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在工作與財務,找回人生主導權
財經作家/綠角
《財務自由實踐版》的作者是羅傑.馬,前投資銀行員工,現為財務顧問。
本書特別之處,在於它將工作與財務這兩個主題,進行統整的討論與處理。
投資相關書目很少討論工作這個面向,甚至把工作直接當成一個必須擺脫的問題。許多倡議透過投資達成財富自由的書,正是以「不再需要工作」為號召。
大多人認為每天上班工作是一種負擔,是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做的事。這樣的討論方向,也符合大多人的想法。
但他們不願正視的事實是,工作很重要。
不僅一生中可觀的時間會在工作中度過,一生中大部分的財富也來自工作。你的工作是否讓你得到成就感、覺得有意義、是否帶來足夠的收入,至關重要。
許多人選擇逃避這個問題,認為工作不快樂、收入不多,就忍吧。只要投資獲利夠高,就可以很快擺脫工作,也可以累積足夠的財富。
這是捨本逐末。投資不是不良職業生涯的解決方案。投資其實不容易賺錢的事實,往往讓人最後才發現,以為投資可以解決所有工作相關問題,其實只是讓自己繼續留在這個讓人不滿的工作崗位的迷藥。
你以為的解答,其實正是造成你職業生涯停滯不前的重大阻礙。
工作會決定你的成就感、你的生活型態、你的財富等級。找到合適的工作,值得投入心力。
作者正面迎擊這個問題,如何從自己的過往經歷、閒暇時的活動偏好、其他人對你的看法,找到自己有興趣也擅長的地方。
同時考慮自己想要的生活型態、居住地點等面向,一步步有系統的推導出理想的工作選擇。
這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不喜歡自己目前的工作、每天行屍走肉的上班,就應該處理這個問題,而不是說:「工作不好沒關係,我把投資做好就可以了。」
作者是美國人。印象中,美國個人主義盛行,學校時代就鼓勵學生追求個人興趣。但作者的親身經歷可以讓我們看到,他也是自認為大學念甚麼科系,畢業後就應從事這個科系最好(收入最高)的工作。他沒想過自己要的是什麼,就選擇「大家都說好」的工作。
每天,包括每個周末,作者都在投資銀行忙到沒日沒夜,覺得人生似乎不太對。但是,自己住曼哈頓、做的是人人稱羨的高收入工作,不是應該要滿足了嗎?
典型的讓社會與他人期待,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例子。
讓別人為你決定,那很簡單。你不用想、甚至不必負責。工作不滿意,就可以說,「啊,這是我父母希望我做的工作。」
事實是,別人無法為你的人生負責,人生不快樂的後果也只有你自己在承擔。努力想一下,自己要的到底是甚麼,你可以將自己的人生導向真正讓你感到滿足與快樂的道路。
而像作者,他是做了一份不喜歡的工作後,才轉換到自己喜愛的職業。這個轉換與找尋的過程,需要財務方面的支援。
我們常把累積資產視為一個需要長時間之後才能享用成果的歷程。但作者提到,你其實可以從現在就享有資產累積的成果。
譬如你已經存了足夠一年的生活費,其實你有些資本,可以讓你脫離現在的工作一年,有時間去嘗試或找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一個健康的財務狀況,讓你在工作上有所選擇。而一個更好的工作選項,讓你的人生更快樂,財務更富足。
處理財務,不能不考慮工作。處理工作,不能不考慮財務。
這本書就是教讀者如何同時考慮工作與財務這兩個重要面向。兩者相輔相成,幫助你走上職業生涯與個人財務都滿足與快樂的人生道路。
推薦序
所有工作者都應該啟動自己的投資思維模式
國際獵頭/暢銷書《2030轉職地圖》作者 Sandy Su 蘇盈如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社會中,競爭愈來愈激烈,人人面臨隨時都會被大環境淘汰的危機。在資訊豐富的世界裡,你可以看到許多人為了擺脫低薪瞎忙的生活,四處請益並設法讓自己更快達到財富自由的境界。但有些人為了生活選擇不愉快的工作,又或者有些人擁有愉快的工作卻只有少少的收入,反而陷入經濟困境。不知道各位是否發現,近幾年的熱門書籍幾乎都以身心靈或理財為主,因為愈來愈多人在工作上不如意,導致身心受到影響。
這次受邀為這本《財務自由實踐版》寫序,作者從銀行家轉變為Google財務規劃師,用專業的經驗帶領讀者,如何用分析的步驟、工具更認識自己的工作,透過財務的動力駕馭更有意義的生活。此書教導讀者如何更深層地探索自己,找出理想與工作之間的差距,也提到職場上最重要的人脈網資源,如何善用這些資源來加速財富最佳化。
我認為所有工作者,不管是否有投資計畫或意願,都應該啟動自己的投資思維模式。這邊分享我所遇到的故事。我在十六歲剛搬去英國住宿家庭的那一年,獨居的房東太太便提醒我:如果妳的未來十年會在英國度過,那麼妳應該要物色屬於自己的不動產,將房租省下來拿去繳房屋貸款,可以考慮畢業後再結算房貸的投資,累積屬於自己的財富。
後來,我面試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就拿著這個財務目標來說故事,展現自己的野心,最後因為「狼性」特質而被錄取。我一直以為這只是巧合與幸運。但我踏入獵頭、人資的世界後,在面試人選的過程中,陸續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應徵者的故事,像是來自歐洲的求職者便很直白地表達,要這份工作的原因是需要金錢來完成他的財務計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位應徵者很有條理地敘述自己的財務目標是購入三棟不動產,透過固定的被動收入來轉型投資副業,進而改善她家人的生活。接著,她敘述如何(how)在工作上耕耘,達到業績要求來得到公司的獎金,進而協助她達到財務目標。
我在自己的工作領域發現,歐洲人因為教育環境與文化,對錢的看法相當直接與明白,而且能夠具體敘述自己的計畫和步驟。我甚至遇過主管指定找有財務目標的工作者來加入團隊,因為這樣的人才在工作表現上特別專注與付出。除此之外,我也觀察到當求職者有明確的細節目標時,表達內容和方式會充滿動力,與他人做出差異。因此我常常鼓勵臺灣人準備面試時,最好置入財務規畫的思考邏輯,來詮釋自己的上進心。
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有條不紊地透過財務與職涯規畫的角度,協助讀者一步一步拆解自己的優劣,激發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邏輯與動機,繪畫出想要的職業與生活。這不一定是要激勵你開始投資,而是讓你更清楚知道工作的意義。如果你有徹底執行了有規畫性的投資,那麼你的生活將過得更充實,因為你可以感受到你是為了生活品質而工作。
尤其對工作倦怠的朋友,可以透過這本書的帶領,用財務規劃的角度,重新思考關於成功、財富的議題,或許在冥想過程中能找出新點子,豐富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