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祕訣嗎,我不知道⋯⋯。我猜你得找個喜歡的事去做,然後⋯⋯這輩子鍥而不捨做下去。」
麥斯.費雪,《都是愛情惹的禍》
在魏斯.安德森第一部電影《脫線沖天炮》的開場第一幕裡,沉溺於自我世界的主角安東尼(盧克.威爾森(Luke Wilson))利用綁在一起的床單溜下樓,逃出精神療養院。這個精心規劃的脫逃大計,出自他的死黨兼無可救藥的策劃大師迪南(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之手,此刻他正躲在樹叢後面。不過,迪南有所不知的是,安東尼待在療養院完全是自願的。他隨時可以從大門光明正大自由離開。「他覺得這真是太刺激了,」安東尼跟滿腹狐疑的醫生解釋:「我實在不忍心跟他說實話。」
或許可以這麼說,這位德州出生的導演過去十部才華洋溢、費盡巧思、充滿奇趣且新鮮感十足的作品,從最早《脫線沖天炮》到最新的《法蘭西快報》,都嚴格遵循著迪南的思維邏輯。就和書本或電影裡的偉大冒險故事一樣,可以靠臨時湊合的繩索爬出來,就絕不走正門。現實需要一個加強版。
同樣要注意的是,安德森的一系列難搞的主人公們,都是開場就陷入「過度疲累」(exhaustion)的無解痛苦。這顯然是他們共同的病徵。
「說到這一點,」經常透過電影進行思考的安德森是這麼思考的:「我猜我自己喜歡拍的,而且可能會好笑的,是關於煩躁失控的人。」
我的第一部魏斯.安德森電影是《都是愛情惹的禍》。這部脱線的三角戀情故事最讓我喜愛之處,是我無法明確說出是哪一點讓我這般喜歡它——它很搞笑卻不全然是喜劇,它情真意摯令人傷感,同時又憤世嫉俗而世故。電影裡充滿了叫人不安的尷尬作為,但又撫慰人心。同時它「安排」得如此美好——我想不出更好的詞來形容。從此之後(雖然我偏愛《大吉嶺有限公司》的兄弟情誼糾葛,不過每次看《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還是覺得它很偉大),我心甘情願一頭栽進這個兔子洞,進入安德森躁鬱兩極的奇幻妙境。
如果你問安德森如何把他這些倒楣傢伙的故事組裝得如瑞士鐘錶般精準,他恐怕會用大惑不解的表情回應你。電影不這麼拍,還能夠怎麼拍?「我有一套拍攝東西、安排佈局、設計場景的方法。」有一回他這麼說:「我也曾考慮過改變作業方式,但說實話,這是我喜歡的方式。這有點像我是做為電影導演的手寫字體。我已經在某個時刻下了決定:我要用我自己的字體來寫字。」
畢竟魏斯.安德森就只能是魏斯.安德森。他的電影就是他的人生和個性的延伸,從燈芯絨西裝、到按照字母排列的書架、藝術電影的典故、到獾造型的比爾.莫瑞(Bill Murray)。有些時候它們幾乎就是自我的演示——我們可以回想《海海人生》的紀錄片拍攝團隊,或是《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裡面對動盪仍一心一意嘗試維持優雅的古斯塔夫先生。受苦藝術家的影子無處不在。
他的電影絕對無法拍續集;那就太有失格調了。但是,不管他的場景(從達拉斯的市區、印度北方到反烏托邦式的日本)和主題(從海洋學、法西斯主義到狗)如何天差地遠,他的電影感覺上彼此密切相關,自成一個世界。他已經自成宗派。
事實說明,隨著年歲漸長,安德森越來越有安德森風格。《法蘭西快報》有騷動不安的故事敘述,由眾多一線明星熱情參與演出。
這一切說明了他何以會成為書中叫人迷惑的主題(而他本人也是眾所週知的電影書籍熱愛者)。少有導演如此控制拍攝過程,劇本緊密搭合導演的戰術表和分鏡腳本,說明配色的方案、服裝材質的選擇、以及如三角尺般準確的鏡頭移動。角色們該穿什麼、以及他們所處環境如何布置,有助於界定他們是誰。藝術指導和服裝設計與劇情轉折和背景故事密不可分。回想一下《海海人生》裡頭,隊員頭上的紅色毛帽,每個人戴的角度都有些微差異。你就知道安德森監督了每頂帽子的位置。他拍攝影片的細膩程度達到分子層級。這些電影自成生態系統,它們是一片汪洋大海,粼粼波光下方有暗流湧動。
作家克里斯.希斯(Chris Heath)在《瀟灑》雜誌評估安德森整體作品時寫道:「在這些明顯虛構的故事裡有某種拉近我們、令人屏息的東西。」這種「事實、虛構與情感」的混合體彷如只記得一半的夢。他的電影嚴格說來不是設定在現實世界,但是它們始終關切真實的事物。
在片場裡,安德森親切隨和又有魅力,但對於追求完美也不打折扣。「魏斯是出奇親切、有耐心的奴隸工頭。」鮑伯.巴拉班 (Bob Balaban)開玩笑地說,從《月昇冒險王國》開始,他已經成了以比爾.莫瑞為首、陣容越來越壯大的固定演出班底之一。巴拉班說的也是真話。安德森一貫奉行的政策是「不要製作以後自己會痛恨的東西」。他或許瘦得像竹竿,也很少聽到人們說他會發脾氣,不過毫無疑問他是老大。即使是金.哈克曼(Gene Hackman)也得學會這一點。
不喜歡魏斯的影評們嘲弄他沈溺在自己的世界,說他的作品是甜膩、膚淺賣弄、令人呼吸不順的小題大作,像是糕點店的漂亮櫥窗而稱不上是電影經典。我則認為他的作品是最一以貫之、最引人入勝的當代電影之一(儘管是比較老成、懷舊的當代)。安德森的電影讓人感到如此親切之處在於,它們是如此獨樹一幟,和其他人的作品迥然不同。
出版過許多備受尊崇的電影書籍的導演兼影評人彼得.波丹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在形容他的好友作品時說:「你一看魏斯.安德森的電影就會知道這是哪個傢伙拍的,但是他的風格又是如此難以形容,只有最棒的風格才會如此,因為它們很微妙。」
在接下來的這本書裡,配合漂亮的照片,我將會簡明扼要、按照時間順序(自然當如此)檢視每一部作品,討論它的靈感來源,關於它拍攝的一些過程,並用我自己的方式來探究安德森電影世界的奧秘。在古斯塔夫先生眼中應該是「文明的一點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