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3
user-img
姚南宏

10則書評

10本書評分

1位追蹤者

5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10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美麗失敗者
讀者評分
5.0
|
2008/07/14

  你要期待我對《美麗失敗者》說些什麼?我甚至不敢奢望自己曾經把這本書看完。

  或許\看完張照堂為這本書所寫的導讀〈裂縫裡的光〉,我就應該收手了。

  當我困於身世、漂流情緒以及價值觀的混淆之際,像是一篇囿於形式的小說。

  最悲觀的人同時也是最樂觀的人,因為他們以一種凹折自己的虐待手法讓自己在苦痛中活著。

  性與愛的飽滿,第一人稱,F,艾狄絲。

  我抄寫了這一段:日光下,空無一人的沙灘上,一齣奇怪的戲在我們面前展現。海浪拍上明亮的岸邊,碎裂成深色浪花。按摩器正緩緩朝海邊前進…

  閱\讀這本書的經驗,記憶彷彿刻舟求劍漸次沉入水底,在房間,在捷運站,以及速食店內。書中的段落不期然地閃爍,我永遠找不到最初與最後。

  隔日,老詹提及的段落。

  「慾望與受苦,構成生命的本質,也是生命的全程。科恩說,慾望之河只有一個堤岸,一旦你縱身跳入河中,你就無法游到彼岸。受苦是必然的,但受苦可以認清自己,受苦讓人咬緊牙根,勇敢走下去…」摘自《美麗失敗者》導讀〈裂縫裡得光〉-張照堂 

  《美麗失敗者》慾望裡的誠實呼喚。
展開
時光隊伍:流浪者張德模
讀者評分
5.0
|
2008/07/08

  有陣子,電影院裡一波又一波的日系死亡純愛電影,讓晦暗的戲院內顯得更加潮濕且悲傷。我一直認為,這類型劇情電影的過度繁衍,宣示著愛情的雙重死亡,第一層,創作者對於愛情束手無策,所以只用最極端的壓榨方式取得愛情的最終汁液,那就是永遠的失去和虛幻的永恆存在。

  有誰膽敢將時間軸延伸至幾十年後的現實人性,當初撫屍痛哭的人,還有著未來的愛情、慾望以及人生,兩個小時電影可以將影像中斷在看似愛情超越死亡的境界之中,然而這卻讓我對於將愛情與死亡並置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先產生了一些防範。

  直到閱\讀到蘇偉貞的《時光隊伍》,我才知曉,原來創作者只要拿出生活中那個面貌最複雜的愛情,愛情就會超越死亡而不是單單拿來擰乾觀眾的錢與淚\水而已。

  當然,這樣的開頭對於這本不愧\為當年獲獎的小說而言有點不知所云,可是我確實難掩當年看到阿莫多瓦《悄悄告訴她》或是王家衛《花樣年華》的某些激動情緒,我深信今年看過關於愛情的作品當中,這本很難用自大全觀一言以蔽之的《時光隊伍》必然在心中留下深深的鑿痕。

  這本小說將空間與時間繫在對於所愛的最後注視。國民黨政府敗退至海島,那些至今仍舊被稱為外省人的遷徙族群,其實攜帶了許\多斷層的驚人身世與故事,許\許\多多的外來者總是將故事跟著死亡埋藏在他鄉;在開放探親那年,他們與留在對岸的家人才發現這樣的團聚詭異卻又淚\眼迷離,

  地球的歷史,國家的歷史,自己的歷史,時間的歷史以及私人情感的歷史。如此繁複華麗的層次暗藏著許\多我們永遠無法知曉的事情,沒有說書人,包袱怎麼抖得出來?眼見病床上的丈夫逐漸走向另外一場遷徙,身上卻抖落著更多的記憶以及孤零段落,小說家把這些凋零之物一一拾起放進另外一個更巨大的劇場,而時間被凝固在文字裡,愛情被凝固在文字裡,死亡亦然。

  我只是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無論對於愛情、死亡以及遷徙有所感亦或無所感,都能看看蘇偉貞的《時光隊伍》。

  (某日,我們終將回歸到向著死亡遷徙的時光隊伍。不用懼怕,除非你沒愛過。)
展開
挪威的森林
讀者評分
5.0
|
2008/02/03

第一次看完《挪威的森林》已經是今年二月中,北上之前的事情。相較於2006年年底的平靜狀態,今年的12月就誠如強哥所言,雖然不知道在忙什麼,不過似乎搞得焦頭爛額。



  用一種概略的語氣說,就是在短期內發生了幾件事情。



自己歪斜地走進去漩渦裡。

  

