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藝術治療是從使用媒材開始。因此,認識和理解藝術媒材的屬性與特質,並學習如何因「材」施「療」將媒材應用於諮商輔導和心理治療情境中,以及如何將媒材活用建構出具療癒性的處遇介入和團體歷程,是藝術治療師的基本素養與重要專業知能。
我常跟藝術治療學生提醒,準備和收拾媒材不要怕麻煩,應用和操作媒材不能太死板,因為這是藝術治療師臨床工作的核心之一,也是我們發揮創造力和呈現專業獨特性的舞臺。藝術治療強調其「非語言」(non-verbal)或「超語言」(meta-verbal)的力量,這個力量要被最大釋放出來,需要靠「媒材」(media &materials)。或許無法斷言,精確穩當地掌握媒材就能造就出絕佳的藝術治療成效;但我們能夠真心說,輕忽及胡亂地使用媒材,將會導致負向的藝術治療效果。
身為藝術治療教育工作者的我,隨著教學經驗的累積,逐漸深知「做」藝術治療與「教」藝術治療是不同的專業。如何將自己於個別和團體的直接服務中所見證到媒材作用,以及規劃藝術治療活動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教育課程、操作技術及訓練方法,是我一直努力摸索和精進的學習。《藝術治療工作坊:媒材應用與創作指引》這本書可說是我這幾年來在「藝術治療師」和「藝術治療教師」兩種身分來回轉換下做、教、學的梳理與統整。
2006年自美國返臺工作後,陸續被各級學校、社福機構及諮商中心邀請至各地演講上課和帶領藝術治療工作坊,距今已十年整。此書亦是個人將這十年來在學校、社區和醫院推廣藝術治療的授課內容,以及在臺北市立大學教授「藝術治療媒材運用」、「團體藝術治療」、「臨床藝術治療」、「藝術治療實習」、「悲傷藝術治療」和「畫室藝術治療」等課程的活動紀錄與心得感想加以集結,再加上過去自己的著作《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和與學生一起撰寫的文章中,摘錄一些與媒材有關之文獻論述並修訂部分內容,匯整出一本兼具理論與實務,能提供從事教育和心理相關之助人工作者參考的操作指引。
本書內容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透過文獻探討和反思論述來介紹藝術治療媒材應用的概念與理論;第二部分是根據作者帶領工作坊和課程教學的實務經驗,有架構地整理出各類及不同主題的媒材應用方式與創作活動方案;第三部分則將媒材準備和收納、藝術治療空間安排與設計,以及相關注意事項加以統整,做為其他藝術治療專業的借鏡。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完成,要特別感謝學生徐玟玲的合作撰寫,才能讓本書更具實用性和參考價值。
另外,也要感謝幾位曾經一起進行研究和撰寫文章、書籍的學生:何韻屏、游鈞淳、林正寰、陳妍慧和黃傳永。本書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一些內容重新修訂或重點摘錄了之前共同的研究和論述,包含「醫療院所內藝術治療工作室空間設計之研究」、「拼貼媒材在藝術治療的運用:以臺灣藝術治療師的經驗為例」、「存在藝術治療夢工作」和《藝樹園丁:失落與悲傷藝術治療》等文獻。這幾位優秀的學生過去在學術研究上的投入,間接供給了本書誕生所需的養分,在此特別表達謝意。
最後要提醒,本書的活動方案撰寫採用較結構的條列方式呈現,除了有利於讀者閱覽理解外,也希望能有系統和組織地去整理操作步驟,更清楚的引領大家設計、執行與體驗藝術治療活動。然而,治療是門藝術,而藝術又充滿許多的創意、想像及變數,因此本書第二部分的方案設計,僅冀望帶給實務工作者些許啟發,並做為新手助人者和有心創作者的入門指引,而非期待讀者完全依樣畫葫蘆的照表操課,畢竟任何的媒材應用與活動規劃,都要因人、因時、因地予以彈性調整,才能揮發最大的藝術探索、藝術關照,進而藝術療癒的效用。
吳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