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 定價:460
  • 優惠價:79363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拼經濟」時代長大的孩子,成為父母之後,為何如此焦慮?

社會學教授藍佩嘉《跨國灰姑娘》中對於階級歧異的觀察與追索,深入田野訪談近六十個家庭,分析臺灣目前幾種主要的教養模式,是理解臺灣當代教養現況重要的田野報告。

優惠組合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藍佩嘉對於臺灣教養現況的重要田野報告★★

  做父母,為何變得這麼難??
  以親職焦慮為鏡,折射出當代臺灣的面貌

  人們經常以為教養是個別父母的煩惱。然而,面對不確定的全球化未來、擴大的階級不平等,種種看不見的結構力量與社會界線,正讓當代父母集體感到焦慮與不安。

  面對貌似不安全與不確定的未來,當代臺灣父母採取不同的教育與親職策略,試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康。弔詭的是,這些保安策略卻經常讓我們感到更不安全。

  從拚經濟到拚教養
  在臺灣「拚經濟」的時代中成長的父母,如今「拚教養」成為人生重點。 他們渴望擺脫體罰與聯考的陰影,成為與上一代大不相同的父母,同時也希望下一代在全球化的時代裡,更有能力與機會去探索世界。儘管這一代父母擁有比過去更豐富的教養資源,然而,教養這件事卻讓他們益發焦慮,不時懷疑自己是否做太少、做太多、做不好、做不對?

  透過教養焦慮,看見當代臺灣
  本書以親職焦慮為鏡,映現出臺灣在全球化脈絡中所面對的風險與挑戰,包括相對停滯的本地經濟與薪資、與全球資本主義更緊密的連結與競爭、產業變化的不確定性,而日趨擴大的階級落差正透過教養形塑許多孩子的不平等童年。

  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延續她在《跨國灰姑娘》中對於社會不平等的觀察與追索,從城市到鄉村,深入田野訪談近六十個家庭,並到學校教學現場實際觀察,扣緊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的差異,分析臺灣目前幾種主要的教養模式,追問為什麼父母會做出某種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對家庭與孩子的影響,是理解臺灣當代教養現況重要的田野報告。
 
本書特色
 
  #完整且多元的家庭與學校訪談觀察,包含最多中年父母普遍面臨的教養問題。既有微觀細膩的人物故事,也有宏觀的結構與全球化分析,是本土社會學近年的經典之作。

  #豐富的田野以及精采個案故事,幫助讀者透過教養為入口,深入瞭解臺灣的階級差異,以及此種差異如何在使得不平等問題更形嚴重。
 
推薦人
 
  吳曉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 
  陳雅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郭駿武  臺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祕書長
  番紅花  親職╱飲食作家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楊傳峰 《為孩子張開夢想的翅膀》作者,二水國中老師
  劉安婷 「為臺灣而教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羅文嘉  水牛書店社長
  共同推薦(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藍佩嘉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性別、家庭、國際遷移與社會不平等。第一本專書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及其改寫而成的《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雇主》,獲得美國社會學會、臺北國際書展、開卷好書、金鼎獎等諸多國內外獎項。第二本專書《養育全球家庭:臺灣與美國的教養、移民與階級》(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arenting, Immigration, and Class in Taiwan and the US )於二○一八年由史丹佛大學出版比較臺灣家庭與在美移民,如何因應全球化與移民挑戰發展出不同的教養策略。
 

目錄

序  從孩子成為父母
 
PART 1  問題與方法
導論  當代父母為何如此焦慮?
 
PART 2  中產階級家庭
第一章  我們想成為跟上一代不同的父母
第二章  留學與私校:為全球競爭鋪路
第三章  公立學校家庭:協作組裝教養資源
第四章  另類學校家庭:規劃自然成長 
 
PART 3  勞工階級家庭
第五章  我們沒辦法那樣養小孩
第六章  城市邊緣家庭:自然造化或翻轉階級?
第七章  鄉下小校家庭:野放式自然成長
             
PART 4  總結與改變
結論  不安的親職
          
附錄一  從「照豬養」到「照書養」
附錄二  受訪個案數量與特性分析

注釋
參考資料
 

導論  當代父母為何如此焦慮?
 
