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那麼多人看到你的光鮮亮麗,卻沒人知道你的擱淺傷心
嘿,現在翻開這本書的你,那裡是幾點呢?是早上、中午還是晚上呢?我該和你說聲早安、午安或是晚安才好呢?你那裡天氣好嗎?是晴朗舒適的好天氣嗎?是陰沉地讓人害怕下一秒就會下起雨來的天空?還是已經下了不小的雨?如果是在夜裡,今晚看得見星星嗎?月亮又會是什麼模樣?
我好奇這些問題的答案,因為這本書寫的就是這些再平凡不過的事情。或許習以為常、或許重複,但絕非不再重要:有關時間、有關天氣、有關不管你是否細心去觀察、去感受,都還是會照常運行的這個世界,也有關這個世界眼中的你。
每一個人對於時間與天氣,就算在同樣一個空間裡,有能稱得上是絕對客觀的標準時間與確切的溫度測量,都還是會有著主觀而不同的感受。有些人高領毛衣、有些人短袖T恤,有些人嫌時間好慢、有些人怨時間不夠。
而有些人有著自己的時差,外在的你跟著季節、年歲的更迭不斷前進,內裡的你卻停擺在某個回憶裡的場景裡已經好久、好久。
有一些困境一開始是不想要對別人說、覺得自己一個人總會慢慢好起來,後來則是已經不曉得該怎麼說,只能一直拖著。
於是有那麼多人看到你的光鮮亮麗,卻沒人知道你的擱淺傷心。
我在這本書的8篇故事裡,試圖記錄同一片天空下的8個不同角色,擁有同樣的時間,不一樣的情感、生活經歷,卻處在相似的困境。他們可能和你、和我一樣,「過」得或許還算好,但只有自己才知道,其實把自己「活」得多糟。
坦白地說,相較於前一本書的創作過程而言,這一次遭遇了滿大的難關。並不是沒有相關的題材、靈感,也不是時間上顯得緊迫,而是我自己有點抗拒、甚至是害怕再寫一本新的書。
因為我的第一本書《總在說完晚安後,特別想你》很幸運地在出版後取得還不錯的成績,非常感謝三采的出版團隊給了我很多幫助與支持,同時我也完成了約莫2年前我給自己設下的目標:「希望在25歲以前,出一本自己的書。」其實是值得開心與驕傲的事情,但也帶來些許壓力。
在新書發行不久後,陸續就與出版團隊有了關於第二本書的討論,包括書寫的方向、內容的體裁等等。雖然幾次的會議裡,一次一次地都比上次更明確、有了更實際的定位,可當我又回到一個人的寫稿時間裡,打開嶄新空白的Word頁面,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
我很害怕。
我害怕第二本書表現得不如第一本書,我害怕其實我已經寫不出來比以前更好的東西,我害怕寫出來的都是些重複的、不會被喜歡的文字,我害怕繼續創作以後無可避免的比較,我害怕我已經不夠好。
所以我逃跑了。
躲著編輯大概長達4個月的時間,終於在距離上一次開會討論3個禮拜過後,忐忑地交出了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稿,然後得到在那個當下真的特別需要的鼓勵。在那天之後的1個月裡,如火如荼地把剩下的7篇故事都完成。
說真的,從寫稿的時間一直到寫完的現在,我都還會不斷地看上一本書的內容,和你即將要看到的這本書做比較。我還是沒有辦法很自信地告訴你,我覺得第二本比較好,或是我真的有做出什麼明顯的進步,但我可以保證的是:
「這兩本書都是在那些階段裡的我,能夠給出的最好文字與故事了。」
我不夠好,但我盡力了。
如果說我私心希望這本書能帶給大家什麼實質上的意義、讀完之後有怎麼樣的反響,我希望那會是能夠更誠實地面對自己,去看看在心裡或許躲貓貓躲了好久的那個自己,去抱抱他、去和他說話、去告訴他:
「對不起,花了這麼長的時間才來找你,到現在才有勇氣接住你。現在沒關係了,我們一起走吧,以後再難、再累,都一起走吧。」
——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