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序
皇帝的高危職業和非正常死因
如果說,有這麼一種職業,平均壽命三十九歲、非正常死亡率達百分之四十四、死亡方式多種多樣,你會願意做嗎?
我估計讀者朋友聽到後一定會拒絕,並且在心中暗想,如果誰去從事這樣「高危的職業」,一定是腦袋進水了。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還真有這麼一個職業,雖然悲慘程度驚天地泣鬼神,但是人人都搶破了頭,因為它有一個華麗的名字——皇帝。
中國歷史上,從秦始皇開始,將凡是曾與中原沾邊帶故稱帝建號的政權都計算在內,總共有四百二十七位皇帝。
表面上來看,皇帝權力巨大,榮耀無比,實際上他們是中國歷史上很不幸的一群人。主要表現在:平均壽命最短,健康狀態最差,非正常死亡率最高。
皇帝又被稱為「天子」、「萬歲」,希望自己可以活一萬年,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即便是君臨天下的九五之尊,也不能倖免。據統計,中國皇帝壽命超過六十歲的不到百分之十三,活不到四十歲的高達百分之六十,平均壽命遠遠低於同時期全國的平均水準不說,死亡率也遠遠高於全國的平均水準。
可以說,皇帝是一個睡在刀口上的職業。原因主要是由權力而引發的。他們無時無刻都生活在陰謀與權力鬥爭中,他們的地位也在一直被窺視和覬覦,歸根究底,「權力」二字,既成就他們,也害了他們。
孫中山說過:「幾千年來歷史上的戰爭,都是大家要爭皇帝。」在奪位與保位的烽火交織中,歷代皇帝不得不絞盡腦汁,展開鞏固統治的漫長接力。他們防範權臣、防範外戚、防範太監,直至防範自己的妻子、兄弟。當一個野心勃勃的人,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奪得皇帝稱號的同時,也意味著自己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在和平時期,老百姓多死於疾病;在戰亂時期,老百姓多死於兵燹。而皇帝的死因則是多種多樣,其中死於疾病的約占三分之二,死於他故的約占三分之一,這三分之一是皇帝所特有的死亡方式,包括死於篡弑、死於丹藥中毒、死於荒淫、暴死而原委撲朔迷離,其中死因離奇甚至是搞笑的也大有人在。
細數皇帝們駕鶴西去的原因,真是五花八門,簡直令人眼花繚亂:有的等著晚上吃頓熊掌,卻等來了三尺白綾;有的叱吒風雲一輩子,最後卻被活活餓死;有的驍勇善戰,卻被老婆戴了綠帽子,最後還被這帽子奪了性命;有的一生無驚無險,卻在茅廁裡出了意外……
這些死因不僅多樣,還十分神秘。畢竟皇帝身邊的事太複雜了,正史裡的記載往往要顧及各方面的利益,難免有粉飾、隱瞞。
柏楊先生曾說過:「在政治掛帥下,中國史書成為文字詐欺大本營。遇到帝王老爺們哎喲哎喲,端不起嘴臉,栽倒在地時,總是『諱』個沒完。或語焉不詳,或根本成了沒嘴葫蘆,把人氣得吐血。嗚呼!要想中國現代化成功,第一件事應該是砸碎政治掛帥的枷鎖,先使史跡顯示出來真正面目。」這句話也從側面說明了《龍椅背後——開棺驗史!揭開中國歷代帝王死因之謎。》這本書的創作主旨和閱讀意義。
在書中,作者針對歷史上有關皇帝非正常死因的宮廷懸案,進行探索揭秘,並且挖掘一些未被人發現的野史逸聞,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政治條件和亙古不變的人性,來分析皇帝們各種行為背後的動機,進而揭秘他們的真實死因,以及不為人知的宮中秘事。
自序
無限接近歷史的真實
小時候,我們都背過「人皆可為堯舜」的「名句」,聽過大禹為治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卻從未深究他們的真身究竟是何模樣。也許這應該歸咎於從小受到的教育——未曾培養我們深入事物、去偽存真的能力,所謂的思考也只是某種對表像的膚淺的分析;也許也應歸咎於我們自己——相信教科書的內容是真實呈現,沒有質疑的精神。
長大之後,我才發現,堯舜所謂的「禪讓」,實際是政治鬥爭失敗後的無奈之舉;而大禹治水時的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禹的父親鯀被舜的屠殺,按理說作為家屬的他也應被放逐,但由於他做為當時治水「高級技術人員」,舜不得不用他。治水期間也是禹培植自己勢力的時候,他不入家門,是「不敢入」而非「不肯入」。
「三皇五帝神聖事,騙了多少無涯過客!」歷史就是這麼撲朔迷離,仿佛隔著一層面紗,與後世隔絕。
誠然,粉飾者的謬導會讓你的歷史觀慢性中毒,一些臉譜化的歷史課本又會使你曾經活躍的思維僵化。
說到正史中的真實,就《春秋》來講,在孔子以前,列國典籍守於史官,大事記於策,小事記於牘,未曾有真正意義上的史學著作。孔子所作的《春秋》,成為中國的第一部編年史,也被後世史家譽為中國史學之起點。可是在春秋二百四十年間,魯國見弑君有四(隱公、閔公、子般、子惡)見逐者一(昭公),見戕者於外者又一(桓公),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春秋》為親者諱,不見其文。閔二年,「狄滅衛」《春秋》為賢者諱而該書「狄入衛」。晉侯傳見周天子,《春秋》因不願損周王之尊嚴,而變為「天王狩於河陽」。同時弑君,卻有書「殺」、書「弑」、書「及」之分。春秋筆法亦來自於此。隨著專制主義的強化,後世史家越發害怕,於是乎,尊王命,少是非,春秋筆法「妙用」連篇,歷史真實常常游離於君王、事實和本人之間,史學價值也就可想而知。而作為正史中最大的主角皇帝,生前和死後的事蹟也都變得面目不清了。
我在書中對中國歷代皇帝死因進行了揭秘,是在參照正史和野史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政治條件和亙古不變的人性來進行分析的,抽絲剝繭,開棺驗「史」。
當你翻閱本書時,你會充滿了驚奇,因為它能讓你透過莊嚴肅穆的正史,發現那些被掩蓋的真相。
試舉一例:
《史記》中記載:「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辛已夜,斂殯。」 可見死的太過淒慘,尤其是「屍蟲出於戶」這一句,這是一個堂堂的霸主的最終結局嗎?
關於齊桓公的死因,主流的說法是齊桓公是被易牙、豎刁等小人關在宮中活活餓死的。
但是仔細推敲,活活餓死的說法不合情理。
這個時候,齊桓公已經病入膏肓了,想殺掉他,沒有必要耽誤時間。先封鎖門院,再把他困在裏面餓死,這樣做難免會有風險,萬一齊桓公沒有死成,又怎麼辦呢?
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易牙、豎刁暗中下毒,讓齊桓公死的更快一些,這樣更利於他們的奪權。而且,從他們假傳命令,封鎖王宮大門這樣的行動就可以看出端倪。
當然,歷史充滿了必然也充滿了偶然,筆者希望讀者朋友們在讀過本書之後,一起來交流、探討、質疑,無限接近於歷史的真相。這也是筆者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