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織物地圖2:羊毛、紡線、古文明織出的秘魯纖維工藝

織物地圖2:羊毛、紡線、古文明織出的秘魯纖維工藝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從秘魯傳統織品,看見與自然平衡共處的智慧──專訪康雅筑《織物地圖》

    文/蔡雨辰,|,陳佩芸2016年04月28日

    編織是門古老的技藝,布匹上,幾何化的紋樣首尾相續無盡綿延,寧靜有序,趨近永恆。將時間織就為空間,成為記憶的介面,或許便是織品的魅力。纖維藝術家康雅筑繼《織物地圖》後,再次尋訪「線」的足跡,相較於《織物地圖》記載了八個國家的纖維工藝,《織物地圖2》則專注記下羊毛、紡線、古文明所交 more
 

內容簡介

臺灣藝術家深入秘魯.找尋纖維藝術的起源 
古印加文明 × 染織工藝 × 南美洲旅行
 
  當我們提到南美洲的「秘魯」,你想到的是什麼?
 
  或許是印加文明和木乃伊、與外星傳說有關的巨石遺跡,也可能是安地斯山的毛料織物,以及鮮艷的高帽與圓蓬裙⋯⋯
 
  秘魯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安地斯山區的植物種類相當多元,不僅可作為天然染材,也有助於綿羊、駱馬與羊駝生長,使當地手作紡織業十分興盛。不同於《織物地圖》第一集廣泛記載八個國家的染織文化,作者此次專注於秘魯,她深入安地斯山區探訪古印加文明,接著在科卡峽谷目睹野生的黃金小羊駝,並在的的喀喀湖區見識了手織技藝以及用蘆葦莖稈蓋成的浮島,最後到亞馬遜河流域體驗截然不同的熱帶雨林風貌⋯⋯
 
  世界各地的傳統工藝大多取材於自然,因此不同文化之間也常有相似的元素與符號。秘魯的乾燥氣候保存了超過千年的古文明,使印染紡織技術得以流傳至今,於是我們可以從這些保存完善的古老織物,一窺紡織工藝的歷史,找尋纖維藝術的源頭。

各界推薦

  林平/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徐秋宜/亞東技術學院材料與纖維系副教授
  黃文英/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副教授
  建築大叔/《不用工作的城市》、《Taipei 1/2》作者
  蘇素敏/花蓮日日創辦人
 
  共同推薦  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作者衷情於織物材料的創作,同時也持續以探索者的角度,勾描常民工藝的世界。透過平易的遊記敘事文字,引領我們進入迷人的印加織繡匠藝與風俗文化。──徐秋宜/亞東技術學院材料與纖維系副教授

  藉由藝術家純真又專業的眼光,神遊染織的世外桃源,讓人認識到祕魯豐厚的染織傳統依然存在當下,充滿活力。──黃文英/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副教授

  當一種文化能被傳承下來並存在於日常中,那絕對是玩真的!織布村中的產業、環境與生活緊密依存,讓生活於都市、感到支離破碎的我們,同時產生了嚮往與陌生的鄉愁。──建築大叔/《不用工作的城市》、《Taipei 1/2》作者

  書中文字藉由地理方位穿越時空,以刺繡和編織的技藝帶領大家走入一個古老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生活,串起祕魯人的過去和現在是那一條條充滿色彩與溫度的織線。──蘇素敏/花蓮日日創辦人

  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繪者簡介

康雅筑

  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現專職於藝術創作。從小家裡就充滿了父親的篆刻書法與母親的編織毛衣,長期熏陶下,對藝術充滿了熱情與想像。大四那年,收到父親送的電動縫紉機,帶領她展開創作的旅程,此後轟隆轟隆運轉的聲音就沒有停過了。
 
