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 了解情緒,了解憤怒
台中開心房身心診所醫師
鄭存琪
在診間裡,面對情緒困擾,討論如何與情緒共處,透過情緒來了解自己,是身心科的日常。在陪伴個案的過程中會發現,許多人對情緒的態度是疑惑、害怕、負面的,常會採取忍耐、壓抑、隔離的方法,希望自己不要有情緒。
然而,逃避、抗拒情緒卻會讓它更加糾結、複雜,壓抑久了,累積的能量多了,對自己、對他人與周遭事物,容易感到煩躁、厭惡、生氣,更嚴重的,甚至可能對他人憤怒,無法調適而產生肢體或口語暴力,對自己憤怒而出現自殺或自殘的傷害行為。因此,接納、認識、理解、調適情緒,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功課。
人的情緒,分成原始情緒、衍生情緒。
一、原始情緒:觀察二到七個月的嬰孩時,可以辨識出幾種沒有經過學習而對情境直接反應的自然情緒,如:生氣、害怕、哀傷、喜悅、厭惡、驚奇等,這是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會有的,是展現與保護自我的鈴鐺(例如:在自己想做的事情被阻礙、不受到尊重、被羞辱、被委屈時,可能在第一瞬間會感覺到憤怒)。
二、衍生情緒:當原始情緒被情境觸發後,因為受到後天學習、文化價值、自我概念與過去成長經驗等影響,而對原始情緒產生反應,以其他情緒來回應,遮蔽了原始情緒(例如:剛到一個陌生環境感到害怕時,將害怕的原始情緒評價為膽小懦弱,而對自己生氣;或是與朋友暫時分離時生起哀傷感,卻自動連結到小時候不舒服的分離經驗,覺得自己要被遺棄而害怕、恐懼、崩潰大哭,甚至憤怒)。
衍生情緒是「對情緒的情緒」、「對反應的反應」,在感受當下的情境時,內心的小劇場很快地演出,而劇本卻是受到過去經驗、自己的信念或需求所影響,並非是對當下的直接情緒,他人可能會覺察到當事人的情緒表現與情境不一致,或反應過度;而錯綜複雜的情緒也可能讓當事人感到迷惑,不清楚自己到底怎麼了。
因此,在學習情緒調節的過程中,透過寫日記來自我探索是常用的方法,慢慢會發現,「情緒—想法—身體感受」這三種是相互影響著,情緒本身並無法維持很久的時間。
會讓情緒延長與複雜化的原因,是情緒底層未被覺察到的想法與生命脈絡,可以在寫日記時,試著探索:情緒在什麼情境下容易被觸發、是觸碰到內心的哪些部分、自己有哪些不想觸碰的陰影、它對自己的影響是什麼、可能聯想到什麼、人際互動中自己的界線在哪裡、有哪些內在規範或信念、自己的期待是否符合現實、情緒表達的模式為何、在不同的情緒強度下自己是如何調適的/效果如何/可以如何調整、在失控的臨界點出現前身心的癥兆為何、如何提早覺察與調適情緒、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以協助溝通等等,這些探索將會幫助我們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增進調適情緒的能力。
情緒的神經生理學基礎,也影響著情緒調節的學習。當感官將外在環境的訊息傳入視丘後會分成兩條路徑,一條是短路徑,直接到達邊緣系統的杏仁核,這是負責恐懼、驚嚇、急躁、焦慮的情緒中樞,會快速地引發情緒反應,來避免危險,自我保護。另一條是長路徑,較慢地到達大腦皮質(主要是前額葉),經過數個迴路來思考分析、選擇較合適的方法回應,然後再將訊息傳到杏仁核來調節情緒。
如果以憤怒為例,憤怒的感受會發生在理智思考前,如果憤怒力量強大且又衝動控制不佳時,可能會產生攻擊性的行為,在行為過後才反思後悔。根據《EQ》作者丹尼爾‧高曼的看法,雖然憤怒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被「杏仁核劫持」的憤怒高峰期約只有六秒,如果平時可以練習幾個情緒調節的方法(例如:透過深呼吸或覺察身體感受把心定錨於當下、了解「情緒只是情緒、不批判情緒」、接納與覺察情緒自由地來去而不反應、運用正念體驗自己的內在空間),當有一天覺察到憤怒的強烈力量時,可以運用它們來幫助自己度過這憤怒高峰的危險期。
本書作者以在體育界運用憤怒管理的多年經驗與見證心得,有次第地引導我們進入憤怒管理的四個層次:覺察憤怒、暫停/不反應、理解自己、善用憤怒。
一、從為憤怒平反開始,重新認識憤怒,了解憤怒的功能,以及四種憤怒類型。
二、由簡入深地教導各種情緒調節技巧及如何暫停,讓自己在憤怒的高峰期不被它控制。
三、透過寫情緒日記來了解自己的憤怒模式,檢視自己是否有不符合現實與僵化的極端信念,如何調整讓它更有彈性來促進情緒的穩定,增加形容憤怒的詞彙以增進對憤怒程度的辨識,透過量化情緒,讓自己看見在不同程度的憤怒狀態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因應,打破生活的固定模式,讓自己更自在。
四、轉換自我對話的問句,將問「為什麼」換成問「如何」,將憤怒的力量轉化為走出問題、提升自己的動力。
這是一本將看似複雜的憤怒管理,用生活化、易理解的方式所寫的實用書,就讓我們開始一起學習吧!
