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有時「少犯錯」比「多得分」更重要
經營企業、競技活動,甚至個人立身處世,彼此間都有許多頗為相似之處,例如在過程中不僅要多「得分」,而且必須盡量少「犯錯」。
在籃球比賽中,進攻和防守都很重要,但一次失誤,通常可以用一次得分來彌補,所以失誤與得分在相對比重上相差有限。然而有些競技活動,例如高爾夫球,少犯錯比努力「得分」重要得多。
一場球賽下來,某人的總桿數高於「標準桿」幾桿,大致代表了他在這次球局中,犯了幾次錯誤。如果你技術好加上運氣,打一個「Birdie」(低於標準桿一桿)已經很不容易,卻只可以使總桿數減少一桿,但是,只要一次失誤(打出界外、打進水池或砂坑)就可能讓你多打很多桿,需要很多「Birdie」才補得回來。因此專心於「不要犯錯」,是打高爾夫球的重要守則。
其實,企業經營也一樣:「少犯錯」比「多得分」重要。多年苦心經營所得到的成就與資源,往往在一次錯誤之後,造成企業元氣大傷,甚至消失殆盡。這也正是為什麼在商場上,「一代拳王」(在短時期內光芒耀眼,但很快就歸於平淡或銷聲匿跡的企業)很多,能持續成長或至少可以持盈保泰的百年企業,非常少見。
對新創企業而言,由於資源有限,生存空間也十分狹窄,若欲存活並維持正常成長,就務必「少犯錯誤」。
關於新創公司成功實例、解釋它們成功原因的文章或書籍很多,這些書籍對創業家及新創事業都有相當程度的啟發與鼓舞。然而對於創業過程中可能犯下哪些錯誤,以及如何避免犯錯,學者們似乎較少深入研究。本書有系統地整理過去幾年台灣新創事業失敗的經驗,並為不同階段的新創企業,提出極為中肯又有實證支持的提醒與建議,對有心創業或在創業初期的企業家,十分有參考價值。
本書作者黃國峯教授在策略管理的教學與研究,都下過極深的功夫,備受推崇。本人與黃教授相識十餘年,深知他學養深厚又不斷追求進步,在行政工作上也充滿了服務的熱忱。這次有幸拜讀他的這本新作,深感受益良多。特以此序言來向讀者推薦。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名譽講座教授)
司徒達賢
從他人失敗中學習
「主講人以十張圖片、七分鐘的時間,分享的不是成功而是搞砸的故事,然後談他從搞砸中學到什麼教訓,或是下次重來他會怎麼做。」這就是頗受歡迎的「搞砸之夜」場景。
搞砸或失敗經驗的分享,何以如此重要?
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二○一九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與德國、美國及瑞士並列四大創新國。然而,觀察創新的構面之一創業,台灣的表現就稍弱。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之二○二○年世界競爭力報告中,台灣雖排名全球第十一名,但「經營管理」退步二名,主要因早期創業活動排名較為落後所致。
又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EM)二○一九/二○二○報告,以評估個人創業精神的感知機會(Perceived Opportunities)、感知能力(Perceived Capabilities)及對失敗的恐懼(Fear of Failure Rate)等三項指標而言,台灣均劣於日本和韓國。媒體報導如「新創公司五年內存活率只有一%?」或「新創陣亡率超過九○%,失敗是創業必修課」等標題,都反映出在台灣成立新事業和維持新創企業存活之挑戰。
成功難以複製,但失敗可以避免。媒體中多數是報導創業成功的故事,看來一切都好像是水到渠成,但創業者都知道,創業過程中的挫折、衝突、打擊、危機及決策錯誤,是經常遇到的事。即使新創企業的產品受到顧客肯定,也可能因員工離職或夥伴衝突等內部問題而黯然停業。
因此,對創業者而言,如能了解其他創業者失敗的經驗 (尤其是如何避免或處理問題),此種經驗的分享可能比知道他人如何成功更重要。無怪乎由Impact Hub Taipei主辦、讓創業者以坦然的態度分享自己經驗的「搞砸之夜」,會受到創業圈人士的重視。
由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黃國峯教授與Impact Hub Taipei共同創辦人陳昱築、張士庭所撰寫的這本書,以系統化的方式整理了「搞砸之夜」活動中多位主講人的經驗,真是一本值得有創業意圖的人、正在努力的創業家及已創業有成的企業家一讀的好書。
本書雖以實務整理為主,但導論中提出一套獨特的創業理論。這反映了作者黃國峯教授的理論學養,他依據新創事業成長歷程的「三S 架構」(包含存活期、成功期及永續期三個策略階段),然後探討在每個策略階段中,商業項目、創辦人及團隊與組織等三個關鍵因素如何相互配合,才能掌握事業持續發展的契機。
