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生命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及「不完備性」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記錄片《危險的知識》裡,詳盡介紹了近代19世紀四位偉大數學家的悲壯一生:喬治•康托爾(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 Cantor,1845年-1918年)、路德維格•玻爾茲曼(Ludwig Eduard Boltzmann ,1844年-1906年)、哥德爾(Kurt Friedrich Godel,1906年-1978年)和阿蘭•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1954)。
這四位令人驚嘆的天才,在陸續完成「不確定性」及「不完備性」的劃時代理論後,很快都得罪當時的主流派,由於他們走在時代尖端的理論,顛覆了傳統物理學與數學的舊思維,接著當然就是排山倒海的輿論反撲及言論攻擊,這也導致了那個時代的悲劇,使他們最後都精神錯亂,有人多次自殺,有人多次進出精神病院,有人絕食而亡。但也因為他們悲壯的堅持,才使得20世紀的人類科技重新改寫並進入一個高度發展的時代。
「不確定性」及「不完備性」的理論,是人類最偉大的思想理論(不是之一而是第一)。發明黑洞一詞的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在1974年發表的文章中就斷言:即使到了西元5000年,如果宇宙仍然存在,知識也仍然放射出光芒的話,人們仍然會把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和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看成是一切知識的中心。
簡單的說:
生命的存在,是建立在「不確定性」及「不完備性」的基礎之上,想要了解生命的真相,就必須從這兩點開始認識起。它們分別代表著「意識的選擇」及「不斷的創新與進化」。兩者總和就是生命由初始混沌到複雜文明的進化過程。
生物與非生物的差別就在於「不確定性」。如果從比薩斜塔上往下拋出一顆籃球,借助物理定律就能精準的預測物體的運動軌迹。但如果用鴿子代替籃球做同樣的實驗,那結果就不一樣了。生命似乎遵循著自己的一套法則,而這套法則是跟「不確定性」原理息息相關。物理學定律分「相對論」(含傳統力學及宇宙學)及「量子力學」,相對論是研究非生命的宏觀物體,如炮彈及星球等,量子力學是探討跟生命有關的微觀粒子,如原子及電子等。想要認識生命最深層的內涵,就必須從了解量子力學開始,而量子力學的基礎思想則是建立在「不確定性」原理之上。
人類與人工智慧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不確定性」及「不完備性」。
「不確定性」代表一種凡事皆有可能的選擇,「選擇」只有生命意識才專有。但是一切若要遵照物理定律的邏輯指導,那麽生命就會變的很單調,總是停留在原始混沌階段,因此才會有「不完備性」的設計:「就是要留下一個缺口,讓生命可以運用直覺,不斷反省、思考及自我超越。」目前的人工智慧欠缺的就是自主選擇及直覺創新,但假如把「不確定性及不完備性的演算法」植入人工智慧的程式裡,那麽人工智慧就有可能統治人類,因爲人工智慧不但具備超强邏輯及計算能力,同時也擁有人類獨有的自主選擇及直覺創新能力。
因此,生命的本質是建立在「不確定性」、及「不完備性」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