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

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3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一位被譽為日本攝影史上不可缺乏的人物。
  研究好友荒木經惟的攝影作品超過20年。

  他不是攝影大師,也不以自己的攝影技法聞名,
  但是所有的日本攝影大師都關注他的言論,
  所有日本攝影新人均拜讀他的著作。
  日本攝影評論權威─飯澤耕太郎,首度授權台灣繁體中文版「寫真的思考」。

  「攝影是什麼?」

  荒木經惟∕畠山直哉∕
  伊波利得.貝亞德(Hippolyte Bayard)∕
  阿弗列.史帝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
  森村泰昌∕柴田敏雄∕東松照明……等國際攝影大師的作品中,到底有什麼共通點,或不可欠缺的要素?

  在如今影像創作氾濫的年代,每一位攝影師的生長環境、立志於攝影的動機、攝影的對象、作品製作發表的時代等要素都大異其趣。作者根據三十年來觀察每位攝影師們的工作和作品,透過歸納性的處理方式,帶領讀者挖掘鏡頭背後的深層攝影意識,感知凡人無法理解的攝影層面,在攝影技術與藝術的夾縫之間,逐步邁向攝影大師之路。

作者簡介

飯澤耕太郎

  被譽為日本最重要的攝影評論家,也是帶領日本攝影評論的第一人。
  和荒木經惟、森山大道為多年好友。
  從九零年代開始主評荒木經惟的作品,並以其研究著名。

  1954年、宮城縣出生。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攝影學科畢業後,筑波大學大學院藝術學研究科博士班課程修畢。

  現任攝影雜誌「deja-vu」的總編輯,並在東京各大攝影專門學校擔任攝影史的講師,以及「攝影新世紀」等許多攝影獎審查委員。

著作:
  『歡迎來到攝影美術館』(講談社現代新書)、
  『享受攝影』(岩波新書)、
  『攝影與語言』(集英社新書)、
  『增補 戰後攝影史筆記』(岩波現代文庫)、
  『都市的視線 日本攝影1920-30年代』(平凡社Liberary)、
  『少女古攝影館』(筑摩學藝文庫)、
  『香菇文學大全』(平凡社新書)、
  『戰後民主主義與少女漫畫』(PHP新書)等,數量繁多。

 

目錄


攝影與神話的想像力
何謂「攝影性思考」 ◎「死之舟」的映像 ◎神話性時空的事例 ◎十七枚連續照片 ◎「魔法之鳥」 ◎作為魔法師的攝影師

1斷裂與再現
攝影的現代主義 ◎攝影與繪畫 ◎史蒂格利茲的兩張照片 ◎「全體」的解體 ◎「間隔化」的技法 ◎ 雙面的現代主義 ◎ 影像的流通 ◎現代主義的完結?

2「寫真震撼」的未來歸趨
技術與藝術的狹縫間 ◎「寫真」與「Photography」 ◎「寫真」與西洋畫 ◎橫山松三郎與「寫真油畫」 ◎松本喜三郎的「擬真人偶」 ◎菲立切.貝亞托(Felice Beato)的「橫濱寫真」 ◎ 空間.時間.記憶

3沉迷於靜物的攝影師們
死去的自然 ◎攝影與如畫風格(picturesque) ◎物件的復甦 ◎物件不可思議的力量

4伊波利得.貝亞德 (Hippolyte Bayard)的詛咒
最早的自拍照 ◎扮演某人 ◎「觀看者」與「被觀看者」 ◎扮演死者 ◎森村泰昌的嘗試

5作為角色扮裝的裸照
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 的少女攝影 ◎角色扮演與少女的裸像 ◎天使或是娼婦 ◎自卡羅逝後的時過境遷

6添附的技法
家庭的抓拍攝影 ◎抓拍的美學 ◎決定性的瞬間
◎「CONPORA 攝影」的五項指標 ◎「CONPORA 攝影」的傾向
◎「中間性」的存在 ◎「抓拍」的可能性

