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初版發行於一九六五年,一九六九年又出了增訂版。增訂版為各篇論文添加了補注,補注的內容多來自於高坂在初版發行後撰寫的著作與論文。由於本書收錄的各篇最初發表在言論界雜誌上,高坂非常希望詳細地補充當初沒有完整論述的部分。不過,補注的內容針對初版,並非大規模的修改。因此,本書收錄的各篇論文,如實反映了高坂最初撰文時的思考與寫作過程。
儘管如此,本書畢竟是將近四十年前的著作。在國際政治的格局與日本的內外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的今天,讀者或許會有先入為主的判斷:這本書的內容是不是已經過時了呢?筆者相信,在閱讀過程中,多數讀者能從本書的文字中收穫許多適用於當代的啟示。當然,本書雖然已經儘量不使用專業術語,但書的內容仍舊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如果缺乏有關時代背景的知識,讀者或許無法理解本書的內容。筆者將在下文中概括本書的內容,並從當代視角考察本書的意義,希望給讀者們帶來方便。
收錄於本書的七篇論文中,開篇的《現實主義者的和平論》與結尾的《海洋國家日本的構想》最為重要。中間的五篇論文可以說是高坂更詳細地探討他在《現實主義者的和平論》中提出的觀點、逐漸走向《海洋國家日本的構想》的思考過程。因此,筆者將首先詳細分析《現實主義者的和平論》,然後簡要概述中間的五篇論文,最後闡述《海洋國家日本的構想》的基本內容。
非武裝中立論的魅力是其更加忠實於日本社會廣泛肯定的價值,即憲法體現的絕對和平主義。高坂認為,外交政策不僅要追求國家安全,還必須追求某種理念的實現,而超越權力政治、實現絕對和平正是日本應該追求的價值。在這點上,高坂與指責憲法是「強制的產物」、和平主義是共產陣營的宣傳的「保守派」劃清了界限。
此外,中立論的觀點並不充分,無視了如何從權力政治的現狀順利地走向絕對和平的理想的方法。例如,阪本斷言只要日本決定了轉向中立,其他問題就只是「高度的技術性問題」。高坂予以反駁,認為如何解決「技術性問題」與明確絕對和平在理念上的正確性同等重要。
在這點上,高坂批判中立論過於曖昧。首先,用互不侵犯條約取代美蘇在遠東地區的同盟集團、靠撤軍限制東西方陣營的軍事力量——這種做法值得考慮,但無論哪種措施都離不開具有能夠制裁違規行為的實力的國家的支持。因此,同盟與這種意義上的中立並不矛盾。此外,有些人士期待國際局勢的變化,主張日本率先實踐中立主義。然而,這種想法無視了駐日美軍支撐駐韓美軍的現狀。如果日本脫離日美同盟,駐韓美軍會孤立,朝鮮半島的均勢將崩潰,這是有可能讓日本陷入危機的過於危險的「賭博」。
為了克服權力政治、推動絕對和平的實現,重要的不是在同盟或中立之間「二選一」,而是把由同盟構成的均勢作為前提,謀求緩解遠東地區的緊張局勢。在這一選擇上,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有可能進行對話。
高坂建議把下列緩解緊張局勢的具體政策作為「第一步」:
(一)日本與中共的邦交正常化(當時日本承認臺灣國民黨政府,與大陸共產黨政府之間沒有建交)
(二)凍結進而削減(兩大陣營)在朝鮮半島的軍隊,反對武力統一半島
(三)日本宣佈不擁有核武器
(四)促成被稱為「洛迦諾方式」的互不侵犯體制
(五)在不破壞均勢的前提下削減(兩大陣營)在遠東地區的軍隊
如今看來,高坂的立論可以說反映了一九六0年代初期的時代精神。肯定憲法體現的作為戰後日本理念的絕對和平——這是否定佔領改革的主流保守派不會提出的設想。既肯定憲法理念、又肯定自衛隊與日美安保——這是以修憲為目標的岸信介政權以承認日美安保條約的改定為代價而被迫下臺後,日本政府才可能表明的立場。
此外,當時的戰略理論的潮流——區分核武器與常規武力、指出常規武力在任何時代都具有一定作用——也強有力地支持著高坂的立論。有限戰爭理論同等看待核武器與常規無力,在一九五0年代風靡一時。然而,到了一九六0年代,學者們認為核武器與常規武力沒有明確的差異,既然無法否定使用戰術核武器會引發全面核戰爭的可能性,那麼核大國也無法使用核武器。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常規武力的國家也可以組合運用外交手段與常規武力,在某種程度上用自己的方式實現安全保障。高坂建議日本宣佈不擁有核武器,就有著這樣的戰略論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