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2
user-img
施承佑

5則書評

5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0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5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先秦兩漢道家思維與實踐
讀者評分
5.0
|
2007/06/19

佛教漢朝才傳進來,中國的道家很早老子就講了,只是剛好道家盛行在魏晉南北朝,也剛好是佛教盛行的時候,所以兩者常被誤認為一樣,但道家不是宗教。民間相信的道教是民間信仰,那不是真正的道家。老子提倡的那些東西,在魏晉南北朝廣為被宣傳。但道家思想跟黃老之術是不一樣的東西,魏晉南北朝談的是黃老之術,不是道家思想。
作者認為就像儒家,先秦儒家是儒家思想,秦漢之後的儒家都是儒術、儒道,而不是儒家。儒家思想是本質,把儒家思想拿來應用變成一種統治的方法,勸戒人的一種說法或者實際達到某個效果,那個就是儒術。真正的儒家不重方法而是種本質。老子,引導人離開聰明才智,而不是教你如何做,所以也不是具體,因此老子也講不出來,因為如果講的出來那已經是人為的了。老子的道他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子,所以叫做道。道產生一切,德維持一切,兩者合起來稱為道德。德就是維持法則的東西。老子說,道如果可以講出來的話,就不是他所說的道了,因此道德經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用意在證明人的能力根本無法達到一切,要麼太短淺或太有形,他說真正的東西人沒有能力去分辨,不要太相信人所講的話。那都是人創造出來的,但人的能力有限,所以那些都是騙人的。如果相信人類聰明才智,你就有相信人類聰明才智的痛苦及問題,反之則不會有。道家放棄人類的聰明才智,不要執著於什麼,因為那些都是人為的,相信自然就好。目的就是要你不要相信於人類的聰明才智,因為那是帶來傷害的。
展開
中國政治思想新詮
讀者評分
5.0
|
2007/06/19

