議以外的部份就算了,放它去就好。


【翻譯與排版】
翻譯:大部份順暢。
排版:原文書 2023/7/24 出版,繁中版 2025/3/5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GACKT 超思考術
讀者評分
4.5
|
2025/03/01
書評:GACKT 超思考術

全体評価: ★★★★✫
色々な考えがよく整理されている、叙事密度は高い方。
----------------------------------------------
汎用度: ★★★★✫
実用度: ★★★★☆
深さ: ★★★★☆
密度: ★★★★✫
読み易さ: ★★★★★
製本設計: ★★★★★
----------------------------------------------

【內容】
良い本であり。色々な考えがよく整理されている、叙事密度は高い方。

作者が考えたこと、伝えたいことを雑記形式に整理して纏めた。各見方は筋が通っている。見方というものは通常一つのみではないと、限られた字数で関連条件の可能性を言い尽くせる訳でもないが、肝心なことを言っている。

文字口調も素晴らしい。主観主張と客観語り手の中間的な位置取り、他人の言葉を通して、過度な自我主張はせずと同時に、言いたい主張をちゃんと強めに伝える。

内容の半分くらいは営業系自己啓発本と共通、動いてからなんぼですが。当然ながら他の事も同じ、幻想/もしもだけでは何も発生しない、ではどこをどう動くか?

尚、レビュアーは作者の本業の方を全然存じませんが、テレビ番組「芸能人格付けチェック」で作者が出演した回を何度か見た。この本は台湾台北市の図書館で偶然見かけました。


【実用度】
生活行動の原則・見方を述べている。実用・汎用的では有るが、特定具体事項の小技本ではない。


【製本設計】
製本設計も良い。読み易いのもそうだが、各チャプターで二色印刷を色替。ただ紙サイズが小さめなので、レイアウトの圧迫感は無いけど文字のサイズも小さめ。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外商投資銀行超強Excel製作術(熱賣新裝版):不只教你Excel技巧,學會用數字思考、表達、說服,做出最好的商業決策!
讀者評分
3.0
|
2025/02/21
書評:外商投資銀行超強Excel製作術
ビジネスエリートの「これはすごい!」~ 外資系投資銀行のエクセル仕事術(熊野整)

整體評價: ★★★☆☆
Excel商務初階者用。
----------------------------------------------
通用程度: ★★★★☆(商務初階者用)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書名有破題,不過內容密度在同類書中算是較淡的。商務初階者用。

且部份內容與表格在作者後續所出之書籍上重複使用。雖然長年固定下來的作業習慣,作出來的東西不太會長得個性都完全不一樣,但直接用同樣的表通常應該還是會想避免一下吧。

具體內容方面,整體論點在同類書中也算是較淺的。

雖然這不表示內容不實用,但一半以上應該是有在用Excel的人會自然養成的習慣。一些建議真的很初階,如數字要靠右對齊以便閱讀…。雖然有時真的會收到連欄位對齊都沒作好的Excel / Word表格,所以還是講一下?但是這東西講好幾頁、還放了好幾個圖之類,就有點灌水了。

去看同作者的另一本書會比較好:
● 【外商投資銀行最高效資料製作術: 1步驟1秒鐘! 66招提案秒過】/熊野整/繁中2018.3.7/日文原著 2016.3.30


【實用價值】
對看到這書名會拿起來看的商務人士而言,此類書一般均屬實用。

製作公司集團公版表格的人要特別注意這種部份。作公版格式的人東西沒設好,或濫用有問題的作法調「眼睛看起來的紙版格式」時,後面輸入資料的人要多作幾十次工幾百次工,去克服調回那些「公版格式」一開始就沒作好,之後其他人資料一打進去就走樣變調的表格。


【翻譯與排版】
翻譯:應該是良,主要是本書所述內容簡單到不需要真的去讀字。
排版:原文書 2015/2/20 出版,繁中版 2020/10/06 出版。譯本速度非常慢(5年以上)。雙色印刷排版上易閱讀;對講PowerPoint、Excel圖表製作主題,一般屬必要之處理。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相關書籍】
● 【外商投資銀行最高效資料製作術: 1步驟1秒鐘! 66招提案秒過】/熊野整/繁中2018.3.7/日文原著 2016.3.30

