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聖與俗:神話、儀式,與宗教人的宇宙觀

聖與俗:神話、儀式,與宗教人的宇宙觀

Das Heilige und das Profane. Vom Wesen des Religiösen.

  • 定價:560
  • 優惠價:79442
  • 優惠期限:2025年02月2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史詩級宗教學家伊利亞德,最經典之作!
  透過聖、俗的辯證,探索宗教本質及其象徵,看見人由凡返聖的盼望

  當代知識分子極力擺脫先人的信仰,他們似乎殺死了一個自己不能相信的上帝,卻又無法忍受祂的缺席。──伊利亞德

  當人類意欲以理性和科學思維追求俗世生活美滿之時,宗教史學家伊利亞德卻看見芸芸眾生內心對神聖的企盼。在伊利亞德眼裡,神聖與凡俗猶如光與影,彼此因彼此而存在,但我們以凡俗之身生活於塵世,神聖變得不可親見,成了我們永遠的鄉愁。

  伊利亞德是二十世紀最具革命性的宗教學者,因著他廣博探索世界各地宗教文明的普遍性原型,人們才得以一瞥那不可見的神聖是如何著影響我們生命。他發現,宗教的本質在於神聖與凡俗的對立辯證──神聖的訊息必然透過凡俗事物顯現,而人類的儀式、慶典乃至規章制度、禮儀習俗,則無不意欲重現「聖顯」之時的撼動體驗。在他眼裡,人類的建築空間仿效著諸神的宇宙,週期性的慶典重現著創世的事件,而各式入門禮儀,則是為了幫助人由凡入聖,承擔神聖的事工──完整的人,必然是能認識自身神聖根源的「宗教人」。

  伊利亞德發現,即便在宗教日益被邊緣化的現代社會,我們對神聖的嚮往未曾停歇,而偽裝在世俗活動中──社會運動、政治狂熱、心理治療、小說與電影……。也因此,這本《聖與俗》歷久彌新,不僅是宗教研究的經典,更指引庸碌的現代人思索生命的真諦──唯有體認神聖,方能真正安頓於凡俗。

本書特色

  ★指標性宗教史學家伊利亞德經典巨作,從神話、儀式之象徵背後的宗教本質
  ★史詩級考察,從時間、空間、大自然、自身存在四個面向,探究人的神聖根源
  ★透過「神聖」與「凡俗」的辯證,映照人渴望由凡入聖的永恆鄉愁

靈感推薦

  王鏡玲/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林益仁/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林瑋嬪/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楊儒賓/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鐘 穎/作家、諮商心理師、愛智者書窩創辦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本書理應被關切人性的讀者收在書架,因為伊利亞德所談的不僅是聖與俗,更是人類行為的基本模式。──鐘穎

  閱讀《聖與俗》可以作為恢復神聖的「入門禮」,回應生命對於神聖的永恆鄉愁。──蔡怡佳

  伊利亞德自己在日記裡曾經說過,他更希望他的書能寫給一般大眾閱讀,讓他們發現生活中的宗教向度。三十多年後,我們看到了《聖與俗》在多元宗教研究光譜上的各式運用。──王鏡玲

  伊利亞德的名著《聖與俗》,對聖俗之間的區別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發,至今仍對宗教經驗與象徵意義的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林瑋嬪

  伊利亞德的理論觸及宗教現象的共通性,不囿限於特定的宗教傳統,也比大多數深奧的宗教義理或說教,更容易向非宗教信仰者說清楚講明白,並有可驗證性。──蔡源林

  伊利亞德的核心概念「聖顯」,我在泰雅原住民的Sbalay儀式中找到了呼應,它讓Sbalay又多了一些生態意涵的延伸以及對於家園建構在靈性層面上的豐富實踐。──林益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


  羅馬尼亞裔宗教史學家。1928年在布加勒斯特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後,獲得獎學金到印度留學,在加爾各達大學研究梵文和印度哲學,並於喜瑪拉雅山瑞詩凱詩(Rishikesh)的隱修院住了半年。1933年回到羅馬尼亞完成其博士論文《瑜伽:論印度神祕主義之起源》,獲得博士學位,並在布加勒斯特大學任教,教授亞里斯多德和庫薩努斯的形上學、宗教史和印度哲學。

  青年時期的伊利亞德亦參與政治活動,在政治光譜上屬右派,但隨著二戰結束,羅馬尼亞落入左派共產黨的治理,伊利亞德流亡海外。1945年到了法國,一段時間後於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擔任客座教授,自此以法文寫作。1956年,伊利亞德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執教,1958年接任宗教系系主任,其間創辦《宗教史》(History of Religions)和《宗教雜誌》(The Journal of Religion)等期刊,並且擔任《宗教百科全書》(Macmillan’s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主編。1986年逝於美國。

  伊利亞德一生著作繁多,具相當文化影響力,學術作品能暢銷於大眾,撰寫之數部小說亦不乏改編成影視作品者。他所主編的《宗教百科全書》是世界最重要的宗教百科,其他重要著作包括《神聖的顯現》(Traité d'histoire des religions, 1949)、《永恆回歸的神話》(Le Mythe de l'éternel retour, 1949)、《薩滿教與狂喜之技》(Le Chamanisme et les techniques archaïques de l'extase, 1951)、《聖與俗》(Le Sacré et le Profane, 1965)、《世界宗教理念史》(Histoire des croyances et des idées religieuses, 1976)等。

