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連結——從聽者的角度出發
我曾在運動行銷公司從事運動經紀工作,負責協助台灣球員跟美國職棒大聯盟球隊簽約。讓他們有機會到太平洋彼端接受頂級的訓練,進一步挑戰棒球世界的最高殿堂。有次,某位就讀大學的球員被美國職業球隊相中,也談到了不錯的簽約金。開心的主管帶著我驅車前往那所大學,希望教練首肯,能讓該名球員完成旅美的夢想。
那是一所頂尖的棒球名校,教練辦公室中數不清的獎盃及獎牌說明了一切。我們坐在柔軟的皮沙發上,由主管說明來意,並且清楚描繪了旅美對球員的益處。當時還很菜的我只能靜靜坐在一旁,我發現相較於主管對球員的期待,教練從頭到尾臉色凝重,只是點頭或簡短的回應。接下來就是一段讓人不安的沉默。
主管再次強調,「教練,我們希望他有這個機會去美國。不錯的簽約金加上好的訓練環境,這樣對他百利而無一害」。
我記得教練只淡淡地回了一句,「從頭到尾,我沒有聽到對我有什麼好處」。
初出社會的我,聽到這句話非常震驚。從此之後,任何跟他人相關的事,無論是談判、交易,或只是代轉個文件,我一定先自問:「怎樣才能讓對方有好處,或至少可以讓他輕鬆一點」。
約翰.麥斯威爾博士,在書中強調的就是這種「連結的力量」。太多時候,我們把連結想的太簡單,或把擅於連結的人想的太表面。「他就是會拍馬屁,老闆才會那麼信任他」;「她長得漂亮、又有那麼多有錢有權的家族朋友,創業募資當然會成功」……。如果只是拍馬屁,市面上不會有那麼多書教人「向上管理」;如果只是靠外貌或親友關係就能成功,就不會有那麼多名人明星辛苦經營副業。
隨著社會經歷漸久,我開始有許多上台演說的機會,目的可能是募款或是推廣,但總要面對一群我不認識的陌生人。那又是另一種建立連結的挑戰。我害怕這種敵暗我明的狀態,害怕一屋子的人插著手、盯著我,心裡想著:「我看妳有什麼好講的。」
為此我投資了不少時間在精進簡報技術,還去上了昂貴又超級難報名的簡報課。課程的成果驗收是一場比賽,名次先不說,講師說他覺得我做的最好的是——不斷從聽眾的角度出發,回答他們可能有的疑問。
「這叫做同理心吧?」當時我心裡這樣想,直到看見麥斯威爾博士在書中的一句話:「真正說服人們的,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他們理解了什麼」,我才把這兩件事串連起來。原來,永遠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就可能超越年齡、性別、宗教、文化等種種藩籬,建立真正的連結。
回到一開始的故事,那個球員成為無法建立連結的犧牲品了嗎?
非常幸運地,後來他還是順利有了一段旅美經驗,回台灣之後也取得了不起的成就。重點是,直到現在我們仍是不錯的朋友。你沒看錯,他的連結不是和主管,而是和我這個當年談判時只能坐在旁邊默默聆聽的「小咖」。而這,又是另外一段連結的故事了。
看完這本書,內向者如我可以更有自信地跨出舒適圈,去和不同的人建立各種連結,希望你也是。
文/張瀞仁(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亞太經理)
推薦序2
溝通從聆聽開始,連結就對了!
