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分人:我,究竟是什麼?(芥川獎作家平野啓一郎鼓舞人心的處世哲學)

分人:我,究竟是什麼?(芥川獎作家平野啓一郎鼓舞人心的處世哲學)

私とは何か――「個人」から「分人」へ

  • 定價:300
  • 優惠價:79237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真正的自己,不只一個!
「分人」是釐清人際關係並肯定自己的全新思維

「這十年來,我特別將創作焦點放在自己與他者的身分認同,
描寫孤獨現代人的實存樣貌。
然而『我是什麼?』這個問題,
在現今急遽改變、多樣化的世界裡,有著更複雜的樣貌。」——平野啓一郎

如何活出真正的自己?
你想放過虛偽而討厭的自己?
你知道有些人只能保持某個距離,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芥川獎&暢銷作家平野啓一郎
在與文學創作的搏鬥過程中,以其獨創的哲思鼓舞人心
獻給苦惱於戀愛、職場、家庭等人際關係的你

  媒體盛讚本世紀最厲害的戀愛小說《日間演奏會散場時》、改編電影大好評的《那個男人》之後,請讀《分人》——

  ●金句滿滿,好讀易懂;再版不斷,日本長銷突破10萬冊
  ●讓日本讀者直呼受用:「人際關係獲得改善!」
  ●芥川獎作家平野啓一郎生鼓舞人心的處世哲學,首度完整公開

  本書共分五章,各章就回答了三個基礎的哲學問題: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到哪裡去?

  這些都是現代人的困擾,平野透過分人概念,讓萎靡不振的年輕世代化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困擾。這是一本讓日本專家、學者乃至讀者都直呼受用,為心靈困惑者書寫的入門書。

  分人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個人」之中,有不同的「人設」或「類人格」的比例,就是所謂的「分人」。

  我們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都有各式各樣的自己:與戀人在一起時的自己,與父母在一起時的自己,在職場上的自己,和同好夥伴在一起時的自己……我們透過和對方的反覆交流,在內心形成的一種人格模式,這些每一個不同的自己,都是我們的分人。

  而這些分人,不僅是直接面對的人,也包括只在網路上交流的人,以及當我們在讀小說或聽音樂接觸藝術,或投入自然風景的情境下,也會形成不同的自己。

  也就是說,真的自己不是只有一個!每個人不是只有一個面貌,這些面對不同時所呈現的不同面貌,也不代表自己虛假;真正的自己,其實是擁有這麼多分人的自己,唯有接納自己擁有眾多的分人,才是認識真正的自己。

  為什麼提倡分人?
  在現實上,日本有著年輕人自殺的嚴重社會問題;有些人很難全面肯定自己,卻很容易完全否定自己。然而,鼓勵他們純粹地「愛自己」,又只是陳腔濫調,何不引導他們先認清自己呢?

  平野希望大家「如果能掌握自己是『分人的集合體』這樣的概念,讓自己在不同人際關係下的喜好相對化並加以認知,學習盡量降低形成壓力的分人比例、同時提高喜歡的分人比例的方法,就能避免像自殺這樣完全否定自己的困境」。

  而這樣對於「分人」的思索,藉由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的辯明,甚至可以衍伸應用更大的戀愛觀,乃至生死觀。「人通常不會說喜歡自己的全部。但可能意外地會說,喜歡和某人在一起時的自己。」進而更加喜歡自己。

  自2012出版至今長銷不墜,眾多讀者直呼受用:
  ★「分人」這觀念讓人很有共鳴。我曾經很討厭自己,直到明白「沒有絕對的自己」這件事後,拯救了我。

  ★當我在思考人生的重要課題時,遇到了這本書。它提供了另一種角度去思索人生。

  ★喜歡原來是「我們要經由別人才產生的」,這一點完全讓人猛點頭。

  ★以前總以為「真正的自己」只能有一個,但這本書讓我去思考,不管是自己好的或壞的一面,那些都是自己,反而更能肯定自己。

  ★從人際關係上去想,分人解決了「我是誰?」「我為何有這麼多樣貌?」的困擾。

  ★其實是心理諮商師推薦我讀的,沒想到有那麼多見解深得我心。

  ★說不上是哲學思考文集,也不到心理學專書,但全新的論點與發想引人深思。

  ★沒想到寫小說的平野啓一郎能用他清楚的文字完成如此勵志書屬性的作品。這本書,化解了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人有各種樣貌的矛盾。

