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法展
韓炳哲關鍵三部曲:《倦怠社會》、《透明社會》、《愛欲之死》

韓炳哲關鍵三部曲:《倦怠社會》、《透明社會》、《愛欲之死》

  • 定價:780
  • 優惠價:754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耿一偉/哲學、愛欲與地獄──評韓炳哲《愛欲之死》

    文/耿一偉,|,大塊文化2022年06月27日

    韓炳哲《透明社會》的德文原著於2012年3月出版,我們可以在第一章開頭第二段,讀到這段話:「金錢,讓萬物可以互相比較,消滅了事物的不可共量性。因此透明社會是相同者的地獄。」不到一年內,韓炳哲又出版了《愛欲之死》,同樣在第一章開頭第二段,我們讀到幾乎是接續的延伸詮釋:「因此,在相同者 more
 

內容簡介

歐陸哲學新起之秀
韓炳哲Byung-Chul Han
倦怠社會‧透明社會‧愛欲之死
(3冊合售)
 
  【倦怠社會】
  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這個時代正悄悄進行著典範變化,強調否定性的規訓社會退下,換上一個過度強調肯定性的功績社會。從這種典範變化中,作者韓炳哲描繪了現在社會的病理學樣貌──由神經性疾病主導,如憂鬱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邊緣性人格疾患、身心俱疲症候群。它們不是傳染性疾病,而是一種梗塞現象。
 
  【透明社會】
  透明是一種假性的理想,也是最強烈、最有害的現代神話。
 
  在知識變得可接近後,帶來的是隱私的消失、同質化、信任的崩解。不斷想累積更多的資訊,其焦慮不必然會製造更多的知識或信仰。科技創造一種可以全面圍堵並即時監控資訊的錯覺,但是我們缺乏的是對資訊的適當詮釋。在這份宣言中,韓炳哲抨擊,透明是一種假性的理想,也是最強烈、最有害的現代神話。
 
  【愛欲之死】
  愛正在崩壞;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在當今愈加自戀的社會,我們開始在「相同者地獄」之內尋求愛與欲望。韓炳哲深入思考社會的色情化,展示色情如何褻瀆了愛欲;討論資本主義拆毀基本差異的問題,以及在今日「倦怠」社會中的愛欲策略。他主張,對愛麻木,便是對思想本身漸漸無感。
 
本書賣點
 
  ●作者是歐陸哲學新起之秀,最著名的宣言式著作《倦怠社會》曾翻譯成11國語言。南韓好幾家媒體曾選為2012年最重要書籍。
 
  ●當今歐洲最廣為閱讀的知名哲學家之一,與馬庫斯‧加布里爾(Markus Gabriel)、奧地利的阿爾曼‧阿瓦尼斯安(Armen Avanessian)齊名。
 
  ●商周出版編輯顧問林宏濤撰寫繁體中文版導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韓炳哲(Byung-Chul Han)
 
  生於一九五九年,先是在首爾學習冶金學,隨後於德國弗萊堡和慕尼黑研讀哲學、德國文學與神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於巴塞爾大學教授哲學。二○一○年起,在卡爾斯魯爾設計學院教哲學與媒體學。自二○一二年至今,在柏林藝術大學文化學系擔任教授。
  
  韓炳哲著作等身,有《暴力地誌學》(Topologie der Gewalt)、《透明社會》(Transparenzgesellschaft)、《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數位狂潮下的群眾危機》(Im Schwarm. Ansichten des Digitalen)等,暢銷書《倦怠社會》(Müdigkeitsgesellschaft)更使他聲名大噪,已翻譯成十一國語言出版。
 
譯者簡介
 
管中琪
 
  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研究所畢,自由譯者。
 
莊雅慈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德國哥廷根大學教育學博士。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135976
  • 叢書系列:WALK
  • 規格:平裝 / 310頁 / 14 x 20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3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2.5
|
2024/07/30
|
電子書
我以為這是療癒系的作品,但它的讀者可能是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吧,不定下心來是看不下去的,但也看不明白他在說什麼,我想是受眾設定的緣故,並非不是好書。
展開
user-img
Lv.1
0.5
|
2024/07/25
看到Roy的推薦來買的,推薦序感覺蠻吸引人,感覺要曉以大義病態社會,沒想到內容艱澀用很多德國經典讀物在闡述,可能一般大眾讀者無法有所連結。