  二○○七年獲得美國佛蒙特藝術中心獎助計畫,展開兩個月的駐村生活,這就像是掀開了創作視野的篷幕般,給予她很大的啓發與衝擊。纖維織品宛如人生的魔毯,載她飛行萬里、遊歷各國。除了創作外,康雅筑也從事纖維藝術教育的工作,希望讓大眾對纖維織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並運用藝術的思維來回應生活。2015年出版第一本著作《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家的纖維染織行旅》(田園城市)。
 
  康雅筑藝術作品網站:www.yachukang.com
 
  重要創作經歷
  2016 波蘭「羅茲國際壁掛三年展」
  2016 「某處的邊界之間」雙人展/台南絕對空間
  2015 印度「行走西浦那藝術計畫」、「全球遊牧藝術駐地計畫」駐村
  2015 芬蘭「Äkkigalleria駐地計畫」駐村
  2015 泰國孔敬大學藝術展──傑出人氣獎
  2015 「過境」雙個展/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
  2014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想地圖青年培訓計畫」文化類獲獎
  2014 台北藝術進駐:國內人才出訪計畫──泰國Silpakorn AIR PSG駐村
  2014 泰國孔敬大學「國際藝術與設計工作營」
  2014 「倒火」雙人展/溫哥華伊尼胥畫廊
  2013 「漲跌循環」雙人展/香港藝術創庫畫廊
  2013 「日和.紙ISSUE」個展/台南32ISSUE藝術空間
  2013 雲林「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駐地計畫」
  2013 「動牆」雙人展/加拿大市立楓樹嶺藝術中心
  2012 美國波特蘭美術館北美影像中心40秒短片獲評審獎
  2012 「文化野餐」個展/國光國小藝廊
  2011 「邊界渡口」個展/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2010 「之於蓋覆」個展/土思藝廊
  2010 美國尤里卡市意外藝廊「迎向綠世代展駐地計畫」
  2010 「無形的身居」個展/日本岐阜文化中心
  2009 屏東「國立海洋生態博物館環境藝術駐館計畫」
  2009 溫哥華「冬奧文化活動駐地交流計畫」
  2008 日本「ACC亞洲藝術協會獎助計畫」駐村
  2008 約旦「夏塔那國際藝術家創作營」駐村
  2008 孟加拉「布里托國際藝術家創作營」駐村
  2007 美國佛蒙特藝術中心2006/2007駐村獎助
 

目錄

作者序──從古老的織物故事開始
 
西南沿海區域
利馬Lima──既傳統又現代的首都
納茲卡Nazca──古文明與地下墓穴
 
安地斯山脈中部與支脈
萬卡約Huancayo──露天市集與織布村
阿亞庫喬Ayacucho──取材自然的刺繡
瓦拉斯Huaraz──高山婦女的彩色布巾
 
印加文明腹地
庫斯科Cuzco──古印加文明與當代織物藝術
皮薩克Písac──高山河谷中的小鎮
歐蘭泰坦博Ollantaytambo──公平貿易組織與織布人家
琴伽羅Chinchero──植物染色的傳統織帶
 
安地斯山峽谷
阿雷基帕Arequipa──白色城市中的羊駝展示館
科卡峽谷Cañón del Colca──安地斯山黃金小羊駝
 
的的喀喀湖周邊
普諾Puno──盛大的二月聖燭節
烏羅斯島Isla de Uros──蘆葦莖稈蓋成的島嶼
塔奎利島Isla de Taquile──凱楚阿手織技藝
印卡諾達威Inkanutawi──秘魯與玻利維亞邊界小鎮
太陽島Isla de Sol──科帕卡瓦納旁的神聖之地
拉巴斯La Paz──探訪玻利維亞的首都
 
亞馬遜河流域與北部沙漠
普卡爾帕Pucallpa──亞馬遜河流域的原住民族
杜魯希略Trujillo──北部沙漠中的古文明
奇克拉約Chiclayo──貓頭鷹守護的靈地
 