        二〇一一年六月在古坑國中舉行了一場炮聲隆隆的公聽會。由於人口外流,該校學生只剩下四百人,雲林縣政府擬將其轉型為華德福實驗學校,但引發學校老師的激烈反彈,批評此舉是「滅校」。學校針對周邊家長進行意見調查,三百多份問卷一面倒地反對,他們深怕孩子失去「競爭力」,因為聽說主張「慢學」的華德福不教算數、寫字、電腦,只重音樂、美術與手工。在公聽會上,鄉長被罵哭、華德福代表被罵跑,需要人員保護才能安全離開現場。稍後校長請辭、提案擱置數年。直到二〇一四年,古坑才逐步轉型為華德福實驗高中,卻吸引了許多來自臺北等都會區的家庭移居偏鄉,追求一個減壓的教育桃花源,好讓孩子快樂、自然地長大。

        莉雅是一位打扮時尚的母親,也曾經是上海商場的女強人。當她讀到雜誌上介紹另類學校的報導時,心中充滿嚮往。她想要保護孩子,免於承受自己少時痛恨的填鴨教育;嚴厲打罵的老師讓他心有餘悸,如今夜半還不時夢到試卷一片空白的恐慌。她決定辭去上海的工作,帶著孩子搬到宜蘭就學,臺商朋友們紛紛勸告她:「妳瘋了嗎?大家都拚命往國外跑了,妳怎麼還把孩子送回鄉下去?」連住在鄉下的祖父母也質疑另類教育的成效:「孩子只會爬樹、做手工?」、「沒有課本?沒有考試?二年級還不會寫字?」外界的雜音讓這些選擇實驗教育的父母處於一個「不斷跟自己對抗、拉扯的過程」,想要讓孩子自由奔跑,卻小心翼翼地劃定界線,試圖揚棄陳舊的教養傳統,卻得時時檢查是否不知不覺中又讓「長輩上身」。

        二〇一七年冬日,有位母親騎車載著穿無袖洋裝的女兒,被網友拍照、錄影後上網爆料。轉載的媒體用「讓女兒穿吊嘎凍到發抖」的字眼大加撻伐,網路肉搜如風,社工隨即登門向家長表達可能涉及「兒童虐待」的關切。這位參加親子共學團體的母親在網路上發文,堅定說明她其實是尊重孩子的「身體自主權」:「當天出門我有詢問孩子天冷,要不要多穿衣服,但小孩喜歡那件衣服,堅持只要穿這件,在我的立場下,我尊重孩子有身體自主權,她選擇不穿外套出門。但為什麼報社要憑一個網路新聞就告知全世界,用來評論一位媽媽?」

  曾經擔任管理職,現在專心家務的芸芸媽,同樣試圖在教養上尊重孩子的自主與自治。她總是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跟她說話,給孩子選擇、而非指令。她的做法承受來自其他家庭成員的批評。忙於工作的先生認為她對小孩「太寵」、「有點超過」;公婆批評她教養不力:「妳這樣教不行啦!不會對小孩兇,他們不聽大人的話、講話沒禮貌。」更令她擔心的是不確定的未來:採行西方理念引導下的教養方式,與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本地現實環境是否相容?另一位母親用遲疑的語氣描述主見超多的女兒:「我們給她太多自己決定的空間,可是職場上很多事情不是這樣的。我擔心有一天,她會回過頭來問:為什麼她不能自己決定?」

  小布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婚姻移民,她面對的教養困境則相當不同。經濟不安全是家庭生活中最大的陰影:做鐵工的先生處於半失業狀態,只能靠她在社區工廠打雜提供家庭主要收入。她去學校時總覺得其他家長對她冷淡、漠視,不確定是由於她的新移民身份,或因為小布在學校闖過幾次禍。擔心孩子的管教不足,她在公寓牆上掛了手寫的「家規」,也不時使用體罰,即便先生覺得她太過嚴厲。她的教養挫折感主要來自外界的否定與質疑,她常常掛在嘴上說:「我教得很失敗,你們可以教我嗎?」