蠻失望的,而且內文只有薄薄30頁一下就滑完(電子書)
還好沒有買紙本書不值得~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06
相較於姊妹作《透明社會》和《愛欲之死》,《倦怠社會》可謂最為淺顯易懂的書名,是的,社會令人倦怠是過份明白的謎底,你不必追劇到底就能知道誰是兇手:讓我們如此煩悶疲倦的無怪乎眾多嗷嗷待哺的繳費單、倏忽即逝的周末午後,一周打卡不斷複製貼上即是數十年循環的生命型態(以及不斷累加的利息),人們總會在某一刻攤坐在床沿,深刻感到沉甸無比的倦怠。若果如此,我們又何須要再看一本「解釋倦怠社會是怎麼來」的著作?還是說,在看似尋常的循環內耗裡,有著並不凡庸的另一種倦怠?
 
- 

  要理解倦怠何來,讓我們先談談《透明社會》中所提到的「透明」到底是什麼: 

「當事物去除掉任一種否定性,被整平、撫平,或者毫不受阻就被嵌入資本、溝通與資訊的順暢流動中,就會變得透明。」(《透明社會》,頁15)
 
- 

  對於韓炳哲來說,透明意味著事物失去了它原先粗糙的表面,它們多義性的稜角在納入更大系統的過程中被消弭了,因此,它失去了阻擋或遮掩的功能,在透明社會中存在的生命也因此全被匯集到一條滑溜水道,逼迫人們赤身裸體的快速滾落,最終抵達一處每個人都融作一團,無法辨別個體獨特的同質性社會。

- 
 
  乍聽之下你可能會覺得,這聽起來沒那麼嚴重,政府不也都說要施政透明化、財團金流透明化嗎?然此種程序上的透明概念延伸到日常判斷:透明意味著我們想要觀看到所有東西,渴望走入迷宮之後馬上就能看見出口,沒有人喜歡被耽擱、被欺詐、被混淆,我們都想要自己能夠一眼確認該去的方向、該選擇的工作,以及該愛的人。所以跟隨著透明而來的,就是一個處處都要求綠燈通行的肯定社會(Positivgesellschaft),主管最不希望看到開個會東拉西扯,派系多方掣肘,開一個下午還沒決定,案子眼看就要被別人搶走;資本家最不喜歡左派談的各種社會文化理論,畢竟那些都沒有數據堆疊出來的商業計畫賺錢。你沒有辦法想像一家公司的呼喊口號是「延宕、緩慢、再思考」這些具有否定性的詞彙,畢竟資本主義討厭說不。

- 
 
  於焉我們見到了各種層面的透明,所有事物都攤開在陽光下燦爛或萎縮:語言透明了、精神透明了、商品透明了,人也無可避免的在這種處境下逐漸失去輪廓,我們遺落了讓話語在自己心裡珍藏發芽的可能性,因為相信一棵樹倒在無人的森林裡就相當於不存在,所以拼命展現框架下所謂的自我,挖掘自己的過往翻倒在資本市場裡,就連打假球的黑歷史都能上脫口秀賺錢。透明致使社會迸發了加速、展示等多重質變,現今職場無疑青睞更加快速的、更易於嶄露自我「獨特」性的人選,這或許是資本主義自我擴張後的必然結果,一體兩面,人們也必須承擔另一層面的必然:「萬物並非消失在黑暗中,而是消匿於過度曝光裡」(《透明社會》,頁33)



  透明引發的變化其中之一,便是社會監控資訊的方式變異,隨著科技發展,上個世代著名的邊沁環形監獄已非最夯的模型,數位環形監獄根本不需要有個中央主權,讓人們意識到自己被監視而終日悚然。如今我們滑開臉書IG,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監控者,主動展示、揭露自己的妝容、#ootd、吃了什麼或想了什麼,不需要人逼迫,我們自動會把臉面對螢幕觀看他人或被觀看。
 
