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序
新媒介的出現如何改變我們對宗教的認識是這本書最主要的關懷。對於這個議題的興趣固然來自我過去對物或神像研究的興趣,也與我近年來在國立臺灣大學的行政工作有關。2013-2017年間,我在臺大文學院擔任副院長時,在例行會議外,常有機會與同事談起他們的研究。我發現不少不同領域的學者往往關心很類似的議題,只是重點不太一樣。「媒介」就是其中一例,無論文學、音樂或社會學者都對這個主題充滿興趣。長久下來引發我從人類學出發,連結其他學科學者共同研究的想法。因此,這本書的作者群幾乎可以說就是這幾年來在會議與演講中時常相遇的學者,或者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的夥伴。
不過,若以跨學科合作來說,這本書已經是這個合作系列中最後期的計畫了。更早的嘗試出版在《考古人類學刊》的三個專號,它們分別是:〈網路.人類學:網路、社群與想像〉(2016)─討論人們透過網路可以想像出什麼不同的社群?〈網路.人類學:個案研究〉(2017)─思考手機、網路遊戲、同婚、字幕組與人類學有什麼關係?〈與人類學共舞〉(2018)─又是什麼獨特的經驗?
在期刊專號嘗試過幾次合作後,這本書的出版可說是更進一步的研究成果。撰文者不僅從不同角度思考相關議題,也以各自不同書寫風格呈現他們對現象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問:「宗教以什麼媒介方式接近你?」
本書的部分文章曾在臺灣大學〈城市、網路與漢人宗教〉會議中發表,感謝蔣經國基金會以及臺大文學院在經費上的支持。我也謝謝兩位匿名審查人對每篇文章的仔細閱讀和鄭依憶的修改建議,使得本書論點更為清晰。本書編纂過程中,特別感謝葉松瓚助理大力的協助,他甚至在自己婚禮的前夕都還不眠不休地處理文稿的彙編工作;臺大出版中心游紫玲在最後階段提供細心的編輯,使得全書風格一致,視覺上有更好的呈現。
林瑋嬪(臺大人類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