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平靜與安寧
這部小書所記錄的,是我在2012年參加「避靜」活動時的心情點滴。
所謂「避靜」(Retreat),是天主教會的美麗傳統,邀請個人或團體暫時離開熟悉的日常生活,藉著獨修、靜默與祈禱等操練,在信仰中逐步認識自己,並加深與天主之間的關係。聖詠中所描繪的「我只願我的心靈,得享平靜與安寧;就像斷乳的幼兒,在他母親的懷抱中。」,或許可說是「避靜」的忠實寫照。
在「與世隔絕」的三天兩夜「避靜」期間,我驚訝地發現,保持靜默雖然是最基本的「避靜手段」,聲音的有無卻不是「安靜與否」的絕對因素。無聲可能吵雜,有聲也可能寧靜……
既然如此,絕對的寂靜為何?言語的意義何在?真正的「靜」是甚麼?聖詠所描述的安躺於母懷中享受「平靜與安寧」的赤子之心,究竟又是怎麼樣的境界?
「避靜」,充滿了問號。
我懷著問號前去,再懷著問號回到日常。七年前如是,今日亦然。人生旅途中,疑問帶領著我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藉著不斷的反覆,練習「靜」,渴求「靜」,尋找「靜」,成為「靜」……
唯願有一天,我也能在「平靜與安寧」中,真正聽見「祂」的聲音。
許書寧
推薦序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若望福音》第一章35到42節敘述了一個故事:
第二天,若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在那裏站著,
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衪說:「看,天主的羔羊!」
那兩個門徒聽見他說這話,便跟隨了耶穌。
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
他們回答說:「辣彼! ─ 意即師傅 ─ 你住在那裏?」
衪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他們於是去了,看了他住的地方;
並且那一天就在衪那裡住下了。
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註:大約下午四點鐘)。
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
就是聽了若翰的話,而跟隨了耶穌的那兩人中的一個,
先去找到了自己的弟弟西滿,
並向他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 意即基督。
遂領他到耶穌跟前……。
這個故事非常簡單:安德肋和一位同伴聽從師傅若翰的介紹,跟隨耶穌而去,與耶穌同住一宿後,安德肋相信了耶穌就是默西亞,遂立刻把這好消息告訴自己的兄弟伯多祿,並把他領向耶穌。
讀者若是習慣追根究底,大概都會感到好奇:「那一夜」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耶穌和他們談了什麼?他們內心發生什麼變化?為什麼安德肋立刻決定離開本來的師傅,又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兄弟也拉向耶穌……。
可惜,故事本身關於這些問題沒有提供任何線索,讀者只能自行想像或會意。不同的人,可能提出不同的意見。聖經學者可能會說:這些問題不是作者所關心的 … 宗教靈修學者也許認為:這是神祕經驗,筆墨無法描繪……。
的確,人有許多生命經驗,往往是難以講述或以文字表達。越是觸及內心深處的體驗,越是如此。正因為如此,那些有能力反省自己內心體驗,並能用文字表達而分享與人的,往往最能獲得聽眾或讀者的迴響。基督信仰傳統中有許多這樣傑出的人物,其中之一就是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羅耀拉(一四九一~一五五六)。
在我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些具有這種特殊才華的人,許書寧小姐是其中之一。她把一次參加避靜的經驗化為文字,我在閱讀這幾篇簡短的文章時,想起了上面《若望福音》的故事,對故事中神祕的「那一夜」又多了些想像,因此也樂於向大家推薦這個引人「走入心中」的小品。
林思川
本文作者:林思川神父,天主教方濟會士。德國符茲堡大學神學博士,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