英國詩人鄧約翰(John Donne),於一六二四年所寫的散文作品《祈禱文集——沉思第十七篇》(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 and several steps in my sickness–Meditation XVII,暫譯)中,開頭便寫道「No man is an island」(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早在十七世紀,聖賢哲人們就已經體悟到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獨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與其他人或多或少有所謂的連結。
反觀當今社會是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每天被三萬五千個訊息轟炸,而這些訊息經過我們吸收後,透過溝通與其他人產生連結。日常生活中,打從販夫走卒到達官顯要,部屬與主管的關係維繫,管理階層政策的向下執行宣導,無一不需要以「溝通」作為媒介與手段,可以說溝通充滿了我們人生的每一刻。
因此,如同本書《與人連結[全球暢銷經典》:成功不是單人表演!世界頂尖領導大師與人同贏的溝通關鍵》開頭所述──想要成功,你必須學習如何與他人真正地溝通。
透過多年來從事談判與溝通訓練,我發現常見的溝通失敗有七大原因:
1不了解對方,知己不知彼;
2預設立場,過於主觀、缺乏聆聽;
3主管比部屬擁有更多資訊,造成資訊的不對等;
4資深主管想的跟說的不一致;
5太直接、太急,沒有先暖身;
6各說各話沒交集;
7模糊焦點與選擇性失憶。
表達是單向的,少有連結。而溝通是則是雙向的,是透過相互交流的技巧產生彼此的共識,但有共識是不夠的,「相挺」才重要。由溝通到產生共識,最後進化到相挺,這才是真正的連結。
耳朵是心靈之路,溝通從聆聽開始。正因如此,溝通是說對方想聽的,然後引導出對方想說的,最終說服對方採取行動的一種連結互饋的過程。
本書在溝通理論以及實行上,可說是面面俱到。從溝通雙方的心理分析,到溝通內容需要注意的要點,鉅細靡遺舉例。透過「與人連結法」,更精確傳遞了溝通的本質是一種「雙向互利」的過程。連結的過程中,作者歸納出三項準則:
1互相關心會在人與人之間建立連結。
2沒有人想被推銷,但每個人都想被幫助。
3信任甚至比愛更重要。
再度重述了頂尖溝通者的共通本質:懂得如果自己是聽眾,如何設身處地試著從聽者的觀點去看事情。也只有這麼做,才不會浪費彼此時間,達成有效的溝通。
此外,本書在每章末著墨於與人連結的三種不同狀況,包含一對一、團體中,以及面對一群聽眾時,並有相關問題與實作。使得讀者能夠在閱讀吸收後進行自我練習,熟能生巧,達成在職場上與人「真正地」連結。
敵人是立場不同的朋友,本書從作者自身的經驗與聖賢哲人故事的實例切入,深入淺出。讀者若能用心體會,並落實於職場上,我想溝通技巧將大幅上升,值得推薦!
文/黃永猛(知名企業講師、《經濟日報》談判秘笈專欄作家)
推薦序3
將生命中的每個人「連結」成意義
「Connecting People」是多年前Nokia的廣告詞,為其品牌的崛起傳遞了很簡單、有效的訊息。一個來自北歐「地廣人稀」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確實有通訊連結的需要。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意義在台灣更被延伸到「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也被廣泛運用在各種場合;我在「科技與人文社會」的課堂上,常常拿這句話來討論科技與人文「兩種文化」的辯證。
「連結」可以是通訊、科技,有形的溝通工具和功能,也可以是賈伯斯(Steven Jobs)在二○○五年對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畢業生的演說中,回顧他這一生所提到的「Connecting the Dots」。透過個人深刻的反思,將生命中的點滴連結成意義。
在這二層「意義」之外,本書作者約翰.麥斯威爾又提出第三個層次的意思,如同他的英文書名「Everyone Communicates, Few Connect: What the Most Effective People Do Differently」,每個人都在與人溝通,但只有少數人做到「與人連結」(Connect),而他整本書就是在教你如何更有效地與人連結。