  ★原來我面對不同人就會展現不同樣子的自己,全都是真實的自己。讀完這本我更知道怎麼愛自己了。

  ★本以為「我是誰?」這樣的問題還能有什麼有新意的解法,平野啓一郎的論點完全說服了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平野啓一郎


  一九七五年生於日本愛知縣蒲郡市,長於北九州市,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學部。一九九九年大學在學中於文學雜誌《新潮》投稿《日蝕》,榮獲第一二○屆芥川獎。之後陸續發表許多作品,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出版。

  主要作品:小說《葬送》、《滴落時鐘的漣漪》、《決壞》(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曙光號》(文化村雙叟文學獎)、《只有形式的愛》、《請填滿空白》、《透明的迷宮》、《日間演奏會散場時》(渡邊淳一文學獎)等,論述文集《分人——我,究竟是什麼?》、《「生命力」的去向~變幻的世界與分人主義》等。

  二○一四年榮獲法國藝術文化勳章。,二○一九年以長篇小說《那個男人》榮獲讀賣文學獎、本屋大賞第五名與紀伊國屋書店年度選書第二名,備受文壇、讀者與書店店員三方肯定。

  得獎紀錄:
  23歲 獲日本芥川龍之介獎 
  32歲 入選三島由紀夫獎評審
  33歲 獲日本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 
  34歲 獲法國文化村雙叟文學獎
  39歲 獲頒法國藝術文化勳章
  41歲 獲日本渡邊淳一文學獎 
  43歲 獲日本讀賣文學獎

譯者簡介

陳系美


  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日本筑波大學地域研究所碩士,專攻日本近代文學,碩士論文《三島由紀夫《鏡子之家》論──以女性像為中心》。曾任空中大學日文講師、華視特約譯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平野啓一郎《日間演奏會散場時》《那個男人》、夏目漱石《三四郎》、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四部曲、《鏡子之家》、太宰治《人間失格》《潘朵拉的盒子》、谷崎潤一郎《慾望的魔術師》等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真正的自己」在哪裡
教室裡的孤獨/一頭栽進小說裡/「真正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我們在扮演各種人設嗎?/新舊朋友同席時/在網路上判若兩人?/片面非本質/「真正的自己」這種幻想所潛藏的問題/「尊重個性」/自我認同危機/繭居族與探索自我之旅/即使說根本沒有「真正的自己」……/變身願望/比匿名更嚴重的匿顏/網路與現實之間/就是想活下去才割腕/走投無路的《決壞》
 
第二章 何謂分人
折磨我們的矛盾/何謂分人/社會性分人:第一階段/社會性分人的地域差異/以團體為對象的分人:第二階段/特定對象的分人:第三階段/八面玲瓏為何令人不爽/一廂情願行不通/分人的數量與大小/所謂個性,就是分人的構成比率/立足點的分人/降低風險的分人主義/獨處時的我是誰?
 
第三章 重新審視自己與別人
煩惱有一半是別人害的/別人也是分人集合體/溝通交流以簡潔為要/重要的是分人的均衡/以分人進行可視化/閉鎖的環境是痛苦的原因/企圖抑制分人化的力量/分人主義的育兒論/喜歡自己的方法
 
第四章 愛.死
「戀愛」是「戀與愛」/三島和谷崎的「戀」與「愛」/愛要怎樣才能持續下去?/分人主義的戀愛觀/能同時愛多個人嗎?/分人與嫉妒/單戀與跟蹤狂/失去心愛之人的悲傷/談到死者的時候/死後依然活著的分人/為什麼不可以殺人
 
第五章 克服分裂
遺傳因素的影響/剪輯的弊害/以多元文化作為思想啟發/分人應該融合嗎?/克服分裂
 
後記
 
補記「個人」的歷史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061527
  • 叢書系列:文學森林
  • 規格:平裝 / 220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本書的目的,在於重新思考人的基本單位。

從「個人」聊到「分人」。

什麼是「分人」?只要置入這個嶄新、比「個人」還小一級的單位,我們就能完全改變看世界的視野。倒不如說問題在於「個人」這個單位的籠統粗略,已經快無法對應我們現在的生活。

