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Stridens Skönhet Och Sorg THE PITY OF WAR,1914-1918

  • 定價:1310
  • 優惠價:91179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1114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最需要共同意見的8件事|05】歷史彈震症:史觀的悲憐、美麗與哀愁

    文/莊瑞琳2015年06月18日

    文╱莊瑞琳 往事的氣泡浮上水面會破。……什麼東西沉在底下,只有天曉得。──派特.巴克,《重生》三部曲之《幽靈路》 我們這個世代來到了距離一戰發生一百年的時刻。一百年的距離,可讓我們如何看待這場戰爭?以及為何要繼續書寫或閱讀一戰的歷史、故事甚至文學?尤其對於只有宣戰沒有 more
  • 用閱讀正視現實,最需要共同意見的8件事

    文/黃秀如2015年06月01日

    文╱黃秀如 八十八年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蘭岱斯針對「惠特尼 vs. 加州」一案發表意見,他說:「為我們贏得獨立的先人相信:國家最終的目的是讓人得以自由發揮其才能,而在政府的運作上審議的力量應勝過專斷。他們相信,如你所願地去思考,如你所想地去言說,是發現與傳播政治真相不可或缺的手段 more
 

內容簡介

  戰爭的破壞

  【歷史的尺度:微觀與鉅觀並存的世界】


  一戰宣告漫長十九世紀的終結,它瓦解了俄羅斯、奧匈帝國,造成國家的興衰起落,但同時更瓦解了無數的家庭,徹底扭轉個人的命運,對於戰爭,我們同時需要微觀與鉅觀的歷史尺度。

  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

  一本能觸動人心的一戰史書

  一百年前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國家形式的轉變、革命運動、女權興起與美國勢力崛起,深刻影響了之後的世界。

  一戰被視為歷史中重大的悲劇,但身在其中的人往往未能理解戰爭的災難性全貌。不同於其他戰史,瑞典史學家英格朗以二十二位來自法國、英國、德國、奧匈帝國、俄羅斯等十個國家,有著不同階級、性別、年齡、職業與族群背景的人物,引用他們的日記、信件與口述史,串接起一戰的每一天與每一場戰役。這些故事使百年前的生活場景與氛圍歷歷在目,全書如展開長幅的庶民生活史。所謂歷史,正是這些平凡人物感受的小時刻。

  在書裡,可看到養尊處優的貴婦對戰爭爆發難以置信,被迫脫離舒適環境的貴族公子,從軍後受到道德與信仰崩壞的衝擊,也能看到無名小卒成為備受讚揚的英雄。他們當中有三人會死,兩人淪為戰俘,兩人會成為英雄。中文版特別收錄英美譯本沒有的文學家卡夫卡與穆齊爾的戰時日記。卡夫卡因為與未婚妻的情感糾葛,以及面對怵目驚心的傷兵景象與繁重的工作,使他身心大受煎熬。全書更以青年希特勒的一篇戰敗日記為尾聲,為二戰的爆發預留伏筆。

  儘管每個人的角色與命運不同,但都被牽扯進戰爭之中。這場戰爭不只是悲劇和恐怖,也包括荒謬、單調,甚至是美麗之處。藉由生動重現各式各樣的喜悅與苦難,本書寫出了戰爭的美麗與哀愁。 

