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間一隅思何事?口裡如何吐芬芳!
文/楊斯棓 《人生路引》作者.醫師
落筆前一日,我受邀擔任鏡電視的節目《少年新聞週記》的特別來賓,由知名主播朱培滋專訪,拋接了十來個問題,其中有個相當有趣:「請問(身為一本書的)讀者跟推薦序作者有什麼差別?」
若某人翻過一本書,能說上關於該書的三、五句話,我認為他已能聲稱是該書「讀者」,但嚴格講,這只能算是「入門級讀者」。
「進階級讀者」也許可以利用從台北車站到立法院旁風雅築養生會館這段車程內,跟素未謀面的Uber司機用五分鐘分享這本書的大致重點。
「高階讀者」能在聚餐時,興高采烈的跟摯友分享該書讓人深有共鳴之處,並引人頻頻追問,若然,這已經很接近一位稱職的推薦序作者了。
一個理想的推薦序作者,在我的標準,他至少得看過全書兩遍,用自己的話重新詮釋該書,盡可能不劇透的展現該書特色,以讓更多有緣人願意翻讀。
如果用一句話來定調本書,我會說,這本書的核心是林醫師以親身經歷分享:「口裡如何吐芬芳?」
「口裡如何吐芬芳」由林醫師來詮釋其雙關最具說服力,既揭示保持口腔衛生對每個人的重要性,也提醒人有話好好說,凡事論理退一步,別輕易動怒遷怒。
有一位醫學院校創辦人如此揭示其理念:「醫學目的在救人,醫人醫病要醫心,愛護病人如親人,不怕勞苦好醫師。」
投資巨擘蒙格曾說:「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如果用蒙格思維去思考該創辦人的話,至少可以找到幾個問號。
第一,醫學的目的,除了救人,還有沒有其他目的,這些目的當中,有哪些更值得追求?
第二,「愛護病人如親人」,這句話乍聽很美好,但近來也有些書籍引領人們思考「親人」對我們的意義,譬如:《為何家會傷人:讓愛不再是負擔》,會不會有些「親人」反而更容易對我們情感綁架,要求我們在非上班時間仍得為他們提供治療?
第三,「不怕勞苦好醫師」這句話有多種解讀方式,最直覺的解讀是:不怕勞苦,方能成為好醫師、稱為好醫師。
請問一個醫師如果常常需要憋尿看診,如此「不怕膀胱勞苦」的人生,換得許多人口頭上的尊敬跟自己健康的日益折損,意義何在?
試問醫師會不會猝死或過勞死?若然,他的家人又有誰憐?
林醫師的大作中,一個又一個警世的親身經歷,都在幫這些問題找答案。
我不劇透林醫師的答案,我的版本如下:
第一,有本書叫《上游思維》。關乎口腔,具備「上游思維」的人,就是林醫師筆下每天刷牙非常仔細的人,這樣的人,連牙結石都不會太多,洗牙時不太會喊痛,他們若嘖嘖稱奇,林醫師的持論如一:「no magic, only basic.」
第二,愛護病人是天職,但是用「親人」當丈量的指標,可能讓人無所適從。與其談「親人」,還不如談「契約精神」。
誰遵守契約精神,誰才是文明人!誰不遵守契約精神,誰只是偽文明人!如果某診所是「全預約制」,那已預約者就不該遲到、不該爽約。
講最極端的狀況,如果家中至親過世,一時哀痛,又得處理眼前繁多事務而忘了自己該就診看牙,我想天下所有得知此事的牙醫師,都不會怪罪該人。但大多數的遲到者與爽約者往往都不是遭逢天人永隔,只是自己忘東忘西不慣用行事曆或對醫療行為踟躕猶豫。
有些遲到者趕到現場,又大聲嚷嚷要求要立刻看診,殊不知,如此將打亂其他準時報到者的看診時序。試問,該人若在郵局抽號碼牌排隊多時,好不容易叫號聲響,那一刻,他豈能容忍被插隊?
第三,任何一個醫師都應該僅承載合理的工作時數。勞苦不該視為勳章。如果醫術相仿,你願意給身心平衡的醫師問診,還是給疲倦又憂鬱的醫師檢查?
一個患者遲到,縱使他願意等到其他病人看完,再讓醫師幫他看診,他不正是讓醫師加班的元兇?
如果每個遲到的患者都認為自己的任性只是根稻草,對醫師予取予求,那醫師真的會成了早晚被某根稻草壓垮的苦命駱駝。
如果每位患者都珍惜醫師時間、珍惜自己時間、愛護自己健康,從確實刷牙,從尊重自己的預約時段做起,這就是間接幫醫師「降載」,這已經功德無量。
林醫師大作如果比喻成一支冰棒,嚥下每一口冰,都在教我們「口裡如何吐芬芳」。
當我們依依不捨地舔著冰棒棍上最後幾口殘冰後,赫然發現,棍上刻著的金句是:醫人醫病要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