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跨過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的局限思路

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跨過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的局限思路

Mindfulness

  • 定價:250
  • 優惠價:922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13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影響全美二十餘年的《用心法則》(本書前身),溫暖再版。

簡單的問題,卻總是無法解?
因為你被困在「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裡了!
只要用心,就能看見問題核心,跳脫思想困境。
AMAZON讀者★★★★★感動推薦

  你常常忘了錢放在口袋,直接把褲子丟進洗衣機嗎?走到家門口,才發現鑰匙還插在車上?主管才剛交代的事轉身就忘?以為廚房裡杯子裝的透明液體是水,想都沒想就一飲而盡?注意!再這樣不用心下去,你可能會釀下更恐怖,甚至出人命的大禍。

  如果生活不用心,你很容易就被「每人限購兩份」的廣告騙進去;如果出去玩不用心,你很容易看也沒看就一頭栽進沒有水的游泳池;如果工作不用心,你很容易因為僵化的過程在支票上簽錯日期,或讓金額多一個零。

  用心,對於微小的變化你會更敏銳;不用心,你只會沒效率地一再上當。

  作者南格教授是當代心理學界最重要的權威之一,她以超過五十個實驗為基礎,列舉如「在服飾店對假人模特兒說借過」、「每次文件日期總是簽錯」、「習慣飛行溫暖南方的機長忘了檢查防凍裝置」……等各種真實故事,訴說我們的生活實境,點出那些讓人困擾、卻又不易發現的問題。無論事業、感情、生活等各種層面,其實都存在著許多脈絡,不同脈絡又造成不同的思想與感情。與其鑽牛角尖困處當下,你應該跳脫開來,將自己抽離到更大的架構,才能看見問題所在,鬆開固執的情緒,找到最適合也最舒服的解決方式。

  閱讀本書時,你會發現混亂的生活被抽絲剝繭,梳理成一條條清晰的思線。只要用心,就能看見問題的核心,好好應對各種狀況,讓心安定下來。

作者簡介

南格(Ellen J. Langer)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社會心理學計畫主席,哈佛醫學院的老年醫學部門成員之一。曾獲古根漢藝術基金獎,一九八八年榮獲美國心理學聯合會公共基金的心理學傑出貢獻獎,並在學術領域中發表了超過七十五篇的期刊文章。其他著作包括《學習,本來就是一種享受》、《自制心理學》等書。

譯者簡介

謝伯讓

  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杜克─新加坡大學醫學研究院助理教授。譯有《用心法則》、《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瞎吃》等書。

高薏涵

  國立政治大學資管系學士,長年旅居美國專事翻譯工作。

 

目錄

推薦序
用心:西方科學與東方哲學的混血知識    ◎王浩威
當世界和你都靜止不動時,你將看不見一切。 ◎謝伯讓

導論

第一部 不用心

1不用心的陷阱
我們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充滿類別與差異的世界,而我們卻也變成了自身的受害者。

2不用心的根源
最初,我們想藉由標準與規則了解這個世界,後來卻導致曲解的看法。

3不用心的代價
不用心所釀成的,除了小意外與悲劇外,在這兩者之中還有一大塊較不明顯的範圍:狹隘的自我形象、無心的殘忍、失去控制力,以及受阻礙的潛力。

第二部 用心

4用心的本質
用心的關鍵特質為:一、創造新類別的能力;二、能夠包容與接受新資訊;三、能夠同時注意到多個角度與面向。

5用心變老
對於年老的僵化觀念,會讓我們認為「無能」是必然會發生的。當「變老」這個準備好的理由已經存在時,我們很少會再去尋求其他可能的解釋。

6具有創意的「不確定性」
藉著保持自由的思考,即使只有一分鐘,我們或許就能夠看得更清楚、更深入。

7工作場合中的用心行為
不用心,是將企業昨日的解決方案應用在今日的問題上;用心,是調整今日的需求以避免明日的困境。

8增加辨識力來減少偏見
如果你因為某個政治候選人是同性戀就不投票給他,或只因一位外科醫生是女生、只因一位精神科醫師是盲人、或只因一位潛在的顧問只有一隻手臂,你就忽視小看他們,你可能會因此錯失最優秀的人材。

