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父輩的罪惡:德國如何面對歷史,走向未來?

父輩的罪惡:德國如何面對歷史,走向未來?

Learning from the Germans: Race and the Memory of Evil

  • 定價:680
  • 優惠價:66448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愛因斯坦論壇主席、前耶魯大學哲學教授蘇珊.奈門
走出學術圍牆,走入歷史記憶現場
戰後德國、美國南方如何致力釐清過往?
德國轉型正義的漫長道路,怎樣塑造了更寬容多元的社會?

  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美國南方奴役黑人……
  這些發生在歷史上、父輩的罪惡,今日人們應當如何看待?
  釐清過往,面對歷史上的錯,何以能幫助我們走向未來?

  ★誠品書店七月選書
  ★中文版收錄2020年新版後記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陳嘉銘專文導讀
  ★亞馬遜書店4.6顆星評鑑、Goodreads書評4.3顆星評鑑

  愛因斯坦論壇主席、前耶魯大學哲學教授蘇珊.奈門,是一位在美國南方出生長大,長年居住在德國的猶太白人。她童年生活在60年代的美國南方,正是美國民權運動方興未艾,但種族隔離勢力也劇烈反撲的時代。成年後,80年代她居住在柏林,作為一位猶太人,體驗了冷戰尚未結束、德國人對戰爭的罪惡仍然非常敏感的時期。

  當兩德統一後成立的愛因斯坦論壇,邀請奈門擔任主席時,首先出現在奈門心頭的是身為一位母親的考慮:她會讓自己的三個猶太孩子,在前納粹德國的首都生活長大嗎?

  經過觀察與思考,奈門的答案是肯定的。80年代的柏林或許還不是一個外國人和猶太人能自在生活的地方。但是2000年時的柏林已經徹底轉變。她三個孩子能在當地安然成長,絲毫不感到畏縮。

  這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多元文化、寬容的氣氛,如何成為當地的特質?這並不是由官方下一道命令,更不是一夕之間就能改變的。奈門身為研究「正義」的哲學家,想要瞭解面對過去、釐清過往,如何能幫助現在,為更好的未來鋪路。

  對這個問題,她決定不在書房中做抽象的哲學思辨,而是走出學院圍牆,實際在德國與美國南方進行了深度的訪談。通過與德國人的對談,奈門講述了德國人面對歷史真相,漫長而艱難的道路。在美國,她也採訪了許多不畏種族主義者挑釁,持續在南方進行教育、推動正義平權的社運人士。

  有人說,過去已經過去。然而釐清過往,不只是為了過去,而是為了創造一個人們能誠實參與自身歷史、真實活在當下的世界,更是為了未來不會再受到過去的不平等所支配。

  面對歷史上的傷,那是治癒終將開始的地方!

  「釐清德國不道德的過往並不是一項學術任務,這是更為私密之事。這意味著當面質問你的雙親與老師、指出其權威的腐敗之處。……我並非中立的觀察者,這個故事中也有我的身影。不過,我決定使用第一人稱寫作不是因為我相信歷史的主觀性無可改變,而是因為這是種指認出個人主張背後之責任並且承擔起責任的做法。」——本書作者蘇珊.奈門

  「『密西西比是公民運動的百老匯,沒人會離開百老匯。』較不那麼戲劇性的說法是,如果你能改變密西西比社群,你也許就能改變任何人。站在原爆點上,知道你身處美國最糟糕的核心,是否帶來一種救贖感?傑西.傑克遜說:『我仍然認為密西西比州是治癒美國的關鍵,密西西比有種魔力。』」(引自本書第四章)

