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我和這本書
這是一本描繪鄭明進老師早年在臺北龍山國校(現稱龍山國小),教我們這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們畫畫的故事。
他教的是「沒有畫法」的方法:生活化啟發式的創作式教學,自由地,如遊戲般放鬆地畫,而他獨特的親和力完全和我們打成一片,融化了師生間的隔閡。在超越半世紀以前,臺灣即有這樣「先進」的教學方式!而何其幸運,我是其中的孩子。有了這樣充滿信心的開始(不錯,鄭老師的教學最成功之處在於建立孩子們的信心,進而開發潛能),我這一生因而自然而然地,步上藝術那不斷學習和創作之路。
「一個暗房子裡,點燃著千百支蠟燭,會充滿了光,但使暗室變亮並發生決定性改變的,卻是第一支蠟燭,因它打破了黑暗。」(出自禪學大師鈴木大拙之語)
而鄭老師就是我學習和從事藝術生涯的第一支蠟燭。
藉這本書,我也嘗試紀錄下一點點那時代的環境與庶民們的生活方式。那段物資不充裕,但溫馨而充實的年代。
文∕呂游銘
導讀
最動人的故事,來自溫暖人情
這是一本感人的圖畫書。這本書畫出了一個溫馨的人生故事。故事的兩位主角是畫家鄭明進和畫家呂游銘,他們是一對師生。
呂游銘讀臺北龍山國校一年級的時候,就是一個很愛畫畫的孩子,只要有紙,他拿起筆來就畫,一畫就是一大堆。有一天上美術課,級任老師讓學生們自由畫。別的同學都興趣不高,只有呂游銘一個人興趣濃厚的用彩筆經營自己的一幅畫。
教美術的鄭明進老師恰好從教室窗外經過,看到呂游銘畫得不錯,態度又很認真,就動了愛才的心。他特地徵求家長的同意,讓這個只上半天課的一年級學生,每天下午到他負責的美術教室去畫畫。那裡有大張的畫紙和各式各樣的繪畫顏料,可以滿足呂游銘的需要。
小小的呂游銘,受到這樣的照顧,更加勤奮不息,終於走上繪畫之路,成為畫家,而且有了卓越的成就。2011年,畫家呂游銘聽說隔年鄭明進老師要過八十歲的生日,就把這一段往事畫成一本圖畫書,作為獻給恩師的一份壽禮。我很幸運的能夠看到這本圖畫書的稿本,很受感動。當小魯文化問我願意不願意為這本很特別的圖畫書寫幾句話的時候,我很愉快地答應了。
這一對互相愛惜的畫家師生都是我的朋友。鄭明進老師曾經為我的作品《牛墟》、《小紙船看海》、《小動物兒歌集》作過精采的插圖。呂游銘也曾為我的作品《小木船上岸》、《大白鵝高高》、《爸爸的十六封信》畫過生動的插畫。鄭明進老師的愛惜人才,呂游銘的不忘師恩,都深深打動了我的心。
我寫下了這幾句話,就讓它作為我為本書讀者寫的一份小小的「導讀」吧。
文∕兒童文學作家 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