該作者這類著書中,較推薦的是這一本(外資系投資銀行の資料作成ルール66)。多色印刷、大標易讀。基本上不需要看字,每兩頁講一個主題,但只要看左上方主標與第一對圖,就知道他要講什麼了。閱讀起來很快,講的東西也實用。已讀過類似書籍的話大概10分鐘內就可以讀完。內容多會與其他類似書籍重複或類同,也表示這是通用準則而不是作者個人偏見。
展開
7大步驟打造企業關鍵留客力:從滿足需求到超越期待!
讀者評分
3.5
|
2025/02/21
書評:7大步驟打造企業關鍵留客力:從滿足需求到超越期待!
売上につながる「顧客ロイヤルティ戦略」入門

整體評價: ★★★✫☆
本書走向:正論、中規中矩、對狀況要進行研究。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書中講的東西是沒什麼問題,但會比較缺乏新義。

本書是本蠻舊的書(書評時點)。原日文書2015年出版。主調性為:正論、中規中矩、對狀況要進行研究。

誠然研究與問卷有各式各樣的技術性問題,但可避免僅基於各人的「我覺得」來討論,或無視或未發現到一些對客人不方便、或組織內不方便拿出來講的事情。目前這方面作得比較好比較前面的應該是電子商務部份,主要是競爭激烈但又容易收集客戶外顯行動狀況的資料。

但對於具體問卷怎麼設計,要問什麼:很抱歉,這些東西讀者你要自行設計與決定。你才知道你自己在什麼樣的公司作什麼樣的生意。作者不知道你在賣什麼,只能提供些較通用的原則。

另外書中會有一些文化特性成份,日式企業與文化會比較傾向「長期打交道」,若如美國的話一般比日式更傾向如果較合算就馬上換業者。本書也會有很多傾向企業文化的表述。但以此形式與例示教條來說,通常也比較容易傳達給基層直接面對客戶或與其聯絡的員工。

註:原日文書名「能帶出銷售的顧客忠誠度戰略入門」,繁中版書名有改過且應為合宜。「顧客忠誠度」一語本就經常被質疑。沒有顧客是生來就要效忠於你的,只要哪天顧客更喜歡別人家的產品或服務,他就馬上會轉過去。一般商品不要過度期待顧客非理性的情感上的黏著度。


【實用價值】
商業上一般實用,可作為參考作法中的一種。

不過要注意論述上的取樣偏差。因本書是講顧客經營,容易會去找「重視顧客甚於一切,並且經營獲得成功」的狀況作為案例。但前者與後者不必然為絕對的因果關係。不計成本滿足顧客並不是保證獲勝的方法,商業營運上還有其他諸多要素與狀況需要配合。

對於狀況研究與調查評估,需參照各種統計或解釋的原則、以及隱性假設或是問題。然後負責調查與提報告的單位通常就是平常負責執行這類活動的單位。當其自己有捅出大洞時,會真的把自己弄出來的洞檢討提報出來嗎?

在相關領域方面,則是另要看一下處理客訴(含奧客)、及差異化市場定位(本書中有帶到)等主題的狀況或書較好。否則僅看一面時容易流於幾十年來沒有變的「重視顧客」主軸。


【翻譯與排版】
翻譯:順暢。
排版:原文書 2015/12/10 出版,繁中版 2016/11/28 出版。譯本速度快速(一年內)。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生動剖析經濟學家如何思考,讓經濟學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讀者評分
4.0
|
2025/02/21
書評: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倫敦政經學院教授~
A little history of economics

整體評價: ★★★★☆
講述算容易理解,但內容似乎過於離散。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但內容似乎過於離散、不連續)
敘事密度: ★★★★☆(但很多是單獨人事物,或當時歷史社會典故)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為經濟學簡史/簡介,英文原書名較能顯現題意。對象為一般大眾。