  釐清過往(Vergangenheitsaufarbeitung)、處理過往(Vergangenheitsverarbeitung)、克服過往(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紀念文化(Erinnerungskultur)等幾個詞彙,是用來指涉當代德國人面對納粹歷史時,國家、公共和個人多層次的處理工作和過程。它包括面對過去、釐清過去的事實、原因與影響、確認責任歸屬、承擔集體罪責、給予過去該當的正義與紀念、記憶過去、重建關係、文化和制度,並學習與過去共存等工作。不僅是以中文為主的臺灣,似乎連其他國家與語種也沒有完全對應這類行為的詞彙。而唯一比較接近於這項行為的稱呼,在臺灣或中文世界裡被稱作「轉型正義」。

本書特色

  蘇珊.奈門是一名當代活躍的公共知識分子與哲學家,也是愛因斯坦論壇的主席。愛因斯坦論壇是在兩德統一後的1993年成立,願景是打造一個學術體制外,能讓眾學科與全人類對話的機構,總部設於德國波茨坦(Postdam)。成立以來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訪問,舉辦深度知識講座。奈門自2000年以來擔任論壇主席至今。

  身為論壇主席,奈門非常注重如何讓一般人可以和學術思想交流,形成良性的互動。正如她在本書開頭所說:「位於生之起點的我,是個住在美國南方、活在種族隔離制度之中的白人女孩。位於生之終點的我,是個也許住在柏林的猶太婦女。」本書從她親身經歷出發,考察當代德國的轉型正義、釐清過往的努力,也為寫作本書而走訪美國南部,訪談許多為釐清過往而努力的人們。因此這本書有報導文學的紀實性質,文筆流暢好讀,更處處可見她充滿哲學洞見的分析,傳達人權的普世價值。

  無論是德國柏林還是美國密西西比,過去都曾發生可怕的惡行,當地的人們也曾難以改變。但是倘若能面對,促成真正的改變,則這些曾經生過歷史悲劇的地方,反而能誕生我們正在追尋的答案。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陳嘉銘(中央研究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共同推薦
  陳思宏(旅德作家)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各界好評

  ★令人著迷。 ……蘇珊.奈門的書是這場戰鬥中重要且受歡迎的武器。——狄波拉.利普斯泰(Deborah E. Lipstadt),《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讓奈門的書如此強大的不是德國的資料,而是她以清晰、精湛的簡潔敘述了這些材料,但這裡真正重要的是本書第一句話中那個以併置為手法的敘事:『位於生之起點的我,是個住在美國南方、活在種族隔離制度之中的白人女孩。位於生之終點的我,是個也許住在柏林的猶太婦女。』見過這種聯繫的美國人都沒有像奈門那樣全面瞭解德國人如何努力克服他們的過去。沒有人如此頑強地追求它,如此原始。——麥可.高拉(Michael Gorra),《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蘇珊.奈門講述了其他人畏縮不前的殘酷事實。 她大膽的工作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那些害怕冒犯、留下看似不言而喻的事情的人。……她五年研究的結晶產生了一種強大的滋補品。……優秀。——麥可.亨利.亞當斯(Michael Henry Adams),《衛報》(The Guardian)

  ★奈門的書是一本內容豐富且令人振奮的讀物,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問題在今天仍然太相關了。……分析和軼事的迷人結合,在其中可以清楚地聽到奈門自己聰明的聲音。——瑪莉.富博若克(Mary Fulbrook),《BBC歷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

  ★本書對二戰後德國人對納粹暴行的看法以及美國南方人對內戰和奴隸制的態度進行了富有洞察力的比較分析,並建議美國人如何更好地接受他們國家的歷史……奈門的評論是深思熟慮和敏銳的,她的比較是及時的。這種特殊的歷史和政治哲學提供了一種看待內戰遺產的有意義的方式。——《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鑑
 
  ★德國如何為解決過去和現在的兩極分化問題提供教訓……本書對於那些尋求正視這個國家過去錯誤的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教訓。及時 ,緊急呼籲重新審視過去,著眼於糾正和補救。——《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結合宏大的思想和驚人的快照細節,本書是對大規模社會罪惡及其在後第三帝國德國和種族隔離後的美國南部實行的贖罪的令人著迷的道德沉思。 蘇珊.奈門是一位公民哲學家,從不迴避棘手的話題,她集結了她時尚的筆、強大的智慧和作為德國南部猶太僑民的獨特經驗,創作了一部具有當今緊迫意義的細緻入微的良心著作。——普立茲獎得主黛安.麥克沃特(Diane McWhorter)

