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找到自己的存在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執行長(光光老師)
「名字」對於孩子們是很重要的,只要別人記得自己的名字,好像彼此就是認識很久的朋友。因為有別人記得,所以自己才存在。
我們都需要朋友,有共同的話題可以分享,而不是只要身處在人多的地方就可以了。如同你在繁忙的捷運站等車,即便身旁擠滿的一大群人,我們依然還是會感到孤單。我們需要在群體中有一種「歸屬感」,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而不是人多或人少的問題。也因此,當無法參與大家共同的話題,自然就會感到沮喪和憂慮。
當孩子在五、六歲時特別明顯,這時孩子會很在意別人,很擔心在一個團體中跟別人不一樣。那怕是天氣變冷要穿長袖,孩子也會再三考慮,擔心如果別人都還穿短袖,怎麼辦?其實,這不是孩子鬧脾氣,而是一種進步。因為孩子從四歲的自我為中心,凡事只有考慮自己的感受,開始學會觀察別人的感受,但卻又不太成熟,導致出現的階段困擾。
如同繪本中,孩子可能突然發現,為什麼大家都跟自己不一樣,而出現莫名的擔憂而悶悶不樂。這些導致孩子有情緒的事情可能非常小,可能只是一件衣服顏色不一樣、一部卡通沒有看過、一個餐廳不知道在哪裡……小到我們沒辦法理解,甚至有時難以察覺。
但不論如何,爸媽請別失去耐心,更不要脫口就說:「不要那麼愛鑽牛角尖」、「沒有朋友也沒關係」等的負面評語。當孩子融入團體有挫折,更需要家庭給予關愛的安全感,不是嗎?責備只會讓孩子感到自責,更缺乏「安全感」,又如何能鼓起勇氣面對問題呢?
其實,我們不需要100%和別人一模一樣,只要有「共同點」也就可以了。引導孩子找出自己和別人相同的地方,那怕全身穿的都不一樣,但襪子是一樣的也就可以。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勇氣,更需要學會如何找出自己和別人一樣的地方,有共同點也就可以開啟彼此的話題,不是嗎?
你小時候有沒有玩過「大風吹,吹什麼」,一定有玩過吧?其實他就是在教我們如何跟同學找到共同點。我們小時候都做過情緒教育,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帶孩子不是教大道理,而是將教育融入在生活當中。那怕只找到一點點一樣,對孩子來說,就像找到世界上有屬於自己的一個點。
每一個人都和你有一點一樣,卻又不完全一樣。讓我們透過繪本來引導,讓孩子在沉浸在故事的劇情裡,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