後記
 

作者序

  衣櫥的角落裡,躺著一塊有著好多隻不同動物造型的織毯,看來像是鳥、豹,還有我無法判定的動物。編織技術使然,這些動物都以幾何圖形呈現。這是十多年前在一間古董店收藏的織毯,上面的獸形圖案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後來看了一些關於南美洲古文明的文獻,才進一步認識這來自秘魯安地斯山的織品。由於氣候與地理因素,有些古老的織物得以被保存,使當地的印染紡織技術源遠流傳。我開始夢想,有朝一日要踏上旅途,一訪古文明的奧祕與傳說。
 
  秘魯的氣候與地理

  秘魯是南美洲第三大國,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岸的中央,西臨太平洋、北接厄瓜多爾與哥倫比亞、東接巴西與玻利維亞、南邊則與智利為鄰。秘魯的總面積為一百二十八萬五千兩百二十平方公里,因國境遼闊且地形多變,在地理上區分為西南沿海平原、安地斯山區與高原,以及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三種區域的氣候形態截然不同,但一般來說,每年的五至九月是乾季、十月至隔年四月是雨季。
 
  秘魯西南沿海區域是溼度高但幾乎不下雨的溫暖氣候,平均氣溫為攝氏十四至二十七度;東部的熱帶雨林炎熱多雨,約佔全國面積六成,平均溫度多在攝氏二十五至二十八度以上;中部則是與海岸平行、南北向的安地斯山區,這裡溫差較大,平均溫度是攝氏九到十八度之間,北部屬降雨少的沙漠氣候,往中南部的高原區夏季多雨,海拔隨高度增加而越顯乾燥而寒冷。正因為狹長的國土跨越了不同氣候與地形,因此礦產、農業以及畜牧,皆有很多元的樣貌;高地的生活模式亦造就了優良的農業技術與建築功力,宛如露天的文化藝術博物館。尤其古文明的興衰繁榮都被沙漠和高山阻隔於不同地區,導致藝術風格產生眾多分支,直到印加帝國時期才趨於整合統一。所以要了解秘魯文化,得先了解安地斯山發跡的古文明。
 
  印加與其他古文明

  這些古文明就像是不同的國族與朝代,其崛起的時間地點、戰事或交流,都像是王朝興衰般複雜而高潮迭起。大家最熟知的印加文明,其實是最接近當代的最後一個文明,也因為印加人有優秀的整合能力,因此集結了不同文化的優點與專長,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印加文明。這些印加文明遺址的史蹟,不見得全然都創建於印加王朝,也有可能是滅絕了先前的王朝而原地重建發展而來,許多遺址的確切源頭至今仍是考古、地質與歷史學家研究的謎題。
 
  帝國的興衰不會是一個接著一個、按照順序,而是有部分交疊、在不同地點興建擴展,繼而衰敗消失。隨著考古不斷研究,這些埋藏在地底下的神祕故事,也一再地局部重寫。西元前約一千年左右,北部高原地區出現了查文(Chavín)文化,南部沿海地區稍晚出現了帕拉卡斯文化(Paracas),而北部沿海在此時也出現莫切文化(Moche),並於西元前兩百年左右暴富強盛,與莫切文化時期並存的還有南部沿海地區的納茲卡文化(Nazca),後來衰敗演變成為奇穆文化(Chimú),於西元一四○○年達到極盛。
 
  在莫切文化演變成奇穆文化的這段時間裡,西元兩百年在的的喀喀湖附近的高原,山現了蒂瓦那科文化(Tiahuanaco),西元六五○年左右又出現瓦里文化(Wari),最後於西元一四五○年,印加人戰勝奇穆文化的首府昌昌(Chan Chan)與莫切王朝的土庫美(Túcume),最終整個秘魯被印加人征服,印加就從一個小王國轉變成大帝國,成為秘魯最重要的印加文化時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印加文明。
 
  秘魯的主要城市與遺址發跡處都有博物館,讓觀者可以了解這些古文明,從壯碩的巨石建築與廟宇、神祕木乃伊、看得到故事的儀禮陶器、包裹著歷史的殘骸織片⋯⋯可以彼此串聯,構築出千年以來的文化地圖。我假想自己是追隨織物的印地安那.瓊斯,在這些古文明遺物中找尋歷史的線索。
 