講述部份算容易理解,但基於書目本質還是會以經濟學為主體講述。帶出名詞的步調有點快(不表示帶出概念的速度快)。但以「歷史」或「發展史」的形式或書名來述說,可能對一般讀者吸引力較低。一般會想說對你這學科本身就不瞭解了,為什麼要先去學你的發展史?我只要學你目前最新最好最正確的狀態就好。

歷史時序也是種概念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含自然反應、或有時是人會接觸與積層式想法的順序。既然原書名如是並按年代順編排,會較難把相關題材包一包一次講。但此現象主要在前半本、後半進入近代或現代之後狀況就好得多。若不以此方式編整的話,要介紹各種理論源起背景時,就需在不同背景時代間切換。

另外因為求平易,書中會擺不少不太直接影響內容、也不具實質意義的襯墊段落字句。這應是為求不要讓讀者感到生硬如同教科書所付的成本(含各年代社會狀況背景簡介)。只是其多少屬於岔題,讀者也可能跑去想別的東西,之後對主論述的注意力就散掉了。把陪襯的東西太多放太前面,主題反而模糊。


【實用價值】
整體仍是值得讀的書,概念一般通用。

但實用性方面,比較難改變讀者在生活工作上所會作的行為或措施。要對題發揮的話通常還是直接去找對題發揮的書較快(如資產配置、計畫或動作期程管理/各種生產力提昇等)。


【翻譯與排版】
翻譯:中文順暢。但一些語意需讀者以前後文回推調整。常見於代名詞之指稱對象不明確。少部份有選字問題如「表vs錶」,一般的誤植不多(Chapter 36, 38等)。
排版:原文書 2017/3/17 出版,繁中版 2024/9/19 出版。譯本速度很慢(6年以上)。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外商投資銀行超強Excel獲利法:step by step任何人都能提升數字敏感度,創造利潤最大化
讀者評分
3.0
|
2025/02/19
外商投資銀行超強Excel獲利法:step by step
「それ、いくら儲かるの?」~ エクセルで学ぶビジネス・シミュレーション(熊野整)

整體評價: ★★★☆☆
給Excel初學者、或初學者以前的人看的書。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有些文字架構、及表格自體的說明性並不好)
翻譯排版: ★★★★☆
----------------------------------------------

【內容】
給Excel初學者、或初學者以前的人看的書。書標內含「任何人……」。

書中講的技術或是算法等沒什麼問題(初階人員大綱概算層級)。但就是講基本的基本,最初的階段。如果本身已有較多Excel使用經驗的話,應該會想找更深一點的書看。

篆寫方式上可能有把課程教材修改後使用的狀況。一些東西實際作法本可一開始就講明寫明標明的但並沒有如此作,留到後面才講。拉時數賣關子並讓東西看起來較有學問、(推測為)受講者較容易保持注意力,並覺得花錢或花時間來上這個課比較有價值。放的東西層次有點跳應該也是這原因,要讓沒使用或幾乎沒使用Excel的人覺得這東西很神,值得花錢再聽再看。


【實用價值】
一般實用;主要是給Excel初學者、或初學者以前的人看,鼓勵開始使用Excel的書。事務職或是財會職這種人很少。學生的話現在學校也會教,至少有上機過後就不會有什麼心理障礙。自己有多碰就會熟。

基本就是:「Excel只是個試算表、可以幫你算東西、而且很便宜沒什麼門檻」。

計算前腦中要先想好並已經瞭解「現在要作的東西,實質是怎樣的一回事」是核心。至少要比手動按計算機、寫MEMO、然後其中動了一個數字的話全部都要重算重記要方便。方便檢視「如果這邊改這樣,那邊會變成怎樣」之類。但實務問題在:為什麼你覺得這邊可以這樣、你怎麼去作到那個目標?類似於本書p.56。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
排版:原文書 2019/2/28 出版,繁中版 2020/10/13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雙色印刷在排版上算容易閱讀。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