- 

  更無奈的事實是,我們以為自己是自由的。
  

 
  《倦怠社會》便由此開展,它指出我們這個世代的危機來自於各種精神上的焦慮與憂鬱,其成因與病理系統和上個時代迥然有別。以往,人們面對病毒、外來者,以至於其餘他者都是採用免疫系統式的邏輯思維,亦即身體若被病毒侵入,身體自身會產生免疫細胞防衛,醫生會利用抗生素抹殺外來菌種,反映到現實層面,就是我與他者之間會有相對清楚的界線,使用磚牆、哨所、堡壘隔離那些非我族類,微觀權力透過某個中央主體滲透進社會,人們會被指導「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什麼。換句話說,這是傅柯筆下具有明確權力板塊的規訓社會,藉由否定(那些病毒及外來者)而運作的生命樣態。
 
- 

  可來到今日,我們對於他者可謂是視若無睹,並非是他者都不存在或被消滅了,而是科技網絡的強烈引力牢牢抓住人們的眼珠,以各種機制和演算法確保你會看到你感興趣的偶像球員正妹,肯定社會再次構成了加速迴圈:我們越是能輕易觸及到喜歡的事物,其餘議題就越沒有存在的空間。世界從此切分成千萬個分眾市場,螢幕前的人各自擁抱著自己的、可能無人知曉的愛。再沒有哪個強大的主宰告訴我們應該要怎麼做,這個重責大任便落到自己頭上──心靈雞湯封面惡名昭彰的「做自己」。
 
- 

  比起說話互動,我們更常透過限時動態觀看他人,僅止留下那串帳號代表自己來過,有些焦慮感便從那些他人出遊、成家、買房、生子的背景滲出來。只有這個時代,我們離他人的美好成就是如此靠近,近到足以拿自己當比例尺,量一下有沒有到對方的一半,尤其,當我們的觀看過份簡單廉價,一日所目睹的功績豈止數百。是故這個時代的做自己常常緊隨著焦慮、易逝感與精神躁動,正面對抗是狼性,反面闡述是躺平,正反逃不出「別人為什麼比我好」的問句。
 

 
  規訓社會蛻下,我們迎來新的功績社會
(Leistungsgesellschaft)。人們不再被切確可見的場域圈養,那些否定性的他者並非定義主體的根據,相反的,主體依循從透明而來的一系列加速、肯定和展示質變,不斷地追求效能最大化,不斷尋找最能被看見的位置,結構性肯定帶來難以覺察的暴力,我們甚至不知道是誰在鞭笞著自己前進:
 
- 

  「過度勞動和追求績效,使自我剝削的情形更加嚴重,這比外來者的剝削更加有效率,因為它與自由的感覺同時出現。剝削者,同時也是被剝削者,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區別,不再像過去一樣能清楚辨識。」(《倦怠社會》,頁38)
 
- 
   
  在韓炳哲眼裡,功績社會裡推崇的價值看來都有些微妙。像是如今社會很推崇的斜槓多工,他說這反而像是一種返祖退化,只有野獸在野外覓食時才會如此神經兮兮,注意有無天敵出沒、有沒有其他同類要搶食物,以及自身能否吃飽等等,牠根本沒有沉思的餘裕。是因為過往的文化積累,才讓人類在生理性和心理上都得以進行沉思的行為,但這種深層專注(或無聊的放鬆)的可能環境卻持續被消滅,如同財團在原生叢林燒灼闢地植上鋼筋水泥,滑不到底的短影音也將「發呆」驅逐回過往歷史,或許在過幾十年,這個沒人會呈現的姿態也將從字典中抹除,而人們也喪失從深層無聊中萌發新事物的能力。
 
- 

  所以說到底,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面對倦怠?

