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以晶圓代工創新模式啟動半導體產業的典範轉移
宏碁集團創辦人 施振榮
本書作者王百祿先生,在宏碁創業初期時期是工商時報的記者,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歷程很了解,當年也曾在1988年撰寫《高成長的魅力──台灣電腦業小巨人奮鬥史》乙書。此次他撰寫護國神山台積電的發展過程,由於我自2000年在台積電張忠謀創辦人的邀請下擔任董事達21年(2021年7月卸任),作者也特別訪問我的看法。
張忠謀創辦人當年回台創立台積電之前,是擔任美國德州儀器(TI)半導體事業部門的最高主管,對半導體產業有深入的了解,他思索台灣要用什麼方法進入半導體產業才有未來,因此在1987年創立台積電並啓動專業晶圓代工的創新商業模式,可說是啟動半導體產業的典範轉移。
而同樣在個人電腦產業領域,宏碁在1983年推出自有品牌打入PC巿場,同樣也啟動了個人電腦產業的典範轉移,讓原本產業發展由「垂直整合」轉移到「垂直分工」的產業生態,讓很多歐美日PC品牌業者因自己製造PC並無效益下,開始找台灣ODM代工。
哈佛商業評論也觀察到這個現象,並在1991年提出產業將走向「不做電腦的電腦公司」(Computerless Computer Company)、「沒有晶圓廠的半導體公司」(Fabless Semiconductor Company)的新模式,啟動了產業的典範轉移,讓ICT與半導體產業發展由從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
雖然台灣巿場規模小,因此在品牌行銷以及設計巿場需求上,需要與國際品牌大廠分工合作,但台灣透過掌握關鍵技術的核心能力,投資在對的模式,讓台灣可以發揮自己的競爭優勢。
我也觀察到,台灣掌握到這個典範轉移的新契機,反觀日本卻因相信過去幾十年來以垂直整合模式累積能量,集團內部什麼都做,進而在80年代取得世界第一的地位,因此沒有外包的思維,當產業已走向分工整合的大趨勢時,日本仍堅持垂直整合的思維,並在台灣與美國攜手分工合作下,導致日本在90年代逐漸喪失競爭力。
反觀台灣持續專注在具有優勢的分工項目,造就台灣如今在半導體晶圓代工的全球巿占率繼續朝向七成邁進。
而台積電在晶圓代工這個創新的模式下,也從一開始製程技術相對落後,在對的經營模式下一路累積實力,不斷擴大規模及投資,如今成為製程技術世界最領先,持續專注在晶圓代工的分工領域創造價值。
本書分享台積電的發展過程,值得我們學習及思索,如何在所處的產業扮演典範轉移的啟動者角色。例如在網際網路的發展,過去都是由美、中等大巿場的業者來主導,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沒有太大的分工空間。因此年輕朋友看到美、中成功的案例,要思考在彼此客觀環境不同下,如何才能有所突破,雖然並不容易。
也期待藉由本書,從護國神山台積電一步一腳印的努力過程,能帶給讀者更多的啟發,在觀察產業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到全貌,並在AIoT的產業大趨勢下,進一步掌握台灣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以王道思維出發,建構一個可以共創價值且利益平衡的產業生態。
推薦序
政策帶動產業成功的典範
行政院副院長 沈榮津
台灣在1980年代由孫前院長運璿、李國鼎政務委員領導下,開始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尤其國鼎長官推動包括電腦、半導體、光電面板在內的八大重點科技政策,正好是我在經濟部工業局二組投入工作的階段,二組負責輔導協助資訊、電子、光電、軟體與網路產業,因此個人從科長、副組長、組長、工業局局長,一路追隨協助這幾項科技政策,從年產值數百億元發展到上兆億元的規模,台灣舉國上下從政府各部會到產業通力合作,發揮了政策帶動產業成功的典範。
我在1983年開始認識百祿兄,他那時候在工商時報主跑科技產業新聞路線,有許多政策或產業的動態,常到二組來採訪,除了組長宋鐵民、副組長尹啟銘兩位老長官外,我算是跟他互動最多的人,對他那種鍥而不捨、認真專業的態度非常欽佩。80年代,一般跑新聞的記者都是中午才出來跑各單位,百祿兄卻常常在早上9、10點就會出現在各機構企業現場。
當時政府的許多政策發想初期,都是從國家建設會議(國建會)、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近代工程會議開始,來自國內外產官學研專家聚集數天,針對各種議題深入探討,再由國鼎先生拍板推動成為政策。百祿兄總是白天坐鎮會議現場,傍晚再回去報社寫稿,他那時候寫的專欄對科技政策、技術或產業方向提出的許多看法,事實上都是私下採訪許多企業家或專家學者歸納的真知卓見,很得各級長官的重視。