  當代秘魯社會

  安地斯山原住民的生活與美洲駝密不可分,負重力佳的羊駝與駱馬成為他們的好夥伴。不僅在祭祀禮儀中,可見到將羊駝與駱馬作為祭品,陶瓷器皿上也經常看見牠們的身影;羊駝毛紡織品更是延續他們生命的象徵,連駱馬骨也製成打緯棒工具,運用在編織的過程裡。在此次安地斯山旅程之前,我對羊駝與駱馬的認識並不多,直到深入科卡峽谷,才瞭解牠們各自的特色。這不是摸一摸、看一看就可以瞭解的,反倒增加了許多後續研究的動力。
 
  秘魯至今仍有許多部落維持著傳統的生活模式,織品在安地斯山具有重要的地位。市區廣場周圍經常可見各種擺售手工藝品的攤商,從早到晚,這些原住民們依舊持續進行捻紡纖維以及編織的工作,樸實的生活態度與厚實的羊毛質地,勾勒出迷人的景致。
 
  每當我抵達一個新的城鎮,總是到處尋找可以拜訪的紡織工作室,但又因為語言的關係,不得其門而入。秘魯的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安地斯山區也使用凱楚阿(Quechua)原住民語,若更深入山區,有些凱楚阿族人也不會說西班牙語。我只能仗著出發前惡補的西班牙文單字,比手畫腳地與他們溝通。安地斯山區有許多傳統服飾風格都受到西班牙殖民的影響,當時由於部落眾多,西班牙人以不同的衣飾來區分各部落,原住民也不斷加入各自的特色,漸漸發展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傳統服飾。
 
  關於本書

  在我的第一本著作《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家的纖維染織行旅》中,記載了八個國家的纖維工藝,而本書則是深入一個國家、聚焦於安地斯山區,以田野調查的方式研究,這同時也可以與第一本書中的歐亞美各國對照,找出各自的染織特色。
 
  書中以旅途的不同地點區分章節,針對不同的文化發展、織品藝術、古文明遺址與地理關係,以非線性的方式介紹。還記得旅程剛開始時,手札本還是空白的,隨著一天一天過去,這些紙張也一頁一頁被寫滿了。書寫本書時,我整理著所有的紀錄與資料,試著將思緒編列成一經一緯的織物,時間與空間的印象在腦海中重組,彷彿又再次開啟了旅程,像是靈魂出竅般搭上了行駛的列車,難以停止。而我對於安地斯山織品文化的認知,就像是看著逐漸放大解析度的格子,逐步瞭解的同時,也有更多未知的知識陸續被開啟。有太多無窮無盡的編織技藝等著我深入探索,同時也更覺得自己學識淺薄、渺小無知。不過,無論世界各地的旅人是因著什麼原因造訪此地,在呼息與步伐之間,總會找到自己的方向與目標,或許這也是那遊走於未知與事實之間的神祕力量所隱隱帶給人們的指引。那麼,就待我以纖維鋪陳出安地斯山脈的原野路徑,與我一同想像踏行在這古文明與現代交織的繽紛地毯。

  回歸創作與生活
 
  研究這些歷史文化就像是偵探調查一般,必須對所有事物抽絲剝繭,尋找其核心價值。至今我仍處在消化、沉澱的狀態,並沉醉於這宛如考古研究般的過程。還記得剛回臺灣時,因為突然從古老文明中墜入繁忙的都市生活,帶給我的衝擊與不適感竟然比出發之前還要強烈。或許是在安地斯山看到許多婦女的結穗式髮辮,使我開始思考頭髮與文化的關係,因應不同的身分、信仰與社會地位,產生不同的審美觀。因此我在二○一五年的臺北兒童藝術節展覽中,以「剪髮結辮」計畫回應了秘魯這趟旅程帶給我的靈感。此作品先是廣邀民眾捐髮,讓「剪」這件事,從身體上的失去,轉化為實質的付出。展覽結束後,將募集到的頭髮製成癌症化療者需佩戴的假髮,以捐贈來延續頭髮的價值,試圖引導兒童對頭髮與生命有更多想像。
 
