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我對於骨科研究方面的啟發和興趣,必須追溯至我的父親。我的父親是台灣第一批在美國接受骨科訓練的亞洲醫師之一,當時的他在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Cleveland, Ohio)修習運動醫學和生物力學,受教於知名的骨科生物力學先驅維特‧弗朗克 (Victor Frankel)醫師。多年後,我們一家跟隨父親的腳步回到台灣,父親也繼續其在運動醫學和生物力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後來更是被推崇為台灣的運動醫學和生物力學之父,後續亦持續投入骨科植入物(骨折與人工關節)方面的研究。就在這樣的長期耳濡目染之下,我踏上了成為骨科醫師的道路,懷著對父親的無限崇敬,以及看見了父親對病患付出後的那種快樂和成就感,我決心要成為一位優秀的醫師。
在醫學院畢業之後,我選擇了骨科作為主要專科,並將運動醫學及關節鏡微創手術作為次專科。而後來接踵而來的奇遇,更是讓我在再生醫學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走出一條屬於我的康莊大道。1990年中期,當時我正在洛杉磯擔任骨科醫師,因緣際會之下,因為我本身的專業而受邀於一家從事運動醫學相關手術植入物的公司擔任顧問。這個機會為我帶來了極其寶貴的經驗,讓我開始接觸到關於可吸收性生物骨釘和膝關節螺釘的材料與設計。
後來,更是遇到了我人生中的一大貴人、骨科名醫彼德‧威靈(Peter Wehling)教授,讓我有機會可以參與研究領先世界的再生醫學相關療法。彼德教授的細胞激素研究在當時是醫學界的先鋒,當他邀請我一起加入研究並在台灣同時展開臨床實驗時,我非常地興奮。因為研究的成功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成果,更是能造福日後無數受到骨骼疼痛問題困擾的眾多病患,也開啟了我人生當中嶄新燦爛的另一篇章。
這項被稱為「瑞尖療法」的再生技術,在全世界幫助了無數的病患,包括奧運金牌得主(羽毛球、摔跤、拳擊等等)、職業運動員(NBA籃球隊、MLB棒球隊、 NFL美式足球隊、世界羽毛球冠軍、世界排名第一高爾夫球選手、UFC終極格鬥冠軍等等)、國際名人(亞洲影星、歌星、好萊塢巨星等等)和外國政府高官(中東國王、非洲女王、南美副總統、亞洲副總理、歐美大使等等)。
在這本書當中,我會帶著大家了解,在關節疼痛的時候,除了開刀之外你還有什麼其他的選擇嗎?從任何人都感到困擾的退化性關節炎,到新手爸媽好發的德氏肌腱炎(媽媽手);從假日單車族容易罹患的黏液囊發炎,到長期運動壓力造成的足踝疲勞性骨折。藉由四個面向剖析,疾病原因、發作症狀、好發族群、治療方式,帶領你全面診療骨骼病痛。並且還有75個治療疼痛的本體神經訓練,搭配步驟教學與影片QR code,破除一定要開刀的迷思。
希望藉由我從美國帶回的骨科專業知識和再生技術,可以提供給亞洲地區的病患最超前的醫療服務,憑藉著深入的診斷以及治療方法,除了可以幫助職業運動員克服因受傷而停止競賽的困擾,並且延長運動員的職業生涯之外,更致力於提供一般骨科、退化性病患領先全世界最先進、現代化的骨科治療及再生醫學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