  在上述的例子中,我們看到來自不同社經地位的家庭,對於教育、教養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同樣的做法,有家長視之為扼殺下一代的競爭力,卻也有養育者認為是尊重適性發展的節奏。讓孩子作主,究竟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還是父母責任的撤退?這些有關教養的爭議,以及照顧者的焦慮,不只呈現個別家庭的困擾,也反映出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快速變遷,以及家庭處境與教養腳本的分化。同時,更多的國家制度介入,網路無所不在的監看,將個別家庭的教養實作放在放大鏡下檢視,強化了公共領域與私人生活之間的拉扯。

  為了撰寫這本書,我在臺北、宜蘭訪談了近六十個臺灣家庭。這些父母的社經地位殊異,有醫師、工程師、老師、公務員,也有業務、建築工、漁工、計程車司機。有些住在臺北市寸金寸土的蛋黃區,有些住在宜蘭海邊的小漁村。有些父親在中國工作、形成兩岸分偶家庭,有些母親是來自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的新移民。他們的孩子(多為小學年紀)就讀的學校也有所不同,從國際學校、私立學校,到公立學校、另類實驗學校,以及海邊小校。

  人們經常以為教養只是個別父母的煩惱。本書呈現看不見的結構力量與社會界線,如何造成父母們的教養困境與情緒焦慮。親職也像是一個經驗透鏡,折射出如萬花筒下的臺灣面貌,不論是壓縮的文化變遷,或是擴大的社會不平等。面對貌似不安全與不確定的未來,當代臺灣父母採取不同的教育與親職策略試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康,弔詭的是,這些保安策略卻經常讓我們感到更不安全。(未完待續)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735940
  • 叢書系列:春山學術Academic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4.8 x 21 x 2.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三章
公立學校:協作組裝教養資源
 
天龍國小舉辦班親會的傍晚,人聲沸騰的校門口站滿了宣傳人員。他們恭敬鞠躬、懇切微笑,發送傳單給剛從公司趕來、行色匆忙的家長,也不忘贈送免費的益智玩具、文具給隨行的孩子。這些人來自附近的補習班、安親班、才藝班,提供的課程除了英文、數學、科學、作文等學科補習,還有音樂、繪畫、舞蹈(肢體律動)、圍棋、游泳等才藝或運動課程。這些機構的名稱通常聽起來像英文翻譯,比方說「波士頓美語」、「安娜貝兒才藝班」,或讓你聯想到知名的西方學術機構,如「小哈佛」、「牛津數學」、「茱莉亞藝術學校」。許多課程標榜菁英學習,如提供給小五、小六生的「醫學預科」生物課程,甚至有幼稚園小朋友參加的「國際數學檢定」。許多廣告傳單引用坊間常聽到的「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也有人加碼「我們保證讓你的孩子一路領先」。為了滿足家長對於「快樂童年」與「國際競爭力」的矛盾需求,這些廣告也不忘在文中點綴「樂趣」、「玩」、「啟發」、「創造力」等字眼。

送孩子出國念書或「境內留學」的家長,限於少數財力充足的中上階級家長。絕大多數的中產父母仍選擇公立學校與體制教育,並積極透過消費市場所提供的課後活動、輔助學習,來為孩子安排更豐富與多元的學習經驗。選擇公立學校的家庭,不用像上一章的家庭負擔高額的教育成本,但家長(主要是母親)需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來規劃學校、安親班、才藝班等不同學習場域的協作,我稱之為「協作勞動」。不像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提供套裝的多元學習,公立學校家長需要自行規劃、組裝資源,來達成全人學習的教養目標。

本章以位於臺北市中心天龍國小(化名)的家長為研究對象,儘管均為中產階級背景,也選擇了公立體制教育,但由於他們不同的階級經驗與反思過程,偏好的教育與教養方式其實並不相同,也運用不同方式來組織課外活動與家庭生活。這些家長有意識地避免過於嚴格或競爭的私立學校,但在安排多元學習的協作勞動中,他們同樣面臨第一章所提到的教養文化矛盾:在教養目標上,如何在學歷、功課與快樂童年取得平衡?在代間關係上,如何兼顧孩子的自主與家長的權威?透過安排不同課外活動的優先順序、調整家庭生活的時間節奏,家長們試圖折衝不同的教養目標、協商親子關係。同時,做為主要教養者的母親,也必須跟其他照顧者進行協作,包括父親或祖父母,以化解彼此在教養理念上的差異。