全書提出的處方,就環繞這三個關鍵因素。其中,十二個處方與商業項目有關,創辦人和組織與團隊各有九個處方。本書內容展現作者出色的資料整理和分析能力,每章的結構相似,都包括概念或理論介紹、相關個案描述、引言、「搞砸了!為什麼…」、「無畏! 因為…」等等,使讀者能輕易地了解問題和掌握處方,足見作者的用心。
走筆至此,聽到跨年晚會中伍佰的歌聲唱到──
「提出著我的力量 展開著我的笑容
失敗是普通平常 一枝草一點的露……
衝衝衝 走找著我的心中
最美麗 當初堅持的理想……」
創業的理想或初衷,是讓創業者勇敢面對挑戰的理由,這應是創業者心境的寫照吧!期望在創業者向前衝時,本書有助於顧好商業項目、創辦人及團隊與組織三個關鍵因素,在三者相輔相成下邁向創業成功之路!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特聘教授)
于卓民
作者序
向搞砸學習,向創業家致敬
從事策略管理學術研究與實務,已近二十年。自從加入政大企管系以來,我跟隨司徒達賢教授學習個案教學與個案撰寫,政大商學院亦曾派我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學習個案教學,我一直希望,能將過去學習心得整理出來。
只是年復一年,一直無法付諸實現,直到遇到Impact Hub Taipei的共同創辦人陳昱築(Rich Chen)及張士庭(Oliver Chang)兩位優秀年輕人,才讓我有此機會藉由這本書,將過去的研究心得與創業家們分享。
Rich是于卓民教授擔任總導師的政大EMBA校友會「創業主班」優秀學員,他與夥伴共同經營的Impact Hub Taipei是國內相當活躍的團體,從國外引進並定期舉辦的「搞砸之夜」(Fuck Up Nights)深受好評。多年來,台灣創業家們在「搞砸之夜」上分享失敗與搞砸經驗,讓許多與會者一生受益無窮。因此,當他向我提議將這些經驗撰寫成個案、以供後進者學習時,我當下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我們都知道,經營事業失敗者眾,尤其是新創事業,失敗機率極高,但實際上願意公開分享自己搞砸經驗的經營者少之又少。也因此,我過去所撰寫的個案中絕大多數是成功企業,平常課堂上採用的哈佛大學商學院企業個案,也大多是成功案例,非常少有失敗案例供我們學習。
十餘年來,我已撰寫超過二十家企業、逾五十個個案。在這本書中,我將過去在策略與組織管理領域的學習心得,整合至新創事業的營運策略與組織管理,將過去企業管理的專業知識,套用到新創事業的經營上,以冀望補足過往鮮少在新創事業中探討策略與組織管理之缺口。希望透過這些個案,能幫助創業家更正確地理解創業與經營。撰寫過程中,亦非常感謝出版社與工作夥伴們的協助,讓此書呈現的方式更適合廣大讀者閱讀。
本書有三個主要特色:首先,書中所依據的商業個案,都不是一般媒體上風光的成功事件,而是曾在「搞砸之夜」上分享的失敗、搞砸經驗。我依據創業家們分享時的內容,加上後續訪談,歸納與分析這些新創事業曾經搞砸的事件或失敗故事,供創業家們參考。
其次,書中案例不是一般媒體與商管課堂上大家所熟悉的國際大企業,而是在台灣創立與經營的事業。他們的規模可能相對較小,創立時間也較短,但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面臨的挑戰、所遭遇的鳥事,我相信台灣的創業者一定不會陌生,無論創業成敗,看到他們分享的搞砸心得,都會心有戚戚焉。
再者,我在書中特別針對「新創事業」,提出一個系統性分析架構,供創業家們思考在創業初期應該關注的策略與組織營運管理,希望能協助大家將新創事業帶向成功大道。我深信,無論是新創事業或現有企業,不論是創業家或管理者,都可以從書中個案獲取寶貴經驗。
最後,我要向書中所有願意分享搞砸故事的創辦人與創業家們,致上我誠摯的敬意,因為有你們的分享,才能讓讀者從你們過去的失敗或搞砸經驗中學習。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EMBA 執行長
黃國峯
於2020年10月4日
導論(節錄)
成功不是永遠,搞砸從不致命
這是一本為創業家、經營者所寫的書。
我們知道,每一家新創事業都會經歷三大策略階段:存活期(Survive)、成功期(Succeed)、與永續期(Sustain),我稱之新創事業「3S架構」。
今天的新創企業在成為獨角獸、邁向上市上櫃前,在不同的策略階段,都必須仰賴三個關鍵因素的相互配合,才能掌握發展成為獨角獸企業的契機。這三個因素分別是:商業項目、創辦人、與創辦團隊/組織。
你看到的是真商機、還是假商機?
