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投資時,你該縱觀全局(綠角)
投資時,你該做什麼?
許多人的答案是:「成為贏家。」
在下跌的市場,當大多投資人賠錢時,成為賺錢的贏家。
在主動選股的競賽中,當大多投資人落後市場時,成為勝過指數的贏家。
投資追求的不正是更好的績效嗎?
但是,投資朋友是否有站在更高的制高點,觀看整個大局?當一個遊戲,大多參與者都會成為輸家時,你該參與嗎?
譬如拉斯維加斯的賭場、每期的大樂透,當大多參與者都會賠錢時,你應該期待自己成為其中少數的贏家,並將其視為人生理財正道嗎?
大多數人不會!
但當有確切證據指出,幾乎沒有人可以成功擇時進出市場,大多數人主動選股想要打敗市場反而會適得其反時,卻有許多投資人相信只要鑽研經濟指標,就可以預知市場未來起伏。只要研究財報,就可以選出勝過市場的個股。
這會是一種合理的期待嗎?
許多投資人在還沒看清整體局勢之前,就一頭鑽入。而市場上大多數投資書籍也投其所好,教投資人如何去玩這個遊戲。譬如看指標去預測市場,研究財報來挑選股票。
然而投資人在這麼做之前,更需要考慮的是,是否該去玩這個遊戲。這才是從大局思考。
本書就是一本教投資人如何從大局著眼的書。從1978年發行以來,至今40年,是一本與《漫步華爾街》歷史一樣悠久的投資書籍。
不預測市場走勢也不選股,那要如何投資?
投資人可以維持固定資產配置比率度過市場起伏,也可以直接用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參與市場得到報酬。
這些問題,其實都有對應的解答。
許多投資人展現「不服輸」的態度,認為:「我也算聰明,也願意努力,為什麼不試試看呢?」
關於這個問題,書中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知名避險基金經理人Michael Steinhardt被問到,可以給一般投資人最重要的投資建議是什麼時,他說:
「請記得,我是你們的對手。」許多人看金融市場,認為這就是一個存在許多證券,隨自己意志可以自由買賣的市場。他們從沒想過,是誰在跟自己買賣。為什麼自己認為值得買進,未來會漲很多的股票,卻有人要急於脫手?為什麼自己想賣出,認為未來會下跌的股票,會有人想買?
實際上,跟一般投資人買賣的,可能就是掌握內部資訊的相關人士,或對市場資訊分析的更為透澈的專業投資經理人。
金融業者反而希望投資人去參與這些對自身毫無益處的遊戲。因為投資人要積極的買賣個股,券商才有費用收入。投資人要熱衷挑選基金,主動型基金才能暢銷熱賣。
如何達成這點呢?
很簡單,讓投資人自以為很厲害。
常見說詞就是:「你那麼聰明、那麼會分析,怎會挑不出下一支大漲的股票,或是勝過大盤的基金呢?」
相信這些說法,你就成為「國王的新衣」故事中,沒穿衣服還自以為是的國王。
從大局看,不要去玩大多人都是輸家的遊戲。有自知之明,在金融市場,假如你只能用業餘的時間去研究,那麼你就只是一個業餘玩家。就算全職從事,投資成效也未必很好。金融世界,就是那麼現實與苛刻。
掌握了這些基本原則,你可以走上正確的投資之路。
除了從大局著手的投資思維之外,本書也有討論個人理財重點事項,包括儲蓄、稅務、如何教導下一代正確理財觀點,甚至連繼承大筆資產的處理方式都有討論。這都是實用的主題。
投資不需複雜策略,只要走上正確道路。本書會帶領你走上正確的人生理財之路。
綠角,財經作家、「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格主
前言
聰明理財,培養明智的投資習慣
如果把一本書命名為《你唯一需要的投資指南》是厚臉皮的,那麼修訂本書則厚顏無恥。然而不隔幾年修訂這本書,情況可能會更糟,因為有許多細節都已出現變化,雖然還有許多人出於各種理由仍然購買本書。
本書問世於38年前,如今世界已歷經劇烈翻轉。當年沒有房屋淨值貸款、沒有401(K)退休金計畫、沒有Roth IRAs(羅斯個人退休金帳戶)……沒有變額年金(variable annuities)可供避稅、沒有稱賞的指數基金、沒有抵押貸款的調整利率可供選擇……沒有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沒有529教育基金、沒有飛行里程獎勵(哦,不會吧!)、沒有網路(你能想像嗎?沒有網路!),甚至連eBay、Craigslist或Amazon都沒有。(大家要如何購物?)