會員評鑑

5
6人評分
|
6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4
5.0
|
2024/10/04
這本書是多次在podcast聽到黃琮寧醫師推薦而買的,收到時看到這麼厚一本著實嚇了一跳,也因為心理壓力而延遲了翻開它的時間。

一開始看作者介紹,嗯,是位不折不扣的社會學者、教授,完蛋了會不會很難啃?

直到翻開作者序文,天啊她的文字真是平易近人,有條不紊地先從自身成長的政局背景開始娓娓訴說她眼中自己父母的教養方式,接著點出時空變遷、產業結構乃至少子化及當代父母的階級觀念是如何形塑了更加焦慮的育兒壓力。

作者甚至自己招供,身為膝下無子的女性,著手進行這個議題的研究時不知為何遲疑了;但也幸虧作者本人並無生養子女,更能保持一定的距離客觀檢視種種教養因素而不致陷入自身經驗之下的偏誤。

謝謝藍教授這本著作,有著學術級扎實的採訪調查與嚴謹手法,更有著對華人社會近距離卻公允的細膩觀察。也謝謝黃琮寧醫師再三推薦這本好書,收穫滿滿。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9/09

IG:reading_matilda

讀過《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後,再讀這本《拚教養》,對全球父母共同的親職焦慮有了更在地化的認識,我們似乎過度推崇國外的教育,將其神聖化、浪漫化,卻忘記原本根植在文化中的習慣需要時間改變,也需要因時因地打造出更適合我們的東西。

藍佩嘉教授期望透過訴說不同階級的故事,讓我們多點同理心來體察不同家長的處境,也提醒自己放下一些「標準童年」、「理想親職」的包袱,或許也能成為怡然自得的父母。最後,她呼籲,社會不平等其實是人人參與打造的關係性構成,也因此,你的育兒難題可能需要每一個人的支持。

我認為本書的易讀性和研究價值非常高,推薦對教養與社會之間的議題有興趣的人閱讀。
展開
user-img
Lv.3
5.0
|
2021/07/06

很棒的一本書,可以透過作者的文筆來認識台灣的親職教養問題,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見更多的家庭因為社會階層、文化資本的不足或再製,為孩子打下不一樣的人生;雖說教育是使人成為更好的人(Hutchins,1953),但是,從Pierre Bourdieu的理論去探究,更能夠細緻的看出端倪來,不論是台灣或是其他國家,親職教養的焦慮已不再只是一個國家的問題,全球化的親職教育及不平等的教育所引起不平等的童年,都值得我深入思考與行動。
展開
user-img
5.0
|
2020/12/23

這雖然書名叫做拚教養

但她真的不是教養書,她的內容是作者實地跟著研究走訪了很多台灣本地

不同的區域、都市、鄉鎮後記錄的結果

讓我們可以從一個很像是俯瞰的角度來看目前的台灣的教育現象

尤其是家庭不同的教養型態,以及在這些不同形態下的教養方式

作者本身沒有提出對這些現象的答案,但是應該是因為社會學背景的關係

所以他描述的方式有滿深刻的社會人文的氣息跟氛圍

讀起來不會難讀,但讀完之後會有一種妳好像從空拍機上面看著台灣不同階層中

的各式各樣的家庭

你的視野會被眼前的對錯、價值判斷等等的框架打開

很有感,很值得好好看一看!!!
展開
user-img
Lv.3
5.0
|
2020/06/30

非常詳實且中立的描述四種型態的教養策略 尤其是跨國婚姻家庭那段 讓我印象深刻 發人深省 值得收藏
書後的注釋也值得一讀 裡面提供了許多關鍵字 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延伸
重點是文筆流暢 生動風趣 讓人無法釋手 卻又是真的研究內容 實屬難得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墨刻紙電聯展
  • 室內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