推薦二 與憤怒為友,讓憤怒助你成功
激勵達人
鄭匡宇
我非常喜歡這本《憤怒管理:改變人生,不被憤怒左右的九個習慣》。
說到憤怒,大部分的人在面對憤怒的情緒時,基本上都會呈現兩種反應:
一、情緒失控,開始鬼吼鬼叫,甚至出手傷人。
二、假裝自己不在乎,其實內心非常在意,想著日後如何報復,或者愈想愈鑽牛角尖,搞到自己內傷。
但,你真的有更好面對憤怒的方法!
本書作者出身體育界,看過了大大小小球場上和運動場上由於憤怒所導致的衝突,歸納出了有效面對憤怒的心態與步驟,我深表認同,而且覺得許多看法都與我的經驗不謀而合。
以我自己為例。許多人都很好奇,為何我在遭遇一些網路上的批評、人際關係的衝突時,都能夠處之泰然,絲毫不動怒呢?
那是因為,在我的心中,已經把憤怒並且失控定義為「不入流的行為」,既然是不入流的行為,我又怎麼能輕易在面對憤怒時,做出不入流的行為,成為一個不入流的人呢?
這就牽扯到了「定義」的問題。我們做為人,每天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行為以及遭遇到的事情下定義。若是你下的定義是好的,就會導致好的結果;你下的定義是不好的,就會導致不好的結果。
如我上面提到的,我因為把憤怒失控定義為不入流的行為,那麼因為我自詡為「有品之人」,自然就會在面對憤怒的時候,「尋找解決的方法」,而不是任由情緒擺佈。
但很多人在面對憤怒時,明知道情緒失控後的行為,將導致他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例如,酒駕被警察抓到還惱羞成怒,結果視頻被公開後遭到全民圍剿;在KTV或Pub與對方口角,傷人致死被送進監牢等),卻告訴自己「我天生就是這個脾氣改不了」。
說真的,天底下絕對沒有「改不了」這回事,只有你願不願意改,以及你對這個行為的定義為何罷了。你選擇了不想改、改不了,就得承受之後帶給你的負面影響。
除了對憤怒重新定義之外,作者還介紹了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將憤怒轉為正面助力」。
首先,我們不必刻意去忽視憤怒的感覺,因為我們是人,有這種情緒波動,是非常正常的。先接受自己是會憤怒的事實,但永遠提醒自己,不被憤怒所擺佈,而要好好「利用」這種憤怒的情緒,來強迫自己「成功」。
大家應該都聽過這些故事:
因為被女朋友/男朋友的爸媽瞧不起、被迫分手,之後帶著憤怒讓自己成長提升,反而找到更優質的對象,擁有幸福的關係和婚姻。
ZARA的創辦人奧蒂嘉(Amancio Ortega)從小家境清寒,看盡了親友鄰居的臉色,帶著憤怒一路推進自己成功,誓言一定要出人頭地、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柯文哲因愛滋器捐案受到不公彈核,憤而決定從政,競選台北市市長,結果高票當選,不僅成為台灣政治史上的奇蹟,還成為政治圈的最大網紅。
類似的例子多不勝數。這些人都是因為在面對憤怒的情緒時,沒有輕易被憤怒的情緒左右,採取失控的行為,而是讓憤怒的情緒成為自己的「助手」,推進自己邁向夢寐以求的目標。
於是,當你下次也感受到憤怒的情緒時,別繼續想著「他/她為什麼這樣對我?」、「我好生氣!」,而要想著「我能怎麼利用這樣的憤怒,達到我要的目的?」。當你這麼轉換想法之後,不僅不會憤怒,還會笑嘻嘻、精神抖擻地來解決問題,為自己將來的成功鋪路。
我過去出版過的《就是愛被罵:史上最強被罵應對心理學》,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把所有罵過我的人的話語收集起來,分析他們怎麼罵、罵了什麼、我們能如何面對被罵?不僅幫助更多人知道未來如何面對被罵,也獲得了不錯的版稅收益,這同樣也是「將憤怒轉為正面助力」的最佳例證。
希望你也能養成不被憤怒左右的九個習慣,讓自己與憤怒為友,讓憤怒助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