人物介紹
 
  書中主要人物、他們的戰時職務以及在大戰展開之時的年齡。按照出場順序排列:
  蘿拉.德圖辛諾維茨(Laura de Turczynowicz)——一名波蘭貴族的美籍夫人,三十五歲。
  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奧匈帝國勞保局職員,三十一歲。
  艾芙莉德.庫爾(Elfriede Kuhr)——德國女學生,十二歲。
  羅伯特.穆齊爾(Robert Musil)──奧匈帝國國防軍少尉,三十三歲。
  莎拉.麥諾坦(Sarah Macnaughtan)——蘇格蘭救援人員,四十九歲。
  理查.史登普夫(Richard Stumpf)——德國公海艦隊水兵,二十二歲。
  帕爾.克雷門(Pál Kelemen)——奧匈帝國軍隊裡的匈牙利騎兵,二十歲。
  安德列.羅巴諾夫洛斯妥夫斯基(Andrei Lobanov-Rostovsky)——俄國工兵,二十二歲。
  芙蘿倫絲.方姆勃羅(Florence Farmborough)——俄軍裡的英籍護士,二十七歲。
  克雷斯頓.安德列森(Kresten Andresen)——德軍裡的丹麥士兵,二十三歲。
  米歇爾.科戴(Michel Corday)——法國公務員,四十五歲。
  艾佛列.波拉德(Alfred Pollard)——英國步兵,二十一歲。
  威廉.亨利.道金斯(William Henry Dawkins)——澳洲工兵,二十一歲。
  赫內.阿爾諾(René Arnaud)——法國步兵,二十一歲。
  拉斐爾.德諾加勒斯(Rafael de Nogales)——鄂圖曼軍隊裡的委內瑞拉騎兵,三十五歲。
  哈維.庫欣(Harvey Cushing)——美國軍醫,四十五歲。
  安格斯.布坎南(Angus Buchanan)——英國步兵,二十八歲。
  威利.科本斯(Willy Coppens)——比利時空軍戰機飛行員,二十二歲。
  奧莉薇.金恩(Olive King)——塞爾維亞軍隊裡的澳洲駕駛員,二十九歲。
  文森佐.達基拉(Vincenzo D’Aquila)——義大利軍隊裡的義裔美籍步兵,二十一歲。
  愛德華.穆斯利(Edward Mousley)——英軍裡的紐西蘭炮兵,二十八歲。
  保羅.摩內利(Paolo Monelli)——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地軍團騎兵,二十三歲。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一次大戰是人類進入總體戰的時代的標記,戰爭不只是發生在前線戰場與談判桌,也在後方的工廠、還有媒體報導與教室,複雜的文學、藝術與戰爭的關係等等這些都在尼爾.弗格森綜觀視角下被一一剖析。

  當時全世界16億人口的14億人、三十一國參與這場歷時四年三個月的戰爭,據此稱之為「世界大戰」絕無誇大。8500萬人上前線,1000萬人死於戰場前線,另有1500萬人是永久性傷殘,戰線後方有1000萬人死餘肌餓、疾病、革命。參戰雙方的國家與人民彼此有不共戴天之仇嗎?沒有!那麼這場戰役為何會爆發並且如此慘烈?只因為皇儲夫婦死於恐怖份子之手嗎?這場戰爭是無法避免的嗎?
  
  下面是當時的人所做得證言:
  
  「戰爭有如沸騰的鍋爐,各國從爐的邊緣上一路滑了進去」--勞合.喬治《戰爭回憶錄》
  
  「我最終達到的結論是,沒有一個個別人類足以阻止這場戰爭」--英國外交大臣葛雷。
  
  「我們必須想到在那些時日裡,各國之間的交往….互相太過靠近,就會產生雷電火花」--邱吉爾《世界危機》
  
  「人們對於逼進中的災難的知覺開始轉變成渴望…讓老天爺終於允許納在也無法阻擋的命運能自由展開吧!」--希特勒《我的奮鬥》
  
  在此另外提供兩位專研一戰學者的見解:
  
  「德國的世界政策讓歐洲一頭栽進了世界大戰」--伊曼紐.蓋斯《通往災難的長路》
  
  「沒有誰問,打這場戰爭是為了什麼?德國人發動戰爭是為了獲勝,聯軍作戰是為了不輸...贏得戰爭成為目的本身。」--(A.J.P.Taylor)

  本書作者尼爾.弗格森則嘗試提出10問題:
  1. 這場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嗎?是否因為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秘密外交或軍備競賽等因素,而使戰爭無可迴避?(第一到第四章)
  2. 德國領導人為何在一九一四年在戰爭上孤注一擲?(第五章)
  3. 戰爭在歐洲大陸上爆發,為什麼英國的領導人決定介入?(第六章)
  4. 這場戰爭真的如時常有人強調的那樣,被公眾輿論熱切地歡迎嗎?(第七章)
  5. 宣傳─特別是報紙的宣傳─是否使戰爭持續進行?(第八章)
  6. 為什麼大英帝國以其龐大的經濟優勢,卻仍不足以讓同盟國更快地戰敗,而需要美國的介入?(第九章與第十一章)
  7. 為什麼德國的優勢軍力沒能在西方戰線上擊敗英國與法國軍隊,就像德軍在東邊擊敗塞爾維亞、羅馬尼亞與俄羅斯那樣?(第十章)
  8. 為什麼當戰場上的狀況如此悽慘(如戰爭詩人所告訴我們),人們還要繼續戰鬥?(第十二章)
  9. 人們為什麼停止戰鬥?(第十三章)
  10. 誰贏得了和平─更準確地說,誰最後為戰爭買單?(第十四章)

