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釋迦牟尼因感於生老病死之苦,而出家學道,這學道的目的就在於解脫生老病死之苦。但除了這四苦,佛家所說的苦,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合為八苦,道盡人生的苦!生老病死之苦,頂多只是斷斷續續的苦。現代人每天醒來,就要面對工作、學業、同事、情愛交相煎迫之苦,這連續不斷的苦,才是真苦!與不喜歡的人共事,為了生活不得不如此!工作所獲取的報酬,永遠比不上自己付出的代價!永遠有競爭者在追求自己的異性朋友,感情已不錯的,又要擔心吵架分手!不斷湧現的慾望,止息了又生起,滿足了又有更高的慾望!這些連續不斷的苦,日日時時不斷,要如何尋求解脫,才是現代人真正的煩惱!
拜佛誦經嗎?但是為了生活,總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誦經,不誦經時又該如何?打坐止息慾念嗎?那麼離開禪座時,又該如何?人連作夢時都會不斷地有慾念生起!「黃粱一夢」敘述一位書生立志當官成就一生事業,但就在短短的、煮熟一鍋黃粱的時間中,他在夢中歷經了一生高官顯赫、妻妾成群,終歸幻滅的人生經歷!
面對慾望與人生之苦,般若學提供了我們一個智慧法門,用智慧尋求解脫,用智慧進入佛道的世界。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我們不妨就直稱「智慧」好了,不必拘泥於名相。這智慧簡單地說,就是轉念,對世間建立正確的觀念。
般若的大意
般若就是智慧,它與空不能分離,因為般若是工具,目的是要去認知空的實相,這實相就是宇宙的真實狀況。
佛陀不厭其煩地告訴弟子們,這世界的實相就是不真實存在,只是虛幻的世界。但我們眼所見、耳所聞,卻又是如此真實!不知道狗是如何看待這世界?飛鳥又是如何看待這世界?跟人類主觀認知的世界是一樣的嗎?當然不一樣!所以佛經中才說,世間的萬象都是人心所變現。人心所變現,就是人依主觀的意識來認定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