  擺\脫AB型兼具天秤座優柔寡斷的雙重人格,切割掉非常熟悉的生命區塊。



  亦或是文字與影像的雙重腳印,視覺與意象的接觸。



  應該多多少少都想維持一種自由的平衡,我相信人類都會需要一點這樣的東西。



  玲子姐經歷了首次的崩毀後,好不容易與丈夫在彼此支撐的狀態下組織了家庭。然而,生活的艱難在於日常移動運轉所產生的各種可能,把玲子姊維持正常生活的腦內懸索扭斷的那個同性戀女孩,套句獅子主任的說法,當一個人的情緒並沒有發展起來時,她對於傷害的痛楚尚未生長出感知的系統,因此使得她可以毫無阻力地傷害人。(或許\我在某些層面上也是這種人)



  如果對方能夠進入你的內心,卻又能不把你最重要的區域當作一回事,進而惡意地摧毀蹂躪,所有努力化為烏有的可能性的確存在。



  正如同直子對渡邊君所言:「…你知道嗎?如果我現在把肩膀的力量放鬆,整個人就會散開喲。我從以前就是這樣活過來的,現在也只能這樣才活得下去喲。…」



  身而為人最可貴的地方就是擁有自己靈魂的主權,雖然我們為了生存難免會壓抑慾望、順從權力、圓融群居以及作出那些說不盡的妥協。不過到最後我們所到達的地方,一定跟自己的決定有關。



  細數這本書中自殺的人們,Kizuki、直子、直子的姊姊、直子父親的弟弟以及初美姊。



  或許\有的人會說這是一本鼓勵自殺的書(這句話足以讓我頭痛)。



  生與死之間的矛盾,是如黑夜草原般的廣闊複雜,人到底是可以被了解的?還是有些地方永遠都是無法濡濕的呢?而那些乾涸的部分真的需要被了解嗎?

  

  無論如何,死亡一直都存在於生命之中,即使你是否贊同死亡是以對極的模式遙望於生,還是如斑駁之牆的壁癌一般混雜其中。



  我認為所謂的「鼓勵自殺」是對於生命的絕對輕視,連死亡都能藉由鼓勵這麼簡單的辭彙就能成形,生命的定義不就只能與所有虛假的東西一起漂浮在河上。就像蘋果日報在每則自殺新聞後面放上所有求救的電話,我知道那是必要的緩衝,不過總會有一種很諷刺的感覺,生命到底是誰的?



  如果乾涸的地方真的永遠無法進入,那該如何是好?玲子姐第一次與渡邊君見面時,就認為渡邊君的心是可以隨著自己的意志而打開的。就像門一樣,有鎖住的門、自動門、輕易打開的門、很多道鎖的門以及看起來是門,卻無法打開的門。



  記憶真的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當直子死去之後,十八年後的渡邊君已經需要一個思索中的時間單位去想起直子的一切。一個人死掉之後,如果她他並不具備公共財的條件或性質,知道她他的人將會越來越少,如果親人、朋友不多之類的人,只要幾十年就會完全消失在這個世界了,聽起來似乎很恐怖又很寂寞,不過多數人都是如此的。



  在直子或多或少已經被死亡的闇黑攫獲之前,她還是希望渡邊君能以記憶延續她在這個世界的存在。



  「想到這邊我傷心得不得了。為什麼呢?因為直子甚至沒有愛過我啊。」  



  「請你永遠不要忘記我,記得我曾經存在過。」倘若有天渡邊君死掉了,關於直子這個人的第一手存在也隨著消逝了。即使渡邊君寫下了關於直子的點點滴滴,甚至以任何媒介的形式再現關於直子這個人的所有,都僅是一種無濟於事的掙扎。



  只有當我們存在於對方的記憶之中,那才是一種深刻的存在,當對方也無力支撐住生命的消逝,也同樣讓亡者的延伸一起消失了。記憶是一種對生活的映證,生活中的不斷持續一直被擺\在「過去」的容器裡,唯有記憶與記憶產生的化學效應才能讓過去與現在的生活連接。