約翰.麥斯威爾是國際知名的領導學專家,寫過很多領導方面的暢銷書。這本書雖以「連結」為核心,但也不時會提到成功的領導者或溝通者他們是如何做到真實、深刻的「連結」。領導和與人連結有許多相通之處,因此不難明瞭他為什麼會出這本書了。果不其然,此書在美國銷售超過二十萬冊,並授權到十五個國家,顯示出這個議題在市場上是有賣點的。
作者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同時旁徵博引各種成功、失敗的例子(尤其是演說的場景),讓讀者了解什麼才是真正及有效的連結。最核心的概念是「連結關鍵在他人,別在自己身上找答案」,你有沒有注意到他人的需要,亦即同理心;成熟是一種設身處地,從他人立場看待事情與行動的能力。我們在溝通時,往往只是一股腦地希望對方聽我的,而不在乎對方想要的或他在想什麼,因此常常有溝沒有通。
連結並不是多一點交談,而是因應連結的對象:你在乎我嗎?你可以幫助我嗎?我可以信任你嗎?當然,溝通及連結不只是語言的問題,要想建立有效的連結,在視覺上、智識上、情感上及言詞上都必須交互運用,才能在思想、情緒和行動各個層面傳遞出完整的訊息。
與人連結歸根究柢就是——「人的事業」(People Business),星巴克之所以成功,他們不是在咖啡產業中為人們提供服務,而是在人的事業中提供咖啡;台灣的餐飲要建立品牌亦應如此,不管你提供的是滷肉飯還是珍珠奶茶。
作者提出很多如何與人深刻連結的各種方法,其實都不難,只看你願不願意去做。例如第六章中,他強調連結是一種選擇,進而提出每天練習的方法,他建議:
選擇花時間與人相處;
藉由聆聽找到共同點;
對他人感興趣,並主動提出問題;
為他人著想,找出感謝他們的方法;
願意讓別人走進自己的生活中;
關心別人,讓他們知道你有多在乎他……。
類似以上的練習,作者提出很多提示,幾乎每一章就有一篇,甚至太多了。我覺得只要做到其中一、兩項,就會改善你與周遭人們的關係以及和他們的連結。
這是一本十分容易閱讀的書,如果你想要多「與人連結」,我推薦大家閱讀並加以實踐。
文/溫肇東(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推薦序4
想感動人心?你得學麥斯威爾博士的連結溝通
不論在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都需要「說話」,就算不發出聲音,厲害的人可以從眼神、臉部細微表情,以及適當的肢體動作來傳達內心想說的。不靠言語,卻可以讓對方接收到訊息。
在教導溝通表達的教室裡,我常問大家:「是否看過歌唱類的選秀節目?」我除了聆聽台上選手唱歌,一定會專注地留意鏡頭下現場觀眾的眼神、表情,甚至是手放的位置在哪裡,藉此觀察出這位參賽歌手現場票數的高低!
曾有一集是兩個歌手同場較勁,一位是已經發過片、知名的實力歌手Leo,另一位是金融業的行政助理Lily。兩個出身背景不同的歌手歌藝相當,很難從歌聲中判斷誰會勝出?兩位參賽者演出的同時,畫面一定會帶到台下現場觀眾。不時看到他們有時感動落淚、有時微笑哼唱;有人會身體跟著音樂擺動,有人開口尖叫,而有人會靜靜地若有所思……你會發現為什麼一個素人選手,得到的反應竟然比職業選手還要多?
或許你會想,這個素人選手可能不是素人,是製作單位派了一個職業歌手巧扮,或是真的是一位民間高手。兩位歌手一起站在台上準備接受評審們評論,還記得有位天王唱片製作人問Leo:「你唱歌的時候在想什麼?」
他回答:「我只想把歌唱好!」
同樣的問題製作人也問Lily,她則回答:「我想唱給辛苦把養大我的媽媽聽。」
評審給了Leo很多建議,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評審們一致認為他只是在用「技巧」唱歌,來隱藏他毫無感情、靈魂與內心的不安全感。這一點和麥斯威爾博士在書中所說的極為相同,許多溝通者因為內心不安,而利用許多技巧及艱難的詞彙,企圖讓自己看起來「很厲害」。
沒想到Leo瞬間哭了!他承認自己已經失去唱歌的樂趣,他很迷惘,只想唱贏不要輸。一個只想贏的歌手和一個只想得到認同的溝通者,都是一場災難。
反觀來看,Lily雖不是職業歌手,卻可以感動人!為什麼評審及現場的觀眾會給Lily高分呢?是歌唱技巧厲害?歌聲如黃鶯出谷?長得很美麗嗎?其實都不是!只是她選的「歌」加上她個人的「詮釋」,讓大家跟自己的情感有了「連結」。如同麥斯威爾博士強調溝通有三大成分:智識面、情緒面與行動意志面,而她在情緒面引起聽者的共鳴。
你可以發現,唱歌跟說話很像,歌就像是你想說的內容;唱歌技巧就如同說話的方法,透過不同方式的詮釋,讓聽的人連結愈多,愈能引起感動、行動,發揮你更大的影響力!
約翰.麥斯威爾博士以自身經驗出發、撰寫的《與人連結[全球暢銷經典]》,內容中提到很多與人連結的方法,每個方法都有案例、參考重點與提醒!如果你不想開口只有匠氣,想提升自己的說話感染力,這本書絕對值得你閱讀!
文/王東明(企業講師、口語表達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