9關心是重要的:用心與健康
當「心靈」處於某種脈絡關係之中時,身體也必然會處於同樣的脈絡關係之中。為了達到一種不同的生理狀態,有時候我們必須做的就是把心靈放到另一種脈絡之下。

後記 超越用心

 

推薦序1

用心:西方科學與東方哲學的混血知識

  假期和朋友到巴塞隆納玩,一路漫遊走走看看,累了找個地方坐。在一處甜品店裡,兩人正驚豔這家鬆餅的香脆,忽然就來了一個人,拿著紙本寫滿西班牙文直直塞過來。我們用盡各種語言,包括身體姿態,再加上店員的幫忙,好不容易才將他趕走,又重獲安靜,在這大都會的一個小小角落品嘗這美好的滋味。

  然而,還過了幾分鐘,忽然發現放在桌上的手機不見了。東找西找翻上翻下,都看不到了。

  不就明明放在眼前,剛剛還在拍照把玩的?一個不經心,啥都不一樣了。

  這樣的事情一直重複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行騙也好,魔術也好,都是經常利用他物來將注意力轉移而離開原來的關注。這樣創造出來的不注意,和平常的漫不經心是稍稍不同,但認知心理學機轉大抵都是一樣,而且在英文裡都可以稱為「mindless」(不用心、漫不經心)。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部分的時刻,都是漫不經心的。即便是自以為用心(比方我自己的例子:知道巴塞隆納小偷頗多,特別提心吊膽的),也都會出現另一種疏忽──太警覺反而注意力容易固定到某些亮點上。

  《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跨過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的局限思路》一書的英語書名「Mindfulness」是相對於前述的mindless,但大多是討論人們為何會無法用心──其次才是用心的好處。

  作者南格一九四七年生,是哈佛大學心理系第一位女性的終身教授,專攻錯覺的掌控、決策過程、老化、和用心理論。

  這些年來,Mindfulness成為認知心理學的顯學,如何利用mindfulness來治療憂鬱症、焦慮症、改善生活品質、甚至應用到育兒領域的學術或臨床討論,幾乎比比皆是。這現象忽然風起雲湧,轉變相當地快。二○○九年我在洛杉磯安那罕參加心理治療演化大會時,第一次聽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醫學教授西格爾(Daniel Siegel)做這一專題的研究,還覺得很新鮮,沒想到一下子就成為顯學了。國內一位臨床心理教授就認為「這可能是認知行為治療的第三波革命!」

  在國內,翻譯成中文的至少就有《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減壓,從一粒葡萄乾開始》、《當下,繁花盛開》、《喜悅的腦》(以上為心靈工坊)、《第七感》(時報出版)等等,都是和mindfulness有關的。

  然而,這個名詞是相當難翻譯。台灣目前以「正念」和「內觀」最普遍。

  在這譯詞下的mindfulness定義跟「用心」有所不同,是更強調對自己當下狀態的察覺。這是六○年代東方哲學因嬉皮運動傳入美國,其中包括冥想等活動逐漸紮根,成為東方傳統在美國本土化的典範,才成為今天西方正統心理學的新一波。因此,從西方再傳回華文的譯名,變得十分東方。

  然而,南格的「用心」也是mindfulness一詞,是以西方傳統心理學為主,從日常活隨手可得的現象出發,佐以實驗室的種種發現,基本精神上延續著西方心理學的傳統。

  最精彩的是,南格將這一股西方傳統和新一波的東方混血產品放在一起談論,讓東方碰上西方,不但沒有矛盾,反而點出了生命經驗的普遍性,更是可以證明用心這樣的討論,幾乎是我們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運用的。