  相較於也許\試圖將心打開卻總是抵擋不了自身傾斜的直子,強烈的綠,卻是平衡了劇情的架構,讓沉溺死亡的讀者拉出一種草原的潮濕氣息。事實上,綠才是一種完美的典型,對於我來說。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直子的憂鬱似乎帶著一種夢幻的失焦感,可是對我來說,直子根本無處不在,所有人都在抵抗、適應或是改變自身的傾斜。



  倘若能夠將所有的事情說出來,並且能夠完全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生命,這才是真正的夢幻,所有的隱匿與神秘和無法預測都僅是一種無法自取。



  或多或少都會以不自然的方式磨損自己吧!如果能以最自然的方式活下去,所出現的消耗或是磨損似乎就比較可以接受了吧!



  最巨大的悲傷並不一定是流淚\,或是任何表徵式的活動,而是把時間抽離,讓每個片刻都是現在,而每個現在都失去獨立的意義之後,只要你還活著就得面對日子的出現,那是沒有辦法計算的分秒,而是整個宇宙的沉重都會壓下來的時間區塊。



「我沒有特地目的地只是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



迫使渡邊君落入流浪的主因是,直子用生命的無可眷戀告知了渡邊君最後的傾斜,如果活著像是那些如黃金比例的完美圖形,死亡通常都被賦予醜陋歪斜的外表,因為人類多半懼怕死亡。



  沒有什麼事情比這樣的拒絕還要來得令人傷心,渡邊君既無法將直子拉回生者的世界,又得與直子的記憶一起進入死的世界。



  「漁夫走掉後,我忽然想起高中三年級時,第一次睡過的女孩。並想到自己對她是做了多麼殘酷的事啊,心情變得毫無辦法的冰冷。我竟然連她會如何想,如何感覺和如何受傷,都幾乎沒有想到過。」



  「我沒有擔心什麼,玲子姐。我只是不想讓任何人再進到我裏面去了。只是不想讓任何人擾亂了。」



  「直子選擇了死,而你選擇了綠。因為你已經長大成人了,必須對自己所選擇的東西好好負責任才行。不然一切的一切都會變糟糕噢。」



  總之,我必須坦承在這個時刻寫下這些文字,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如果我們因為各種經驗而產生了痛苦、愉悅、不堪、難過、甜蜜或是各種說不上來的情感時,倘若有一個嶄新的個體出現在你面前時,你會怎麼做呢?是如同我努力地想把這些事情修正好,卻難免帶著時光的積累和許\許\多多關於記憶的血統而置身於下一段過程之中。還是選擇重新洗牌或是套用舊有的模式繼續下去?



  「你的痛和綠小姐是沒關係的。如果你再傷害她下去的話,會無法挽回喲。雖然很辛苦不過請你堅強起來。再多成長一點變成大人吧。我是為了對你說這個而特地離開那個地方到這裏來的噢。」

  


展開
戀物癖
讀者評分
5.0
|
2007/06/26

  如果你執意要追尋出《盛夏光年》的三人步入了三十歲的門檻後,會是怎樣的景況,那我的答案也許\是紀大偉的〈毛髮〉(此文收錄於《戀物癖》)。沒想到當時從《盛夏光年》觀影經驗而攀爬出的煩雜感會因為〈毛髮〉而得到些許\舒緩。




  姑且將三人直接對位,康正行(張睿家飾演)-祕魯,余守恆(張孝全飾演)-大軍以及嘉惠(楊淇飾演)-小牛。這雖然是gohole本人一廂情願的對應,不過我相信看過《盛夏光年》的觀眾應該不會意外。




  深陷在過往的一場故事,一女兩男的裸浴,三個人完成了感情的食物「戀」,大軍以為三人同床共枕的那一夜,是小牛撫著他的頭髮,事實卻不然。兩點成一直線的異性戀架構早已被打破,祕魯用眼神與手指愛撫著大軍濃密的毛髮.三人行必有我愛的狀況下,三角形的愛戀架構於是成形。




  然而大軍排斥同性戀,而小牛最終也與大軍組成了家庭,並維持著婚姻。然而僅僅是維持而已,大軍的西裝外套裡那根比小牛及肩長髮還要長一截的線索盡在不言中。而課任老師的祕魯和國際雜誌中文版的文案人員小牛在城市逐咖啡館而互相透露心事。




  能聊的是商業資本主義的房地產西裝戰士大軍,最疏離的卻也是純然傳統異性戀男子大軍。男同祕魯質疑這樣的婚姻關係,卻也苦笑著自己的感情漂泊。




  小牛愛誰?也許\是大軍,或許\是無法愛妳的祕魯,不過青春期的同學晶晶卻牽引出另一段的女女心事,寂寞的龐大像一望無際的死寂沙漠,你妳停駐的地方是甘甜的綠洲還是虛幻的海市蜃樓?