儒家不管做什麼都不會想到去要求回報,墨家則是要有回報才會去做。荀子則說:「人生而有慾,慾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意思是說,人生下來就有慾望,慾望不能滿足就一定會有所要求。如果有所要求但沒有一個限度,就一定會爭,爭了就會亂,亂了的話則整個經歷資源耗盡就會窮。先王擔心不想要它亂,所以就制定禮義來加以規範。雖然這些話很有道理,但生下來就只有慾望嗎?儒家就說雖然有慾,但還是有良知良能。因此雖然有慾但也有良知良能,所以我們要強化良知良能來壓制慾望,而不是訂一個規範。另外,就算人只有慾望要用禮義來規範,但憑什麼人要接受這些規範?因此荀子就主張重君,重視君的角色,也就是君勢,君王的權威。儒家用良知良能來規範,做不到就會有良心的譴責。墨家是用利害,如果不接受就會有鬼神處罰你。荀子講的則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做不好就處罰你。
法家的思想在亂世的時候才比較有用,因為唯有在亂世的時候人民需要一位強而有力的統治者來維持秩序恢復平靜。法家告訴統治者沒有人靠的住,所以統治者要有能依靠自己掌控一切的能力,不要依靠別人讓你掌控,就是不要依靠別人忠於你,而是要依靠別人不敢不忠於你。如果君王依靠別人對他的好,就等於是掌控在別人身上。由於一切必須依靠自己的能力,因此就要有一套特別的方法,這就產生所謂的術。另外法也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都互不信任,因此要控制所有人讓大家聽你的,倘若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那怎麼讓背統治者信服。而且法不是根據統治者的私益,雖然是統治者訂的,但統治者是根據整體長遠利益的標準來訂法,訂的很清楚。最後統治者還有要勢,讓被統治者不敢不服從。
法家自己說他是為了老百姓,為了民,為老百姓整體長遠利益來設想,所以才有那一套說法。但是法家又說他觀察實際當時的人,一個比一個壞、一個比一個自私、一個比一個只顧眼前,每一個人都這樣,所以才會推出如果要顧到整體長遠,一定要不準每一個人照自己的的這個結論出來。因為每一個人如果照自己的那就只顧到個人眼前,但這個社會要的是整體長遠,因此不能讓每一個人照自己的。那為什麼整體長遠那麼重要呢?因為整體長遠如果沒能夠有效的控制,一定就會互相傷害。因為總資源是不夠的,人多資源不足。如果我們著重整體長遠才有可能讓大家不要互相傷害。但在資源不夠而又要公平競爭可能會造成互相殘殺的情況,那怎麼辦?就用集體力量來控制,不准自由競爭,也不准個人,大家共推出一個領導者來控制一切,誰要亂我們就支持領導者來對付動亂的製造者,法家的理論基礎大概就建立在這上面。把權位給統治者,生活給人民。
道德能夠發揮政治的功\能,不需要另外的政治。所以儒家的政治思想可以說是一種道德思想。墨家則是常講,如果怎麼樣就會怎麼樣。墨家建立在如果大家關係一樣等距離,沒有說跟誰的愛比較近,比較強,這樣兼相愛就能交相利。大家彼此愛都相等的話,彼此就都會是有利的,就不會互相傷害。另外墨家也強調大家只要認同一個東西,那就不會爭。認同什麼,就是賢。尚同就是尚賢。那這個賢拿誰做標準呢?拿首長做標準。當然這就會有爭議,就是怎麼去認同賢呢?因為最高權威並不就是等於賢。墨家說一定等於最賢,所以認同首長就沒錯。為什麼呢?因為人間的最高權威就是天子,他必然是人間最賢的人。因為天子認同天,天一定高於人。這也產生另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有沒有天?說不定根本就沒有天,因此墨家說天子認同於天,那不是很矛盾嗎。
法家則講明是亂世的思想。所謂亂世的思想就是只解決亂世的問題。亂世主要就是為了恢復秩序保障安全。亂世的特徵就是人很壞、秩序很亂、命保不住。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讓人們不敢互相傷害,就是強力的要求他不準傷害別人,而且賞罰配合毀譽會更有效果。儒家在秦漢之後幾乎都變成儒術。秦漢之後講的儒家都是儒家,但又不是,因為不敢要求做到本質性的儒家。
道家說聖賢不死大盜不止。我們都被聖賢害死了,沒有聖賢我們需要這樣拼來拼去嗎。聖賢整天想,這是貴、這是賤、這是是、這是非、這是對、這是錯。如果人類生下來沒有人告訴我們這是好壞對錯,我們會去追求或難過嗎?所以這是人類在庸人自擾。道家就是要人類回歸自然,不要製造那些對錯好壞在庸人自擾。
展開
中國政治思想史 (上,下)(不分售)
讀者評分
1.0
|
2007/06/19

公權先生認為,法家之先河是荀子,但是仍然不失為儒家之後學。為什麼荀子會被認為是儒家?因為,他非常強調道德,強調儒家講的道德項目跟道德行為。而為什麼有人說他是法家?因為他跟儒家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孟子強烈主張性善,惡都是因為後天受環境的影響。而孔子雖然沒有強調性善也沒有強調性惡,認為先天人性就好像一張白紙,是中性的,給他善的他就變善,給他惡的他就變惡,但較偏向傾向善,意思是接受善的比較容易,接受惡的不是不可能只是比較不容易,比較沒有那麼自然,也就是有善的潛能。但荀子居然說人的本性不好,人性本惡。因此,荀子不能算是儒家。
荀子強調人性本惡,可是他又強調道德很重要,所以他說:「人性本惡,其為善者偽也」,人性本來是不好的,所表現出來的善是人為的,也就是後天學的,因此荀子非常強調學習善的行為。孔孟都主張把先天傾向善的本性保存發揚,灌輸善、強化善,心強化善就是所謂修養。怎麼強化呢?就是把後天的排斥掉。怎麼排斥呢?就是反省。所以,孔孟一直強調反省,然後讓心強化到自然變成行為。內心太強了,不做也難過,所以自然就會流露出行為,這是孔孟共同的地方,也就是儒家講的道德,道德是內心修養的自然流露。因此,儒家說行為怎麼做不是重點,內心修養到哪個地步自然就會轉換成行為,行為如不表現出來可能就是內心修養不夠;或者只是不表現出來,也就是內心很強但不要表現,因為天下無道,表現出來的話就等於是助紂為虐。所以,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個窮有兩個意思:一是還沒有修養到某個地步,另外則表示如果天下無道,那就不要表現。
荀子的認為:善的行為是後天學來的,著重「學」。如何學呢?有個規則來學,根據這個法則去做。但這個法則不是本性,是後天的一個法則。照這個法則做就是道德,這個法則荀子把它叫做是禮。這個禮字其實是孔孟所強調的,尤其孔子非常強調禮。但孔子講的禮不是行為的法則,孔子的禮說的是內心修養的境界。意思是說:內心本性有修養到一個境界,就不為外物所引誘,道德上就會非常平靜。所以孔子強調禮就是所謂「致中和」,就是達到人心平靜,不會隨便去動盪。荀子的禮則不是,荀子的禮是有一個客觀有形的標準在裡面,荀子的禮簡單說就是一種有形的行為規範,照這個規範做就是對。
展開
台海兩岸經貿關係
讀者評分
5.0
|
2006/03/28