  這是一本絕妙的好書,深入淺出地將我們生活的一舉一動都參透了。

◎王浩威(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知名作家)

推薦序2

當世界和你都靜止不動時,你將看不見一切。

  一八○四年,瑞士的哲學家托私勒(Ignaz Troxler)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眼睛凝視在某處不動時,視野中的靜止物體將會從視覺意識中消失。這就是所謂的「知覺消逝」(perceptual fading)或「托私勒消逝」。

  同樣的,我們的心靈也是如此。當你停止用新的觀點接觸世界,周遭就是一片死寂。南格博士的這本書就是在探討用心和不用心的本質,及其對人們的影響。

  那什麼是「用心」呢?南格博士時常會問學校裡的老師和學生們,什麼是專心?什麼是用心?大家總是回答:用心就像是用相機把眼前的事物牢牢捕捉下來,一動也不動地專注其中。南格博士認為,這種想法恰好突顯出我們的不用心,而且更糟的是,我們一點都不知道自己不用心。這種把世界以靜止方式捕捉起來的行為,剛好讓我們陷入了不用心的陷阱,因為我們的心對靜止不動的事物毫無興趣。

  這種不用心的根源,就在於我們的學習過程幾乎都是在試著尋找事物的「確定性」。我們總是認為,只有找到確定的特質,我們才真的理解事物。但我們應該警惕的是,這些確定性會反過來造成我們的不用心。因為當我們找到了確定性,我們就會停止觀察,其中的變動本質就會被我們忽略。

  因此,南格博士認為,我們必須要隨時以不同的觀點去看待世界,或者操弄事物、或者轉變心境,只有透過不斷的變動和觀察,我們的心才能保持靈活、才能創新。我們甚至應該要主動去面對「不確定性」所帶給我們的恐懼感,只有透過探索「不確定性」,我們才能理解它的強大力量,這才是真的用心。

  本書英文版出版已經超過二十年,至今已被翻譯成十三種以上文字。二○○七年,筆者和高薏涵首次將此書譯成繁體中文在台灣出版。二○一三年受邀寫序,再次閱讀此書後,不得不感嘆科學實證的不朽性。你可以在書中發現當年南格博士所使用的嶄新辭彙,現在都已經變成了眾人琅琅上口的心理學概念,其背後扎實的實驗證據更是讓這些概念屹立不搖。

  另外值得我們反思咀嚼的,就是書中彼此交錯融合的科學與人文哲學思想。在這位哈佛大學心理學科學家的文字中,你不但可以感受到縝密的科學思維,更能夠見識到西方知識份子慣有的豐富哲學涵養!

◎謝伯讓(杜克─新加坡大學助理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200953
  • 叢書系列:IDEAS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導論

我不喜歡單一主題的概念。我偏愛萬花筒式的展現:只要輕輕敲打,那五彩繽紛的小玻璃碎片就能構成一個新的圖案。─羅蘭.巴特,《聲音的顆粒》(Roland Barthes, The Grain of the Voice)

一天,在康乃狄克州的一所養護之家裡,每位年長的居民都可選擇一種居家植物來照顧,而且要決定每天要做哪些例行事務。一年半之後,與同機構裡另一些沒有這些選擇與責任的人比起來,前者不僅更爽朗、更有活力、更靈活,而且還有更多的人依然健在。事實上,在這個需要做決策、照顧植物的群體中,死亡的人數比起其他群體中的死亡人數要少了一半以上。這個結果驚人的實驗,開始於十年前一個作用強大的研究,我和我同事們稱之為「用心」(Mindfulness),以及與此相似、同樣強烈,卻有破壞性的「不用心」(Mindlessness)。