  最後祕魯要去巴西尋找真愛的前夕死於三溫暖的大火,小牛明亮的寂寞而轉為深邃漆黑的孤獨。結尾,大軍誤飲了小牛的安眠藥牛奶,小牛趁大軍熟睡時將象徵雄性濃密的毛髮取了下來,裝在信封裡寄給收不到信的秘魯,小牛擁著光滑皮膚的大軍心裡想著小酒館的調酒女孩毛毛。




  相較於影評李幼鸚鵡鵪鶉從影格之間挖掘無處不男同的訊息,紀大偉則是字裡行間以疏離詮釋傳統性別架構的疏離。不把狀態打破成一個事件,則是某個世代作者的共同筆觸,沒有性別只有愛,才是書寫的最後循環。


  愛是三百六十度的圓,有著任何的可能。





展開
春光乍洩 DVD
讀者評分
5.0
|
2007/06/26

  直到待役的那段期間才完整的把王家衛團隊的《春光乍洩》看完,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怎麼久才去把這部片找出來看完,不過此時此刻的我終於可以把這篇停滯腦中已久的觀影心得完成,雖然距離看完電影僅僅相隔了一年多,但這期間的人事交替卻讓我對時光的變遷有點力不從心之感,但是至少在此片上映的十週年前寫成,我希望自己可以很牽強地對身邊周遭的人事物說:「讓我們重新開始。」

  以一個東方社會體系的觀眾來說,能看到一部將愛情表達得那麼如此純熟的作品,老實說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或然,恰巧這部電影又是一部很容易被模糊焦點的同志電影,今天以《春光乍洩》回頭檢視國內外的同志片,我只想用一句話來簡單帶過就好,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真的如我們所想如此的簡易扼要?

  觀眾應該注目的不是開頭的床戲,那只是標明身分關係的過程,一對有性關係的同性戀男子和一對有性關係的男女以及一對有性關係的女女其實真正的差別在於愛情的本質。在短短的數十分鐘內,我們很難去判別到劇中人物性體驗的差異,有的電影以為「喔!接吻了!」「喔!做愛了」就足以概括一部電影情感層面的強度,所謂近代疏離式愛情的定義我想並不是真正的漠不關心,真正的疏離,而是在這個寂寞孤獨且短暫的人生中真正的感受到對方的心跳,你的,我的,張震的,何耀輝的,張國榮的,梁朝偉的。

  「為什麼愛一個人要分男的女的,我操他祖宗十八代的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這是我在最近亂寫的小說自己有感而發的台詞。

  也許\很多時侯我內心的旁白是「為什麼一部電影要分臺灣的好萊塢的,或是同志片呢?」

  這會不會是一種碰觸不到而強說愁的藉口呢?

  「在異地」成了重新開始的催化劑,只是孤寂被放大檢視,對方輪廓的真正浮現,如果一對戀人真的能經歷一段旅程,我想那代表的是彼此承受住了對方孤寂不安的劑量,「在異地」也許\是一種情感放大的縮影,把情感結構的放大重現。

  而黎耀輝和何寶榮兩人的感情糾葛從某個角度都僅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幾種型態,我個人認為整個劇情所呈現出來對於情感描述的精準與強度,是整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

  何寶榮於失愛之後,依然在他熟悉的酒吧與人共舞,此時肢體的記憶卻停留在他與黎耀輝共舞的情景裡。小張說,有些事情用耳朵聽比用眼睛看來得清楚,何寶榮聞著過往時空的味道,不禁失聲痛哭。
而黎耀輝嗟嘆著為何到達了目的時,終究還是孤單一人。必須得坦承自己在情感面的脆弱,因為情感本身就是一件很脆弱的事情。

  最近在電視新聞聽到關於對張震的報導,大意是張震在歷屆坎城影展中都是以非主線男主角的身分出席,所以很難受到真正的注目。在我接連看了〈手〉和複習《春光乍洩》之後,不能不否認張震本身在電影給人的感覺都會自然而然有一種另類的感覺,不只是口條的問題, 而是張震的演出往往最後都會成為很特殊的穿插,或許\在某些作品中,張震的出現就是一種帶點實驗精神的氛圍。