  ★本書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當美國人再次與奴隸制的遺產鬥爭時,他們能從德國人與大屠殺達成協議的嘗試中學到什麼?蘇珊.奈門雄辯、感人、探尋的答案是明確的。 現在是美國人傾聽並從德國與邪惡對抗中的痛苦和尋求真相中學習的時候了。——中歐大學校長麥可.伊格納帝夫(Michael Ignatieff)

  ★蘇珊.奈門在這本書中把對美國反黑人種族主義恐怖的討論變成了富有啟發性、引人入勝和令人不安的對話,同時對德國納粹主義的記錄進行了反思。這是一本感人、深刻、重要的書。——哈佛法學院教授藍道.甘迺迪(Randall Kennedy)

  ★蘇珊.奈門設計了一種足以解決邪惡問題的流派:調查哲學。她將道德概念與生活現實進行對比,揭示了真實的人類正在與(或遠離)無情的過去搏鬥:德國人在城市中植入紀念牌匾街頭,他們致力於整合移民,他們認為德國在一九四五年沒有被打敗而是解放了;而在密西西比州,那些堅持認為人類在花時間凝視後視鏡時會更好地開車的人。這本引人入勝、有洞察力的書就像必要和挑釁作為它的標題。——哥倫比亞大學傳播研究主任陶德.吉特林(Todd Gitlin)

  ★美國可以從二十世紀的德國歷史中學到很多東西。作為一個博學而熱情的嚮導,蘇珊.奈門利用她對德國歷史的長期沉浸和她對美國(尤其是南方)種族主義的了解來解決一些重要問題: 德國對納粹主義的清算為美國提供了教訓?應該如何向新一代講述一個國家的歷史?是否應該拆除邦聯領導人的紀念碑?是否應該對奴隸制和其他歷史不公正行為進行賠償? 種族暴力的遺產,向德國人學習確定了解決過去和現在以創造不同未來的建設性步驟。——哈佛大學三百週年大學特聘教授(300th Anniversary University Professor)瑪莎.米諾(Martha Minow)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蘇珊.奈門(Susan Neiman)


  美籍猶太裔哲學家,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師從當代政治哲學大師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曾先後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現為愛因斯坦論壇的主席。

  蘇珊.奈門專研康德、理性、啟蒙。她將哲學思辨應用於對當代歷史與政治的思考。二○一○年她獲邀於著名的譚納講座(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發表「受難者與英雄」演說,二○一四年獲得國際斯賓諾莎獎,二○一八年當選美國哲學會會士。她的著作曾被譯成多種文字,並常在美國、德國和英國媒體撰寫文化與政治評論。專著包括:她對八○年代柏林的生活回憶《慢火:在柏林的猶太筆記》(Slow Fire: Jewish Notes from Berlin),以及多部道德哲學著作《理性的統一:重讀康德》(The Unity of Reason: Rereading Kant)、《現代思想中的惡:另類哲學史》(Evil in Modern Thought: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Philosophy)、《道德明晰:成年理想主義者的指南》(Moral Clarity: A Guide for Grown-Up Idealists),與《為什麼要長大?對巨嬰時代的顛覆性思考》(Why Grow Up? Subversive Thoughts for an Infantile Age)等書。現居柏林。