詭異奇特的「意識變化狀態」我們讀過很多,但相對的,不用心與用心卻是如此普通,以至於很少有人重視它們,或是利用它們來改變我們的人生。這本書將告訴我們,常常不用心會付出心理與生理上的代價;更重要的,這本書將告訴我們,透過用心,我們將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掌控、更多元的選擇,以及超越極限。

雖然這個實驗結果已發表在一系列的學術文章中,但我很早以前就想將其中蘊含的深意呈現給更廣大的群眾。對我而言,用心帶來的好處實在太有價值了,我無法坐視它被埋沒在社會心理學的檔案櫃中。每次當我收到企業主管或新聞記者的要求,希望能轉載某篇期刊上的文章時,我都恨不得能將那篇文章送進一台可即時翻譯的機器,去除掉難懂的專業術語與統計數值,揭露出隱藏在結論之中的實際涵義。寫這本書花了我很久的時間,很顯然稱不上是「即時快速」,但它確解讀了超過五十個實驗,而且,這本書將隱藏在實驗背後的意義呈現出來。

我第一個因為不用心而造成重大危機的經驗,發生在就讀研究所的時候。我祖母向她的醫生抱怨有條蛇在她的頭蓋骨下爬行,引發了她的頭痛。她把頭痛描述得栩栩如生,一點也不制式僵化,一如她平常慣有的說話方式。但是負責照顧她的幾位年輕醫生卻不怎麼留意這個來自不同文化的老婦人所告訴他們的話。他們將之診斷為一般的衰老現象。畢竟,因為年紀大了就容易糊塗、容易胡言亂語。當我祖母愈來愈感到困惑且不快樂時,他們建議為我祖母施行電擊療法,並說服我母親同意。

直到我祖母死後驗屍時,大家才知道她腦中長了一個瘤。我分擔了我母親的痛苦與罪惡感。但我們憑什麼去質疑醫生呢?在這之後,我不停想起醫生對我祖母的抱怨所做的反應,還有我們對醫生的反應。他們雖然有做診斷,但卻沒有留心他們所聽到的;是「將年邁衰老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干擾了他們。我們沒有質疑醫生;是「將專家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阻礙了我們。最後,隨著我繼續研究社會心理學,我看到了某些造成錯誤的原因,也是這些原因引導了我,在日後更進一步探究不用心行為。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4
4.0
|
2017/09/18

此書中文版是作者在20年前的書籍,
所闡述的內容至今仍有相當的可讀性, 由此可知此書可為經典之作.
作者在一開始用一篇小故事說明何謂不用心, 不用心將導致僵化的思維,
讓我們的眼界思考等都窄化, 以至於無法發現新的選擇與自我受限.

不用心主要原因來自於分類與貼標籤,
曾經幫助我們加速的方法 (分類與貼標籤), 最後竟是僵化思維的開始.
有SOP與前人的經驗很好, 但是受限於此卻不去深入思考其原因,
就是不用心的來源.

因此, 學習用心的方法本書整理如下
一、創造新類別的能力 .
不再用唯一的標籤取代整件事物, 進而用更多角度與面向觀察,
用心就是有能力創造新的類別.
二、能夠包容與接受新資訊
用不同角度看待一件事情, 也就是用旁觀者的角度觀察 ,
這樣就不會出現"靠得太近反而看不見"的情況, 如此就不會有固有既有的思維.
對於目前的政治亂象, 就不會有非藍即綠的看法
三、能夠同時注意到多個角度與面向。

此書還有探討有關用心在日常生活/工作企業到健康的表現,
包含日常生活的脈絡, 家庭教育到安慰劑等都有相關的例子說明,
最後, 作者在後記超越用心這個章節有切入到何時需要用心,
我們之所以會有分類與相關的SOP目的就是要加速我們的工作, 或是減少大腦的負擔,
所以不可能時時刻刻的都"用心", 所以用心與不用心不是絕對的,
是要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中留下心眼, 遇到情況之後再分析

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
  • 文學季(經典文學)
  • 格林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