2000年以後,新政府經貿改革,國際經濟論壇,對台灣投資環境相當肯定,在2000到2006年都有進步,但台灣的投資率卻是亞洲四小龍最低的,投資經營環境改善,應更吸引外資,台商更有意願劉在台灣,但台商在台灣國內投資GDP,卻是亞洲四小龍最低,原因究竟為何?這是因為台商投資中國取代台灣,中小企業追求的策略是降低成本,所以到成本低廉的國家去從事生產,但重廠商來看降低成本固然有利,但長遠來看,此種模式很好學習模仿,到最後造成大家都去中國投資,一樣的產品,相同的價格,長期來看,是無利可圖。
所謂的全球化,像歐美等國家,也面臨全化的競爭,但像美國不僅投資歐洲等先進國家,也投資落後國家,因應全球化而佈局全球,而台灣是全部都投資中國,所以如果政府沒有長期規範時,大家都去國,雖有短期的獲利,工廠的遷移潮,造成台灣的空洞化,失業率增加,根據陸委會保守的數據,台灣投資中國佔我國GDP的比重,李總統主政時很平穩,而到2001年時,台商投資中國持續增加,表示積極開放作到了,,但有效管理,在數據所呈現的卻是失敗的,故,可見總統在元旦文告李宣示,改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大家都去採取這種降低成本的策略,其實長期來講,對所有的台商都沒有好處,對台灣的經濟也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數據顯示,台商投資中國越多,投資台灣就越少。
中小企業的研發較少,故如果在台關廠歇業,到中國從事低廉生產,而雖台灣投資環境改善,然在台灣投資率卻持續減少,這表示投資中國,取代投資台灣,也表示投資率偏低,是沒做好有效的管理。
另外,是信心的問題,如果政府沒有很強的決心管理,廠商也認為先去先贏,造成產業完整性與結構被破壞,不管制的結果,造成投資台灣的意願低。
全球化=中國化,對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我們先不管中國對台灣有沒有敵意,而台灣對中國經貿依賴成度高,相信這都違反了,分散風險原則,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對經貿自主的程度有相當大的影響,再者,大家到中國,用原技術,低成本生產更低的產品,所以沒有升級轉型的壓力,而當台商在台灣和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差異性程度很小,差異越大,越不容易被替代,如賓士汽車和現代汽車,差異化程度大,所以不容易被取代,假如差異化程度小,哪看的就是價格,韓國在九零年代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差異化程度75.2%,而日本出口到中國差異化程度92.3,而台灣跟中國商品差異化程度是72.5%,跟韓國差不多,但2003年時,韓國銷往中國的商品59.1,而台灣卻31,所以台灣銷往美國跟中陀銷往美國,有韓國有研發,低階產業往中國投資,但還是只有台灣投資中國的一半程度,究竟原因為何?
台商在中國生產,差異化程度越來越小,一樣的商品當然是買便宜的,所以他們所生產的商品也容易被替代,數據賞顯示,差異性越大,越有競爭力者,越不容易被替代,而因全球化得利者,有兩種國家,一種是後進國家,如中國因工廠遷入,農村人口有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的轉型,而另一種是先進國家,如美國高科技人才,而創造經濟效應,故台灣中低技術勞工,在工廠歇業往大陸遷移時,本勞進還要跟外勞競爭,低階勞工所得減少,家庭所得差距變大,貧富差距越大,台商對中國投資越高,家庭所得差距越大。
有人因中國化而得利,有人因而受害,並造成政府社會福利救助增加,社會不安定,影響投資與經濟成長,中低技術勞工因工廠歇業而失業,而中年失業很難再找工作,而演變長期失業,全球化=中國化,政府無力管制的結果,台商投資中國的比例越高,失業率越高,遷走的廠商所帶來的失業率,他們不會負責,導致社會問題,中低勞工造成失業率大增。