日文的「個人」譯自英文的「individual」,到了明治時代才廣泛使用,有段時期譯為「一個人」。
 
「individual」由「in + dividual」構成,來自「divide」(分開)這個動詞的「dividual」加上否定字首「in」所組成的單字。individual的字源來看,直譯為「不可分」,也就是「無法再分下去」的意思,到了近代之後,演變成現在的「個人」之意。

日本人從西方引進這個概念,但從「個人」這個詞彙,很難感知到它的原義為「無法再分下去」。因此很多人都沒想過這件事吧。不過,我們對於「個人」所抱持的各種問題,其實恰好隱藏在這個看不出來的字源裡。

個人是不可分的。若以這個概念理解「人的身體」,確實如此。

一個人的身體,只要不被殺得四分五裂就不會分開。這獨一無二的身體——以實體存在的個人,分別被賦予例如「森林太郎」或「川端康成」等不同名字。

那我們的人格呢?人格是否也和身體一樣不可分,是唯一的存在呢?一直以來我們認為,這還用問嗎?當然是!我是我,你是你。人格就和身體一樣界線分明,感受思考各種事情的自己都只有一個。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這符合我們實際的感受嗎?如果我們重新觀察自己與周遭的人際關係,會湧現「似乎不是這樣」的疑問。

例如,在公司上班的自己,跟和家人在一起的自己,真的是同一個自己嗎?又例如,和久違的高中朋友去喝酒,跟和戀人獨處時的打情罵俏,我們的語氣、表情和態度相當不同吧?

或許你會說,當然不同,因為人有各種面貌。

可是這和人格只有一個的看法不就矛盾了嗎?很多人可能會回答「不矛盾」。因為人確實會看當下的情況,戴上各種「面具」,扮演「人設」,分別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但認為核心的「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自我」只有一個,一個人的本質、主體性與價值都在這裡。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7
4.5
|
2024/07/04
|
電子書
作者使用「分人」這個新造詞彙,是從「dividual」直譯過來,表達可再分解的意思,與此對比的是「individual」的個體觀,認為個體是不可再分割的單元。

西方世界為什麼會有不可分割的、單元的「individual」個體觀?是基於一神論的形而上理論包袱所做的假設。作者認為錯誤的假設會推出錯誤的意涵。因此需要修正關於自我的假設。

白話的說,作者的想法有些類似人格的多面向並存。但作者更加強調的是,人格本身的動態性,會隨著氛圍、場域、人際關係而變化,這並不涉及真假的轉換。也並沒有一個核心不變的自我藏在內心深處。

雖然我們不一定有相應的形而上包袱需要解除,也可能覺得這樣的問題意識沒有什麼原創性(人格本來就是動態、彈性的,有人會反對嗎?),但觀看作者提出新的假設,推導出新的自我觀,有些結論蠻有趣的,之前沒有從這個角度想過。

(1) 一個人可以調整自己各種「分人」比例,讓自己喜歡的「分人」佔比多一些。如何做到呢?既然「分人」都是伴隨與他人的互動而存在,那麼就分辨出哪些互動可以產生更多自己喜歡的「分人」,進而增加這些互動。

這裡的互動,廣義來說,也包含獨處時內在對話、閱讀,這些也都涉及虛擬的他者參與。內在對話如果設想一個喜歡的他者,就能產生良性的內在對話,進而產生更多自己喜歡的「分人」。

(2) 作者提到伴侶在一起的原因,因為喜歡「在一起時的這樣的自己」,這個觀點對比於「在一起是因為對方如何如何」。

我們都是透過相處來發現自己的新面貌。而不是要求滿足某些條件,以產生自己想要的面貌。

(3) 如果沒有一個核心不變的「真實自我」藏在深處,那麼人為什麼有探索自我的渴望?又為什麼隱隱有著找不到自我的違和感?

作者認為不應以真實與虛假來劃分,而是觀察自己的「分人化」是否充分而精彩。「分人化」有很多層次與限制,例如最基本的點頭之交,是「社會性分人」,彼此停留在機械化、制式化、符合社會預期的交流模式。隨著關係的進展,就會有不同層次的「分人化」,既然這是動態的過程,也就始終有著變得更好的希望。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和圖書聯展
  • 遠流童書展
  • 尖端BL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