  同年十一月,我在印度參與「全球遊牧藝術計畫」(Global Nomadic Art Project)時,亦結合古文明遺址中的木乃伊,呈現於《與途行》這件錄像作品之中。其中還包含了我在印度撿拾到的牛頭骨,以及古吉拉特邦轄縣當地的織毯,我將頭骨眼穴塞滿棉花,就像是古墓穴出土的木乃伊坐姿,然後揹著步行,穿梭在山林之間,越過圍籬與溪河,進行一場心靈與自然的對話。
 
  安地斯山的織物容納了璀璨的古文明遺跡,以及悠然浩瀚的高山與原野,因為太動人、太深刻了,迫不及待將這份感動分享給更多人,向大家訴說關於秘魯的故事。在歷經這趟旅程之後,期許自己在接下來的人生道途中,能更順應宇宙的定律,時時感謝大地之母帶給我們的啟示與生命能量;繼續在日常生活中,以發掘神祕之物的好奇心來觀察所有細節,並透過纖維藝術的創作,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溫暖。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229456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2 x 0.9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阿雷基帕Arequipa──白色城市中的羊駝展示館
 
來到位於戚里河谷流域(Valle del Chili)的阿雷基帕,可以感受到當地的建築格外不同,除了有許多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印歐麥士蒂索(Mestizo)風格,還有許多由火山凝灰岩(Sillar)蓋成的房子。這是火山爆發後的產物,多呈白色,因此阿雷基帕又有「白色城市」之稱。這裡的海拔為兩千三百五十五公尺,由北而南的三座火山查查尼(El Chachani)、米斯蒂(El Misti)和比丘比丘(El Pichu Pichu)皆位於城市的東邊,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部分,因此地震頻繁。
 
集團經營的羊駝世界
 
羊駝是秘魯珍貴的國寶級動物,生長於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地氣候,羊駝毛與羊毛兩種毛的纖維鱗片排列與密度極為相似。由於羊駝纖維的鱗片邊緣比羊毛來得光滑,邊緣鱗片張開的程度不如細種羊毛,因此羊駝毛摸起來較平順、毛質柔軟且色澤優雅,尤其小羊駝的毛色呈金黃,又有「軟金」或「安地斯山脈走動的黃金」之稱。座落在阿雷基帕市中心廣場不遠處的「羊駝世界」(Mundo Alpaca)是秘魯最大的毛紡織集團──米歇爾集團(Michell Group)旗下的展示館,在秘魯的羊駝毛產業中具有領先地位。米歇爾集團從羊駝與駱馬養殖(Mallkini集飼牧場)、纖維分級處理與整合、精煉、梳理、紡紗、印染、針織、編織與手工簇絨地毯的生產均有涉及。館中不僅介紹羊駝毛紡織業發展歷史,也展示羊駝原毛纖維處理的過程、羊駝線染色材料樣本、處理纖維的機具、傳統安地斯山織品的製作過程。現場還有來自庫斯科的婦女示範傳統腰機編織(Backstrap Weaving Loom),非常詳盡。這種將織機的另一端固定以撐張經線織布的技術,源自古印加時期的不同織布文化,許多織品至今仍舊難以重製,難度很高。臺灣原住民也有類似的傳統織布機,稱為「腰式水平織布機」,當中腰機所使用的捲布軸、打緯板、隔棒與提綜棒的使用方式極為相似。館內販售與毛紡織集團的基金會(Awana Kancha)合作的原住民家庭的手工編織成品,以及旗下的品牌SOL所生產的羊駝毛時裝,因此在這裡可看到相當完整的羊駝毛織品產業發展。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博客來|日文】編織冬日幸福,日文手工編織書任2刊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