這裡所謂的商業項目,是指創業發想與創意發想的項目,可以是產品、服務,也可以是某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基本上與策略有關,涉及到「機會判斷」與「資源能力」。
對任何一位創業家來說,「機會判斷」包含了「商業項目是否有市場需求」、「競爭狀況為何」、「供應鏈與相關支援產業等生態系統是否到位」等等外部條件前提;「資源能力」則是包括企業或創辦人「是否具有獨特的、有價值的、不可被模仿的、不可被替代的資源與知能」等內部條件前提,創業家必須思考,自己所具備的資源與知能,是否足以實現商業機會?
分析一個商業項目的合理與否,能協助創業家們判斷該事業是否可以成功。而要分析商業項目,就必須務實地透過事實證據、以理服人,所以我稱之為影響新創事業成功之「理」。
在分析商業項目是否可行時,創業者應驗證前面提到的兩大關鍵「假設前提」,包括:環境(外部)前提與條件(內部)前提。環境前提,指的是客戶需求、供應商與競爭環境;條件前提則是指公司內部的資源與知能。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經營外送餐點服務,你要確認的「環境前提」包括:是否存在市場需求?生態系統(例如供應鏈、基礎設施、或支援性合作夥伴)是否已經健全與完整、足以支援你的產品或服務?產業競爭是否嚴峻?競爭者是否容易進入?
接下來,你應該評估的「條件前提」包括:為什麼你的公司能做這件事?你的公司擁有哪些競爭資源與優勢?最後,你應該問問自己:倘若這個商機成立,為何你來做會比別人更有機會成功?
除了熱情,創辦人還需要三大能力
其次,創辦人之於新創事業成功之重要性,當然不在話下。國內外過去創業成功的案例,都不斷提醒我們創辦人的重要性。
身為創辦人,除了應具備一般人熟知的興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外,創辦人的人格特質與能力,也是影響新創事業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因素。
過去許多研究曾經發現,成功創業家具備多種特定的人格特質,包括:喜歡發掘商機、高成就動機、行動力強、努力學習、願意承受高風險、追求高報酬、喜歡親力親為等。不過,雖然這些人格特質是從成功的創業家歸納出來的,卻不代表沒有這些特質就不能創業。最主要的原因是:即使創辦人自己不具備這些特質,但只要創業團隊內有其他成員具備這些特質,一樣有機會可以創業成功。
大體而言,創辦人應具備下列三大能力:(1)概念化能力(conceptualize capability),亦即邏輯思考力、整合能力;(2)人際關係能力(relationship capability),包括與供應商、客戶、利害關係人互動往來之能力;(3)技術能力(technical capability),包括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與技術等。
一家新創事業是否能成功、創業團隊的熱情能否持續下去,創辦人扮演重要角色,由於創辦人通常對於新創事業投入深厚情感,因此我稱之為影響新創事業成功的「情」。
站穩腳步,你需要好團隊
最後,在執行層面上,商業項目是否可以被有效落實,創辦團隊與組織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正所謂「馬上得天下,焉可馬上治之乎?」 一個國家開國建立功業可以透過個人或一群人的努力共同開疆闢土,但一旦建國後,還是要用典章制度來管理國家、治理天下才行。
創業也是如此,新創事業剛成立時,可以透過創辦人與創辦團隊的熱情來開拓市場,然而,當新創事業逐漸站穩腳步後,要持續成長擴大時,組織架構與制度設計就會成為關乎成敗的因素。因此,我稱「創辦團隊與組織」為新創事業成功之「法」──一切規範與法制,都是為了讓企業能持續成長壯大。
創辦團隊與組織涉及的課題,可以分為三大類:(1)合夥成員,包括成員間的互補性與共同創辦人間股權分配;(2)團隊組織,包括水平專業分工與垂直決策分工之設計;(3)規模化,亦即公司各種制度化之建立。在新創事業從存活期邁向成功期的過程中,後兩者尤其關鍵。
一個新創事業要能渡過存活期邁入成功期,一定要在前述「情」、「理」、「法」三個圈圈的交集中產生,也就是說,這家新創事業必須同時具備合理的商業項目、全力以赴的創辦人、以及完整的團隊與組織,才有機會成功。反之,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沒有搭配好,就會很容易搞砸!