  而在《春光乍洩》這部電影中,張震所飾演的臺灣男孩小張卻很成功\地扮演了劇情和微妙關係的轉折點,「在異地」一個陌生且熟悉的臉孔,前一段感情的失落襲上心頭,而何寶榮所掘出的窟窿竟成了孤獨的黑洞。像冰河流轉般的緩慢而不自知,直到小張離去的那一天,兩人才知道彼此的情感已經預設了某種想念。

  我很喜歡小張帶著黎耀輝的不開心到世界的盡頭,從酒吧到最後梁朝偉坐在捷運做為結局的整場戲。小張最後沒有聽到黎耀輝說了什麼,僅聽見了兩聲很像哭聲的聲音,我只能這樣臆測,或許\人在真正悲傷的時候,任何的言語和文字都是一種很沉重的負擔,要說出來是一件很稀薄的事情,但也或許\是酒吧太吵了吧!
  
  真正的愛情、情感亦或稱之感情的東西是什麼?僅僅是眼淚\或是忌妒爭吵等等顯而易見的表象所能說服我們的嗎?當我們撐著皮相而將疲憊不堪的情感塞進無關緊要的角落中,也或許\在那些應該言說而怯懦表達的場景中暗自神傷,如能愛過,如能真正地愛過,無論是任何形式,對任何一個人,當我們已經聽到自己以及對方的心跳聲時,在我愛你或是我喜歡你的禁語尚未從嘴形透露秘密之際,亦或被一段感情籠罩一段時日,而困惑終日之際,倘若我們聽到彼此的心跳聲,真正的聽到,也許\就無關感情的濃烈疏離了。

如能Happy Together該有多好。


(註黎耀輝和何寶榮除了是劇中人物的姓名,同時也是此片的助理攝影)


展開
燕子(增訂新版)
讀者評分
5.0
|
2006/11/14

  並不是每本小說都具備被影像化的特質,視覺雖然可以比文字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但是其冷漠且殘酷的特性,的確彰顯了這個時代特有的現實速度感。文字是一種如密室般的隔閡,意會的空間甚大,形容詞隨個人感受而有所不同,時間亦失去原有的數字意義而停滯在字裡行間。小說中的文字轉檔成電影中的視覺可謂是危機重重,首先就是得面臨分秒流逝的視覺拼貼,鏡頭的組合拿捏,一不小心都會侵蝕醞釀已久的感覺,同樣都是召喚集體記憶中的情感,那一區塊的文字組合與那一區塊的影像氛圍可以激起受眾心中陣陣的漣漪,就端看創作者與轉換媒介者對於素材與媒體之掌握,《達文西密碼》小說轉檔成電影後的慘不忍睹即是一個公認的悲劇。

  王家衛掌著特有的美學和他的電影團隊用電影寫詩,而朱少麟憑藉一人竟可以用小說寫出動人影像,這是我讀完朱少麟的《燕子》後,內心一股非常激動的想法,《燕子》是我接觸朱少麟的第一本作品,彷彿閱\讀到揉合了某種夢幻氣息的劇本.。分鏡躍然紙上,經典旁白俯拾可得,閱\讀完《燕子》幾乎可以肯定台灣的觀眾這幾年確實錯過了一個「質量兼具」的迷你劇集。

  是眼睛,《燕子》裡的人物都被深情凝視,「這是個頗為清麗的女孩,全身骨架出奇地纖長,臉蛋出奇地細小,淡施脂粉的五官綻放出一種青春緊緻的活力,眉宇間很有著一股嬌柔之色…」這是《燕子》中的榮恩。這麼有張力的描述,腳色呼之欲出,神情勾勒出來了,輪廓漸漸清晰。相較於張慕芳,榮恩就是一個美麗也同樣承擔某種孤寂的蟑螂,如果面臨到選角的問題,要選到榮恩會比選到張慕芳容易,榮恩是一種典型,我們或許\在其他文本也會接觸到的人物。張慕芳這個腳色用心太高肯定是難產中的難產,我甚至認為萬一有天朱少麟改變心意同意讓別人的翻拍《燕子》,張慕芳應該是由一個業餘演員擔任(不過這個時候我突然想起了劉若英)。
  