當年最大的共同基金家族提供15檔不同基金可供選擇;今天則有數百檔之多。當年股票價格以分數型式報價,紐約證券交易所每日平均交易量約為2,500萬股; 今天,30億股交投僅是平淡的一天。
聯邦所得稅最高稅率為70%。
個人理財的基本知識並沒有改變──這些從來不變。關於錢財,你需要知道的相關常識只有那一些。但投資的選擇變得繁複,專業行話和推介術語的增生多如牛毛。也許本書能為你去蕪存菁。
掌握大局
本書在1978年問世不久,美國的金融危機已退:股票和債券價格跌到谷底(這是高通貨膨脹和高利率的結果),我們的國債(相對於整體經濟規模的大小)也有相同命運。接下來30年進行投資──同樣看似十分困難──實際卻易如反掌,因為危機從未中斷過。
現在我們(大概來說)處於相反的狀況──非常低的通貨膨脹率和非常低的利率,還有高到令人不安的國債──未來數年勢將構成一項特殊的挑戰。
理解這項挑戰──同時從大局著眼──將有助你掌握事態發展,以利決策。
花點時間來思考一下國債和利率,再花點時間思索「有利的對策」。
國債
美國在1946年為贏得二次世界大戰,必須「不惜一切代價」舉債,國債高峰時曾攀到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121%,到1980年才降至30%。
這並非是我們償還了債務,而是由於經濟逐漸增長,舉債比重相對變少。
無論對家庭、企業,還是國家而言,低負債比率才是健康的。
低負債使你有迴旋的餘地,倘若你遇上了麻煩,像經濟衰退,才要借債支應。
事實上,這一直是個重要的理念:當經濟低迷時,政府應該順勢採行預算赤字……在過剩的商業庫存逐漸減少時,舉債來刺激需求同時緩解痛苦……然後,當經濟好轉時,就不要大量舉債,甚至得創造盈餘,以厚植借貸能力。
然而自1980年以來,雖然大多呈現榮景,但我們的國債卻持續膨脹。雷根和老布希執政時期,國債比率為30%,到了小布希(George W. Bush)卸任時,國債比率卻飆到100%,並由繼任者接手。(財政赤字只在老布希和小布希兩朝間受到控制,當時執政的克林頓交出了《財富》(Fortune)雜誌所稱的「觸目盡是盈餘」。)
儘管在撰寫此文時,財政赤字再度獲得控制──這意味國債增長速度再次低於整體經濟的增長速度──但迴旋的餘地大抵已消失。
五年前,我撰寫這領域的文章時,失業率幾達10%,房屋查封率達到頂峰,「我們將度過難關,擺脫困境後會比以往更繁榮。但未來十年,我們更需要沉潛和重新整備,而不是開香檳。」事實上,當我在2016年初修訂本書時,失業率已降至5%;房屋查封率是2007年以來最低;股市則幾乎是2009年3月低點時的三倍高。所以我們真的「挺過去了」。
儘管如此,美國的基礎設施嚴重衰敗;國債可能要35年才能縮減到GDP的30%,就像是二戰後35年間逐步縮減一樣;而且許多「新」工作的報酬遠不及被取代掉的那些工作。所以現在開香檳還太早了。
利率
在1981年,山姆大叔說:「借我1,000美元兩年,我會付你336美元的利息。」到了2016年初,山姆大叔口風變了:「借我1,000美元,我會付你20美元利息。」大家還是爭先恐後地接受這種條件。
所以世界已經大不相同了。
1981年,願意承擔股票或長期債券風險的投資人瞭解──倘若通貨膨脹未完全失控──利率最終會下跌,股票和債券價格則會雙雙上漲。到了2016年,投資人必須明白──不論哪種情況先發生──利率最終都會上揚,造成債券價格下跌(詳見第5章),而股票的吸引力相對減弱(你能從安全的債券中獲得的利息越多,冒險投資股票的理由就越少)。
這並不表示若利率上升,股市就不會上漲;只要利率不要漲得太高,並有穩健的經濟成長支撐,股市仍然可期。但是通常來說,利率下降會提振利潤和股價。而且近35年來,長期利率普遍呈現下跌:市場可謂順風順水。
以這點而論,如果利率再次出現任何形式的下跌,唯一的可能是經濟狀況糟糕透頂──這樣不太可能推動投資人對股市的熱情。所以無論未來利率是走高還是下跌,我們都會面臨一些阻力。
好消息
科技的驚人躍進,能應付我們所有問題。
50年來科技的躍進令人眼花撩亂,人們非常期待未來50年的發展!預言家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認為,未來50年的進步將會是32倍驚人。
想來既刺激又恐怖。但不論從何種角度,都無法保證不出錯,這是本世紀的最大挑戰。
倘若我們不搞砸,可以想見未來會很驚人。想像一下,如果有近乎免費的乾淨再生能源世界,狀況好比今日廉價的通訊(在我小時候,一句「我在打長途電話!」就代表別吵。今天即使打電話或視訊到中國,幾乎都免費),能源幾近免費會大幅降低成本,人們的生活水準可望大幅提昇。
不僅是能源,醫療科技也持續加速進步,並帶來驚人影響。
從現在到未來可能有極大挑戰,但只要聰明理財並培養明智的習慣,你就能掌握良機,盡享增值機會並避開陷阱。
讓我們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