一個搞砸故事,七分鐘,十張投影片
說到「搞砸」,正是本書的出發點。
故事要從二○一二年說起。當時墨西哥有一群年輕好友經常相約喝啤酒,就像你我的日常聚會,話題總是天南地北,有時風花雪月,有時傾吐心情。有一天他們發現,其實有一個話題總是會三不五時地冒出,就是:搞砸。有時,是搞砸了愛情,有時,是搞砸了事業。
於是他們心想,何不找更多人一起來分享自己的搞砸故事呢?畢竟,搞砸又怎樣?人生這條漫漫長路,誰沒有搞砸過?相反的,搞砸、失敗、挫折,事後看來都是人生絕佳導師。或許,經由別人的搞砸故事,還能幫助我們自己不需重蹈覆轍。
於是,他們在墨西哥發起了第一場活動,邀請曾經創業失敗的好友,一邊喝啤酒、一邊分享自己的搞砸故事。剛開始,有些人對這活動冷眼以對,認為這不過是一群魯蛇(looser)自我安慰的活動罷了。
沒想到,「搞砸之夜」不但大受歡迎,而且隨後獲得全球其他許多城市群起響應,有些城市甚至每月舉辦各種分享失敗故事並搭配啤酒的活動。Impact Hub Taipei於二○一五年十二月獲得授權,正式將搞砸之夜引入台灣,於二○一六年二月開始舉辦每月的聚會。
每一場搞砸之夜活動,會邀請不同的講者──有時是藝術家、建築師,有時候是創業家、經營者──以十張圖片、七分鐘的時間,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是如何搞砸的?他們從搞砸中學到什麼教訓?下次重來,他們會怎麼做?講者分享完後,通常會有問答互動,以及與會者小酌交流的時間。
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一百五十個城市,響應「搞砸之夜」活動。與會者樂觀地相信:成功不是永遠,失敗從不致命(Success is never final, failure is never fatal)。他們鼓勵大家,不要害怕「失敗」二字,失敗是每個人前往成功之路必經的歷程,應以正面角度向大眾傳達這個想法。許多參與搞砸之夜的主講者也的確身體力行,他們沒有被曾經的失敗擊倒,而是從中吸取寶貴的經驗,繼續勇敢(也更強大)地邁向人生成功的下一步。
截至本書出版,共有上百位創業家、經營者等各界菁英,曾經在台北「搞砸之夜」上大方分享自己的搞砸故事。其中,許多創業家所分享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鏡。雖然限於篇幅,我們無法將這些故事一一收錄於這本書中,但我們嘗試梳理這些故事,並從故事中歸納出創業家常犯的共同錯誤,導致了失敗的結果,供創業者、經營者一起來思考。
接下來,我將從商業項目、創辦人、創辦團隊三個面向,從這些搞砸經驗中整理了三十個創業圈中常被朗朗上口、但未必正確的觀念與迷思,希望能讓創業家們從前人的寶貴經驗中,提醒自己避開可以避開的陷阱,為自己的事業找到更理想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