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情緒和個性如何影響你的投資決策?
如果你有參與金融市場交易,歷經股災會讓我們和自己的距離更近、更認識自己。怎麼說?網路上流傳一句話:「賺錢不會使人進步。」在多頭市場,投資客究竟是怎麼買、怎麼賺?在空頭市場,有機會考驗我們對投資壓力的承受度,讓我們更清楚自己適合哪種投資方式。
你是否記得,若干年前踏入銀行開新戶時,即使只想開儲蓄賬戶, 但是銀行理專會順便鼓吹你開個有理財功能的賬戶,告訴你將閒置的資金進行投資。那時候,理專會幫你做個很簡單的問卷測試,瞭解你是屬於保守型,或是適合高風險性的投資人。
當年我的朋友也曾在開戶時做過類似的測驗,他說當時的他心不在焉、隨隨便便地回答,他發現自己偏向保守型投資人。然而,事隔多年,在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財觀念後,他發現自己的投資及理財模式,幾乎都偏向高風險型投資。是否因為大環境的多頭走了十一年,所以長期多頭的外在環境,改變了他的理財行為,讓他的投資決策越來越冒風險?越來越不周延?
二○二○年初,一場不預警的空頭降臨,潑了全世界好幾噸冷水, 把地球上過度興奮的投資氣氛,一股腦澆熄。當時,美國道瓊、台股、英國DTSE都處在歷史相對高點,本來全世界期待最高點繼續攀上聖母峰,頓時氣氛結冰。投資人的心被狠狠搥了一拳。當下理財專家也說不準未來的趨勢,蘋果公司更不願意給財報預測。投資者頓失依據,心情不斷被攪動,像坐了雲霄飛車,整天心神不寧,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那時候,有人說還會跌、有人說會反轉、有人還在等著「打第二隻腳」的低點承接。因為外在的環境眾說紛紜,投資者只能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我們身為涉世不深的投資人,反而有機會讓頻繁交易的心安頓下來,思考自己對市場的瞭解程度有多少;釐清自己當初、一開始投資的動機和初心;而這個初心歷經市場波動是否已被遺忘、是否還能堅持。
作者數年來經常以一筆小錢,投入各類金融商品的交易。交易前先做好研究,交易中觀察自己的結果和行為,從實驗過程中探索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記錄自己如何以健康以及長期的觀念理財、投資。透過這本書,作者想分享情緒和行為如何被投資的大環境影響。這本書並不全然歸屬於投資理財書籍,或許更適合當成是投資者的心理保健書。
各個章節內容將以簡潔明瞭的敘述,以及數則經過改編的真實故事,和讀者們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章 以幾則過來人的經驗,讓讀者們回想自己的投資行為;
第二章 本章將提及幾個台灣的投資者共通的非理性行為;
第三章 與讀者探討情緒如何影響投資行為以及反利用情緒做出正確決定;
第四章 非理性投資行為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第五章 討論如何從心裡面及行為面破解非理性投資行為;
第六章 作者個人經驗分享。
這本書不企圖提供所謂的「標準答案」「正確說法」,因為每位投資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財及投資心法。這本書的目的不是和大家分享買什麼產品可以致富,而是希望透過淺白又本土的經驗分享,幫助大家建立自己健康的投資心態,以及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避險策略。希望大家在空頭市場無預警降臨時,還可以做好情緒管理,不因理智斷線而衝動投資,並且審慎地保護好自己辛苦累積下來的資產,夜晚還可以高枕無憂、白天安心工作、家人依然和睦相處。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許多給我建議、幫我把這本書呈現得更完整的朋友們。這些朋友們來自各行各業,以及不同年齡層,透過朋友們的建議讓我知道該怎麼把內容陳述得更好讀、好懂。謝謝給我機會分享經驗及完成這本書的文經社夥伴們,以及有興趣和我一起探討健康財務行為的讀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