  《燕子》辯證天堂、討論生存以及有點隨性奔放的情愛,談論卻不枯\燥,對白卻不空洞。卓教授說,美是這個世界的尊嚴,讀到這一句,總覺得自己好像想對抗這個世界的什麼而創作的念頭深深地被撼動,創作為了什麼?成就?名利?單純的說一個故事?難道所有的一切創作,追溯到最後的源頭還是為了這個烏煙瘴氣的世界?讀到這一句闔上書本閉目靜靜思考。我想像著《燕子》短短十集的電視連續劇模樣,許\多沒看過小說的人應該會驚訝吧!沒想到台灣有這麼好的劇本,只希望真的有這個令人激動不已的一天,那名導演以及他的工作團隊能在極大的壓力下完成這個被許\多人注視的作品。
展開
紅X
讀者評分
5.0
|
2006/06/24

青春究竟是什麼?被包裝的哀愁?還是永遠純淨無雜質的深海之藍?李傻傻直率卻又成熟的快感敘事揭示了年輕一代都躲不了的宿命,對岸海島的年輕寫手擁有的物質太過優渥,所以把所有的希望都投注在愛情的蜂巢裡,蜂蜜的甜度不但過於膩口也是個容易令人深陷的泥沼。比起海島的人們,李傻傻要周旋的事情太多了,他沒有餘地拐彎抹角,道東說西,生存的壓力讓他的憤怒不安直指所有事件的關連,這是一則關於「我」的生存紀事。

雖然這本書的多數篇幅都是女人的天下,然而最初所提父親的故事卻為沈生鐵後來的結局定了調,失了根的灰色至極無法開心,一輩子就這樣壓抑憤怒的父親。所謂身世的羈絆,人與自身家族的血統是一種間接的脈絡,它並不會完全決定你的命運。沈田玉快刀砍下情敵的頭,是沈生鐵的生,上一代所造成的生;最後沈生鐵步上殺人後塵的前一刻,竟然遇到了父親沈田玉,這是個非常諷刺的調度,被打罵一陣的沈生鐵最終還是殺了人,父親的出現被寫成一場鬧劇,男人終究是怯懦的生物,這是《紅X》最誠懇的基調。

還能再大男人主義嗎?對李小藍,沈生鐵輕易的獲得滿足與想像,好似一個熟悉的A片情節,與李小藍在密室裡夜夜笙歌,在替李小藍籌流產金費的夜晚中褪去楊曉的內褲,甚至對楊曉母親楊繁的性幻想,看似絮亂的筆觸卻十分細膩,他清楚了切割對每個異性的慾望分野。

每個性行為或幻想的動機或許很類似,但是從腳色的定位來爬梳,我們可以發現沈生鐵對於李小藍是一種性愛夢想式的交往,他輕易獲得李小藍的肉體和感情,卻顯得心不在焉,李小藍彷彿是個影子情人不斷的被忽視,沈生鐵自述,李小藍是母親、妹妹也是情人,這句話不是挺矛盾的嗎?不如反過來說,李小藍是肉體的滿足,金錢的供需,卻是男性生理性殘酷的犧牲品,

這是一部多面向的小說,所以你可以很狡詐地從多面向的角度來聊聊這部小說,把它拉遠一點看就如同書本後面《時代週刊》的觀點,其書反映了現代中國的種種矛盾;或是如書中劉小波評論的,一個不滿十八歲的少年經歷了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流浪生活。然而我更有興趣的是沈生鐵與三個女人之間的情慾觀感,這肯定是陷在書裡無法跳脫的看法,不過卻也是此書另類價值的探索。

老的男人由上而下俯視女孩,年輕的男孩由下而上仰望女人。對於女性的態度,我們可以從李敖的《上山上山愛》和李傻傻的《紅X》做一個顯明的對比,這兩本小說的主角都和一對母女談了戀愛,有了關係,然而李傻傻從頭到尾都在描述女孩的美好、女人的美好與女體的美好,他是新一代怯懦卻崇敬女性的男性,最後楊繁接收了沈生鐵的生命,戀人的母親依舊是戀人,他什麼都依她了。
展開
原來,我的時代現在才開始-蕭青陽:得人如得魚的唱片人生
讀者評分
5.0
|
2006/03/29