以他三十餘年來對半導體與相關產業累積的了解與經驗,同時具備了宏觀與微觀的角度,相信是少數對包括台積電、聯電在內台灣半導體企業有深入了解的專業人士之一,尤其張忠謀先生1986年剛回台灣,百祿兄即與Morris有很早的接觸,加上他與國鼎先生緊密互動的十幾年,清楚政府高層推動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的背景,他來分析護國神山台積電的競爭優勢與來龍去脈,必然有許多第一手的資料與觀察,閱讀後對台積電全面所處的競爭環境當有全面的認識,特為之序。
前言
最近一年「護國神山」成了媒體爭相報導的顯學,究竟護國神山指的是什麼?要有什麼條件?實在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探討的主題。
要能「護國」,它本身要具備非常關鍵性的技術,現代進步國家都需要它,日常生活、工商業及國家安全防衛都少不了它,並且,它幾乎是獨占性或是處於絕對優勢,他人難以有替代性。如果它斷了供應鏈,那麼不僅影響了生活、工業許多方便與秩序(例如iPhone、車用晶片斷鏈後……)更引起了大國國安軍事的精密武器零組件運作問題,這些國家為了維護這個重要資源源源不斷,必需強加衛護。以此觀之,台積電確實符合這個情境分析。
至於「神山」,指分別座落在台灣北(F2,5,8,12)中(F14,16)南(F6,14,18)三區近十座大型晶圓廠,以及五座先進封裝廠,像火車頭一樣,日夜不休兢兢業業地前進,供應全球各地,尤其是現代化大國的工業、商業、國防需要。每個晶片的生產是人類發明半導體70年來智慧結晶不斷累積下的成果,龐大的晶圓廠每座都要花上二、三百億美金建置而成,確實很「神」,散布在北中南這群晶圓廠加起來光是資金就值數千億美元,由三十幾年來培養磨練出的高生產力製造技術團隊運作下,供應全球各個領域的關鍵電子晶片元件供應,放眼觀之,全世界獨一無二,隱然像是一座「神山」呢。
為什麼作者說台積電的誕生是一項偶然?資本這麼大、員工這麼多、代工的晶片公司他們的客戶對象,都是全球各領域一流大企業,怎麼不是周詳的規劃才決定成立的?本書,提供了第一手專訪張忠謀本人的資料,背景原因都有描述。張忠謀在他55歲壯年的時候,為什麼從老遠的美國飛到台灣來工作?並且一待就是35年!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本事會讓台灣當時負責全國行政及科技的兩位政府領導人再三敦請,拜託他回來?書中第一至三章都可滿足您的好奇。
台積電這幾年來是國內外媒體時時注目的焦點,它的一舉一動,不僅牽動了台灣股市的變化,也影響了全球主要產業供應鏈的正常營運,本書讓你深入了解台積電的基本功,知道他到底強在哪裡?為何那麼強?競爭對手們為何在未來十年內,還很難贏過它,原因何在?手中握有TSMC股票的投資人,更需要徹底明白晶圓代工產業競爭優勢到底是哪些?要有多少年的努力才能達到一流水準?本書第四、五章詳述了台積電的核心價值,了解這些能力,就會豁然開朗,原來TSMC這麼強的實力,不是近年的努力而已,而是從成立至今,三十幾年的時間從上到下,一步一腳印,日夜匪懈全力打拼累積的成果,不必經常跟著市場偶而的波動而起舞,或躁動不已,詳細看了本書一、二遍後,心頭自然鎮定,清楚全球數一數二的競爭對手,出什麼樣的招數或舉動,會或不會,能或不能挑戰得了台積電的競爭力及營運?
本書第四章深入陳述台積的七大競爭力優勢,美國的英代爾、韓國三星電子、中國中芯半導體,雖然都在旁虎視眈眈,但是未來十年內,哪幾項優勢也許可以趕上來?哪些還要花十年以上,甚至難有機會超越?讀者諸君從書中分析中自然明白。
張忠謀不在的台積電會不會生鏽了?制度會不會鬆散了?這也是關心TSMC未來發展人士注意的焦點。本書對張忠謀一手打造的企業文化著墨甚多,讀者諸君仔細閱讀,就懂得台積電企業文化核心的精要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是該公司邁向永續經營的主要基石,企業文化不是讓員工琅琅上口好聽易記的幾句口語而已。台式企業或者說亞洲企業所以不容易成為百年企業的原因,都是因為人治成分太濃,難以制度化。為什麼張忠謀不在其位後的台積電能繼續保持強盛競爭力?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Morris塑造的企業文化,已深入台積人的骨髓,成為他們每個人思想做事的習性因此,即使高階領導人不必時時在側,都能照常的運作,這是張忠謀很了不起不為外界所孰悉的一項成就。
台積電對台灣的貢獻,除了產業面,還有那些?它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全球三大企業追求目標,做了什麼具體事項?本書第六章有清晰地舉例說明,讓我們了解能成為國際級頂尖的企業,在本業營運創收之外,又替這個社會做了哪些讓人鼓掌叫好、鼓舞人心的事例?
台灣從二戰後的農業社會走入工業化,再進一步發展科技產業,歷經70年的時間,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前40年發揮了極大的效益,使得整體經濟脫胎換骨,以僅僅二千多萬人口卻在聯合國數百個國家經濟體名列前20名 ! 創造了多少財富與工作機會,台積電的創立與成長壯大,剛好見證了台灣計畫經濟作為領頭羊的重要性,以及產業走向自由競爭極大化的過程。閱讀完本書後,相信您也會有同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