7另一種風景攝影—柴田敏雄
「風景」與「landscape」之間 ◎比利時的學習時代 ◎走向「日本典型」
◎從歐洲到日本,從日本到美國 ◎ 另一種風景攝影

8沖繩的地靈(GENIUSU.ROKI)
「沖繩曼陀羅」展 ◎東松照明與沖繩 ◎東松照明的「眼光」 ◎現代主義的射程 ◎沖繩製造 ◎銜尾蛇 ◎惡作劇的精靈.中平卓馬

9攝影與死者
父親的相本 ◎遺影的魔幻性力量 ◎「勿忘我」的呼喚 ◎死者的紀念照片
◎美國以外的「死者紀念照片」 ◎肖像的內面

 

自序

攝影與神話的想像力

  何謂「攝影性思考」
  
  我深入攝影這一門學問已然超過三十年。最初在大學攝影學系學習拍攝與沖印技術時,心中就盤算著:如果可行的話,也許我能夠以攝影師作為未來職業,繼續努力下去。但是,很快的,我發現自己欠缺作為一個攝影師、或者攝影藝術創作者的才能與意欲,這才轉變志向,朝研究攝影的方向前進。進入研究所專攻日本攝影史之後,在學時期便開始於雜誌上投稿,撰寫有關日本及外國現代攝影的時事性文章,不知不覺間,就被稱為攝影評論家了。

  當然,在這段期間,經常浮現於我腦海中的疑問,便是「攝影到底是什麼?」如以極單純的方式來描述,攝影可說是透過相機的鏡頭,將外界光學影像固定於感光面上的機制,其物理性與機械性不容置疑;但即便如此,透過相機所表現出來的影像,仍然與我們日常習慣的、對已知世界的視覺感受有著微妙的差異。在大多數的例子中,這種些微的差異,似乎潛藏著的某種未知的要素,正是攝影強烈吸引我的地方。

  然而,深入探究攝影潛藏的祕密卻是一條不歸路。身為攝影評論家,我一開始就是以攝影的歷史和攝影師們呈現作品的方式(例如攝影展、攝影集)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在研究中,須先針對「攝影是什麼?」下一個定義,才能繼續論述下去。而這種被稱為攝影的表現媒體,是如何為攝影家們所用,對受眾或社會又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換言之,「攝影能做些什麼?」便成為之後必須面對的主題。
  
  關於「攝影是什麼?」,如果不在某種程度上提出論述,關於攝影表現的歷史或評論文章也就無法衍伸下去。身為一名攝影評論家,對於這個問題我主要是採用歸納法來處理:一開始不急著定義攝影到底是什麼,而是透過觀察、瞭解每位攝影師的工作,並從異中求同,以凸顯攝影的獨特之處。

  每一位攝影師生長的環境、攝影的動機、拍攝的對象、作品製作或發表的時代等要素都大異其趣。即便如此,我認為攝影相關創作者們都具備著一種能賦予攝影生命、使其具備獨特性的能力 — 這種共有的能力便是本書中所稱之「攝影性的思考」。

  「攝影性的思考」具有兩種特性。其一,攝影師如何透過拍攝來思考、呈現「攝影是什麼?」。他們手持相機踏遍現實世界,與被攝體互動,引導出對他們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的影像;此時,攝影便會超越攝影師的個人差異,展現影像自身擁有的可能性,閃耀出生命力的光輝。

  不僅如此,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還能傳達給觀看者(更適切的說法或許是影響觀看者本身的情緒)。從攝影師手中取得照片的人們,得以透過照片審視自己的想法:這張照片拍出了什麼?其中散發出什麼樣的信息?搖撼觀看者靈魂的力量到底從何而來?此時,「攝影性的思考」便會由攝影師轉嫁到觀看者身上,而那種敏銳的化學反應則會再回歸到攝影師身上,就這樣持續地產生微妙的變化,
並繼續成長、增殖下去。