  「初看春花紅 轉眼已成冬 匆匆匆匆 一年容易又到頭 韶光逝去無影縱」是一段感嘆時間的文字,光是僅有符號作為認知的媒介是一種過度理性的爬梳,間接是人類與文字的美麗失焦場域,倘若缺乏對事物與生俱來的情感亦或人生體驗,人們往往被這樣的距離隔離在一筆一劃精心建築雕塑的文字迷宮裡。但是胡德夫的音樂與歌聲卻輕易穿透我的內心,毫不費力的讓我對於時間的流逝感到純粹的哀傷,宛如望著深夜黑幕中璀璨的星空感受到空間無限延伸,自身的渺小與處在時間洪流下生命逐漸流失的安詳,我們都是短暫光影間的趕路人。

  音樂是直接當下的藝術展現,朱少麟借書中人物說美的事物是這個世界的尊嚴,音樂肯定是最最近距離的感動,而作品要粹煉至經得起人世變遷殘酷考驗的絕對本質,肯定是一條最最遙遠的路。台灣或許有這樣的一本書,如同《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把台灣的流行音樂做了個人觀感的回顧,只是當我讀到蕭青陽的《原來,我的時代現在才開始》才驚詫的發現,原來從影像設計工作者的角度以及長期對音樂的感情是可以跨越音樂、文字與影像三者間的藩籬,把台灣的流行音樂轉化成感性的紀傳體與充滿回憶的編年體。

  蕭青陽本身也是台灣流行音樂的一部份,胡德夫對蕭青陽說,你先去為我們開一扇門,我隨後就到。葛萊美獎固然是此書誕生的契機,然而更值得重視的是一個音樂平面影像的設計者十八年創作生涯的累積珍藏,他本身也是歷史的構成元素之一。此書的另一層意義在於台灣獨立小眾品牌的力量展現,裡面所介紹的歌手有些是從小眾到了廣為人知的商業市場,更有些人依舊留在那條清幽的小徑,「從春天到冬天,這本書在流浪了三家出版社之後,我們最後還是決定由我自己的出版社『自轉星球』」出版,這裡頭有太多艱辛的歷程與我們對書籍出版過度美好的想像與偏執」從此書的文字整理、編輯與企劃黃俊隆一言道出了獨立品牌的堅持,蕭青陽如此,裡面許許多多的音樂人也是如此。

  如果你和我一樣只偶爾聽歌,連所謂的樂迷或歌迷都稱不上,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夠格的音樂地圖,假使你過於年輕而錯失了胡德夫的《匆匆》,或者赫然發現原來許多你聆聽無數次的〈風箏〉是出自於一位年輕卻資歷老練的創作者李欣芸,看了書再重聽〈嫉妒〉、〈讓我想一想〉才發現自己的耳朵有多麼粗心,裡面蘊藏著情感洋溢的編曲這幾年來卻從未真正感受。還有凋零台語市場的葉啟田與陳一郎等歌手的故事,提醒了我們的漠然,也因此流失了太多對於往日音樂的回憶,這本書喚醒不只是音樂時代的緩緩歷程,也是許多人共同的集體想念。

  我出生於1982年,書中的babbo、黑名單工作室是我抓不住的時差幻名,在閱讀此書時也沒聽過巴奈、陳永淘以及命運多舛的許德仁等人的音樂。《原來,我的時代現在才開始》說的不只蕭青陽的心境,也許每個閱讀過此書的人,都會藉由此書再度描繪出某些以為早已熟悉歌曲的另一種面貌,原來每張唱片頁面上的每個名字,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展開
降生十二星座
讀者評分
5.0
|
2006/03/14

駱在《降生十二星座》使用的是平行剪接的手法,一條主軌平行於許多旁枝副軌的景象。「現在你甚至可以用自己和自己對打。」從大型機台電動快打旋風開始,駱點明虛擬世界的荒謬,而那些被認為荒誕不實的電動物語,實際上卻能隱喻所謂那些我們永遠不明所以卻又被擺佈其中的命運交錯。

並不單單只是虛擬與現實的思索,我更有興趣的一點是對於明明知道是死物的快打旋風,為何要投擲這麼沉重的感情,那可不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年代,我們對待快打旋風的感覺還只是個新奇的玩物,十幾年前可還沒有24小時粘在耳朵裡的MP3,讓世界更加廣闊(狹窄)的筆記型電腦外加無線網路,八年前我猶是國中生時每個人書包掛的還是扣機,《燕子》裡的龍仔拿的也是扣機,那是一本約莫千禧年之前的作品。文學的預言與超前是一條未知的拋物線,《降生十二星座》則是闡示了雙向進出的世界現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與電腦之間的互動,電腦人與人電腦的交流,在數位虛假亦或真實溝通凹凸交插無止盡的雜交亂流迸發前,靜靜躺著的篇幅。