  尼爾.弗格森的10個問題有些被問過,有些不曾出現過(例如第8與第9),被問過的-例如這場戰爭是否不可避免-他則整理爬梳提出自己的新見解。

  更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手法在於本書作者使用經濟與社會學的視角重新審視這場戰爭,例如殺一個人花費多少?投降、受傷對敵我雙方各有什麼效果?對於停戰的原因弗格森的答案也不同先前的說法。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四個帝國(沙皇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垮台,出現了一個蘇維埃政權、71個新成立的國家。也因為一戰種下的恩怨,與善後處理的失敗(凡爾賽和約對於若要與德國和解顯得太嚴苛、若想長期壓制德國又顯得太寬鬆),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難以避免。

  今日我們回顧20世紀的政治社會經濟與軍事等等歷史,都必須對這劃時代事件的一戰有所了解。我們所熟悉的二戰人物他們也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一戰的深刻影響,這其中有毛澤東、希特勒、邱吉爾、羅斯福、胡志明、戴高樂等等,希特勒更是被這場戰爭製造的人;我們耳孰能詳的法西斯、經濟大恐慌、共產黨、社會主義、軍國主義等等如果不理解一次大戰及其後續發展是難以把握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彼得.英格朗 Peter Englund


  一九五七年生於瑞典布登,是位傑出的歷史學者與作家,曾在烏普薩拉大學擔任教授,後於二○○八年被任命為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諾貝爾文學獎項的機構)主任祕書。他針對波爾塔瓦會戰(Battle of Poltava)所寫的突破性著作廣獲好評,單在瑞典就售出超過二十五萬本。他獲得無數獎項的提名與頒授,也曾擔任戰地記者。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

  1964年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英國牛津大學畢業,研究專長為國際歷史、經濟史及英美帝國主義。

  哈佛大學國際歷史教授,牛津大學耶穌學院資深研究員,史丹福大學胡佛學院資深研究員。

  著有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紙張及鋼鐵(Paper and Iron),羅斯柴爾德家族(The House of Rothschild),金錢關係(The Cash Nexus),大英帝國:英國如何型塑現代世界(Empire),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等書,也擔任虛擬歷史(Virtual History)編輯。

  與英國Channel 4電視台針對三本著作(1. 大英帝國:英國如何型塑現代世界(Empire: How Britain Made the Modern World);2. 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3. 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合作推出歷史紀錄片而聲名大噪,2004年獲選為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2011年為彭博電視台特約編輯及新聞週刊專欄作家。弗格森是國際知名的歷史學者,同時因政治立場偏右、挺身為帝國主義辯護等鮮明立場頗受關注,常與知名學者如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筆戰引發不同話題。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在衛城譯有《非商業旅人》、《亞瑟的悲劇》。
 

目錄

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
 
目次
推薦序   百年前的戰火浮生相      陳柔縉
致讀者
人物介紹
 
一九一四
一九一五
一九一六
一九一七
一九一八
結局
 
尾聲
照片目錄
參考書目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目次
 
導論
第一章 軍國主義的神話
第二章 帝國、協約以及愛德華王的姑息政策
第三章 英國的幻覺戰爭
第四章 軍火與兵力
第五章 公共財政與國家安全
第六章 人類的末日: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至八月四日
第七章 八月的日子:熱烈從軍的神話
第八章 傳媒大隊
第九章 經濟實力:虛擲的優勢
第十章 戰略、戰術與人頭差額
第十一章 「用最低成本製造最大屠殺」:戰爭財務
第十二章 死亡的本能:人們為何戰鬥
第十三章 俘虜者的兩難 
第十四章 如何(不要)償還戰爭債務
結語:末日大戰以外的選擇
註釋
參考書目
專有名詞對照表
人名索引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962200
  • 規格:平裝 / 152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
  • 文學季(經典文學)
  • 格林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