以上是我\"兩岸經貿\"課堂上的報告的報告內容篇幅之一
也是參閱\張老師的大作後心得
展開
中國農民調查
讀者評分
5.0
|
2005/03/16

歷史‧重演

讀過此書,讓我感觸良深,平民被權貴欺凌,高層政府凶殘且不留人民後路,讀後心情和上次在看二二八歷史解讀相同。

國民黨與共產黨殘害了成千上萬手無吋鐵的平民。中國人民受共產黨階級迫害;而台灣民眾受國民黨特務屠殺。自古以來,無權無勢的貧民百姓通常是最良善的階級。單純工作、待人真誠,默默為國家付出,下場竟是死在這些當政者的淫威下,令我憤慨。

其實,二二八和中國許多農民事件有異曲同工之妙,官逼民反是兩者最大的共通點!無奈的人民受到無情官僚壓迫,當權者不懂得民間疾苦,猶如現代晉惠帝,加重人民沉重負税,暴力虐民。

政治‧屠夫

我常想,當時這些事件如果是政治家來解決,而不是那些自稱武將的屠夫來決策,那歷史會如何?一個成功政治家絕不會使用政治蠻力來達成政治目的,如邱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柔並濟的政治領導力,讓世人讚嘆,如果當時決策者決策成功、用對人,或許能改變歷史,而不致背負全部的政治罪惡。所以,民國政治人物善以武力來征服敵人,使用在戰場上在用那的一套來治國-暴力、武力征服一切。

屠夫頭目栽培大群屠夫,造成「屠夫治國」是兩岸華人最大的悲哀。

組織‧問題

中國的政治制度造成腐敗的官場文化。由於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行政組織又錯綜複雜,猶如千年榕樹盤根錯節,導致官官掛勾、黑金當道。我覺得中國行政組織如無法有效的精簡,就算請上帝來治國也一定無法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農民。人事組織的精簡是現在世界的趨勢,唯有農政組織精簡化,農民問題的「結」才有解開的一天

這幾年討論有關中國問題的書千百種,但中國即將崩潰與中國農民調查其大意有共通性,認為中國組織制度弊病叢生,官員腐化無可救藥,目前的經濟繁榮是官員灌水、加油添醋捏造出來的數字假象。總之,視中國國政如一條即將被拉斷的繩子,國勢情況岌岌可危。

警示‧棒喝

或許,上述作者們是以微觀的角度來看中國,常被譏是用管窺蠡測的態度來寫書,但他們最終目的是要給當政者一記棒喝,希望站在知識份子風骨的立場監督政府改革,讓民眾生活改善。

權力‧集中
看到中國封閉的官僚作為,那些受委屈上訪的農民竟受行政權與司法權相互殘害,而行政、司法、立法三權竟無法相互制衡、牽制,這根本是重回古代威權時代,人民靠上訪攔轎伸冤,這和遠古時代根本沒差別。三權如無法做明確切割,我相信就算上帝來治國,也不能確保公平正義在中國永久長存。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