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導讀
淚光中的笑聲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俄國藝術正是百花齊放之時。1917年的俄國革命卻徹底改變了這個古老的君主俄國,走入無產階級統治的階段。
但是在史達林專政之前的俄國造就了許許多多舉世馳名的傑出藝術家,直接影響了西歐藝術的發展。在視覺藝術方面有康定斯基(Kandinsky)、夏戈爾(Chagall);在舞蹈方面有巴蘭欽(Balanchine)、戴亞基列夫 (Diaghilev);在戲劇方面最出名的當屬史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y);而在音樂方面,一般所熟知的就有史特拉汶斯基、拉赫曼尼諾夫、普羅高菲夫等,而普羅高菲夫大概又是其中最難定位的一位藝術家了。
他的一生曲折離奇,總是與歷史大事牽連。俄國大革命前後有許多藝術家陸續流亡歐美,史特拉汶斯基和拉赫曼尼諾夫後來皆定居美國。普羅高菲夫雖然也前往歐洲住了十幾年,但是這並不是流亡,而是他要讓自己的音樂有更寬廣長遠的發展。1936年,正當史達林大肆荼毒俄國人民時,他竟毅然決然返回蘇俄定居,度過了他最後的十七年,讓西方大為震驚。普羅高菲夫的去世也饒富歷史意味:他於1953年3 月5日晚間去世,同一天晚上,蘇聯暴君史達林也駕崩,全國上下頓時為之翻騰失措,普羅高菲夫的親朋好友幾乎無法替他辦喪事。這一切顯得如此荒謬、令人難以索解 ,一如他的音樂般地充滿嘲諷戲譴,誇張而不可思議。
普羅高菲夫身為獨子,自幼便受父母寵愛。他有超凡的音樂天賦,進入音樂院之後,反傳統、粗蠻無禮的性格更讓他以「壞小孩」之姿打出一片天。他下筆如飛、創作速度驚人,兼以意志堅定、生活理性、工作規律,而他一生的風風雨雨,恐怕只能歸因於他的個性了。普羅高菲夫不得人緣,對朋友冷漠,又喜嘲弄別人,容不得別人的錯誤,自己卻又缺乏接受批評的雅量,因此常與人翻臉。但是他也是個童心未泯、心思單純的人,從小就對童話故事特別著迷,他在四十歲寫下《彼得與狼》就可看出他的內心有多年輕。他對政治和意識形態並不感興趣,卻沒有選擇地捲入政治的狂風暴雨中,深深影響了他的創作風格與個人生活,要不是他生性樂天,不然是無法在極權暴政的恐怖氣氛下繼續創作的。
關於普羅高菲夫的音樂的定位至今仍有迭有爭議;對歐美前衛人士而言,他的風格過於守舊,但是他在蘇聯卻被視為西化的音樂家,而且樂曲過於艱深,不符合勞動階級的口味。