譯者簡介

楊素娥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義系博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士後研究。專研心理學與靈修整合。現任教於輔仁聖博敏神學院,開設心理學與靈修整合相關課程,並任該校「輔大神學叢書」及《神學論集》主編。著有《榮格宗教心理學與聖三靈修》、《夢與神話的靈修旅程》、《人格九型:從自我到真我的靈修旅程》,譯有《聖山沙漠之夜-隱修導師談〈耶穌禱文〉》,其他相關論著散見於《神學論集》中。

審閱者簡介

蔡源林


  美國天普大學宗教學博士,現為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專長為比較宗教、宗教對話、宗教與國際政治、伊斯蘭研究等。著有《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跨界多元視域下的東南亞華人文化:歷史篇》(合著),譯有薩依德的《文化與帝國主義》等。

 
 

目錄

【推薦序 1】重拾神聖、完成人性:《聖與俗》推薦序/蔡怡佳
【推薦序 2】沒有「非宗教人」,只有尚未覺知宗教需求的現代人/鐘穎
【推薦序 3】聖俗之間:一個台灣原民生態靈性觀的回應/林益仁
【審閱序】宗教通識教育的必備讀本/蔡源林
【導讀】在百科全書式的旅途漫步:一種閱讀伊利亞德的方式/王鏡玲

第一章 神聖空間與建構世界的神聖性
空間的同質性與聖顯/神顯與記號/混沌與宇宙/空間的祝聖即宇宙創生的重複/世界的中心/「我們的世界」總是被安置於中心/城巿-宇宙/開始從事世界的創造/宇宙創生與建築祭禮/聖殿、大教堂、主教座堂/小結

第二章 神聖時間與祕思
凡俗期間與神聖時間/聖殿與時間/創造的每年重複/透過回歸最初的時間再生/節慶時間與各種節慶的結構/定期進入眾神的時代/神話故事即典範的模式/使祕思再次成為現實/神聖的歷史、歷史、歷史主義

第三章 自然的神聖性與宇宙性宗教
神聖的蒼天與天神/遙遠的至上神/生命中的宗教經驗/各種天之象徵的永恆性/水的象徵結構/洗禮的典範歷史/各種象徵的普世性/大地之母/將嬰兒放在地上的儀式/女人、大地、生育力/宇宙樹與植物崇拜的象徵/對大自然的「剔除神聖」/其他的宇宙聖顯現象

第四章 人的存在與聖化的生活
對世界開放的存在/生命的聖化/身體-房子-宇宙/通過窄門/通道的儀式/入門的現象學/男人的社群與女人的社群/死亡與入門禮/「第二次出生」與靈性的再生/現代社會的聖與俗/「宗教歷史學」是一門學問/古典希臘文獻中的宗教學基督宗教初期的論辯/中世紀西方的宗教研究/宗教研究新視野的開展/十九世紀以後的發展

【附錄一】宗教研究的編年史
【附錄二】索引
【附錄三】參考文獻
【附錄四】延伸閱讀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3661
  • 叢書系列:Master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3.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混沌與宇宙

傳統社會有一些凸顯的特質,其中之一是:他們認為在他們所居住的地區,以及圍繞在這地區旁未知而含糊的空間,這兩者之間是對立的。前者,就是我們所在的這世界、這宇宙;而外在於這世界之外的每一件事,便不再是宇宙的一部分,而是「另一個世界」,一種外來的、混沌的空間,被一些魔鬼、邪靈及類似邪靈和亡靈的外來者所盤據。空間中所出現的第一道可見的裂痕,便是導因於人類在所居住的、秩序化了的空間,也就是經過宇宙化了(cosmicized)的地區,以及超出這地區邊境之外的未知空間,這兩者之間的對立:一方面是宇宙,另一方面則是混沌。然而我們應該明白,人類所有居住地區之所以是一個宇宙,正因為它是第一個被祝聖,也因為這是眾神的作為,或者是與眾神世界的共融交往所致。我們所身在的這世界,是一個內在於神聖,且神聖已然顯現自身的宇宙,在這宇宙之內,一個層面突破至另一層面成為可能,並且可以不斷地反覆下去。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宗教時刻總是指向宇宙創生的時刻,這其實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神聖顯示出絕對的真實,同時使定向成為可能時,那麼,它便建造了這世界,是它設立這世界的界限,並建構了這世界的秩序。

這一切可以從為了佔領一個地區而舉行的吠陀儀式看得很清楚,透過對祝融祭壇(a fire altar,即garhapatya)的設立,向火神阿耆尼(Agni)祭獻,使得占領該地成為合法有效的。「有人說,當人建造了一座祝融祭壇,人也就在此處定居了下來,而且所有建造祝融祭壇的人,都是合法建立的。」藉由祝融祭壇的設立,阿耆尼得以臨現,並使得與眾神世界的共融交往得以確保,此祭壇的空間便成為一個神聖的空間。然而,儀式的意義又遠比這點複雜,而且如果我們仔細地考慮所有的細節,我們便能瞭解為什麼祝聖一個地區就相當於建構一個宇宙,也就是將它宇宙化(cosmicizing)。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閱讀你的POWER金榜100!高寶X朧月X三日月 電子書展,全展8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電腦資訊展
  • 蓋亞全書系
  • 台灣設計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