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臺灣位於亞熱帶,氣候適中,物產豐富。因四面臨海,雖久通大陸,但文化進展遲緩。原住民刀耕火耨、滋養生息。及於明末漢人集眾渡海屯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精耕細作,始奠定發展基礎。近五百載歷經漢族移民、顏鄭開拓、荷蘭殖民、明鄭建制、清代經營、日據統治、國府光復遷台,以至如今昌盛繁榮,舉世矚目。
漢族移民開發臺灣始自南部,而臺北開發較晚。臺北盆地四面環山,大部分原為沼澤、溼地,僅由淡水河與海聯通,沖積平原土地肥沃,兼有交通、飲水、灌溉之便,最適於耕種、屯聚。人類的四大文明發祥地: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都是沖積平原。是以臺北盆地沖積平原乃臺灣最佳的農業、文化、經濟、政治發展地區。
開發沖積平原的要務在於興建水利以資灌溉與防洪,清代早期移民開發臺北盆地期間,即有民間人士出資修建水圳以擴大墾地。其中規模最宏大,工程最艱巨、開鑿較早,而對開發臺北盆地和臺灣貢獻最大的首推瑠公圳。
筆者1949年隨父母去台時尚在童稚之年。時光荏苒,七十年已逝,如今猶記當年與小友徜徉於瑠公圳之畔,稻田青蔥,一望無際;而住家村落鄰近新店溪每當颱風暴雨總是洪水洶湧,氾濫成災,百姓流離。近年回台頻屢,只見青蔥農田已成林立高樓,瑠公圳也大部分覆蓋作為地下排水溝渠,而臺北洪水氾濫已不再現。瑠公圳已走過兩百多、近三百年漫長的歲月,完成了它灌溉臺北盆地的歷史使命,而轉換成大都會的地下排水、防洪系統。其重要性不減當年,繼續為臺北人民的福祉而川流不息!
筆者不揣譾陋,撰文以敘瑠公圳之豐功偉業:首述臺北盆地沖積平原之形成、史前時代原住民文化的演變,以及漢人移民與西方勢力入侵;繼之論及郭錫瑠為開發臺北東部鑿瑠公圳,導致臺北後來居上,成為臺灣首善之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筆者引證了中國古代偉大的都江堰和宏偉的荷蘭填海防洪工程;同時檢討了積年不斷、困擾百姓的休斯敦水患,說明了國府遷台以後在臺北防洪建設方面取得驚人的成果,而其基礎則始於兩三百年前瑠公圳提供的網狀灌溉、洩洪系統。臺灣水圳的發展、臺北盆地早期水圳發展及臺灣的水患三章則列於附錄供讀者參考。
郭錫瑠父子艱辛備嘗、鍥而不舍開鑿瑠公圳以利灌溉、防洪,造福世代人民福祉至今。其功績於臺灣,堪比李冰父子築都江堰功在四川。瑠公圳不愧為「興台之圳」,豐碑永照史冊!
史學家許倬雲教授學貫中西,精通東西方文化發展;針對臺灣史前及文明的演進、發展,多年來給予筆者諸多啟發與指教。老友翁和毓博士畢生從事地質工作,暢曉臺灣古代地質演變;其祖籍為泉州安溪,祖上遷往臺北大稻埕,勤儉刻苦,經商有成,並使其嫺熟臺北發展滄桑。他們二位給予筆者的教導、薰陶,使得筆者得到撰寫本書的基本條件,水利專家姚長春先生提供許多寶貴資料及建議,沈廣強先生為本書封面題字,老妻精心地對其中資料及文字核審,巢舒婷女士做文字校對,洪聖翔先生負責編輯,周怡辰女士圖文排版,謹此致謝!
卜一
2019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