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本書書名很讓人感動,《即使受傷,仍能去愛:守護幸福的正能量》。本書不只從生理、心理、社會去了解人,更以靈性去整合人的各向度。凸顯近年來正向心理學的特點,以正向健康的心理來看待人。
本書的特色之一是作者豐富的諮商經驗,提供了許多的案例,這也提醒讀者,無論是自己或親人也許有類似的經驗,而能從中獲益。因為在生命中哪個人沒有過傷慟和失落?更正確的説法是只要是人就會受傷,能夠把受傷的陰影轉化成的養分,也正是以整合與超越來提升自己。傷痕就是英雄的榮耀和成長的記號。
容格(Jung)曾說陰影在本質上就是自己的一部分,認識陰影不僅能夠擴大我們的意識,而不必被陰影的特質所壓抑和隔離,因此,要把這部分認回來、轉化它們,讓我們活得更自由、更豐美,而且把正向的能量活出來。雖然不一定所有的陰影都能夠被我們認清和轉化成正向的能量,但是若能轉化自己所覺察的陰影,我們會有更正向健康的自我,更有同理心和愛人。可見陰影也可以成為一種力量。
另一個特色是每個章節後面有反思的建議,提供讀者自我療癒的方法或反思的問句,例如:每天寫下三件感恩的事。給你最愛的人(神、佛、老師、恩人、好友……)寫一封信,敘述你曾經歷過什麼,如何成為今天的你。你的信念為自己創造出什麼樣的生命狀態?
生命中是否曾經有過很難寬恕的事件?你又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它如何影響了生命?自己是否有做過什麼需要別人寬恕的事?你能做什麼讓雙方都能不介意呢?
每日試著靜觀覺察五分鐘,待習慣之後,慢慢增長時間 ……這些活動建議具體地寫下,可提供讀者一些改變的方法和動力,很值得參考。
透過每章建議的活動和省思,不斷地協助讀者去挑戰自己的思維和態度!轉化的思維與態度不再是接受「命運」,反而成為動詞「運命」,也就是以行動挑戰自己,逐漸的趨向正能量的方向成長,也正是尋找自己的内在資源,協助自己成長和療癒。
本書寫作方式讓我想起Carol Dweck在史丹佛大學所做的研究,他提出了人有兩種的心態: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成長型心態的人具有前瞻性或展望性的思維,透過自我挑戰、自我超越,不斷地、滾動式地成長,來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而固定型心態的人卻不認為或無法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變,因此,在受到挑戰挫折的時候比較容易放棄,而選擇壓抑或逃避,他們慣常説:「就是這樣啊!」「没辦法啊!」。這類人比較不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或怎樣做會更好。成長型態的人拒絕習得無助,是勇於自我的超越,走出舒適圈,嘗試改變的可能性。
的確人人都想幸福,但人不只是從愛和工作(to love and to work)中獲得幸福感,靈性還能協助我們自我超越(to transcend) 讓生命有意義和幸福感。因此本書能協助讀者──愛、工作和超越──to love, to work and to transcend! 成為即使受傷,仍能自我療癒、愛自己愛别人:守護真實的幸福!
陳美琴副教授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