  有個很簡單的做法。在〈觀看的教育〉裡有提到,面對這種特殊狀況,我們必須用特殊的方式應對:要學習不要立即回應一個刺激,而是要去對抗本能會有的滑動和巡視,從其大體而非小體。
 
- 

「沉思的生活絕不會消極地自動開放,對來到眼前的一切和發生的事,一律說『是』,相反地,它會反抗蜂擁而至、不由自主浮現的刺激」(《倦怠社會》,頁55-56)
 
- 

  隨後在〈倦怠社會〉同名篇章中,他引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關於倦怠的概念來分析,將倦怠分成兩種層次。其中一種就是全然的單獨倦怠,會造成孤立與疏離;另一種則是「基本的倦怠」,讓人能夠在這當中更多體會到世界,而非膨脹的自我。短小篇幅中,他並沒有充分解釋兩種倦怠之間的差別,更多是神秘宗教式的啟發,盡管如此,統整前述,我們或許可以找出我們想要的那種倦怠是什麼樣子。
 
- 

  從《透明社會》中提及文化理論、緩慢之於展示、快速,到《倦怠社會》的深層無聊、《愛欲之死》的他者性,讀者會發現,韓炳哲一貫放在天秤另外一面的東西有個共通性──否定性,或者白話一點說,是「不」。文化理論本身是種歷史性回顧,將混雜東西用敘事分開;精神唯有在緩慢之中才可以舒展茁壯;深層無聊是汲汲營營逼迫自我的反面樣態……在這個鼓勵我們說「是」大過於「不」的社會,為什麼韓炳哲卻始終抓著這個概念,要人們可以再慢一點、再多麻煩一點、再多繞點路、再更安靜一點……
 



  否定性的本質是什麼?在書中那些艱澀遙遠的字眼之外,我能否闡述否定性,或者說「不」意味著什麼?去質疑、去排斥、去減速……以及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我為何無法說「不」?
 
 
- 

  韓炳哲的著作並非破解殘酷日常的秘笈,沒有手把手帶你以技術性的步驟一步驟二去解決問題,也並非嚴格意義下的嚴謹理論,不動用大部頭的篇幅去全面拆解議題。相反地,它輕薄如一隙光刃,在你意識到之前結締處就已劃過數刀,汙液流出,爾後驚覺,原來整個社會運作的盲點「可能」在此處,容許你拆骨分筋,不必然要照著既定、沿著透明的加速軌道走向同質性的倦怠社會。
展開
user-img
Lv.1
3.0
|
2016/11/01

「所謂的正常,就是要求每個人採取自動自發的行為,每個人都有義務,去成為他自己。」

「憂鬱症,是人們深受過度積極正面之苦所引發的社會疾病,而它反應的正是自己對自己發動戰爭的人性。」

「功績主體與自己競爭,而且受到毀滅性的逼迫,必須不斷超前自己的影子。
這種名為自由,實際上卻是自我強迫性的行為,終將導致毀滅。」

以上節錄自書中的語句,說明了憂鬱症的由來及所在。

什麼是自己?成功或失敗的自己,該由誰來定義,是自己或是他人呢?
我們表面上說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但實際上人是無法脫離群體生活的動物,我們的生活建構在細密的社會網上,一舉一動都是代表著你是誰,假如你是位學生,你會想極盡所能取得師長、同儕的認同,而建立認同感的基礎通常連結著「自信心」,同理,自信的建立也是由他人的掌聲和鼓勵中成立,這時人們期望你拿出本領,例如出眾的學業、敏捷的運動神經或是善於交際的人格,人一旦享受過成功的滋味,就想要繼續保持,在他自身和周遭環境拉扯轉換至自我的鬥爭時,那種想要獲得更好的成績的心情,會驅使人去努力去追求更好的境界。這時假設失敗或是沒辦法和上一次同等好呢?我們理所當然會想更加努力,在努力過後,發現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時,說服自己接收失敗,才是最困難的。
憂鬱症患者,是在做自己的結果尚無法疏通,無法原諒做不到的自己,或許我們在接受人都是不完美的當下,也接受了失敗的可能性,就像考試不可能永遠都一百分,最終應該試著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在這壅塞困乏的人生中,持續地走下去。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楓樹林【超現代語譯的歷史奇遇記】電子書展,12/31-2/9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投資理財書展
  • 格林全書系
  • 售票網電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