譯者簡介

張葳


  臺大外文系畢,相信字句之間殘存靈光、相信思辨可以企及真相。現為自由譯者,工作邀約請洽 amityweichang@gmail.com。
 

目錄

中文版導讀
我們必得和過去維持一種破敗的關係/陳嘉銘
前言

第一部    德國經驗
第一章    歷史比較之運用與濫用
第二章    父輩之罪
第三章    冷戰記憶

第二部    南方動盪
第四章    密西西比的事眾所皆知
第五章    失落的一戰
第六章    艾默特.提爾的臉

第三部    梳理事實
第七章    紀念碑
第八章    權利與賠償
第九章    暫作結論

二○二○年版後記
致謝
注釋
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052426
  • 叢書系列:beyond
  • 規格:平裝 / 576頁 / 14.8 x 21 x 3.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摘錄自本書〈前言〉】
 
位於生之起點的我,是個住在美國南方、活在種族隔離制度之中的白人女孩。位於生之終點的我,是個也許住在柏林的猶太婦女。為免你認為我繪出的這道生命軌跡是條由加害者劃向受害者的弧線,請容我把這個故事說得複雜些。猶太人究竟算不算是白人?這個問題在我出生時的南方並無定論。艾默特.提爾(Emmett Till)的表哥惠勒.帕克(Wheeler Parker)牧師曾告訴我:「俗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是住在南方的天主教徒,你得時時感到憂心;如果你是住在南方的猶太人,你最好開始收拾行李;如果你是住在南方的黑人,你最好是直接消失。」
 
八歲時,我最好的朋友嚴肅地宣布,她不能再跟我一起玩了。我們有許多共通點:喜歡蓋樹屋、不喜歡玩芭比、喜歡看書、經常一起在樹林裡尋找通往納尼亞的那扇門。不過,在聽說殺死耶穌的是猶太人之後,她還是對我關上了友誼之窗。我們家作禮拜的會堂被丟了炸彈,猶太社群裡的大多數人都相當低調,但我很高興我的母親沒有。一九五五年,我出生前不久,我父母從芝加哥搬到亞特蘭大。我的母親參與了抗議亞特蘭大公立學校種族隔離制度的運動,這使她獲得一張刊在《展望》雜誌(Look magazine)上的照片,還有幾通來自三K黨的深夜電話。
 
尋釁之人可能難以認出我們,而我們也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猶太人曾於埃及為奴,因此對於其他受壓迫者,我們有義務展現出自由派的團結。這是我母親樸素的神學中最主要的原則。很久以後,我決定攻讀哲學,並在哲學的世界中找到了康德這位替普世正義(universal justice)寫下形上學理論的乏味普魯士哲學家——此事上,我母親的原則肯定影響了我。正是這位康德堅稱:所有具備理性的對象都該遵循相同的道德法則,即便是上帝也不例外。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2/11/28

書中描述了兩段不義的歷史,一段是納粹對待猶太人的屠殺,一段是美國白人對待黑人的罪行,作者一開始即表達了立論的基礎「這本書是關於比較性的救贖,而非比較性的邪惡」,如果「創造出毒氣室的種族主義和創造出奴隸制與恐怖活動的種族主義」可以類比,那是否治癒歷史傷痛的過程,彼此也可以互相借鏡。⁡

《父輩的罪惡》不只是將戰後德國悔罪釐清歷史的過程統整出來,也揭示了為何德國會毅然向百萬難民伸出援手的背後努力,這經歷漫長艱辛的過程才產生的社會共識,即使是新右派抬頭,還是不能撼動。⁡

閱讀這本書我才了解為何川普當選美國黑人會激動流淚,因為川普代表的美國價值就是白人的種族主義又再次復辟,那股反啟蒙的力量其實從未消失,只是蟄伏在社會上,伺機反撲。⁡

為什麼美國的種族主義始終沒有銷聲匿跡,甚至還壯大到把川普送進白宮?因為美國的種族主義者從未懺悔過自己的罪行,他們沒有被「別人」打敗過,他們沒有像德國那樣達到共識,納粹不是英雄,所有對於納粹的崇拜都該譴責,德國人的下一代面對上一代所犯下的罪行徹底釐清,如果將惡行當成罪咎,那歉疚感總有一天會還完,只有當成責任,責任感才不會用盡。⁡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