  與其它領域相較,攝影這種表現媒體的特徵,在於攝影師與觀看者(亦即表達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僵化與固定。以繪畫或者文學為例,現在雖然也因為媒體的普及和大眾化之故,使表達者與接受者之間的界線漸趨曖昧不明,利用閒暇沉浸於創作的歡愉、週日畫家或週日作家人數劇增便是明證;但劃分專業與業餘的那條線,依然嚴謹。

  不過,在攝影這個領域,區分職業與業餘的那條線卻到處都可以看見破綻。回顧攝影史,所謂「業餘」攝影師的創造力卻經常是將攝影的表現水準往前推進的幫手。以我在研究所專攻的日本戰前攝影史來說,有著顯著功績的野島康三、福原信三、安井仲治等人都是業餘攝影師。時至今日,只要能手持著相機的人(附有相機的行動電話也可算入),就可以被稱為攝影師了。

  攝影在「表達者與接受者間的界線深具流動性」的特色一直被許多人認為是由於此一藝術範疇尚未成熟之故,但換個角度來看,所謂﹁攝影性的思考﹂則活潑而生動地說明了,誰都可以成為攝影創作者,也可以享受觀看的樂趣。拍攝照片、觀看照片以及思考攝影,是猶如螺旋狀交織延展的過程,從具備豐饒生命力的「攝影性的思考」沃土中生長出來;因此,拍攝、觀看、思考無法分開,必需須貫徹整體、掌握住整個循環的能量流動,才能宏觀地了解攝影。

  本書共有九個章節,這些論及攝影的現代主義、日本攝影的草創期、靜物攝影、自拍肖像、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的少女裸照、抓拍(Snap Shot)、風景攝影、攝影與死者等文章,是在不同機緣中寫下的,當然各篇章中都包含著「攝影性的思考」。畢竟,所謂「攝影性的思考」一旦脫離了攝影師們的具體行為便無法成立。

  但是在此之前,「攝影到底是什麼?」,亦即「「攝影性的思考」究竟是什麼東西?」,在超過三十年的歸納整理之後,最近終於感覺自己能夠稍微掌握這個命題的實像了。對我來說,「攝影性的思考」即是某種具有神話性的想像力,而攝影師則是手持著相機的魔法師。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060765
  • 叢書系列:好.攝影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最早的自拍照】

伊波利得・貝亞德(1801~1887年)雖然只是一位法國財務省的小官員,但矢志發明攝影術,並於1839年左右完成了把氯化銀與碘化鉀處理過的相紙設置於照相機中,不經由負像的直接正像法(direct positive)。但與同時期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發表的達蓋爾銀版法相較之下,畫像比較不鮮明,且缺乏實用性。

在攝影術發明競賽中敗陣下來的貝亞德,於1840年10月18日直接寫信並附上正像法拍攝照片給巴黎的科學院藉此表達抗議。該張照片就是史上最早的自拍影像─「扮演溺水男子的自拍照(Self Portrait as a Drowned Man)」。他除了附上這張裸露上半身的男子閉著雙眼斜倚在椅子上的照片,還寫著「法國政府如此厚愛禮遇達蓋爾,這也宣告了貝亞德無論做什麼都於事無補,因此這位哀怨的紳士只好以身投水了。」這樣極盡反諷之能事的說明文。

由於達蓋爾以放棄達蓋爾銀版法的專利權換取法國政府來支付他終身俸,所以貝亞德也強烈希望能夠比照辦理。但是,法國科學院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這也讓攝影發明者這個榮譽至今為止都與貝亞德無緣。

這位被遺忘的發明家,他所拍攝的「最初的自拍照」,可不只是一張單純拍攝自己的照片,該作品也強烈指涉出「扮演著某人」的意味。自此之後,許多攝影師們也都拍攝過無數的自拍照,而這些照片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他們對變身或演技所抱持著的異樣的衝動和執著。這張「扮演溺水男子的自拍照」的魔咒至今為止也都未曾消失,一直附身在這些攝影師們身上。

扮演某人

過去曾有這麼一本饒富趣味的攝影集:《Camera i 攝影師們的自拍像》(淡交社出版,1995年)。該書的原題是《the camera i ; Photographic Self-Portraits》,原本是1994年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舉辦的同名展覽會的簡介中,取自「eye」(眼)與「i」(我)的諧音意義。