誰不明白只要投幣春麗就可以報殺父之仇,春麗有能力思考為何自己一再的被選擇嗎?為什麼要選春麗?因為在「電動玩具世界,你的世界。」你曾在第一代快打旋風裡用「陰毒低級的掃堂腿」殺死春麗的父親(其實並沒有人死),就像武俠小說中的遺腹子,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尋找仇人,然而仇人卻在玻璃帷幕的另一頭操縱著你,好巨大的悲哀,屏慕後的無底諷刺。

當你每次毫不考慮地投下五元硬幣選擇春麗,直到最後春麗哀傷地跪在父親墓前,字幕打著爸爸我已為你復仇。(誰死了?)多麼悲傷的模式,不斷地被選擇,總是重複的復仇,我們不也如此嗎?被分類:階級、膚色、長相、符號、個性以及星座。對啊!只因身在此宮,同樣的春麗,不一樣的顏色,金牛座的春麗,天秤做的春麗。我們與快打旋風被設定好的人物有什麼不同?萬物之靈真的有能力思考自己為什麼被選擇(生老病死與更好的生活),我們是不是也被玻璃帷幕外的五元遊戲手操弄著,曾在某個渾渾愕愕之中曾抬起頭來望向遠方,瞄見某個沉默的面孔。殺父之仇為何一再重複呢?難不成這是一種命運的暗示?

「道路十六」則是揭示一種對空間的冷漠,把城市開膛剖肚延展成最單純的直線,只是不斷前進從這個格子到那個格子,無意識的熟悉,下意識的忽略。被分類之後是主體的隱沒,平均化的規格統一,不斷重來的複製主義,十二個類別,沒有意外。快打旋風意味著時間的流動,不同時期的春麗,會不會僅是個綠色光點,亦或是個無法進入的格子,還是得從他人的描述才能顯現自己的輪廓,只要有了地圖就可以透析一切。

主觀鏡頭隱沒自身臉孔的喃喃自語、死亡的佐料以及時間斷層的挖掘,姑且不論駱是否在此篇作品已離開張(這個問題我覺得不重要),這樣的書寫基調已經確立,一篇很悲傷的作品,在我們嘗試回頭竄改身世的程式之前,更是讓人頭痛。
展開
香水
讀者評分
5.0
|
2006/01/28

視覺氾濫的世界裡,香水的出現令人振奮。一九八四年派屈克蘇斯金(Patrick Suskind)完成他第一部小說《香水》,轟動了德國文壇。這部執著於嗅覺的經典,提供了新的味道給嗅覺麻痺的人類。
媒介論者麥克魯漢認為新的媒體會延伸某種新的感官知覺,或者減弱某種感官知覺。現實生活中,人類大量的延伸視覺可說是達到肉慾橫流的瘋狂境界,在嗅覺卻還停留在原始未開化的初始階段。
你或許可以輕易用眼睛看出三歲小女孩和百歲人瑞的差別,可是絕大多數人卻失去分辨博美狗和波斯貓味道的能力,閉上眼睛人類已經失去所有感官的光明。
書中主角可說是嗅覺的天使與惡魔,他一出生就被遺棄在在臭味四溢的魚肚屍體堆,因為本身毫無味道導致他被奶媽和修道士遺棄兩次,但是他卻對味道有著強烈且清楚的認知,因為他的長相不好看也不難看,身上連一點味道也沒有,所以他絲毫不引人注意。
但是他開始發現香水不只是香水,香水是他與生俱來的神奇魔力,他可以藉著嗅覺的力量使人瘋狂,文中最精采的一段莫過於主角被行刑前竟然藉著某種香味使得整個城鎮陷入瘋狂,男男女女撕開了理智,瘋狂交媾…………..
從嗅覺的角度討論權力、歧視、階級以及人類的某些自私偽善,《香水》用一種很寫實的方法描寫了虛幻的瘋狂人物。你覺得鼻子已經淪為呼吸的通道和感冒鼻塞才會發現的器官嗎?那你應該好好看看《香水》。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