(照片:納達爾「著印第安服裝的自拍照」,1863年)

攝影集中收錄的照片,是由居住於洛杉磯的伊瑪夫婦(Audrey and Sydney Irmas)所收藏,由攝影師們拍攝的自拍集錦,其中共選出了315件,自古典作品到後現代時期的作品。除了著名攝影師們,也包括了一些比較不知名的攝影者,該書所收錄的作品名單都是經過細搜羅並詳加挑選其中包含了許多知名作品,即可以說是此領域的終極決定版。

端詳這本《the camera i》中的照片,令人驚訝的是在其中以變身-演技型的自拍照片,數量多得驚人。恐怕有半數以上,不是由鏡子反射,就是嘗試利用多重曝光技巧,或利用地面或牆壁上的影子進行組合拍攝,以及使用廣角鏡頭讓自身的姿態歪曲……等各種「廣義的」變身-演技型照片,反而是一本正經,將自己原本真正的姿態拍攝出來的作品,數目因為極為稀少更顯珍貴。

(照片:貝倫妮絲・阿博特「年輕女藝術家的肖像」,1930年前後。照片:皮埃爾•莫林尼爾「無題」,1966年前後)

而且有些攝影師們拍攝的自拍照,還凸顯出令人意外的展演性格。讓端詳照片的人會不禁思考:這應該不會就是那個誰吧?在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 ,於巴黎經營肖像工作室,奠定古典肖像攝影風格的納達爾(Nadar),便是穿著印第安民族裙裝的服飾來擺姿自拍;美國「現代攝影之父」阿弗列•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則以流浪漢的姿態躺在階梯上。此外,以拍攝姿態端正的肖像照與風景攝影而聞名的女性攝影師貝倫妮絲・阿博特(Berenice Abbott) ,更是使用歪斜的鏡面,來拍攝出眼角上揚幻身如怪物般的自拍照。

當然,例如曼・雷、克勞德・卡恩(Claude Cahun) 、 皮埃爾•莫林尼爾(Pierre Molinier) 、盧卡斯・薩馬拉斯 (Lucas Samaras) 、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 、或羅柏‧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等,這些以變身-演技作為創作基本原理的藝術家們,其作品就更加超越與激進。不只是化妝易容、服裝倒錯(男裝、女裝)、使用精緻的小道具等,更驅使各種技法,讓影像中的人物化身為令人意想不到的姿態。對他們而言,「伊波利得・貝亞德的詛咒」並非是監禁的牢房,而是可以將其視為將創作活動活性化的契機。但是,老實說持續觀看這些令人目眩神迷的變身-演技的影像,其實也會讓人對該些過剩的演技產生出厭煩的感覺。

(照片:辛蒂・雪曼「Untitled Film Still #3」,1977年)

那麼,為何攝影師們要如此持續的執著於「扮演某人」這件事情?這恐怕是由於近代人們對自我意象的變質的關係。

1852年-1870年。即路易・拿破崙稱帝時期。

貝倫妮絲・阿博特(Berenice Abbott,1898年-1991年)。美國攝影家,以拍攝紐約街頭建築物、風景,以及人物肖像著名。

克勞德・卡恩(Claude Cahun,1894年-1954年)。法國猶太裔的女同志藝術家,被視為以女同志主體進行發聲的攝影家。

皮埃爾•莫林尼爾(Pierre Molinier,1900年-1976年)。法國藝術家、攝影家。作風大膽驚世駭俗,最終以手槍自盡。

盧卡斯・薩馬拉斯 (Lucas Samaras,1936年-)。美國當代藝術家。攝影上曾開發刮片、乳劑剝離等稱為「photo-transformation」的技法。

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1954年-)。美國攝影家,以各種裝扮拍攝展演性的自拍照片,討論現代社會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議題。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36個關鍵思維,做長期主義者《最美好的投資(電子書)》孫太從底層翻轉人生,勾勒幸福藍圖的祕訣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